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24W

《我是貓》。它是一本批判性的小說,是用一隻貓的態度和口吻講述身邊的人之間發生的事情。 下面是相關的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我是貓讀後感【篇一】

內容梗概:

夏目漱石以貓為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寫出了小貓在兩年多的短暫一生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它生來便被書生拋棄,所幸被一箇中學教員收入其家,此後一直棲居於這位名叫苦沙彌的知識分子家裡,直到某一天它溺水死去。這隻被作者賦予靈性的有主見的小貓,剛開始還眷戀於它所在的家貓群體,後來隨著見識增多,它逐漸變得與人類為伍,聽人類所言,想人類所想。書中人類的對話大量引用了古今東西哲人達士的名言,處處閃射著機智和文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特別在最後一章中,作者一反前文的事無鉅細、無所不談,透過主客之口專注寫起東西方價值觀的問題,讀後有如醍醐灌頂之感。

讀後感:

作者以貓眼寫人類社會,使小說得以撇開一定的社會成見,以其充滿離奇的想象,鞭撻和嘲諷當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小貓寄居的房屋裡住著一個奇怪的主人,他喜歡拿著一堆晦澀難懂的書籍假裝欣賞;嘗試過詩歌、繪畫等高雅藝術卻失敗;社交面極窄,左鄰右里的關係都處理不好;作為英語初級教師也普普通通;他的性格固執、暴躁,卻也有讀書人的迂腐、怯懦。苦沙彌深受胃病所擾,與妻兒子女的關係不慍不火,由於身居陋室而又自命不凡,因此被街坊稱為“本世紀難得一見的怪人”。

貓兒正是在對主人家為數不多的訪客的觀察和主人如何處理與外界的衝突中形成了對社會的看法。理所當然,苦沙彌所交往的都是些知識分子同學:喜愛胡謅八扯但又有一定文學素養的迷亭先生;文質彬彬,痴情藝術卻糾纏於戀愛的理學士水島寒月;話語中帶有出家人的迷幻與飄逸,但卻過分關注自我的八角獨仙:和主人一樣,他們都是在人格中充滿矛盾的讀書人。

放在明治維新的大背景中看,小說反映了在世風日下、人人追名逐利的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無奈與彷徨。當時日本人的價值觀正經受著西方的衝擊:一方面,追求學問還是追求名利的問題考驗著他們;另一方面,社會上富人的種種現象又刺激和嘲諷著他們。於是,他們各自形成了各自的獨特性格:主人鄙視實業家,在自己的空間裡固執地過著自己的生活;迷亭先生在不斷地與他人胡扯聊天中得到解脫;寒月想娶實業家金田先生的女兒,但終究未能如願;獨仙先生似乎深得東方哲學觀的深邃,要求自己以“消極”的方式修養心靈。

如果聯絡夏目漱石先生的個人經歷來看,這幾個在大變革環境中艱難度日的文人何似他本身呢?也許書中諸位的性格正是反映了夏目漱石內心微妙的各個方面吧。他本人幼年不幸被生父拋棄,正像小貓一出生就煢煢獨立一樣;而晚年死於胃潰瘍,就如小說中女主人說苦沙彌“終將死於胃病”;而對東方人生觀的理解與嚮往,他又與獨仙先生有幾番神似。

“一定的社會意識反映著一定的社會存在”。在經受西方思想的洗禮中,總有些敏銳的心靈憂慮著他們眼前所見到的,惋惜著他們背後所失去的。夏目漱石先生的早逝是我們的不幸,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文學瑰寶,卻為一代又一代人所誦讀、讚賞。

我是貓讀後感【篇二】

《我是貓》是夏目漱石早期的代表作。既可以說是抒情的寫生文,也可以說是結構鬆散的小說。

本文的主人公是貓。是以貓的視角來看人類世界的。剛生出來的時候因為長得太醜,被人唾棄,撿得一命,後被被人稱為“苦沙彌”的初級英文老師收養,自此開始了觀察人類、品評人類的生活。直到某日因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貓》中的這隻貓,雖然還沒有名字,平時也沒少受主人家女僕的氣,卻能夠在人貓兩個世界中來去自如。而主人和他的一幫朋友——梅亭、水島寒月等的對話則盡收耳中。而其中,又屬梅亭最能折騰人。苦沙彌老是被他折騰得夠嗆。例如他剛出場時,帶著一副金邊眼鏡,認認真真地要苦沙彌畫畫——他自稱是位美學家。苦沙彌對畫畫可是個外行,正要向梅亭討教,梅亭便一本正經的說:“是啊,不可能一開始就畫得好嘛……從前義大利畫家安德里亞曾說過:‘餘作畫者,莫過於描繪大自然。天有星辰,地有露華;飛者為禽……’怎麼樣?假如你也想畫出像樣的畫來,畫點寫生畫如何?”

於是,苦沙彌作恍然大悟狀,對安德里亞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事實上,安德里亞壓根就沒說出這話,是他的朋友瞎編的。

苦沙彌和他的朋友就這樣,在小貓的眼中如此不堪,實在是可笑。相比於這隻無名的小貓,它的主人真該感到汗顏。相比於許多人,這貓很富於哲理,善於詞辯。對人類的弱點有精細的研究,就連抨擊社會,也很有見地。它說:“說不定整個社會便是瘋人的群體。瘋人們聚在一起,互相殘殺,互相爭吵,互相叫罵,互相角逐。”……並由此最終得出了“被幽禁在瘋人院裡的才是正常人。”的結論。雖然有些滑稽,但卻也抨擊了當時社會的風氣。

在《我是貓》中,苦沙彌和他的朋友應該屬於窮酸潦倒的知識分子之列。正如本文譯者所說,“他們面對新的思潮,既順應,有嘲笑;既貶斥,又無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諢、玩世不恭來消磨難捱時光。他們時刻在嘲笑和捉弄別人,卻又時刻遭受命運與時代的捉弄與嘲笑。”《我是貓》中作者所描寫的景象,應該是當時人們精神世界空虛的真實寫照,這也無怪一隻小貓會將人類世界看得不過而而了。

總而言之,這隻無名小貓雖然神通廣大,卻又時而自作聰明,雖然看多了人類世界,卻又因為一時好奇,最終還了性命。也許正是因為好奇,才使得它對人有了這麼多的瞭解,也就有了這本《我是貓》。

我是貓讀後感【篇三】

寒假裡,我讀了這本《我是貓》。它是一本批判性的小說,是用一隻貓的態度和口吻講述身邊的人之間發生的事情。

作者當時生活在二十世紀初的日本中小資產階級,所以整本書都在用“貓”詼諧幽默的語氣揭露那時資產主義社會的不良風氣。我當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更不會理解那時作者真正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不過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倒是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其實不管處在哪個時期、哪個國家,人們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現代社會也有很多像書中人物一樣迂腐、軟弱、勢力、唯利是圖的人,包括我自己。人性是有弱點的,人類本來就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都幹得出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本書的作者也曾經說過“比嘲笑他們我更嘲笑我自己”,我想他在批判文中人物的同時也在深深地批判著自己。

既然人類本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應該努力去改變,去剋制自己,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騙自己。我們不可能成為小說、漫畫中那樣完美的人,那種人也是不存在的。但我們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樣被金錢和勢力矇蔽了雙眼。

我也知道長大以後有很多事都是出於無奈,可能必須要自私,會與我希望的偏差一些,但我希望我能夠守住底線,長大以後也能夠活得真正的快樂。也許我以後真的會變得和書中的人物一樣,但至少我現在還是很快樂的。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這本書,真的很好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