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的讀後感十二篇

來源:才華庫 1.75W

【篇一:《規矩和愛》讀後感】

本人有幸拜讀了江漸名人王濤寫的《規矩和愛》,感悟頗深。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學方面也有許許多多,感人的傳說。有頭懸粱、槌刺股、匡衡鑿壁借光等。而這些傳說構成了中國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兒時,聽得最多的也就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罵成人;下等人打罵不成人。從中可以看出來,望子成龍的中國人,教育孩子,打罵不失為一種手段。西方國家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仍然沒有忘記學習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國人很少有人潛心將西方國家教育孩子的方法進行長時間的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告訴國人。江漸名人王濤做到了。下面說說我的讀後感,請斧正。

規矩和愛的讀後感十二篇

1、細心觀察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交朋友,不斷聽取孩子的想法。要讓孩子體察出家長的親和力。給孩子定規矩,並因孩子的成長而調整規矩。

2、相信孩子,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獨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事後與孩子多溝通。讓孩子增強歷練,提高孩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好學上進的習慣,行成良好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注意孩子坐勢、走路姿勢、睡覺姿勢、吃飯、睡覺時間。教育孩子加強團隊意識,尊師愛幼、樂於助人、誠實守信,體現出平和的學習、工作心態。

4、人生的歷程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們要與孩子一起樹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讓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關鍵的一分子,他也有責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經過不懈的努力後,會成功的,會苦盡甘來的。同時,要有良好的社會責任心,不斷的回報社會。

5、謙虛謹慎,慮心學習,知錯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調。

【篇二:《規矩和愛》讀後感】

我認為《規矩和愛》這本書寫的確實不錯,即有理論又有各種各樣的事例,擺事實講道理娓娓道來,細細品讀之後使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以後會成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參考書。

我很認同書中所講的“真正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的理論,因為孩子是各種各樣的,家庭父母亦然。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所經受的磨難挫折並不多,甚至一個孩子受幾代人的寵愛。受各種因素和環境的影響,許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靜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謂“奢華容易,教養太難”。

我的體會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我們做家長的,教育孩子一定講究方法和原則,因材施教,不能溺愛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書中所說的:“溺愛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爭取做到“規矩和愛”的和諧統一。首先我們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從心裡接受規矩,給孩子立了規矩要嚴格執行,實施時要言簡意賅,發揮出其權威性,該表揚進表揚,該批評時批評,培養孩子從小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書,一定多讀,多領悟借鑑並從中受益。在嚴父慈母的配合下,對孩子讚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時並施以規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記“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貴不要貴子女”的準則。在《規矩和愛》的指導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篇三:《規矩和愛》讀後感作文

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人因愛而生,也為愛而活。感謝鍾老師的推薦,讓我有機會拜讀王博士對於中國父母的教育,並讓我靜下來思考和揣摩規矩和愛之間的關係和重要性。現整理以下幾點體會:

1、父母之愛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學習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為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為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很多的。家長掌握孩子的命運,任何想要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換言之就是“身教”,無聲的教育,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

2、愛與規矩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規矩聯絡著愛,而愛是如何做好規矩的紐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溺愛、忽略帶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家長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愛的質量、充滿理性的愛方能和規矩理性的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通過長輩的教育案例反思現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讓不適合的教育方法改變,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為基礎思考如何做規矩,不能讓同樣的錯誤一再發生。用嚴格教育替代嚴厲的教育。

4、培養孩子的敬畏感,做規矩不是隨隨便便的事情,首先要營造父母的權威,其次在是做規矩。並不是嚴厲的父母才可以做好規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樣可以讓孩子敬畏規矩。書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過,則撻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禮,又讓當時的成王學會了敬畏,後成為一代明君。有獎就有罰,獎罰有度,及時的獎勵和必要的懲罰是必須相結合的。用杖替代手來打孩子,要帶著愛打,而不是一味著發洩憤怒。文中又提及一父親用杖來打自己,孩子做錯事有責任,父親也有教育的失職。使得孩子幡然悔悟,這是一位有著大愛的父親,這也是我們需要效仿的典範,認清現狀,並非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錯。

5、情商教育大於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養孩子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自我約束能力,讓孩子學會謙卑,幫組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規矩的前提,這需要愛心,也需要耐心。自我反省,我雖有愛心,卻缺乏耐心。這也將是我日後改善的重點。孩子的成長也是等待的過程,只有聆聽孩子,進入孩子的世界,我們的愛心才能產生足夠的耐心。愛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體諒孩子所能夠承受的範圍,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接受規矩。我們可以等待,卻不能放棄。

本書對孩子建立規矩的最終目是能讓孩子自律走向成熟,感受頗深,我希望能通過此書,改變教育的誤區,與孩子共同成長。

【篇四:讀《規矩和愛》有感】

《規矩與愛》這本書看了一個多月終於看完了。眾所周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家庭金字塔頂端的小珍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如這句老古話般。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寵愛和呵護讓原本的小天使們或許化身成為了小霸王。針對如此的教育現狀,其實很是值得用長遠眼光看問題的,家長們觸目驚心到想要及早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作家王濤推出的《規矩和愛》一書,儘管只是文字的述說,但是我們卻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學習並給孩子設定愛的規矩。

在全書後半部分中,我們可以讀到更多細節方面的規矩要求。這裡的規矩是為孩子設定的規矩;這裡的規矩是真正帶著愛的溫情;這裡的規矩是目標明確的教育方式;這裡的規矩是時刻培養孩子茁壯成長的衡量準則。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美好的未來。他們理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呵護。而方法何在呢?《規矩和愛》這本書給了我們最好的提示,讓有愛的“規矩”時刻伴隨他們的成長。

【篇五:讀《規矩和愛》有感】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職,是本能,可是,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呢?王濤博士的《規矩和愛》一書,給了我們深深的啟迪,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有規矩的愛,而不是溺愛,不是寵愛。

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一出生,我們彷彿就成了奴隸,為了孩子,考慮很多,甚至從胎教開始就做了很多努力,目的是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而實際上我們最終變成了孩子的奴隸。讀了《規矩和愛》有這樣幾句話我被深深觸動。

“先做父母,再教育孩子”,讀了這句話,我心裡一顫。原來我們一直認為孩子怎麼怎麼樣,不聽話,不愛學習等等,其實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學會怎麼樣做父母,卻去抱怨孩子的行為不能讓大人滿意。

子所不欲,勿施於人,一點都沒錯。在家裡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家裡首先要乾淨衛生,其次要講文明懂禮貌,再次要有濃厚的學習氛圍。俗話說言傳身教,一定不假,我們做父母的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素養,規範自己的行為,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不能奢望你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你坐在那裡玩著手機,孩子能夠不受影響的進行學習;不能奢望每天在外面應酬喝得醉醺醺,搖搖晃晃回到家,還能看到孩子自己坐在書桌旁在獨立寫作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話我們也都懂得,但往往我們忽視了自己應該做到的說到的,應該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生活環境,卻陷入了要求孩子去聽話去學習,而自己的行為不妥的境地,我們沒有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卻成為了他壞習慣的誘導者。

原來,教育孩子也是門學問,想教育好他們,我們先要學習如何做個合格的甚至優秀的父母。

下面幾段話,也是讀了《規矩和愛》後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一、為人父母教育也是藝術,它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樂,也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痛。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

1、別以為生孩子就是父母;

2、為人父母要謙卑;

3、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4、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二、為人父母基本原則之一

1、不佔有原則

2、規矩和愛統一原則,

3、情商先於智商原則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做人,再做學問。

4、和孩子共同成長原則。

三、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

“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寵”方法過嚴,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

這段話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生活中,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確遇到這樣的問題。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有時動了棍棒,打手打小屁屁,而為什麼沒什麼效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吃飯時不安心,手裡要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玩遊戲;學習時思想開小差,寫了幾分鐘就想著要休息。到底為什麼?我反思,主要是方法不對,對孩子的行為規範沒有約束,原則過寬,過寬最終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了敬意。而一旦大人發現孩子學習效率底下著急時又發脾氣甚而動了棍棒,打了孩子一頓,又犯了方法過嚴的錯誤,最後在心平氣和孩子溝通時,孩子說爸爸媽媽對他不好,誰誰從來他(她)爸爸媽媽都沒有打過他,等等。如何給孩子一個有益的疏導,給孩子樹立一個可行有益的行為規範,真的需要認真思考。嚴與寬的尺度如何掌握,真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揣摩。

父母愛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先學習做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嚴和寬的尺度,要給孩子有規矩的愛。

做規矩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敬畏感。這句話是《規矩和愛》書上說的,說的太棒了。書上教導我們給孩子樹立規矩應該注意的幾點,我感覺很有啟發。

1、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君子之心,常有敬畏。

2、做規矩需要樹立權威

3、做規矩不能隨便。

《規矩和愛》真是一本好書,做父母的必讀的一本書,它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從做好父母開始,去給孩子建立規矩;它告訴我們規矩建立時應注意的問題,給規矩以權威,讓孩子對規矩產生敬畏感;它告訴我們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嚴寬有度、是有規矩的愛,而不應該是無原則的溺愛或寵愛。

教育孩子是門學問,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那我們就需要在學習中不斷摸索教育的方法,與我們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篇六:《規矩和愛》讀後感】

身為人父,我讀了不少有關於育兒的相關書籍。其中有些是教導教育方法的,有些是介紹溝通技巧的。有些是講解教養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眾多的同類書籍之中,我認識到了當今身為父母的不易。而養育好一個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者正確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無時不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趙校長說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過通篇的閱讀,我其實感覺是受益匪淺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更讓我堅定給孩子豎規矩的使命感。老人們常說“從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們長大之後的一言一行與從小養成的規矩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的。

成功的教育是愛和規矩的結合: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美好的未來。他們理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呵護。而方法何在呢?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讓有愛的“規矩”起來,並時刻伴隨著他們的成長。

1、規矩的根源是愛,歸根結底就是我們把感性的愛上升到理性上來。因此規矩的建立要本著遵循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的大原則。具體規則則依據孩子年齡,讓孩子做自己能負責的事(比如5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收拾碗筷,整理玩具和書籍,按時吃飯不磨蹭等等)不要超於孩子年齡段設立孩子做不到的規矩。——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對做不到的事情要寬容。

2、在立規矩和培養孩子規矩意識時(也就是管教時),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緒,而是出於規則本身。即違反規則時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發洩情緒時管教。這點很重要,情緒管理是很多大人都未完成的任務。管教時要帶著愛,讓孩子感覺到規則背後的愛,而不是感到規則是冷冰冰的,是跟自己作對的,是讓自己受苦的。這也是懶媽友童跟我們分享過的:管教是溫柔的堅持,即持一種負責任的、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堅定的態度進行。管教時父母要有內心的力量,要樹立權威感,讓孩子意識到,我管你是因為我愛你,我比你更知道什麼對你好,你在界限裡是安全的。

3、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長的過程;要改變孩子,父母先改變自己。因此在給孩子建立規則的同時,大人也要遵守規則,給孩子做好榜樣,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王濤博士所說的早教原則之一——共同成長原則。

4、關於打孩子。王濤博士的觀點我很認同。可以打,但不能發怒時打,要帶著愛打,打前要溝通,打時要用一種儀式化的東西進行(比如一根杖)。另外,在孩子青春期時不要打孩子,那時候孩子很叛逆,用這種方式教育效果不好,更多的用談心的方式。(其實我感覺小時候給予充足的愛和規矩,青春期應該過渡得順利一些)。

5、用規矩和愛發展孩子的興趣。作者舉了郎朗的例子,也提到了虎媽強迫孩子、“股神”巴菲特不逼迫孩子,他們的孩子最終都得到了成功,這些也是規矩和愛的結合,也許在尺度的把握上,虎媽更注重規矩,而巴菲特則更偏重於愛的感染,但是任缺其一而目的達不到。

6、情商和幸福。情商要素之一:積極客觀的自我意識;情商要素之二: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情商要素之三:積極明確的內在動機;情商要素之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情商對一個人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卻在實際的教育培養過程中更注重了孩子的學業技能等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養,從側面來說也反映了父母的低情商,要想培養好孩子,首先要從自己做起,一個人能否有一顆感受幸福的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情商,高情商的父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也知道如此能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做一個自信成功樂觀的高情商的人。

7、規矩建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自律,走向成熟。

總之,規矩和愛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愛為規矩之根源,規矩為愛之保障。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為愛而定規矩,才能保證我們的孩子快樂成長,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圓滿的未來!

【篇七:《規矩和愛》讀後感】

“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是現在普遍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理念,都說現在的孩子家長不只是有兩個。應該是六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的家長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孫子和外孫更是心尖上的寶貝疙瘩,所以說這本書更是現在家長的一本指導書,學校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一直很排斥,以為又是枯燥的理論學說,當這本書到我手上的時候,翻看看確是再也丟不下了。

整本書,將規矩和愛交給了我們,規﹑矩,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這是規和矩的意思,而規矩的意思是一定的標準、成規與指老老實實,恪守本分的人,而這裡的規矩指的就是我們的愛建立在標準與成規上,這是一種大愛,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父母常常不忍心給孩子做規矩,這樣的錯誤行為的根源就是父母自己沒有建立對規矩的敬畏。

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書上說,如果不給孩子做規矩,孩子就會給你做規矩;孩子今天給你做了規矩,明天就要對這個社會做規矩。做規矩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敬畏既是修身之道,又是倫理道德之底線,敬畏自然就是幸福之保障。在家庭中孩子能夠敬畏規矩,長大立於社會,方能敬畏法律。得尊重、禮讓、感恩,悲憫,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另一個是節律、規範,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愛與規矩具有一致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條。要建立正確的規矩,在這規矩中充滿愛,才能培養真正健全的孩子。

不管你多有財富,請記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權貴,請記住:再貴不要貴子女。

記得看《離婚前規則》上母女兩個交涉的一段話,女兒說,都說我們這一代是被寵大的一代,其實我們不想被寵著。聽到沒,其實不想被寵著,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孩子們其實不想被寵著,我們對孩子或是學生,都不要溺愛他,溺愛到最後,不僅害了孩子還會害了自己的,而我要反思的是課堂上如何建立起規矩和愛共同能存在的一種規則和尺度,規矩和愛能培養出謙卑而自信的孩子,課堂紀律性是優秀課堂的保證,所以,我們要一邊愛著孩子一邊制定下規矩,這個課堂想想就挺美好。

【篇八:《規矩和愛》讀後感】

最近,閱讀了鍾老師推薦的王濤著作《規矩和愛》,對書中提出的有關孩子的教育觀點深有感觸。針對書中提出的教育理論,對照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比較貼近作者的觀點,有些地方做的和作者的觀點出入較大。不同的做法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有益的做法要繼續堅持,同時,要不斷修正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一些方式方法。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裡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最不缺的就是家長的疼愛。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好吃、好玩的先給孩子,孩子喜歡什麼玩具,想去哪裡玩都盡全力滿足。按照古代“孔融讓梨”的思想要求孩子已經不太現實,首先家長就不可能這樣要求孩子。但愛不是放縱,否則愛就變成了害,在有關孩子個人品德、學習習慣、性格培養等大是大非問題上,是必須有一定的規矩的。當然,規矩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平時一點一滴習慣的養成。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要求孩子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然會再做其他事情,這個好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所以在作業方面基本不要我們家長操心。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適當的懲罰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知什麼時候養成了擠眉弄眼的壞毛病,怎麼講也改不掉,一次又在擠眉弄眼時,我們上去就是一巴掌,孩子當時委屈的哭了一會,但從此再也不擠眉弄眼了。當然,在教育過程中一定也有許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做事拖拉、不注意個人衛生等問題,一直沒有更好的辦法去糾正孩子的這些壞毛病。

作者認為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們認為這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須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好與不好的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剛上國小時,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的興趣比較大,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但不玩這些又會讓孩子與社會脫節,就與孩子約定平時大家都不看電視,玩電腦,週末可以多玩一會。家裡人也都比較配合,平時基本上不開電視和電腦,孩子自然養成了好習慣,只在節假日才看看。

書中提到了情商與智商的關係,認為情商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中國的父母往往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智商情況,孩子是否比別人家的聰明,就算是現在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在老師的教育培養下,我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但明顯感到孩子小小年齡就有了不應該有的壓力。比如每次考試前孩子都很糾結,擔心考不到100分,擔心別的同學考試超過他,擔心當不上班長了。缺少男孩子應該有的大度和灑脫。作為家長,我們只能儘量開導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不是為了得100分。只要應該會的學會了,考試不要粗心,考不到100分也沒什麼。但要通過考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經歷一些挫折教育對現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總之,規矩和愛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愛為規矩之根源,規矩為愛之保障。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但首先要讓孩子成為一位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這需要每位家長做好與學校老師的配合工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篇九:規矩和愛的讀後感】

身為一名母親,我也讀過了不少有關於育兒的相關書籍。有些是教導方法的,有些是說明溝通技巧的。有些是講解教養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眾多的同類書籍之中,我認識到了當今身為父母的不易。而養育好一個孩子的前提是家長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者正確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無時不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眾所周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家庭金字塔頂端的小珍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一如這句老古話般。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寵愛和呵護讓原本的小天使們或許化身成為了小霸王。針對如此的教育現狀,其實很是值得用長遠眼光看問題的家長們觸目驚心到想要及早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作家王濤推出的《規矩和愛》一書,儘管只是文字的述說,但是家長卻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學習並給孩子設定愛的規矩。

全書的開篇單刀直入地提到家長朋友們需要學習做合格的父母——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為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為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的。書中非常精闢而又獨到地為眾多家長設定了為人父母的四項基本原則:不佔有原則;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情商先於智商的原則;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總的說來,四大基本原則的背後則是蘊藏著無窮父母的深愛。儘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卻是實實在在需要家長朋友們關注和重視的。

在全書後半部分中,我們可以讀到更多細節方面的規矩要求。這裡的規矩是為孩子設定的規矩;這裡的規矩是真正帶著愛的溫情;這裡的規矩是目標明確的教育方式;這裡的規矩是時刻培養孩子茁壯成長的衡量準則。為了加深相關的觀點,書中還特地羅列了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以明確的目標,設定正確的教養理念,讓融匯著濃濃“愛“的規矩伴隨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生路。

弗郞西斯·培根說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過通篇的閱讀,我其實感覺是受益匪淺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更讓我激發強烈的給家中小兒豎規矩的使命感。老人們常說“從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們長大之後的一言一行與從小養成的規矩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的。家長們在這一點上勿必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美好的未來。他們理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呵護。而方法何在呢?《規矩和愛》這本書給了我們最好的提示,讓有愛的“規矩”時刻伴隨他們的成長。

【篇十:《規矩和愛》讀後感】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從教也將近30年,但是怎樣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心裡卻是沒底。讀了《規矩和愛》真的令我大開眼界,感觸良多。書中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們學習。

節律、規範,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愛與規矩具有一致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條。要建立正確的規矩,在這規矩中充滿愛,才能培養真正健全的孩子。寬嚴相濟,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的法則。

自己的成長環境,就是那種嚴父慈母形的家庭。很少體驗過父愛的溫暖,常常聽到父親數落我們兒女的口頭禪,好像我們都不是父親眼裡的最優秀的孩子,也很少聽到父親對自己的鼓勵和表揚,因為都是服從父親的教誨和指令,也就沒有過現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沒有過青春期的朝陽感受,直到一次對孩子亂花錢的管教過為嚴厲,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抗“難道我們小孩子就沒有自己可以喜歡的事情嗎?”使我猛醒:我自然而然的傳承了父親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懲罰嚴厲了。過分的嚴格教育會壓抑孩子內心的快樂。父親對我的言傳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誠實守信、為人要熱情善良、做事要踏實肯幹、不好高騖遠、不徒有虛名等等都是精華的要傳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閃失,小的打碎了一隻水瓶,大的辦錯一件事,都會遭到父親的責罵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謹慎,驚恐驚慌的。要給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寬容,和自由成長的空間是很重要的,這也是父母對子女愛的體現。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習慣上,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孩子每次做完作業在收拾書包時,摸摸這摸摸拿,基本是10幾分鐘都收拾不好。後來發現他是收拾書包時,一會兒想起這件事,一會兒又拿起玩具看看,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我和孩子媽就給孩子制定了規矩,書包必須在5分鐘內收拾完,且中間不許打岔。起初效果不是特別好。我們就站在一邊盯著他收拾,偶爾也會給他一句督促,偶爾也給予鼓勵。也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對這件事的重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漸漸地孩子學會了收拾書包。

當然為人父母要身先示範,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自己做到。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你內心對規矩和愛的態度。你內心是否有愛,是否尊重規矩,要比你對孩子用怎樣的方法和提什麼要求重要得多。作文

【篇十一:《規矩和愛》讀後感】

這本書在我剛請好假,拉著行李走出門的那刻來到的。我帶著它開始了我的旅程。沒有網路,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的生活充實了許多。感謝喆媽和各位義工們。

不知道看到我的題目,會不會有人發問: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的,為何你卻文不對題的來句:帶著敬畏去愛呢?不如讓我談談我的感受吧。先借用書中引用的一首紀伯倫的詩:

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紀伯倫的這首詩中充分肯定了一點:孩子不是某個人的所屬品,他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需要你代行撫養這一神聖職責的獨立的人。你不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塑造”他,當然,假若你對其不管不顧,也是對父母的神聖職責的褻瀆。那麼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什麼呢?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這個重要的崗位也是別人不可替代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環境時,創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髮揚光大。”

“如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己沒有什麼收穫,這樣的老師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的父母一定不是一個好父母。”

“孩子不僅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也是對一箇舊生命的救贖。”

一句句振聾發聵的話語,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是否給予了這份撫育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是否將孩子看成了一個平等而神聖的生命,並且對這個生命的意義進行了充分的思考?

如果認真去審視這份愛,你會發現,只有在規則中的愛,才是理性和更好的愛。不寵溺,不嬌縱;不粗暴,不專斷。

而這份規則,其實不僅僅是對於孩子的規則,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共同營造的規則。愛中陪伴著孩子,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唯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而孩子所帶著的神聖使命也才能更好地體現,父母也才能圓滿地完成這份撫養的義務。

中國人把一個美滿的家庭形容成:天倫之樂。——其意義不也正是如此嗎?倫,人與人的關係。天倫除了指父子、兄弟等關係外,還被演化成天理。其對規矩,倫理的敬畏之意也深深蘊含在了其中。

所以,很有幸,能讀到這本書,讓我再次反思自己小時候的親子關係,在釋然中成長;並以此為契機,尋求對自己孩子親子關係中的位置,在敬畏中,探索規矩和愛的軌跡。

【篇十二:規矩和愛讀後感】

在老師的建議之下我們家長讀了《規矩和愛》這本書"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本書強調了愛不是無邊無拘的,規矩也不是對孩子強制的沒有愛的教條。

孩子小的時候,也讀過類似《父母必讀》的有關的書,可都是比較膚淺的,那時候也沒接受過心理學的知識,只是泛泛的說教,不是能夠用心愛護理解孩子的心境。過分的嚴格教育會壓抑孩子內心的快樂。我對孩子的總是說: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誠實、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實、不好高騖遠、要虛心好學等等,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學做父母應該先於教育孩子,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當寵物,高興的時候喜歡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把自己的情緒毫無保留的發洩給孩子,自己有的時候就這樣,工作中的不快也傳給孩子,有時孩子會察言觀色看著媽媽的臉色行事,無意識的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沒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和成長,要有學習的意識和願意重新成長的謙卑態度,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改變在現實中往往非常艱難,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共同進步。

我常常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點閃失和痛苦,當孩子頭疼感冒生病的時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轉到自己身上,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個性,叛逆你的思維和你給予的教育時,你的愛又轉化成恨,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甚至狠狠的對孩子說"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這本書才發現我們要理性的來學習和判斷,我們若不通過學習和反思建立起理性面對孩子,那這種本能的愛也可以成為溺愛的洪水而氾濫成災。

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藝術,他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樂,也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痛"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把教育子女當成人生的至要了,都不願意靜心謙卑地來閱讀品味那字裡行間的愛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應試教育的需要,賦予孩子過多滿足自己心裡期望值的虛榮,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龍成飛的材料,有時候以自己的工作為重要,忽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雖然孩子有爺爺接送給吃好喝好,但父母的愛是別人帶替不了,父母這個崗位是無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連線是獨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戀是一切社會學習的基礎,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一輩子最重要的老師。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親,不代表你就有教育上的養育能力。我大多就是照顧孩子生活起居,從生下來的飲食開始到上學後家長幫孩子背書包,大多數家長都是隻要你能好好學習,不打架不鬧事就行。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其實孩子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和我們做父母的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就要學習,己不欲,勿施於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為人父母要謙卑,敬畏和謙卑是智慧的開端,學做父母也要有謙卑的態度,雖然我們許多家長有很多社會這些方面的知識,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門很難學的學科,作為現代社會的父母,所要學習的育兒知識,這些新的科學知識既有要我們有更加好學的態度,也為我們學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際指導。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學習還離不開謙卑的態度。

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發出的,我們教育孩子的果效豈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你內心對規矩和愛的態度。你內心是否有愛,是否尊重規矩,要比你對孩子用怎樣的方法和提什麼要求重要得多。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是不行的,這種只想用計,不想用心的功利態度,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讀了這本書受益匪淺,學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識,雖然做了好多年的母親,也沒有學好教育子女的這一重要學科。現在學學,雖然不是學有所用,但亡羊補牢為時也不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