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來源:才華庫 3.17W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閒著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結尾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著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著的意義”麼!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年少時總是著急,急著出人頭地,急著自己的未來怎麼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麼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過了這麼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註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曾經是那麼的焦急,那麼的急不可耐,於是一事無成,於是更加著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著我這個曾經痴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現,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麼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總想著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下一份不朽功業,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於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塗,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麼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為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活著。開頭和結局早已註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為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為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線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式,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式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數都有一定的取值範圍,起點與終點的函式值也都是一樣的,於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並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範圍內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著,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許多書,但我最喜歡的要數《明朝那些事兒》貳了。

這本書的語言通俗、精彩、生動。有幾百個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現越南)。‘仁宣之治’後,明朝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三楊”中的楊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謙。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楊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歲半時,父親楊美去世了。他的母親在四處流浪時也不忘教他讀書。後來他母親嫁給一個叫羅性的人。羅性十分孤傲,強行給楊士奇改姓羅。在羅家舉行祭祀先祖時,楊士奇悄悄地給自己的父親跪拜行禮。這事被羅性看在眼裡,他恢復了他的楊姓。自從之後,羅性對楊士奇另眼相看,著力去培養他,楊士奇也發奮努力學習,在困難中不斷努力,在平困中堅持信念,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人窮,志不可短!

于謙我特別喜歡。當年,如果沒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隊打過來,大明王朝將自此滅亡。正統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謙下達總動員令。他分派諸將守護九門,如有丟失者,立斬!德勝門是最為重要的門戶,因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並且面對也先的大軍,他想了一下讓自己鎮守。最後一道命令是:“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膽敢擅自放入城者,斬!”。簡單說就是:“不勝,就死!”。正是這種敢死的精神和為自己的親人報仇的精神,打敗了也先的大部隊。挽救了大明朝。

這本書生動無比,也給了我許多有益的知識。讀完這本書,回老家過年時就問倒很多人,希望你們也能看一看,保證能知識大增,考一題,對一題,永遠不愁考明朝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這個暑假,我看了許多的書:《司馬懿吃三國》《上下五千年》《三個火槍手》《水滸傳》等。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兒》。

在此之前,在我的腦子裡總是認為歷史是很枯燥無味的,沒有一點意思,頂多就是xxx年,xxx揭竿起義,殺入都城,x朝代從此滅亡等等,真是無聊透頂。可是自從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便改變了我的看法。這套書如同一塊磁鐵,自從我一翻開它來,便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套書從元末的那場農民起義開始寫到大明王朝的興盛,再寫到明朝的覆滅。在這裡,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如: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常遇春、張萬邊,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聰明絕頂,讓人稱讚不已的劉基、姚廣孝……還有許多令人髮指的反派人物陳友諒等。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蹟猶如在我的腦海裡上映了一場場精彩的電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當年明月在寫這本書時,還恰當地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和許多搞笑的語言,這也是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理由之一。瞧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這才發現上了當,反正叛軍也是人,打誰不是打,反正有錢拿就行”。這令還以為要看到什麼血腥場面的我不禁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在心中感嘆在那個朝代錢對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顛簸周折的情節,讓我不禁感嘆世間事物的喜怒無常;一段段背叛的場景,讓我不由驚歎人性的醜惡和人有時的不由自主;一段段戰火也燒不斷的友情親情,常常讓我感動不已。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歷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看試手,補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

當我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把二百多萬字的浩蕩長卷看完時,心裡湧出一股悲涼與感動。在輝煌燦爛、國力強盛的明朝,在爾虞我詐、山河動盪的明朝,我總能看到一股力量。

那股力量經久不衰,感天動地。它擊潰了倭寇,打到了奸佞,摧毀了閹黨,一次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它讓飄搖的明朝屹立了將近三百年;它讓無數人相信,再昏暗的日子也會迎來黎明。

這種力量,叫氣節。

有一場戰爭,讓我印象深刻。

瓦刺軍挾太上皇浩浩蕩蕩地直逼北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混亂,讀後感《看試手,補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兒》讀後感》。當於謙用他瘦弱的身軀承擔起國家興亡的重擔,我已經相信他不會輸。一個不會後退,毫不畏懼的勇士怎麼可能輸?當他果斷的把自己安排在最激烈的戰場、殺氣騰騰地俯視著瓦刺軍時,他又怎麼可能輸?當他把數十年的磨礪和考驗化作手中鋒利的劍刃時,他根本不可能輸!"秉持著信念的軍隊是不會畏懼任何敵人的,是不可戰勝的。"

這場戰爭,叫北京保衛戰,正如當年明月所說,在那些公式化的記載背後,隱藏著人性的光輝。于謙用他的行動告訴我,力挽狂瀾的正是所有戰士的氣節。

後來于謙含冤被殺,死得光明磊落。正如他詩中所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一件蟒袍,一柄寶劍,"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

當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掃蕩倭寇,目光是那般堅毅。夏言、徐階、張居正,忍辱負重,換來明朝的安寧昌盛。連一直受後人詬病的崇禎,也寧死不受辱,自縊而亡。

正是一個又一個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肩膀頂著天,用氣節、用信念支撐起大明江山。

這種力量,造就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屈原、荊軻、鄧世昌、江姐…從遠古到現代,中華兒女挺直腰桿,任憑雨打風吹去。

哪怕是一個無名小卒,市井小販,只要他擁有了這種力量,就不會倒下。中國人有氣節,中國就不會倒下。因為這種力量,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回顧《明朝那些事兒》覺得於謙(被凌遲)、夏言、袁崇煥(被凌遲)、楊繼盛(很慘,一言難盡),楊漣,五人墓碑記裡的那五個人都死的太冤,張居正死後墳被刨了,可愛的王守仁同志死後被罵了四十年(這麼好一個人,太不公平),胡宗憲自盡了,戚繼光死後家無餘財。按理說魏忠賢應該被活剮(害死了那麼多人),王振、劉瑾、嚴嵩、石亨、溫體仁、徐有貞也該活剮,可惜這幾位老人家沒那麼好德待遇,死的也太舒服,太草率了(失望)。

不管是看電視,看電影,還是看書,每次我都對壞人的死十分不滿意,唯恐他們死不乾淨,覺的壞人死的太舒服,太痛快了。壞人都應該拉出去凌遲,活剮(這是應得的),要麼就是把命留著,再管吃管喝,然後還不讓他死(壞人十有八九很怕死,不怕死的也有,比如漢奸劉魁勝),又不讓他好好活,慢慢折磨,每天揍一頓,或者割上一刀,辣椒水啊,老虎凳都用上(有點惡毒了),聽他號叫,這才叫報應,才解恨。

可惜世界世唯物的,我們也沒有一直翻舊賬的習慣。只希望這個世界上,壞人啊你別太壞,好人啊你別太迂腐、太寬恕(會被人利用)。因果報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多行不義必自斃還可以信一信。

世界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事實),但是想到唐伯虎潦倒背後(電影、電視劇裡那個瀟灑的唐伯虎都是假的,不可信),有那麼高地藝術成就,徐文長科舉落第(一輩子就是個秀才),後半輩子孤苦伶仃(瘋,殺妻),渾渾噩噩,許多看到他的成就,佩服的願意做青藤門下的走狗(鄭板橋,還哭著喊著,要……)。再看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王守仁(聖人,和王守義<十三香>沒有關係)有心學傳世,孔尚任(官運不通)有《桃花扇》,連前幾年免除農業稅,也要歸功於黃宗羲的一條經濟規律。想象我們還是挺幸福的。這次就到這兒吧,這段歷史也就到這兒吧,好多故事太沉重,卻無法掙脫,現在結局了(暫時),終於可以輕鬆一下子。

有人說懷舊不好,不知道,翻翻與歷史有關的書,算不算懷舊呢。但我還是記住了一句話:有富可敵國的財富,有傾國傾城的容顏,有博覽群書的智慧,都不算強大,一個人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別一樣的歷史,別一樣的明朝,在當年明月手中,幽默的語言,詼諧的敘述方式,讓這個呆板無聊的明朝歷史變得滑稽可愛,幽默風趣卻不失正體。這三百年的明朝歷史,作者用他那幽默風趣語言與理智縝密的推理,捉摸不透的思維,平易近人的語言為我打開了通往這個有趣朝代的大門。

公元1368—1662,在這段時間,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封建王朝,不一樣的封建的皇帝,認識了不一樣的封建專制,在這個年間,我們更是認識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傳千古的人物。朱元璋、朱棣、徐達、湯和、戚繼光、袁崇煥、海瑞……

此書以明朝歷代皇帝為主線,圍繞展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兩個皇帝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與永樂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個神奇的皇帝。小小農民出身,卻成為萬人仰慕的一代天子。我不禁問:“為什麼?書中給予了我答案。他身上展現著超人的戰略家眼光與堅持不懈的精神。我最欽佩的則是他無論如何都要選擇活下去,因為他堅信活下去就會有希望。面對著父母雙亡,經濟乏力,又愁吃又愁穿。他依舊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想盡一切辦法努力的活下去,就算是苟且,恥辱。在元末這個戰亂的年代,他勇敢地選擇起義,他知道,這是一個未知數,可他仍然去做了,我實在是佩服他的勇氣。他,從一個無名小卒,一步步憑藉他的堅持努力,成為了擁有自己軍隊的主帥。為了苟活,他不惜一切代價,這點我著實是欽佩萬分。因為,我若在那個年代,我想我一定會鬱郁而死,因為我無法忍受這般壓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他不可能撐到他霸業的開始,沒有這頑強的意志力,是無法當那明朝的開國皇帝,更不可能在這本書裡留下足跡,也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他,用親身告訴我,堅持可以塑造成功。堅持可以創造希望,但是如若你放棄了,你,就一無所有。從他身上,我更是學到,敢於奮鬥,敢於去做,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朱棣,這個在戰火之中生長,與兵器殺戮感情極好的藩王。他做過最令人驚歎的事——篡權,甚至篡了自家侄子的權。但是,朱棣這一行為,卻造福了這個年間。開明的政策,敏銳的嗅覺,巧妙的改變政策,讓這個年間,變得不一樣,這個年間被稱為“永樂盛世”。因為官僚制度的完善,朱棣自己日夜不停地辛勤勞作,在這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甚至還派出鄭和七下西洋來宣揚國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了歷代皇帝不敢做的事——遷都,甚至遷在一個荒涼,需要耗費大量資金的.北京!但,在眾人反對情況下他仍然做出這個選擇,歷史也告訴了他,這是正確的!所以,不得不說,這個篡權皇帝的本領實在是高明,實在是厲害。篡權本就是一種下恥的行為,更別說篡自家侄子的權了,但到了他手裡,卻成了一種聖賢開明的行為。但是他卻做了一件喪盡天良的事,他為了自己的地位,改身份,把自己生母拋之腦後,變成馬皇后之子。並且,他篡權還有理有據,說自家侄子不遵循朱元璋的政策,說要廢除朱元璋外的所有條例。你說,他是不是很厲害呢?遷都,這樣的事,他懂得將目光放得更遠,看得比別人遠,自然就離成功更近。在他身上我學到,萬事成功要有良好的基礎準備,否則你將會措手不及。要學會放棄,學會將目光拉長,看得更遠,舍小取大人人都懂,但只知會運用在眼下。但是!誰會像他這般捨棄眼前的小換取一個未來的大!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可怕”。對於朱棣,我們更要感謝他的一大舉措,招攬全國人士去編輯《永樂大典》,此書也為後世許多書的再現,奠下了不可磨滅的基礎。在讀他的生平事蹟時,我很疑惑也很佩服。因為他好似具有雙重性格,好壞到了一個極點。正是因為這樣,在他身上才可以學到好東西,可以看到壞的並引以為鑑,比如不要不懂得忍讓。

明朝,除了這兩個人,不得不提的則是它的科舉制。

八股,一點也不陌生的名字。其實,在我認為這是個好東西,如今,語數英科歷史思品,通通都要複習,而八股呢?就只有那四書五經,不是挺好的嗎,考試範圍不僅告訴了你,並且是永遠不變的。用“當年明月”在書中常提到的“評價總是要客觀”。八股活生生的禁錮了人的思想,牽制著文化的進步。也是為我國做出來“巨大”貢獻啊!在我看來,這是極其可拍的,一個簡簡單單制度卻將這幫讀書人的腦子洗的一乾二淨,活生生的阻礙著中國文化的進步,可是,回頭仔細看。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科舉制度,而它影響的結果難道還不令人“歎為觀止”?

提完了制度,看完了皇帝,也該探望探望特別的大臣了!

明朝,還有件令人髮指卻又可笑的事——宦官當政。

在明朝,宦官被皇帝極為重視,類似於現在的臥底吧。“廠衛”想必耳熟能詳了吧。令人最為可笑的事,宦官的權利堪比皇上,說到宦官,不得不提一下這個明朝的焦點——魏忠賢!

魏忠賢,我也是極為“佩服”的,因為他殘暴與噁心到一種令人無法想象的地步。

因為明熹宗的愛好(老愛搗鼓木頭,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好好的皇帝不做,非得做木工),所以大多朝政都掌控個魏忠賢手中,人,手裡的權利大了,總想拿出來試試。魏忠賢也不例外,他開始詆譭賢臣,濫殺無辜,將“敵隊”東林黨徹底消滅,更加令人髮指的是,他與後宮的宮女相好,甚至與自己的乳母客氏私通,但他卻顯得無比自然。他為了權利,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殺害他人、詆譭他人、陷害後宮嬪妃,他無惡不作,將明朝一步步送向死亡邊緣。

不過,評價一個人,總是要客觀的。

正因為他權力的膨脹,他也做出了較多貢獻,如公平的論賞,在皇太極猛攻錦州,袁崇煥誓死不救,而滿桂、趙率教則冒死救下錦州,之後魏忠賢也提了此二人的官。還有一件事,令我著實捉摸,他向國家捐款,甚至使用自己的錢來為遼東戰事提供物資。他在兩浙受災期間,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在他身上,我認識到了權利與權力的可怕與用途,並且知道,你如果善用它,它將會為你鋪上一條華貴完美,通向成功的道路。

書中的事和人,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去瞧瞧這本書的特別之處!

史書,我曾讀過。呆板無聊,史書中的史實定不會似這書這般幽默。在我看來,史書中我們無法看到這一段段有趣的歷史,這一個個幽默風趣的任務。這本書,為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明朝不一樣的開國皇帝,不一樣的明朝人物,史書中,朱元璋才不會當年明月筆下那樣有趣好玩,而是嚴謹,死板的,並且時間順序更是不會變,別的人物亦是如此。但是,當年明月讓我體會到了史書中不能體會到的,人物的痛苦、激動、猶豫、堅定以及殘暴噁心等等。史書,絕不可能出現時間上的錯誤,但是偏偏當年明月就這麼幹了!巧妙的將一些人物事情改變了時間順序,是歷史變得更具銜接感與幽默的味道。即便改了時間,但卻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學習與瞭解明朝這段傳奇的歷史。

有人曾說:“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通過交一個好友,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可以通過閱讀一本好書,不斷地積澱生命的厚度。”這本書,就做到了。它,讓我從中汲取養分,它震撼這我,也激勵著我。

我不是學歷史的,所以自然不會去分析歷史,更不會去細讀史書。我只願作為一個讀者。去讀喜歡讀的,去細細的品味它,我無法靜下心來讀史書,自然學不會歷史。但是這本不一樣史書,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不僅讀到了好的故事,喜歡的故事,也學會了歷史。

這本書,它告訴了我們,歷史不總會是那麼古板無聊,告訴了我們,歷史是多麼有趣,告訴了我們,這段歷史,很精彩。別拒絕它的到來,因為如果你不拒絕,你就會開啟這個朝代的大門,做當年明月。去瀏覽這段神奇有趣的歷程。

當我讀完這書後,我回頭望去,望望自己的歷史。我發現,我也不一樣了。這不一樣的明朝,改變了我。我不愛讀書,因為讀書時,我只會越讀越乏。但,這書卻讓我越讀,越有感覺,越讀越有讀下去的慾望。因為,這不一樣寫史書的手法,不一樣的明朝,不一樣的明朝人事,也讓我,不一樣了。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聽說,人的一生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自己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發現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努力爭取的時候。

《明朝那些事兒》中,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最勤政的崇禎,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第三次長大的含義。“最後”這個詞,是多麼的悲涼。最後一位皇帝,就是亡國之君。正是因為亡國之君,一個王朝才會覆滅。明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萬曆沉迷丹藥;嘉靖久不上朝;天啟專研木工;偏偏崇禎最為勤政,卻無奈是亡國之君。

崇禎“盡到了一個皇帝的義務,卻沒有享受到皇帝的權利”。從登基起,他便每天勤於政務,殺奸宦,抗遼金,平叛亂,他一直在為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王朝而竭盡全力著。他是一個極為精明的政治家,優秀的帝王,否則,怎能剛登基便打敗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怎能一次次延長著這衰微王朝的壽命?

想一想崇禎當年的處境,就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悲涼。山河破敗,內憂外患,氣數已盡……但是,他卻不能像失意的文人一樣隱居山林,也不能像徐霞客一樣遊遍祖國、寄情山水,更不能像普通的官員一樣小富即安,他只能去努力爭取,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哪怕,他明知敗局已定!

明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傳奇朝代,朱元璋軍事奇才、建立大明帝國,朱棣征戰四方、豪氣沖天,張居正十年首輔、千古名相。而我,偏偏對於崇禎這位屢戰屢敗的落魄皇帝,心生敬意!

他的一生,雖然失敗,卻敢於直面最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是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勇士!雖敗猶榮!

而今,剛剛走出象牙塔的我們,最缺乏的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奮力拼搏、不怕失敗的勇氣吧!

90後的我們,出生在新中國最好的時代,生活上的衣食無憂,學習上的順風順水,人生中的一路坦途,都讓我們習慣了去享受成功,習慣了去迎接勝利,也習慣了去選擇風險低、回報高的速成道路,卻少了一份“縱然可能無能為力,可我偏要努力爭取”的倔強和堅持。讀後感入職至今,感觸最深的時刻,是在入職集訓時集體挑戰的“生命動力環”專案。70多名新員工,在教官的指揮下,圍坐成一個圓圈,每個人都全力向後拽緊繩子,本來柔軟的麻繩瞬間成為了鋼鐵般堅硬的“大鐵環”,大家齊心協力同時按照上下左右的節奏同步擺動,開啟了最大規模的一次團隊合作。

七月流火,烈日當頭,“生命動力環”訓練時做到100次的時候,大家就已經胳膊痠痛、汗流浹背、口乾舌燥了,大家也很“穩妥”地為自己設定了800次的目標。

然而,真正挑戰的時候,在教官和左老師的鼓勵下,大家縱然心理沒底,卻仍然“努力爭取了”一次,最終達成了200次這個震撼了在場所有人的最終目標。

知其不可而為之,做好失敗準備偏偏又抵達成功彼岸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感動了。決定挑戰200次目標那一刻,無論成敗如何,所有人就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勇士!思緒飄回,翻到《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頁,讀到篇尾那首詩的最後一句: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結束了嗎?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沒有。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將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今後獨一無二的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歷史原來很精彩。

緩緩合上這本書,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又一次在腦海中如電影一般走過。歷史便是那樣,無論歲月變遷,興衰更替,它就在那裡,那樣客觀,那樣公平,記錄著一個個經典的瞬間,永遠流傳下來。

歷史就是那些燒焦了的竹簡?還是發黃的書本,殘磚斷瓦?不不不,歷史真的很精彩,一個個有形的物,一個個鮮活的人,組成了一個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場景,每一幕都那麼引人入勝,讓人駐足,留戀,不忍離去。

一本書,一個帝國,一段往事,透過歷史的風塵,我彷彿又看到鳳陽寺廟裡的小和尚,羽翼未豐的朱元璋,為他的巨集圖霸業臥薪嚐膽,張士誠,陳友諒擋不住他的步伐,轟轟烈烈的北伐覆滅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元帝國,三次清洗,腥風血雨,功臣姻親一掃而空,滿朝文武人人自危,他自以為可放心的把如此基業交給自己年幼的孫子,燕王朱棣橫空出世,靖難之役,《永樂大典》讓他與父親齊名,仁宣之治打造太平盛世,然而土木堡之戰險些讓帝國作古,百年經營,歷代君主兢兢業業,終究逃不過歷史的發展規律,興衰更替皆是自然,不必為吊死煤山的崇禎皇帝扼腕嘆息,明朝這個偉大的帝國留給歷史的精彩已經足夠了,謝幕之時,悲情顯得更壯烈,轟轟烈烈而生,轟轟烈烈而死,這就是明朝,這就是歷史,這樣有氣概,這樣有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有人覺得歷史沒意思,是很枯燥乏味的東西,但是生動有趣的講述,讓你走在歷史的大道上,從來不覺得是踽踽獨行,走進這本書,走進一個故事,彷彿身處曠野,四面群山環抱,黑雲欲摧,耳邊充斥著只有呼呼風聲,動情的描述著一個又一個畫面,而不是冰冷的文字。走著走著,便有些乏了,坐在路邊的石凳上,兩邊多了一些過路人,瘦瘦高高的方孝儒,依舊是那副絮絮叨叨的模樣,在不停地教導身邊的年輕人,那個稚氣未脫的建文帝。面前緩緩走來一位浩然正氣的君子,坦蕩於胸,他無所畏懼,“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以死明志,表露他保家衛國的決心,嘻嘻哈哈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本正經的張居正,來來往往演繹了這一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片段,最華麗的篇章。

在書中我忘記了煩惱,全情投入,以史為鑑,可以知更替,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海洋裡,我盡情地遨遊,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新的天地。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最近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們班很火,媽媽給我借了1~5冊,我一氣呵成,都看完了。這套書使用了全新的寫史方法,講述了明朝300年的興衰風雲。這是一本權術之爭,天道哲理,計謀兵法合為一體的百科全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衣少食,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

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好,講完了優點就該講缺點了,在洪武年間的幾個月裡,朱元璋在忙著幹一件事。什麼事?殺人!殺誰?戰友!殺戰友幹嘛?

好不讓他們搗亂(奪權)!要知道朱元璋把權利看的是多麼重要,甭管戰友親戚,別人的命和自己的權利相比,哪個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權利重要。這就是他的缺點——自私。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評價是: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人,是個自私的人。關於明朝的事兒我就講到這兒了,這本書的任何一處都值得大家去閱讀,大家有時間請多看看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歷史是那麼的精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