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1.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通用5篇)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1

我喜歡品讀一些作家寫的遊記,現代作家葉永烈,馮驥才,畢淑敏寫的我都讀過,他們的文字優美,觀察細緻,從作家個人的閱歷和品味來敘述所到之處的風土人情,別有一番韻味。剛剛看了畢淑敏寫的《帶上靈魂去旅行》,想來這本書的書名真好,每次的旅行對我來說,何嘗不是帶上靈魂去旅行呢?!

我是個比較粗枝大葉的人,所以旅行起來也是隨遇而安,很少做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考證。履行之前我很少會事先作一番功課,將要去的地方好好研究一番,對感興趣的景點做一個大致的圈點和了解。作為一個散漫的旅遊者,我從來不做自由行,因為我是個嚴重的地理盲,出門就迷路,又不是個細心周到的行者,乾脆就跟著旅行團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處就休息一番,然後輕鬆上路,不用操心吃什麼,住哪裡,怎麼去景點,一切都是上車之後跟著導遊走。

在荷蘭我做過所謂的自由行,是因為利用培訓的機會去了一趟鹿特丹,結果由阿姆斯特丹去路特丹探望朋友時,坐火車時糊里糊塗,險些錯過,畢竟說英語的荷蘭人不那麼多,這叫我大大地感嘆不如在美國旅行時那般自由和坦然,第一次去歐洲的經歷讓我第一次感到了在異鄉旅行的寂寞和迷茫。在澳大利亞出差期間,我也從悉尼坐飛機去墨爾本探訪過以前公司的澳洲朋友和老闆,算起來我獨自旅行的經歷也不算少了。

今早讀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頗有同感。不同的是文中提到一個人的靈魂是後於軀體抵達目的地,而我卻是靈魂的提前預演與無畏的探尋。每次出行前一月左右我總是先確定大致的目標,然後蒐集相關的資訊。目標一旦確定,我的靈魂便沿著我預定的路線對沿途的交通、食宿、文化等等作一一地探訪、標識,甚或作情感的醞釀。時機成熟,出發!我的靈魂引導我的軀體在幾近熟知的環境裡自由地呼吸。當我的軀體到達目的地後與我的靈魂完美地融合,把我的心交付於我所造訪的每一寸土地。本書為畢淑敏的散文作品選集之一。王蒙說:“畢淑敏有一種把對於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畢淑敏是作家,又是醫生,又由於她有在“世界屋脊”特殊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散文有著極強的現代意識和專業的心理分析,但是這部散文新作中的遊記散文,貫注著一個心理醫生充滿洞察力和穩定感的目光。她的這部遊記散文於中見深刻哲理,語言樸實生動,記錄了她探索大千世界的歷程。

旅行不是盲目的,旅行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和心靈,不做井底之蛙就去旅行吧,沒有錢只要有時間只要想去。旅行和旅遊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旅遊時觀光性質的走馬觀花,心得就是:哦,我去過了。旅行大概就是用心看世界,可以不用規劃不用走多少地方,有的時候我們走的太快

隨著陸雲修為的加深,也漸漸瞭解到了所謂的七界傳說,並從修身界,逐一進入其餘六界,展開了一段神奇詭異,別開生面的旅行。講述的是發生在身上的十六件離奇之事,個個窺探人心智,震懾人靈魂。懸念迭生之餘,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有關人生死、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2

《帶上靈魂去旅行》是畢淑敏的一本散文書。畢淑敏是國家一級作家,心理學家。這本書講述了旅途中的點點滴滴。

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永遠是不完備的。他無法知道一個區域或是一個時代,是否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全部。在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棲息的這口井的直徑大小而已。

每個人也都是可憐的夏蟲,不可語冰。於是,我們天生需要旅行。生為夏蟲是我們的宿命,但不是我們的過錯。

儘可能地把這口井掘得口徑大一些,把時間和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就算終於不可能看到冰,夏蟲也力所能及地面對無暇的水和漸漸刺骨的秋風,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與痛徹心肺的寒冰。

旅行使我們謙虛。飛馳的速度,變換的風景,奇異的遭遇,萍逢的客人·····這一切旅途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強烈的超出了我們已知的範圍,以一種陌生和挑戰的姿態,督促我們警醒,喚起我們好奇。在我們被瑣碎磨損的生命裡,張揚起彩色的旗幡。在我們被刻板疲憊的生活中,注入新鮮的活力。

珍惜旅途吧。火車上那些不眠的夜晚,憑窗而立,看鐵軌旁一盞盞路燈,閃著紫藍色的光茫,瞬忽而逝,許多記憶幽靈般的復活了。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夢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途是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溫情就升騰出來了。

旅途中,無論到那裡都不可忘記——是否帶上了自己的靈魂?出發時悄聲提醒,包囊裡務必記得安放下自己的靈魂。Ta輕到沒有一絲重量,也不佔一寸地方,但重要遠勝過那些電子產品。我們歡歌笑語時,ta便安好晴天。我們痛苦悲傷時,ta只能無聲承擔十倍的痛苦·····

靈魂或許不能點亮燭火領著道路,但會無聲無息的陪伴。不離不棄,除非斷以牽掛。否則,我們就是一具飄飄蕩蕩的軀殼在蹣跚,敲一敲,發出空洞的迴音,彷彿千年前枯萎的胡楊。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3

歷時一個多月終於把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拜讀完了。其實,像我這樣忙碌的人,又這樣追求閒散的人,這本書是非常適合我的。這本書,連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處,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處,閱讀時隨著字裡行間,幻想著,我也在作者身邊,一起觀察,一起思考,所得頗豐。

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應該有一顆熱愛旅行的靈魂,那是人類愛冒險的天性,那是心底殷切的盼望。總有人說,旅行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我既沒有閒也沒有錢,怎麼去旅行?是啊,凡人總是被繁事所累,其實,旅行不在乎去的哪裡,走得多遠,而在乎的是你在旅行中怎樣看,怎樣聽,怎樣思考,怎樣處事,怎樣為人,這也就是畢淑敏說的——你可得帶上自己的靈魂?

“我固執地認為,要真正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塊土地,一處山水,你必得獨自漫遊。”是啊,從東北來到江南,我是如何認識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處漫遊。小城的每條街道,各處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小城周邊的城市,也有我流連的身影。從最初的我一開口別人就知我是東北人,到現在說明我是東北人時,別人的驚訝之狀,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蝸居,易使我們的視野狹小,胸懷仄斜,肌力減弱,肺廓扁平……這個時候,收拾好行囊,告辭親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鄉間,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擁擠的、喧囂的、緊張的,常常感嘆,城裡的人們是可憐的。呼吸的空氣不新鮮,飲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僅累且精神壓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幾十分貝的噪音下度過的。鄉間則不同,但是城裡人會說,我們醫療條件好,我們教育好,我們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裡人選擇了到鄉間度假,到民居中休閒。我常想,等退休了,到鄉間,租個房子,侍弄一小塊田地,養幾隻雞鴨,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蟲鳴鳥語,聞花香品草綠,雖年邁體衰,不能遠足,但在這一方天地之間也不失為一次旅行!

“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時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溫情就升騰出來了。”是啊,無論是高中、大學時期回家的途中,還是工作後返鄉的漫漫旅途,那個時候思鄉、念舊,都是那麼強烈,心中那麼殷切。

當你孤寂時候,請不要選擇喧鬧的酒吧或是安靜的小窩,去旅行吧,因為,旅行使人性中溫暖的那些因子,彌散開來。

當你收穫滿滿,得意洋洋的時候,請不要約朋會友大肆慶祝,去旅行吧,因為,旅行使人性中謙虛的因子,顯現出來。

當你疲勞不滿的時候,請不要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懷寬廣起來。

……

旅行使我們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憐的夏蟲,也不再是那個原來的“我”!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4

靈魂?行走在路上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靈魂?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靈魂。我不喜歡複製貼上別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別人的東西,這世界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著一種寧缺毋濫的態度對待著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東西而變得對自己不負責,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贖》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數量來評價,能不能用心來讀讀一個一個打出來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難道不比盲目地拷貝寶貴嗎?心理學上說,人的本質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們的渴望不要被無情扼殺,但事實告訴我們的是,從形式上來肯定一個人一件事總比從本質上來得容易來得省事。

以前總在同學錄“我的理想”那欄寫著:我的理想是環遊全世界!現在長大了,覺得自己挺渺小。環遊世界的願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實很羨慕能在生命未結束時環遊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積蓄去開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見很多的人,感受別樣的生活,領悟不一樣的人生。我只能在字裡行間體驗他們曾去過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過那兒。所以,我喜歡書,書帶我穿越,沒有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在書的世界裡,我們是貪婪的,不停尋找著我們的喜好。有時看到那些為著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覺得他們好幸運。一輛自行車或者一輛改裝過的大車,沒有很多的錢,憑著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經歷不一樣的東西,真的很幸運。我們需要很多的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願我們都有這樣的勇氣。我們的人生便會開出花朵。

記得那麼一句話,旅行是從一個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到另一個別人活膩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們為什麼要去旅行?有的人是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有的人是為了去冒險一次,有的人是為了……有的人或許真的沒有為了什麼。聽說梁朝偉會坐一趟飛機去外國的一個廣場去喂鴿子,然後又飛回來。不知道這是真是假,但這樣的生活的確讓人豔羨。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則會吐槽這是奢侈,浪費資源。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牽絆,有太多的顧慮,途中的人們患得患失,行屍走肉。還得說說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裡,卻也乏力了。

上了大學,也常聽到身邊的人談論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網路上會時不時看到他們激動地發各種景點的照片。某種程度上,相機代替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總以為相機能把美好的東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恆。照片可以讓我們知道那時在哪裡看過怎樣的風景,卻沒把那時的感覺留住。忙於拍照的時候我們也許真的會錯過很多的感覺很多的感動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的把。

去旅行總不是件錯事,請帶上你的靈魂好嗎?

《帶上靈魂去旅行》讀後感5

一口氣讀完畢淑敏的《帶上靈魂去旅行》心中特別歡喜。不同的文化豐富了我們的世界,用短暫的一生儘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穫視覺盛宴的同時,昇華對人生的見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記錄了她旅途中的所見所感,並從一個醫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間溫情。每一篇文章都有著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關於人生價值以及人性方面的東西,慢慢品讀,帶著自己的靈魂跟隨著作者去接受洗禮吧。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為深沉最為值得思索的就是文中關於“死亡”的旅行,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去思考。其中一篇講述的就是在舊金山佩奇街273號禪宗臨終關懷中心的一次拜訪經歷。

這家機構完全是慈善性質的,建立於1987年,裡面沒有醫生,沒有藥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人們安詳的死去。工作人員布萊德先生說話的語調是慢慢的,舉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這裡的節奏。在畢淑敏老師的拜訪過程中,一位年僅44歲的患有癌症的南希就十分安詳的離世了。她在這裡居住了四周,剛進來的時候特別緊張,非常恐懼,經過訓練,她變得很平靜了。當有病人去世,他們的工作人員都會在他的床邊,舉行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他們稱之為“在床邊”。“在床邊”是個新鮮的課題,人在容光煥發的時候,不妨花點時間琢磨琢磨這件事,真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考慮起來就太艱苦了,平常日子,腦子轉的不必那樣快,步子頻率不用那樣高,聲音的分貝不必那樣強,睡眠的時間不必那樣晚。

一個人要怎樣獨立的走向死亡?所有走過的人都不會告知我們有關的經驗。死亡是需要學習的,只有懂得生命意義的人,才有勇氣探討死亡。當死亡悄悄來臨,很多人不知所措,沒有人教授這種知識。只有對死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人才可

能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有的人依然在恐懼中死亡,有的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還未學會放下,死亡是個過程,我們對它要有準備,如果不可避免,平靜就是最好的應對。

如何讓瀕臨死神召喚的人,在平靜安詳中遠離人世,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