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4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

《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1

這幾天把《這麼慢,那麼美》讀完了。這是一本介紹北歐人和北歐生活的書。主要講述的是北歐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的經濟模式,北歐人如何平靜、自覺地推動這一政策執行,同時又安然享受這種制度帶來的各種福利。作者10年北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濃縮在書中。通過閱讀,有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1、為什麼北歐福利高?

(1)木材、鋼鐵、石油等資源在二戰後使國家大量獲利,有能力建立巨型福利國家制度。

(2)高稅收,透明稅收,促使社會均富。這又讓公平的觀念深入人心。

2、如何保持高稅收—高福利的制度?

(1)宗教和天性使然,從小的教育,深入民心的規則。

(2)這種模式一旦開啟就不能減少或者取消,這是一種慣性,否則會引起大動盪。

(3)高度民主意識,政黨想上臺必須隨從民意加強這種制度,否則沒有選票。

3、高福利為什麼不養懶人?

(1)主要是思想上的榮譽感、社會價值觀。

(2)因為有高福利,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職業,主動性較強,工作效率高。

(3)為了得到良好的退休金(工作工資的80%),維持社會醫療、高質量的教育。

4、高稅收—高福利制度面臨的挑戰?

(1)當政政黨為得到選票降低中產階級稅收,破壞了高稅收—高福利的平衡

(2)難民湧入,享受高福利,沒有提供對應的高稅收。加速了經濟失衡。

思考過這幾個問題後,發現北歐的經濟制度其實就是人們自覺工作,收入大部分交給國家,國家統一安排基本生活的模式,這種模式有賴於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適合人口少、經濟分化小的國家。我國是大國,不論經濟水平還是思想境界,各個層次都有分佈。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北歐人寧靜淡泊的對事心態,尤其精神層面上的自律最重要。縱觀全書,作者不止一次用中國傳統思想來類比北歐人的思維狀態。中庸、勤儉、善良、樸素這些詞用的很多。可見中國不是沒有好的、先進的思想,是很多人看錯了方向。

學了個箴言“存在,但不可見”。恩,很低調的貴族感。

《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2

世界愈繁,此心愈簡。書名很美,隨手翻閱,一場邂逅。幸福,是一種心態的選擇。你所向往的生活,總有人每天在過,但這種生活的本質,卻未必和你想象的一樣。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所有細節。物質很重要,但僅僅是"夠用"就可以了。北歐人的幸福感,更多於簡約、自然、寧靜的心態,以及家庭的溫暖、個人努力,而這些是我們可以學會,可以身體力行的,也是我們自古傳統一直倡導的。

本書描繪了作者北歐尤其是瑞典的所見所聞所思,讀完後才知道北歐國家(五國)福利的特點,與目前網際網路上流傳的對高福利國家認知:只關注了高福利,殊不知正真成就北歐國家高福利的是高度自律的北歐人以及北歐人深以為意的高稅收政策。高福利並沒有養懶人,只有通過自身努力勤勞的工作和按時自覺地交稅才能使他們自己享受到高福利所帶的優質生活。

在北歐人眼裡,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婚姻沒有門當戶對之說,這兩種觀點,並行存在又互為因果。北歐人眼中的門當戶對講究的是"兩個人之間小宇宙的興趣愛好、個人修養與性格上的合拍與否",而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室背景,財力多寡。這一切都是因為平和心境,而這麼難能可貴的平和心境就要歸功於高稅收所帶的高福利。通過高稅收有效的拉低了貧富差距,平衡了民眾的收入。當個人收入不再成為奮鬥與論輸贏的目標之後,人的心境怎能不平和。

平和的心境也造就了北歐人化繁為簡的生活方式及理念。不工作的時候,閱讀和一切在大自然中的運動構成了他們的業餘生活。閱讀已經成為北歐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習慣,北歐人的人均讀書量是一年24本,相當於一個月2本。

印象深刻的一個節是:為了教育孩子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竟然每週會讓一個大布偶充當不會說話,不會吃飯,不能行動的小朋友。然後教會其他小朋友如何跟其正常相處,如何去幫助他。從小就培養孩子正確的世界觀。每個以不同形態存在的生命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當你對現時的工作厭倦時,隨時可以停下回到學校重新學習一門新的技藝,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完全沒有任何顧慮。這在其他任何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為什麼書名叫做<這麼慢,那麼美>?慢,是因為做事有計劃,所以才能從容不迫;簡,是因為內心有節制,所以才能泰然處之,而最後的美,是精神境界到了一定水平之後才能體會到的。簡單生活更需要我們剋制自我,完善自我。最後以書中兩句原結束書評。

1、一杯咖啡、一本書、一個桌旁閱讀的自己,再加上咖啡的氣息和低低流淌的音樂,完美。

2、三個半:每天晚上十點半睡覺、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每天(早上)讀半小時書

《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3

花了近3個月時間看完這本書,為什麼這麼久,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懶惰,及不自律。

這本書說得是羅敷移居瑞典後,對這個國家及這個國家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讚美。

在中國,一個普通人的生命軌跡大致都無異。從出生開始基本由母親在家撫養長大,參加九年義務教育,有條件的家庭會迫使孩子在課餘時間參加各種補習班、寫作外語班或是興趣班,忙碌的在父母的規劃下走進大學,讀著父母選好的或自己不知因為何種原因選擇的專業,度過了一邊完成學業,卻不能自律的疏於進取,一邊焦慮著未來的道路,畢業後在社會苦苦掙扎,花費自己所有時間只為多掙錢補貼家裡買房買車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走上自己走過的軌跡。一代代周而復始。

這樣的生活,我們真的對得起自己嗎?

現在訊息如此發達,世界各國的文化差異、生活方式不斷碰撞,很多國人都已經意識到了,國外有很多國家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些社會發展先於我們的國家,有很多值得借鑑的觀念和精神。

從《這麼慢,那麼美》中,我認識到的是目前社會體制已經相對完善的很多歐洲國家他們有一套非常優秀的體系,是我之前略知的優秀以外,讓我意想不到的`。

瑞典,在男女平等、個人的自律、價值觀、對工作的看法、閱讀的習慣、對尊重的理解、教育等等的方面,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素養和優雅。這個國家不僅僅看上去像個童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像活在童話裡,尊重、真誠、公平、正義,簡直可以慚愧的說,沒有孔子儒家思想上千年的薰陶,卻將“仁義禮智信”貫穿得漂亮

說實話,在看這本書的這段時期,是本人非常迷茫的時期。一年多前與自己本專業的職業發展規劃脫軌,進入了一家家庭烘焙館學習烘焙,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我又回到了自己的軌道上來。我迷茫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回到軌道是自己迷茫過程中覺得保守不出錯的做法,可能是為了能有一份養活自己,又不被社會覺得低人一等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什麼,我的消極已經不滿足於和摯友交心的對話。也因為這個原因,我放下顧慮,重新聯絡以前和我聊得很好的一個朋友,內心中地位無可撼動的朋友,但或許以前些許事情都還在意,想象中最後的救命丹卻是消逝的迷煙。所以一定程度上這本書,這裡面所描述的生活方式給了我一點力量和思考。

苦於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剛剛看完這本書的我也還沒總結出個所以,我沒法完整或稍帶調理的說明這麼書好在哪,瑞典是如何做到幸福地追求本質純真的生活。我也沒想好要摘抄那句話來概括。就用這空心的靈魂和空白的大腦結束讀後感吧。

《這麼慢,那麼美》讀後感4

瑞典,北歐。一個冬季長夏季短的國家,一個緩慢而悠長的區域。總是傻傻分不清瑞典和瑞士,朋友去了瑞典,不只一次問過,你去的是瑞典還是瑞士?終於,翻看完這本書,記住了瑞典這個北歐國家。它容易被與瑞士混淆而忽略和遺忘,更多時候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知道關於瑞典更多呢?

記錄一個國家生活常態的書比行紀更容易激起讓人出去旅行的願望。因為想要的並不是某一次出遊的激情,而是享受旅行、生活的舒適。以高稅收支撐的高福利代代延續,穩定的中產階級,少有人為自己支出的高額稅收不滿抱怨。因為納稅是義務,有了稅收才能享受福利。冬季漫長並不減少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一旦有假期,或自己或陪伴家人去林間小屋、陽光海灘享受生活的美好。出海、騎行、滑雪,各種運動是他們生活的常態,保持健康的身體,享受生活。

蒙特利爾的緩慢悠長,曾被質疑在如此高速發展的社會慢慢會被淘汰,缺少支撐重工業要如何發展?瑞典也同樣,早早關門的店鋪,更多的時間用於陪伴家人。但瑞典社會發展並不缺少動力和能量,因為從小的教育培育出了更多有發明創造能力的瑞典人,有以自己興趣為出發點的工作能量,有為了個人發展進行的各種培訓。有了興趣支援,怎麼不保證工作的高效?強大的發明能力在這個知識就是生產力的時代更具力量。

孩子從小的教育除了培養興趣和創造能力,還被賦予更多社會責任意義。幼兒園模擬讓小朋友如何對待智障人士,從小讓他們平等對待所有人,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長大後的他們才不會露出異樣的眼光。巴士停車後可以像側方傾斜,便於使用輪椅等不便人士便利上車。諸如此類,更像弘揚著我們的傳統美德,從生活細節對人進行關照。

高稅收產生高福利,高福利保障人們從事自己想做之事,並積極為社會創造貢獻,促進社會更多產出。如此良性迴圈,也就難怪瑞典可以這麼慢卻那麼美。

《這麼慢,那麼美》羅敷著,標註生活細節,嚮往悠長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