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26篇)

來源:才華庫 1.45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2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圍城讀後感範文400字(精選26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畢業四年之後,重讀圍城,感受更多,第一次讀圍城其實沒有讀太懂,大概覺得是方先生和孫小姐進入了婚姻的圍城,再讀圍城,其實不僅婚姻人生大概也是圍城,方先生其實是眾生相,不主動,不推辭,隨波物流,好高騖遠,自命清高,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卻沒有拿得出的好文憑,對唐小姐愛慕,卻也沒有努力的去追求,每一次的工作都是別人安排,也從沒想過自己到底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工作,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遇見孫小姐,也是隨意的進入了婚姻,他瞧不起周圍的李先生,顧先生,最後在三閭大學卻被迫辭職,也沒有想著努力去把工作做好,得過且過。方先生應該是比較悲哀的吧,到後面也一直在懊悔,對他,我只能用八個字來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步錯,步步錯,本來手握一手好牌,卻被自己打爛了。

人生的每一步都比較重要,走錯一步都有可能是一個致命的轉角,此刻在我腦海裡想到了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圍城讀後感 篇2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丁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著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讀完《圍城》,我發現,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圍城讀後感 篇3

第三次掀開這本書,每次看得感受都不同,自問世上有多少方鴻漸?

年輕的時候驕傲自詡不凡,在最好的時段被大家包容吹捧。

但遲早社會會揭開你的面具,發現下面的你軟弱無能,假的文憑,一般的家世,不中用的傲氣。

你看不上愛耍小聰明的蘇小姐,你放棄了你的紅玫瑰唐小姐,生活開始磨平你的稜角,它給了你一段世俗的婚姻,你的存在對於她而言是自保,是可以掌控,然後開始了一段充滿對生活妥協的婚姻,處處都是瑣碎的吵鬧。

然後慢慢發現你的每次謀生都需要仰仗你當初的朋友,曾經愛慕你的女生在你面前輕視你與你的妻子。

你的人生一路下滑,這時你覺得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其實你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軌跡的,你可以掙脫這桎梏,你在留學時本可以努力拼搏獲得博士學位,在上海時本可以不與周家翻臉,你再拒絕了蘇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紅玫瑰,你甚至在三閭大學可以試著謙虛去爭取留下來的機會,可你沒有,你終究是不中用的無能。

可被困在圍城裡的何止你一個,世俗之人都囿於這圍城中,我也在進圍城的路上。

圍城讀後感 篇4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正像蘇文紈說:“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以前在學生時代,應對著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現在,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迴圈,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迴圈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知足常樂。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揹負著老師,父母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才會感到滿足,才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讀後感 篇5

很早就聽人說“城裡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句話,懷著一種一窺其究的心裡翻開了圍城。它是一部極具諷刺性的長篇小說,也是一副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態圖。作者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不如說是遊學),相親,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運用幽默辛辣的筆鋒,把一個個人物形象展現的讀者的面前。作者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而俯視著這個社會,毫不掩飾的揭露出了人性的醜惡和生活的真實性。

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生活。方鴻漸和孫柔嘉的相識是個偶然,所以結婚也是偶然,那麼婚姻就是隨機的!不管用什麼詞來形容婚姻,瞭解自己的婚姻才是最真實的。在沒有結婚之前,人們都想借助愛情這把鑰匙開啟婚姻的城門,用婚姻這座城堡守住自己的愛情,但是進去的人卻會發現,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把鑰匙弄丟了,不用鑰匙也可以進去,這時愛情早已昇華為親情了。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就是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

不知道圍城用意何在,但是它是一本智慧之書。未婚者把它當做一個跳板來了解婚姻,已婚者把他當做一面鏡子,時刻審視自己的婚姻!那麼圍城裡的人,事,情,昨天有,今天有,明天同樣有!

圍城讀後感 篇6

第一次讀《圍城》這本書,花了不少時間讀完。當然書名卻早就聽說過,看了書之後和自己之前以為的書的內容所差甚遠。原以為想婚姻,戀愛本像圍城的樣經典的話會在全書反覆提起,不想卻不是這樣。不過全書也無不透露著“圍城”這一資訊。讀書的時候倘若不看其他書友的評論我還真不一定就能讀出書中人物的話中話來,所以從對話中倒是“學習”了不少。讀完此書,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的評價如此之高,看了幾條書友的總結評論,無一例外的大加讚賞,然鵝並沒有說出書好在哪裡,有人舉出一兩例作者用詞用句特別考究之處,但並沒有讓當下的我覺得十分驚豔。不過看評論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或許這本書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許能體會到評論中的感覺。

讀書時,喜歡去把自己和書中的人物對比,遇到他們身上表現不好的地方趕快回想自己過往是否有過類似不當之舉;看到其中的人物(孫、趙)心細為家人朋友之事操勞退讓之時,也會思考自己如何學習一下。

書看到最後,感覺故事像是突然的結束,結束的很意外。總之,目前還是沒能完全理解此書,歡迎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和我討論。

圍城讀後感 篇7

是個好人,不過沒什麼用。這方鴻漸不是自己的寫照嗎,總希望有所改變,只是又沒方向去達成。不過沒有方鴻漸的小聰明,那麼固執懦弱無能,真有一天走投無路,即便去搬磚,也會放下臉面去做,為了生活。

理想人設趙辛楣,都希望活成他的模樣,只是很多時候都還只是方鴻漸。認為趙辛楣一直都是真誠待方鴻漸,沒有絲毫看不起方鴻漸的原因,這是男人之間的感覺吧,也說不上什麼原因,或者也是說趙辛楣是完美人設的原因。真正有素養的人,對待所有人都會懷敬畏之心,以他人為鏡,去明己得失,不斷地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我猜方鴻漸和孫嘉柔最後會分開,本以為最後的描述,方已餓死,再細讀,又不像,只是在那之前的方死了,方重新開始,為自己計劃打算,而不是一再唯唯諾諾,耍一時口舌。孫嘉柔本是去姑媽那邊靜靜心,讓大家分開一下,待雙方冷靜,改天再回去跟方講和,共同生活,可是回到家後,方已去投靠趙辛楣,再也回不到過去。趙辛楣會給方安排工作,方已無家執念,明白自己過去的糟蹋,以趙為榜樣,重新開始。

只是不知戰亂會不會炸死方。

圍城讀後感 篇8

圍城,久聞其名卻一直未嘗拜讀,一遍讀來,真是太精彩了!每個細節都生動無比,每個比喻都鮮活貼切,字字句句是增一分嫌胖減一分則瘦,筆下的每個人每件事都彷彿活了。這不僅僅是大師對文字的信手駕馭,更是其對人性和生活的細緻體察和品味。方鴻漸,說實在話,個人是有些憎恨的,因為他像面鏡子一樣,照出了自己的一些影子。迂拙,寡斷,眼高手低,無甚主見等等,做不來還看不慣,看不慣又懶改變,有些假清高自傲,又些許真自卑自憐。妄圖衝破枷鎖,又經常設枷自囿。茫茫然不知所想要的是什麼,對想要的又常常自我設限逃閃躲避,不敢去放手追逐。他不是君子,卻也不是小人,他算不得很好的人,也不算是個壞人,只是個複雜糾結的無用之人!

太陽之下無鮮事,這人生就像一場戲,你方唱罷我登臺,唱來唱去總唱不盡那麼些聚散別離,演來演去演不完那許多愛恨情仇,品來品去品不厭這一方酸甜苦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去,道理容易。人世間多少的城圍築在那裡,人生的戲臺場場幕幕紛擾變換,那許多的是是非非來來往往,又幾多人能看透,能看透又有幾人能真灑脫?人生本複雜,複雜的人越看越複雜,還是糊塗的人容易些,怕是又難得糊塗啊!

圍城讀後感 篇9

《圍城》圍的不僅是婚姻,還有生活。

主人公方鴻漸,經歷了多次情感波折後,表現出的優柔寡斷、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華相,令人深思。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嘉柔,方鴻漸陷入了一座又一座城。剛出來,又進入了下一座城,重複的迴圈及自身的缺陷,導致方鴻漸與妻子孫嘉柔吵翻,並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不停地辭職,找工作,換工作,他的生活就是這樣。一個被動、無能、失敗的形象躍然紙上。銀行職員、大學教師、報館資料室主任、投奔趙辛楣,他自己的內心不夠堅定,容易被人牽著走,殊不知,他衝出一個‘圍城’,卻又跳入下一座城。生活似乎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可他真成了玩笑中的人。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你永遠生活在一座城裡,不是這座,就是那座。不要想著逃,也不要妄想衝入下一座城。在自己的城裡好好生活,活出屬於自己的姿態。下一座城是個未知,抱有希望而不是妄想,靜靜地等待它的來臨。

圍而不危,願你在城中活得精彩!

圍城讀後感 篇10

看似由一些瑣碎的見聞、經歷拼湊的故事,但是正是這種“瑣碎”,給這一系列故事增加了那麼多的真實。

看完覺得,錢鍾書真的是語言大師,一些細節的描寫,心理的描寫,簡直叫人拍案叫絕,同時也讓人捧腹大笑。給我一種感覺是,女作家裡面有張愛玲,男作家就是錢鍾書,簡直是把語言表達、運用到登峰造極,精言妙語!感覺不靠故事安排,光靠這些零零碎碎就最能打動人。

再回到故事裡來,很早就聽說的那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被輕輕淡淡的代入方鴻漸的生活裡,說著婚姻是“圍城”,但是生活也是“圍城”,而且這城竟然也是生活裡的人一手築成。故事到最後,那幾個小時前的“那時候”,不正是困在當前生活裡的我們真實的寫照嗎?最後的這各自想去的“城裡城外”,不正是由每個當事人一手造成的嗎?那隻走慢了“來晚了”的祖傳老鍾,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 篇11

就在剛才,才把錢鍾書的《圍城》看完。想想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有好好的看完一本書了,突然很有成就感。這也是我上大學以來,看的第一本除漫畫以外,看了好多頁都不想放下的書了吧。

錢老真的是無處不調侃,調侃到了極致,不只是人物,甚至連桌子椅子都不放過。每個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處。調侃還不至於諷刺挖苦,調侃過後的得意像惡作劇得逞的小孩。哈哈,我喜歡。

人物性格語言都很有特色,吵個架都摻英語的。錢老和楊絳先生的感情不錯的,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各種家庭鬥爭寫的這麼深入人心。楊絳也算是圍城的第一讀者了,每看錢鍾書寫的圍城的稿子(未成書之前)都會笑的,當然錢老也笑,多和諧。

本來這麼深刻的內涵讓我一講就純屬娛樂了,嗯,這樣不好。人生不也就是那樣麼,住在城裡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進來,還互相羨慕著,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兒。錢老的幽默還是挺犀利的,抓得住靈魂的東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得不說,人是糾結的矛盾體。

有時間打算再看一遍,光錢老的語言就夠我品味的了。調侃,不只是一個技術,也是一們藝術呦。

圍城讀後感 篇12

都說錢鍾書的作品值得一讀,我也拜讀了一下他的大作。圍城是最長被同學說起的一部書,俺也想品讀一下,於是從同學那裡借來一閱,雖然是盜版的好歹也是大作家的處處。

通過本人幾天的努力終於把這把這本書搞定了,到最後越看越不想看。真不明白,好好的一個方鴻漸怎麼會被折磨成那樣,最後被活活氣死。通過這本書我感觸頗深,首先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不管家世多好,總也不是一成不變可以靠得住的,還是自己有本事才能立足於社會,才能本人瞧得起。其次,結婚一等要慎重,千萬不要像他那樣,讓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不要找一個只是不討厭的人結婚,最後還不是害了自己。再次,鑑於現在婚姻法的如此完備,我覺得身為現代人不能再吃他們那一輩人的虧,有什麼都可以理性解決的。

你說呢?最後,博士生也好,大學生也罷,總得學會適應這個社會,鴻漸的家庭就如他教過的大學一樣複雜,做每一個舉動其實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才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

圍城讀後感 篇13

作者把瑣碎的經歷和見識巧妙地拼織在一起,渾然天成。全書語言幽默暢快,精妙而詼諧;比喻紛至沓來,新奇而玄妙;諷刺淋漓盡致,辛辣而刺骨,可謂登峰造極。

《圍城》裡提到的主要人物,都遇到過自己理想的戀愛物件。除方鴻漸與唐曉芙是互相吸引外,其他都是單相思。結果,他們不是步入自己的城堡,便是邁進別人的城堡。

《圍城》從社會、文化、人生、命運等多個層面,對國政時弊,經濟民生,思想生活,文化教育等諸領域的眾生永珍進行批評和諷刺。

《圍城》包含著深邃的思想意蘊。書裡探究的問題,對整個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都具有普遍意義和價值。

世間稀有唐曉芙,卻盛產孫柔嘉。方鴻漸是一面神奇的鏡子,讀者多少都能看到自己的一點影子。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困境,並非一條死衚衕。令人企羨的婚姻和事業,可能都經歷過磨合的陣痛。愛情可以締造美滿的婚姻,婚姻卻未必需要偉大的愛情。

衝破世俗的藩籬,撥開虛偽的浮雲。

圍城讀後感 篇14

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了岸。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地陷入了“圍城”。

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說以他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主要是部分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沉浮。他們不屬於那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行列,當抗戰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們大都置身於這場偉大斗爭的風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鎮,圍繞著生活、職業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著一場場勾心鬥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著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著情場、名利場上的廝殺和火併;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著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著人們的操守和靈魂。

自然,這裡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願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是顯得多麼軟弱和無力。在那隨處都可以陷入“鳥籠”或“圍城”的人生道路上,哪裡是這些還沒有消磨盡人生銳氣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呢?這是這部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留給人們深思的一個嚴肅問題。

圍城讀後感 篇15

《圍城》中,方鴻漸作為錢鍾書筆下的一號男主角,自然是佔據了很大的筆墨。錢鍾書寫這本書花了大量的時間,裡面的語言犀利刻薄,特別是各種比喻,對人性的諷刺可謂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其實,志大才疏,懦弱,愛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認為聰明卻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說他真實得可愛,卻也不然,有時也是虛偽的。然而,在作品裡,是一個女性“千方百計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正好愛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裡了。據說方鴻漸身上有錢鍾書自己的影子,呵呵,這就不好說了。

我想,他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個人呢?也像寫作一樣刻薄嗎?一般不會這樣表現吧。聽說過一個小故事,經常有人向他借錢,他總是借給別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別人歸還。我向來認為,刻薄的人是可以裝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無法刻薄的。從他的書來看,這種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為了寫書而刻意這樣做的。而他對借貸者的這種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蓋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現。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這種刻薄的。都像溫吞水一樣,那就沒意思了。

圍城讀後感 篇16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

小說講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一位學無所成的出洋留學青年,在乘船回鄉途中和到達上海之後的三段愛情糾葛,接著因不滿舊丈人家的鄙視,與同伴去內地大學任教後戲劇性地結婚,以及回到上海與新婚妻子及其家人不歡而散的市井故事。

除去時代背景,故事中所反映的各色人物的性情、態度和行為特徵與當今社會的並無二致。作者在細微之處觀察到,並用文字描述刻畫得精緻而有準確。情場上,人們心態複雜:庸俗空虛,存心玩弄;自作多情,妒忌生恨;曖昧糾葛、優柔寡斷;得隴望蜀,心有不甘。職場上,百態共生:有虛情假意、內心齷齪、口蜜腹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有攀龍附鳳、專事吹拍、結黨自固、貌合神離、弄權整人的勢力小人。

而那些善良的,原本可以真實坦誠地生活的人,或為維護所謂的體面,或為生計所迫,不得不違心地做事說話,沒法過的自由灑脫。

小說突出的特點就是大量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經典名句: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經過比喻很容易讓人體會到其間即誇張又生動的相似之處,使讀者印象深刻。

圍城讀後感 篇17

讀圍城是在高中,班主任推薦的,很不錯,不過由於上課看被老師沒收了,下面就沒看。方鴻漸的命運是幸運的,因為他早早的受到外國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他是走在時代前列者之一,方鴻漸的命運是悲哀的,因為雖然他出洋留學但學有學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這是他命運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對世人的一種警告,同時方家的一些封建禮節折射出當時社會還存在很多封建落後的現象。對於他們的愛情直衝的反應了當代社會中人們的愛情觀,矛盾,憂鬱,惆悵。

有人說,要是在大學裡有機會談戀愛,就談吧,而且要談得烘烘烈烈!當你畢業後工作時,如果她和你談了三年而沒發現你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談了三年而沒有買車買房的跡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學裡的愛情才是最純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被圍困的城堡有很多種解釋,或許是封建禮教,或許是愛情,那些城裡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熱血沸騰,想改變命運,依然尋找成功途徑的人。對於方鴻漸這個人物真是有一些不滿。

圍城讀後感 篇18

這段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覺得書中最經典的句子,莫過如描述婚姻彷彿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圍城》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抗戰初期動盪不安的中國社會,故事中的主人翁方鴻漸的婚姻、愛情、生活、事業就象當時社會環境,處處不如人意。

但現實生活中,婚姻圍城內外在困擾著人們。就說圍城內的人們吧,整天抱怨婚姻不幸,“老婆別人的好”、“別人的丈夫才象男人”這些思想的人隨處可見。更有甚者老婆之外養著二奶、三奶、四奶,特別是有些貪官,情人幾十個。

再說圍城外的人們吧,有好多人都想快點衝進城裡,可是礙於房呀、車呀、錢呀,不得不望城興嘆,止步於城外。於是乎有些叛逆者,用“裸婚”來宣洩。可笑的是有的人把“11—11”光棍節看得非常神聖,大搞相親會,還打出“非誠勿擾”的標語;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專門選這天登記結婚,差點把圍城的大門擠破。

總之,《圍城》裡的方鴻漸也好,現如今的人們也好,對待婚姻要好自為之。

圍城讀後感 篇19

讀了《圍城》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鍾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卻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偽。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著,有時候往往透著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裡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時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後來結婚後,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看《圍城》這本書的過程中,裡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後,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圍城讀後感 篇20

《圍城》算不上內容多精緻結構多精密意義多深刻的一部小說,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說中幾十個人物,除唐曉芙外無一不似漫畫中的誇張小丑狀。至於主人公方鴻漸,雖不失為一個有點小魅力及小聰明小善良的男人,卻也如漫畫人物般有個最大的特徵——懦弱。

小說是一個沒有結局的小說,也許作者正暗示了方鴻漸因性格而決定的命運會一直繼續下去,無法走出命運這座圍城——他所經歷得一切,從留洋回國到婚姻狀況的惡化,無一不在這座因性格而圍困的圍城之內——若不是因為懦弱,缺乏意志,他不會受鮑小姐引誘,不會下不了決心與蘇小姐攤派,也不會在唐提出分手後不作任何努力讓一段感情就此錯過,也不會在三閭大學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說最後幾章,婚姻矛盾的升級,從表面看是因為兩人感情基礎不夠,以及雙方親屬的過分干預,但本質上還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堅決一點,就不會糊里糊塗就中了孫柔嘉的.計與這個並不喜歡的女人結婚,也不會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張膽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對《圍城》的最好註釋之一。

圍城讀後感 篇21

學習是這樣,愛情也是如此。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追求幸福的時候往往是最幸福的,而當幸福真的來臨的時候我們卻容易患得患失。“細細想來,的確是這樣。當我們努力去追求我們喜歡的那個她時,我們好像一下子有了鎧甲,又好像一下子有了軟肋,我們會變得小心翼翼,因為想在她心裡留下一個完美的自己。

當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當我們的努力有了結果。我們會經歷一個短暫的甜蜜期,可是短暫過後,生活的瑣碎可能會讓彼此無徵兆的生氣,無理由的吵架,我們可能會發現彼此的缺點越來越多,以至於產生厭惡之感。

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裡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為什麼如此的殘酷,為什麼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麼的歡快,17歲的我們是多麼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裡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圍城讀後感 篇22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上個月同學分享著名作家楊絳所寫《我們仨》還有印象不,楊絳就跟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作品的作者有非常密切的聯絡了。是的,他就是楊絳先生的丈夫——錢鍾書。一部《圍城》,對情愛的描寫只是兩三筆帶過,更多的是事前事後雙方神態表情等方方面面微妙的變化,看著《圍城》,你就像在電影院裡欣賞《前任3:再見》。

記得徐志摩曾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看來,作品中的的方鴻漸同學,看來就是認命了。無論當初多愛的兩人,在時光的輕視下,在無數耳病廝磨中,你們不再有激情,你們只是冷冷的握著手,生活只是死水一潭。最近的一個新聞,第一批的90後已經離婚了,他們佔了離婚主力軍的21.5%,一箇中部省會城市就有五千零90後離婚,那麼我想問他們嫁給了愛情還是嫁給了只要九元的結婚登記證呢?門不當戶不對,世上又有幾個人是灰姑娘呢?

最後我想以民國時期著名畫家豐子愷的三句話來作為我演講的結尾: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圍城讀後感 篇23

從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其實圍城並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這個圍城,身處圍城中,為何總想衝出這個圍城,最終不是撞得頭破血流,退回去就是衝到另一個圍城之中,又飽受糾葛,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圍城,包含很多小圍城,圍城中總有不如意,我們並不是總要去逃避,而應該適應這個圍城,在圍城中逐漸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總好高騖遠,不斷地換城,總以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實不然。審視這個世界,圍城處處存在。

眼看21世紀,圍城依然存在,我們看待圍城依然要有正確的眼光,除非圍城中烏煙瘴氣,實在無法生存,否則就不要不停的出城進城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流浪街頭。

圍城讀後感 篇24

一直以來很想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苦與沒有時間,寒假期間,終於花上時間,認認真真地把這書看完了。我總以為這類大師級人物的書,應該是很有深度的。但看完之後,總覺得有些悶,一種讓人說不出來的滋味。並且夾雜著些許的無奈。

記得以前在網上看到過對錢先生這本書這樣的一段評價,大意是書中某些場景,某些對話,是你非得深思之後才能忍俊不禁了。對當時這個社會的深刻譏諷,我想如果在古代,錢先生一定是位兩袖清風,脫離世俗的文人。書中令我忍俊不禁的地方實在是太多,我就舉一個例子吧。這個場景是描寫蘇文紈和曹元朗的婚禮場面和二人的窘態,更是把兩位的表情描寫的唯妙唯肖,曹元朗穿了黑呢禮服,忙得滿頭是汗…我只怕他整個胖身體全化在汗裡,象洋蠟燭化成一灘油。蘇小姐也緊張難看……新郎新娘臉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幹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斷頭臺,是了,是了,像公共場所“謹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積犯相懲的表情。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很值得去讀一下的書,書中對真實社會的描寫實在恰當。也反應了人們對真實社會的無奈。“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恐怕是最能形容這本書的句子了吧。

圍城讀後感 篇25

又讀《圍城》,感覺很不同,尤其是對於孫柔嘉的印象,感覺孫柔嘉並非如大多數人的評價,處心積慮,把方鴻漸拖入圍城,他反而是認準目標,努力實踐,不離不棄,對生活、對家庭從來沒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對幾乎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唐曉芙而言,孫柔嘉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象徵,一個理想。

在《圍城》裡,身逢亂世的人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以知識分子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圍城裡,面對著轉瞬即逝的財富、事業和愛情,經歷著人生的幻滅,電光石火的美妙,註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亂世,活著就是一種成就。

當然,錢鍾書之寫《圍城》,對於戰爭只是點到為止,書中的人物並沒有在戰爭中悄然而逝,他們依然以一種常態生存,戰爭對於他們僅是一種不和諧音,一種避重就輕的背景音樂。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總有一些東西會深留在人心中,吹盡黃沙始見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對於生活的摯愛,是怎樣的圍城都不能圍困,多久的歷史都不會沖淡的。

圍城讀後感 篇26

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方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幾年後,二十七歲的方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著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裡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方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脫那條無形的鏈子。

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裡城外呢?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