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高三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3W

和《商州初錄》等書的創作時間差不多,這本書也是創作於1980年代的。1980年代中國社會有很多新變化,改革開放亦步亦趨,原有的社會道德倫理秩序漸次瓦解,市場經濟與原有小農經濟博弈等等等等。文壇上也走馬燈似的出現了“反思文學”、“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等,到90年代初又出現了“先鋒派小說”、“新寫實小說”等流派。面對社會轉型,作家要反映的.是人心的變化和自我內心的掙扎。

《浮躁》高三讀後感

《浮躁》雖未被列入“尋根小說”代表作品之列,但亦可看做是對“根”這一問題的思考之作。在《浮躁》中,主人公金狗追尋的是“道義”,以期以此來維持現實的失衡。

何謂“浮躁”,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味求好求快。一時追不上,便有了怨憤和不平。大家都在你追我趕,有安於現狀牢騷不斷的如韓文舉,有不安於室不擇手段的如雷大空,更有掌權倚勢草菅人命的田家、鞏家。在底層的新型農民要求改變勢必就要改變現有格局,於是就有了金狗、雷大空等人的所作所為。人把握不住自己,於是就浮躁。

道義和舊農村的倫理是不頂用了,要有新的去替代它。

這篇文章寫的80年代的中國農村,但現在看來,竟不能不承認,當今中國社會也還是沒走出這個浮躁。

有人說,寫浮躁,自己也浮躁,在文中表現為第二部分的敷衍了事,人物交代不清。對於第二部分我也是頗為不滿。但憑著賈氏的工筆細描和古樸文風,我就歡喜得很。

從“商州系列”到《浮躁》再到《秦腔》,對中國鄉村的變遷和改革的態度是憂慮和猶疑的。當然,尚未蓋棺不好定論。

中國鄉村是中國社會變遷的縮影,研究鄉村變化也可看出社會問題。

最後,吐槽一下,這一版的代序,用了三篇寫《秦腔》的評論性文字給《浮躁》真的不會有點尷尬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