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記讀後感1000字

來源:才華庫 9.82K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黃雀記讀後感1000字 ,歡迎閱讀。

黃雀記讀後感1000字

在餘華的《第七天》以後,蘇童的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隻黃雀。

至少在《黃雀記》裡,蘇童還在。沿河的香椿樹街,街上躁動著的青春。蘇童文字裡的青春,燥熱、殘酷有一股濃重的血腥氣,就像是那條潮溼陰暗的街巷,街上光著腳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腳上的一個傷口,膿腫甚至都已經潰爛。

題目中黃雀的意象並沒有真正出現在小說的故事裡,但是整個情節設定體現了一種黃雀在後式的連鎖關係:仙女被保潤捆了,而最後是柳生強*了仙女;保潤向仙女討債,而仙女又向柳生討債。整部小說分成了三個章節,三個視角三個相互咬合的人物。從一張照片開始到最後的紅臉嬰兒,形式上的魔幻與內容上的荒誕,蘇童有意無意地又呈現了一出百年孤獨。

其實作為一部長篇,小說裡的三個人物都顯得十分單薄。保潤、柳生、仙女,三個視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調換,然而跟餘華的《第七天》相比,《黃雀記》在敘事方面就顯得成功許多。

雖然跟電影《兩杆*煙槍》相比,《黃雀記》裡螳螂捕蟬的故事要簡單得多,但是小說文字中大量的隱喻和象徵,給了整個故事儘可能大的解讀可能。

首先是關於魂魄。小說中反覆提及丟魂的事情,保潤爺爺的魂丟在了手電筒中的屍骨裡,除此之外,小說中的人物也不斷被別人提醒自己已經丟了魂兒。這暗示了當代人一種靈魂缺失的狀態,一種無以憑附的空虛與焦灼。小說第三章裡仙女(也就是白*姐)去找龐太太時,提及了這樣一句話,“如何向上帝贖回丟失的靈魂”,原話的字型特意進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沒有回答,也許這個問題太難解釋。

然後就是關於祖父——保潤的爺爺。祖父一直貫穿小說的始終,從家裡到精神病院,爺爺一點點衰老,但是始終見證著發生的一切。小說中拆床的情節曾出現過兩次,一次是保潤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質大床,一次是保潤賣掉了父母的床鋪。這暗示的是一種破壞與捨棄。而保潤在捆綁爺爺時問他要民主結還是法制結,爺爺說法制結像是要槍斃,所以要求民主結。但是民主結也把爺爺捆了起來。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滿諷刺。因此,爺爺可以象徵著某個年代、某種傳統甚至是某種力量,然而它已經失去了魂魄,變成了乾癟的軀殼,慢慢被世人忘記。小說第一章最後寫到:“後來黃魚車經過護城河上的.立體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設景象……祖父說,祖國的面貌日新月異啊”。而此時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結結實實。

仙女第二次出現時,已經改稱了白*姐。對於保潤、柳生甚至是白*姐自己來說,仙女都是遙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對安靜的兔子,然而又會突然變成一隻渾身是刺兒的刺蝟。仙女是他們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潤的倒黴與孤獨,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白*姐作為女性的憤怒與無奈。也許這就是宋胖子所說的,“愛上一匹野馬,而我的家裡沒有草原,這讓我感到絕望,董小姐”。

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裡,蘇童放置了儘可能多的內容。依舊很難找到引號的行文,依舊詩意陰柔的氣質。然而太多的依舊把這個故事丟在了蘇童最熟悉的那個年代。可是那個年代已經慢慢模糊,而我們的年代卻沒有清晰起來。也許,該有個人站在我們的年代,該有人嘗試,寫寫我們這一代的故事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