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讀後感(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2.6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讀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讀書》讀後感(精選6篇)

《論讀書》讀後感 篇1

“今人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為娶美女,在女為嫁賢婿……”

——林語堂《論讀書》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幾千年前孔子便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充實自己,為了陶冶情操,為了培養氣質,而不是隻為一次大學聯考,為一份工作,為一筆工資,甚至是為了別人的讚揚。

中學生學習,是為了大學聯考能考上好大學;大學生學習,就為了出了社會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賺大錢;等到真的生活富足了,就拋開了學習,沉浸在物質的世界裡。這樣以功利之心去學習,只會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愈加貧瘠。

作為高中生,大學聯考成為了心中的唯一,而我們的學習就是在為著這一次考試而做準備,只是為了想要考高分而去學習,我們在各種教科書中游走,在一次次的考試中逐漸拋開了自己的思想,只記得標準答案。歷史上,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我們便只記得歷史書上的答案:農民階級的侷限性。然後就自以為已經瞭解了這段歷史,卻不知實際問題到底有多複雜,原因是否真的如此。學習《論語》,背誦《論語》僅是因為考試要考,卻沒有真正去理解孔子想要表達的“仁”思想,沒有去摸透孔子的教學原則與對學生的情感。便只會每日揹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此學習,根本無法滿足精神上的需要,僅僅只是把學到的知識當作獲得某些利益的工具。

學習的理由有千千萬萬種,功利並不是唯一。當毛主席的保健醫生勸主席不要不顧時間不顧身體地看書學習時,毛主席回答道:“看檔案累了看報紙,看正書累了看閒書,看大書累了看小人書,看政治書累了看文藝書……”若我們像這樣毛主席已經身居高位,已經不想學習,覺得終於擺脫學習的牢籠,滿足於權力與物質,過著愜意的生活。但是毛主席卻不這樣,位高權重,卻如飢似渴地學習,執著地吸取著知識,因為在大學期間沒有深入瞭解自然科學,毛主席總在空餘時間與保健醫生一起學習,探討自然科學的知識。這便是不為功利,只為充實自己而學習。功利性的學習往往會造成精神上的貧瘠,所以,何不拋開功利,純粹地為了獲得知識,充實自己而學習呢?

學習,應該既重實用價值,更要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學習中,我們應該更多的是為了精神上的富足而學習,應該把精神價值擺在第一位。但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們不能完全忽略知識文化的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兩者共同兼顧,在追求實用價值的同時,更要注重精神生活。我們可以為了大學聯考選擇性的閱讀一些對大學聯考有益的書,但是卻不能只是為了大學聯考而讀書,要在知識文化中有自己的領會,提升自己,讓自己在獲得文化的實用價值的同時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學習,可以為生命化妝,但學習並不是什麼護膚品化妝品,並不能改變自己的樣貌,讓自己更美麗帥氣;但是卻能充實自己,改變自身的氣質,為自己的生命畫上濃重的一筆。學習,可以使自己更加富足,不僅僅是在物質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古之學者既然能做到學為己,我們為何不可呢?學習時,不能只懷著功利心,理應敞開我們的胸懷,接納文化的所有價值。

《論讀書》讀後感 篇2

第一次讀《論讀書》是在中學的一堂語文課上,因當時年齡尚小且閱歷較少,心中雖產生過點點觸動,但並未產生太大的波瀾。今又重讀,感慨萬千,悔當時“只讀書不求甚解”,枉費了太多的讀書時間。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文章開宗明義指出了讀書的內涵及讀書的作用。我們日常為了打發時間,填補心靈的空虛常會上網、聊天、遊戲、看電視、聽音樂、觀碟、逛街、打麻將等等,但回頭想想,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長久的益處或產生持久的作用。培根一語撥開雲霧,告誡我們唯有讀書可以。詩、詞、歌、賦,書、表、策、論,經、史、子、集等等,好書可謂豐富,獨處幽居之時,會讀書者可陶冶情操;高談闊論之時,善用書者可舌戰群儒;處世判事之際,好學深思者可統籌策劃。當然,做到持經達變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只有量變轉化成質變時,才會享受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快樂。

既然讀書可使我們獲益,那麼我們又如何在資訊豐富、魚龍混雜的現代社會中,把握住有限的時間讀點好書呢?我們亦可以用“怡情、傅彩、長才”作為標尺,不足以怡情、傅彩、長才的書,我們便可大體涉獵,淺嘗輒止。對於可怡情、傅彩、長才的經典之作,我們則須全讀並咀嚼消化,讀時還須全神貫注,推敲細思,孜孜不倦。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知識意味著才幹。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域性,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太慢的人馳惰,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完全按照書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應當通讀,細讀,反覆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隻應限於不太重要的議論和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書將像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

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個懶於動筆,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要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能通過適當的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道理,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

《論讀書》讀後感 篇3

關於讀書,古人有許多言簡意賅的好句子,如:“書中字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等。因由人讀書的目的不同、讀書的心境不同而感受到的讀書的意義變有時大相徑庭了。

讀了熊十力老師的《論讀書》後,我頗有感觸。熊十力是我國現代哲學史上極具原創力和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他奠定了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哲學形上學之基礎。在本書中,他提倡讀書要有“孤往精神”,這正是對於他的那個時代痛下鍼砭。

書深不見底,裡面中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改變一個人,因為書裡凝聚了太多人的思想和感情。正如阿列克榭嗜書如命最終掙脫了小市民的庸俗氛圍最終成為俄羅斯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巨匠高爾基;愛德蒙?唐泰斯在伊芙堡的陰暗地牢中潛心學習十四年之久,最終成為了氣宇軒昂的基度山伯爵。書的長河流遍古今,流經的地域廣闊而繁多。書中的領域囊括了所有人類已經探索的和嚮往探索的東西。這便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書讓人得到了充實和幫助,但書的意義是遠不止此的。

對於教師來言,讀書更是有深遠的意義,一是針對自身而言的,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二是針對學生來言的,教師要從自己的讀書經驗中總結出一些適合學生的讀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並且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

教師是幸福的,但教師的幸福也不僅僅是學生的成功,同時應該是自己的充實與成功。教師可以利用的時間與空間決定了教師是一個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進行自我的設計與武裝,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

教師要達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人類幾千年的教育歷史中,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這些財富儲存的載體主要就是教育的經典著作,閱讀經典,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教育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矗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跨越由這些經典構成的橋樑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過程。人類的教育雖然不斷變遷與發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會變化,教育培養人的功能不會變化,教育過程的內在規律不會變化。

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衝擊與交流過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師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有心的教師會認真閱讀教育的重要文獻,認真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讀書會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我們的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願我們咀嚼著莎士比亞的這句名言,熱愛讀書,高效讀書,快樂讀書,在讀書中積澱,在讀書中成長,不斷創新自我,真正為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

《論讀書》讀後感 篇4

飽讀詩書的人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崇尚。我們從小開始就被家長老師灌輸我們要經常讀書,要多讀書。毫無疑問,讀書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多讀書可以增長更多見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讀書讀書,讀書不是簡簡單單地去讀,不是毫無選擇,毫無目的地去盲目的閱讀。讀書,是一種學問。讀了叔本華的《論讀書》後,對讀書,如何讀書,讀什麼書,有了一個新的感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同樣地,在讀書領域來說“讀而不思則惘”。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是在接受著作者的思想。

我們走進了書本,就如我們成了書裡的主人公,一切都隨著書裡說的走。當我們看完以後,留下的也只會是很淺的印象。這樣,我們讀書就沒有很大的意義。叔本華說“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心神領會,得到的淺薄印象往往就容易稍縱即逝。”也就是說,我們讀書應該要思考,如果自己不去思考,這樣就不能夠很好地領會書中的內容。如此讀書便沒有多大深刻意義了。因此,我們讀書,不能是僅僅停留在讀,除了讀,更多地還要去思考,去領會。書的內容才會真正地被我們所吸收和消化。每一個作者,每一本書都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我自己也曾經試過在某段時間裡因為讀某位作者的書居多,所以寫作的手法和方式會有點模仿那位作者。

我想這種情況也正是叔本華在文章裡說的,讀了書以後受到了啟迪。但是,如果我們缺少了那種天賦,我們就只會是學習了一些別人的陳詞濫調,成為淺薄的模仿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隻是一個單純的淺薄模仿者呢?希望不是吧。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通過讀某個作者的作品時能得到有益的東西從而受到啟迪,發揮我們的才能。作為一名讀者,我們要讀書就要去讀一本好書。而不是沒有任何選擇性去讀。書海中有各種各樣的書,稂莠不齊。我們要讀,就應該去選擇一本有益的書去讀。叔本華在文章裡說到“壞書是靈魂的毒藥,讀得越少越好,而好書則多多益善。”讀得壞書多了,我們的心靈便會受到汙染,會使我們有錯誤的判讀錯誤的想法,讀這樣的書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讀書的目的是好的,因此我們也要把書讀好,讀好書,我們才是真正能發現書中的黃金屋。從而受益。

現在又許多現代人都喜歡看電視,從電視裡去看名著。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同時也有不少人喜歡看于丹,易中天等人品名著,評名著。這樣便是節省了看名著原著的時間又可以去了解名著。人們忽略了原著,而去看一些評論名著的書。如此的讀法,只會是讓自己陷入一種愚蠢的境況中。毫無意義。溫故知新也是讀書中很重要的一點。“買書後又能一絲不苟地閱讀,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買而不讀,讀而不精。”買書不是為了擺設,如果僅僅為了擺設何必去買書?我認為,這是對書的不尊吧。讀書,要讀得深,讀得精。對於重要的書籍讀一遍後再讀一遍時,我們會得出不同於第一次讀的'時候的見解。對於我們而言是很好的。

叔本華的《論讀書》帶給我不少啟示,而以上也是自己的讀書論。對讀書,如何讀書,有了新感悟後相信以後在讀書過程中必定能有更大地進步。

《論讀書》讀後感 篇5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資訊時代,讀書還象以前那麼重要嗎?我和很多同學都對這個問題感到迷惘,但前幾天爸爸給我閱讀並部分講解了《培根論讀書》這篇文章,我的思想變了,我的觀點也變了,我覺得讀書非常重要,而且今後我要真正做到多讀書。

這篇文章寫到,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

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網際網路是我們獲取資訊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網際網路代替不了讀書。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思想,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可以教給我們本領,可以糾正我們的過失,在書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也許有人會說,現實社會中,有許多的大老闆,大富翁都不讀書,不是照樣發大財、賺大錢?那麼,我們讀書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此話差矣,的的確確,現實社會中,有許多的大老闆、大富翁不讀書卻發了大財,賺了大錢,但是,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在我國的眾多私人企業中,有多少能夠與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企業相提並論呢?相反,在我國短命、失敗的私人企業多的不可勝數,我們的大老闆、大富翁,他們所缺乏的是什麼呢?據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時來讀書,世界首富都如此重視讀書,更何況我們這些離世界富豪相差很遠、很遠的人呢,我們有什麼理由輕視讀書呢?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讀書人,死讀書,不解決實際問題,成了書呆子,這樣的讀書,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我認為,與其說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一味地死讀書,還不如不讀書的好。正確的讀書方法,也許應該是,在思想上要重視讀書,要在有選擇的前堤下讀好書,多讀史、讀詩、讀哲理、學習數學……同時我們也要勇敢地走出書本,勇於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讀書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才能讓我們更明智,更聰慧,更精密,更深刻……我們的讀書行為才能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可!

《論讀書》讀後感 篇6

人是經驗主義的,從過往經歷中總結規律、吸取教訓,從而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但並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們親身經歷過後才能夠明白,並非只有直接經驗可以給我們啟發,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為基礎來學習。例如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學著做,比如看書上怎麼說自己學著來……書本,應當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們都知道開卷有益,但如何讓這個“益處”真正得到發揮,還在於如何讀書。

培根告訴我們“明智之士用讀書”,“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關鍵在於“用”。讀書的關鍵在於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當中,用經驗加以證明和鞏固,所謂活學活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那是讀死書、死讀書。要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真正為自己所用,就應當讓自己“活”起來,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和掌握,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經驗,由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為自己的思想。

讀書時要心懷敬意,“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也不能心懷迷信,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本書代表的是一位作者的觀點,讀書,就如同與這位作者做心靈和思想上的交流,我們可以贊同他的說法,也可以否定他的理論。讀書的目的不是要與作者展開辯論、爭個勝負,讀書的目的只在於交流中,我們能夠得到感悟、啟發思維、有所收益。

做讀書筆記對加深理解記憶有很大的幫助,這點,我感觸頗深、受益良多。

當你在浩瀚書海當中無從選擇之時,可以選擇讀好書、讀經典。個人以為,這個好書的標準,不能以市場銷量為準,也莫以書評宣傳為準;沒有把握時,以時間做為標尺,是選擇的最好標準。一本書能流傳幾千年而仍然被傳閱拜讀,必定有其魅力所在。

而具體是什麼型別的書籍,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定。讀什麼樣的書,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譬如原本就是自卑退縮的人,不願面對現實,若還沉浸在虛無幻想的書籍當中,看似尋求到一絲安慰,實際卻是讓自己更加脫離現實生活,愈發與這個社會脫節。再譬如心懷仇恨,讀些血腥暴力的書籍,在文字中刀光劍影,似乎很是暢快,但過後呢?心中無愛,如何感受幸福快樂?

因此,一本書對你是否有益,不在於此時此刻是否讓你感覺好受些,更在於對你今後發展是否有益,對你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

開卷有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如果讓讀書有益於自己,只在於如何讀書,讀怎樣的書,以及讀書之後如何運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