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童真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45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孩子該不該童真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該不該童真 ———《成長的歲月》讀後感

《成長的歲月》中有一篇是關於媽媽帶孩子讀《水滸傳》的故事。文中的媽媽儼然是一副家庭“老大”的樣子。她在講《水滸傳》人物魯智深的時候,表面上在給孩子講魯智深脾氣暴躁、好吃好喝的特點,心裡卻從一個家庭統治者的角度來思考:讀水滸傳會不會悲催壞了自己對孩子人格教育?。

第四回“趙員外重建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中有一節寫暴打廟裡的金剛的事。只因為金剛開門晚了一點,半醉半醒的魯智深便拳腳交加。全神貫注的.孩子聽得津津有味,媽媽心裡卻又傳來陣陣不安:這不就是“文革”小將破“四舊”嗎?

《水滸傳》裡這類激烈的打殺場面多了去了。而孩子偏偏又問“打家劫舍”是什麼意思,這讓一心想要望子成龍的媽媽尷尬了。她認為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人中之龍首先就必須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又必須看四大名著,但《水滸傳》中這些暴力不和諧的場面要是教壞孩子,使孩子逆方向行駛怎麼辦?這確實是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多少家長都有此憂慮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裡我不由得感嘆,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孩子此時的思維而加以正面“行為”引導。我們小孩子見到這些刺激的場面也是以很激動,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最後也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動不動就動手,罵人什麼的,可身為媽媽卻想的這麼全面,不僅令人感覺到了一股嚴厲苛刻,還有絲絲母愛伴隨其中。但是越往下看越看不下去了,不是孩子,而是母親,不得不說,母親的思想真是太“老古董”了,全是傳統的思考模式。我個人認為,現在的青年就是要有種像“水滸傳”中的闖勁,要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立足多不容易。有了這股熱血和闖勁,也許還真能像梁山好漢那樣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依我看,如果完全依照媽媽的那種單一而且是固定的思維方式來教育孩子,將來孩子一定是一個死板的書呆子。媽媽的想法禁錮了孩子的思維,而孩子天生的想象力,好奇心都會在其中被扼殺掉,文章後面最有意思的是孩子還真模仿梁山好漢去“打劫”。而被劫的是一個老奶奶,她就很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給了孩子們幾塊巧克力,算是“保護費”。而我看媽媽此時那望子成龍的思維,看到這一幕也一點兒也不剩地崩潰了吧?而當媽媽將要嚴厲地責備孩子時,聽到孩子說:“媽媽,你看你看,我們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弗瑞弟也有功勞……”媽媽會不會覺得自己也許錯了呢?也許孩子需要一點童真、快樂,而不是在“正統”教育中掙扎的囚徒?因為媽媽沒有考慮到孩子此時的思維,而老奶奶採取的就是寬巨集的正面“行為”引導。兩者之間的區別所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到是覺得教育者和家長應當分析一下,為何《水滸傳》有如此的魔力,以至孩子們被“梁山好漢”們強烈的吸引?我們的教育內涵與方式是不是也應當有點“魔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孩子們?童真是孩子的天性,誰也無法磨滅。至於如何引導,那就看你的教育有何等的思維,何等的“魔力”與何等的方式了。有人說:“老師們自發而又勤奮地幹著愚蠢的事”。其實,家長們何嘗又不是如此呢?這能牽罪於老師和家長們嗎?在當今的教育制度與模式下,老師、家長、學生都是受害者。孩子們期盼“中國好教育”的出現!應當有這樣的童真,又但願這不是童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