《不做教書匠》讀後感3篇

來源:才華庫 2.52W

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不做教書匠》讀後感3篇,歡迎閱讀。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3篇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一

每個人心底都會有一個從小就做的夢,夢閃閃發光,就像一盞彼岸的燈火,看似可望不可及,促使著我們不斷向前追逐。

前段時日,拜讀了一本書,名為《不做教書匠》。書中講述的是管老師在教育路上行走多年的心得,更確切的說是對初入教育行業的新教師的一些忠告。此階段閱讀對於我來說,再適合不過。

文中說教育是神聖的,其偉大並非是職業本身所賦予,而是因為有一群無私的人在默默為之努力。當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了這條路,接下來便是勇敢的走到底,絕不回頭。

而我所思考的是什麼樣的教師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該以怎樣的心態才會不淪為一名平庸的教書匠?在教育這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什麼指引著我們前行才能做到勇敢的走到底不回頭?

我在書中尋找到了答案。

既然我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那便以此為方向,夢之所指,便是我們心之所向。

彼岸的燈火,我們以信念為燈芯。我們要堅信能作為一名教師,這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無所不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故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迷茫,初始之段我們就要堅定我們的信念,我們屹立於這樣的世界:物質上我們成為不了大亨,但精神上的財富是他人所不能比擬的。教育,它值得我們去為之付出。因為沒有哪一個工作會預先支付給你工作的幸福,除了教育。當我們早晨來到班級、走進教室、見到學生,同學們用那純真、熱情的眼光迎候你時,那眼神就支付了一切。

彼岸的燈火,我們以拼搏為火種。明確了信念,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擺正心態,想好以怎樣的姿態去努力。我認為,年輕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猶如烈日當空、雄鷹翱翔天際,不拼何為年輕?我們不畏懼失敗與平庸,我們只是不甘於失敗和平庸!故讓我們趁自己還年輕,拼搏行動起來吧!重要在行動!我們要打破“多做多錯”的庸人思想,不犯錯誤,沒有嘗試,目前不錯,今後一定會錯;嘗試了,錯了,不要緊,只要善於總結,吸取教訓,再付諸於行動,一定能成功。把公開課上砸了,處理學生問題不到位等,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都不是大問題,我們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並再次嘗試,學會享受這過程中的快樂。我們在挫敗中拼出成功!我們要理解:在大海上航行,沒有不帶傷的船!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教育還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我們看來哪怕我們堅定了信念,有拼搏的幹勁,可教育之路畢竟漫長,教育的大海一望無際,雖有彼岸燈火的指引,但終歸有距離,我們該怎樣堅持下去呢?

關鍵在於愛!發自內心的愛教育、愛孩子!有愛才有教育,有愛我們才不會在工作中抱怨、心靈不會感到疲憊。哲學家說,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東西活著;教育家說,一個熱愛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愛的'教育活著。當我們深愛著我們的職業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路也不是那麼長了、這海也不是那麼廣博了,在這過程裡不再枯燥、乏味。看著孩子們因考試優異而喜悅;交到一個談的來的朋友而高興;做錯了事而慌張;打架輸了而發脾氣,突然間你就會覺得其實啊,教育充滿了樂趣。就像小時候捏陶泥,很是期待最後的作品,我們用心期待著它成型,並且用心守護它。

教育就是這樣,它需要信念、需要拼搏、需要堅持、需要愛。初始你會覺得繁瑣、無趣,甚至你可能會想過放棄,但當你用心去感受,感受孩子、感受平凡教育中的不凡,你會入迷,你會漸漸的愛上這項事業,你會感受到擋在你前方的迷霧突然散開後遠方的美景是如此的迷人。你會從心底裡感嘆:能從事教育,挺好!

於此末尾,我想說的是:彼岸燈火,不再遙不可及,它是我們心底的夢,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只要我們願意走,總會走到,且一路風景美好!夢之所指,便是我們心之所向!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二

今年暑假裡,我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以後確實像書中的序言所說,“你很幸運,發現了這本書”。

該書由淺入深地分別論述一名年輕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與方法。這對現今年輕教師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劑“苦口良藥”。

管老師把自己成功的經歷與振聾發聵、令人驚醒的經典故事結合著,向我們年輕的教師們講述著教師如何才能更成功。這既是一部對於青年教師來說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勵志書,而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師也是一本提高修養,修煉“內功”的教科書。

這本書凝聚著管老師的教育人生經歷與教育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名教師的“出身”並不重要,一名教師在教育的歷程裡跌倒過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選擇好方向,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再不斷的反思、學習、實踐,終究會成長為一名有智慧的教師的。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一讀,這本書處處體現著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終極關懷”,對今天我們的教師來說,比所有的教育理論性的書籍更值得一讀。

讀後,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剛老師強烈的責任感,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無限憂患,對年輕教師的無限希望……他針對教育現狀和年輕教師的思想言行,與青年教師聊人生,談教育。

此書講述了一個個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氣和地將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告訴青年教師,他以他的熱情、智慧和廣博的知識來激勵青年教師。全書的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他對教師群體的“終極關懷”,可以說,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鍛造為己任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教師”被人戲稱為“教書匠”。

我從心裡不喜歡這個稱謂。一個充斥著功利性的“匠”字,把“師”的神聖和崇高全淹沒了。但反思一下,作為一名教師,只把目光集中在一個分上,把快樂建立在孩子們認真完成了冗長的作業,坐得筆直地聽講,做事情以老師的意志為準繩,把判斷好與壞的標準狹隘地定義在成績和是否聽話上,而對孩子們真正喜歡什麼,對什麼充滿好奇和迷惑,卻不聞不問的老師,不就是一個教書匠嗎?“教書匠”和“教師”相同的都是一種職業,最大的差別也是根本上的差別就是:教師是一種理想;而教書匠卻是一種餬口的工具。

前者是引導學生學習,開發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後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不做教書匠》讀後感三

這個假期有機會給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沉澱,讓自己的思想受到真正意義的洗禮時,我們收穫的更多。

我拿到書先看看目錄,共八章,每章又分別有3個小章節,每個小章節裡又以幾個小標題的形式來表述內容。所以在摘記上便給自己定下一天讀一個小章節,這樣不用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算來比較從容。

讀著這本書,筆下不停摘記,思想也不斷的受到衝擊:管老師不愧是一名高明的策略者、開導者和引導者。他的文筆優美,對教師職業充滿了激情和理想,站得高,看得遠。他通過各種生動的生活例項和許多哲人的睿智語言,讓我們做教師的,特別是年青教師要從從事教育這一職業的第一天起,就應樹立教育的理想,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約束感、有責任感、有上進感、有奮鬥感、有專業感、有親和感和有智慧感的教師。

其實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要進步我們就需要學習,學習就必須讀書。常感到上課與同學們交流很呆板,缺少用故事用名人事蹟,用典故來啟迪。激發學生的精彩場面才知道,只要好好的看,靜下心來讀一讀,認識一兩個名人的成長,瞭解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對自己對教學都是很好的補充。可以說吃飯使人身體得到滿足,那麼讀書使人精神得到充盈。

是的,讀書可以縮短我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消除我們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是幫助我們保持心靈不長出繭的最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

“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著‘怕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這是蓋叫天老藝術家說過的一句話。讀了這句話我深受啟發和鼓舞,我想這就是他之所以能稱的起“蓋叫天”的一個主要原因吧,做事需要魄力更需要對自己有信心。而在我身上有時就是缺乏這種敢拼敢為的勁頭。工作中有時常常對自己沒有信心,而其後果就是不僅阻礙了自己的創造力,而且當經常自我暗示的否定自己時,在挑戰面前自己先被自己打倒了。當渴望成功的慾望,像渴望延續生命一樣迫切時,工作就不是一種被動,而是自動自發了。

在第八章裡“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師”中有這樣一句話給我感觸很深:“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是的,用心了,才會不斷的審問自己:今天處理的事是否用了新方式,今天上的課是否有了新景象,今天和學生的交往是否用了新故事,今天是否發現了學生的新變化,今天是否吸納到了新資訊,今天是否收穫了教育上的新感悟……只有心靈的介入,才會讓我們的教育有滋有味。讓用“心”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種習慣。

讀到文中關於那塊破碎的玻璃的故事,對於那位老師充滿智慧妥帖的處理方法讓我欽佩,也警示著我:多聽聽孩子的理由,教育忌諱武斷和衝動。

在我的意識中,教書匠應該總是板著臉的,毫無生氣的,苛刻嚴厲的那種。究其根源,大致是缺少對學生的愛。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的學生,都十分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

文中有太多的典故給我啟發,也有太多精闢的語言令人深受教育。那些金語良言需要你慢慢品味,細細消化,而不能囫圇吞棗。

讀罷此書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書育人”。教書不是我們唯一的標準,育人才是我們更高的追求。我不做教書匠,而做一個真正合格的國小教師是我的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