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橋頭》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8.33K

開啟微信,刷一刷朋友圈動態,一篇美文《月河橋頭》吸引我的眼球,月河,橋頭,這文題,這字眼多麼熟悉,多麼親切,似曾見過。驚喜之中,一口氣讀完全文,拍案叫絕,細細品味,意猶未盡。迷人的晨曦,靜靜的月河,樸實的鄉民,咯吱聲,吆喝聲,嬉笑聲,正在上演一出市井“小戲”,直把月河橋頭惹得的風情萬種,留下一段美麗、祥和的倩影。

《月河橋頭》讀後感

這是安康市作協會員張朝林老師的一篇反映市井生活的佳作。作品擷取清晨五里鎮月河橋頭的一個場景,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真實的農村生活,最淳厚的情感,最和諧的畫面,淋漓盡致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月河橋頭》之所以打動了我,讓我深讀,細讀,品讀,是因為我讀出了快樂,讀出了美感,讀出了新意。我稍稍梳理了一下,想談談自己的一點拙見,與大家商磋:

一、作品著眼於現實生活,主旨鮮明,情感真摯。作者用文字,用鏡頭展現了月河川道地區清晨一個熱鬧的橋頭。賣菜的村姑,吆喝的屠夫,買肉的婦女,還有那飄浮柳葉的河面,載滿晨曦的小舟......他把最普通的人,最自然的景色,用最樸實的文字,演繹出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悠閒和諧的生活畫面,這是新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其實,這些簡單的鏡頭,平凡的場景,市井小人的生活,折射的卻是一個大世界的大生活,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貌”。我想:熱愛生活,讚美生活,謳歌新農村,抒發一種濃濃情懷,這大概就是作者創作此文的初衷吧。

二、作品人物形象鮮活,性格迥異,栩栩如生。作者寫道:“幾個村姑挑著水菜,吱吱呀呀,嘻嘻哈哈從橋南走來……”,吱吱呀呀,嘻嘻哈哈,扁擔聲,說笑聲,交織一起,一路飄來。村姑趕集賣菜的喜悅,樂觀的脾性都藏在在聲音中,那是一曲和諧的音符,飄逸在月河的鄉間小路上。那賣柿子的漢子,作者用“油來了!油來了!”,刻畫出一副性急口快,風風火火的樣子。他寫道:“屠夫矮墩墩,脖子和頭一般粗,銅眼鼓起,掛好兩片豬肉,拿起砍刀,在肉架子上的橫擔上“嘩嘩啦啦”左擋右磨……”,一個憨厚,壯實,麻利,實誠的屠夫形象躍然紙上。“洗完菜和拖把的少女,倚在柳樹旁,看著打漩的柳葉朝遠處飄去。”作者用“倚”,“看”等動作神態把一個小家碧玉般,甜美,矜持的少女融入畫面,給清晨月河橋頭增添了美的元素,美得色彩。

三、作品語言豐富,質樸,口語化。作品字裡行間中沒有華麗的辭藻,用的是平民化的語言,簡單,幽默,給人一種親切、熟悉的感覺。如寫村姑的擔子聲,“吱吱呀呀”,鄉村道上的“拐的”“突突突”;敲門聲,“砰砰砰”等。他寫買肉的中年婦女和屠夫的一段調侃,幽默風趣,“要你的'臀子”, “我的臀子,你要不起,還是給夫人割豬臀子吧”,聊聊幾句對白,把一個精明,潑辣,犀利中年婦女,一個機智,幽默,能幹的屠夫刻畫的入木三分。這才是真實的農村人的語言,真實的農村生活。我想:沒有長期紮根農村,深入百姓生活,是聽不到,寫不出這些最純真,最詼諧,最美的“鄉音”。

四、作品描寫細膩,刻畫入微,寄情於景,情景交融。文中寫村姑賣菜,漢子賣柿子,屠夫賣肉,診所就醫,橋上的車水馬龍,橋下的白鳥紛飛等,文筆簡練,生動傳神,極力渲染出清晨橋頭的喧囂,熱鬧。而“幾棵老柳樹,歪著脖子,看水邊少女的靚影”,“ 一隻小船,戀上一棵柳樹,載一舟晨曦,盪盪悠悠”等,則通過擬人化的手法,用清新雋永的文字,將老柳,小船賦予人氣,靈氣,賦予一種恬淡,嫻靜的美。寫少女倚著柳樹,看柳葉飄蕩,又給人留下遐思的空間——這位情竇初開的少女,眉目傳情,是在思念心儀的人兒?或是在憧憬甜美的生活?讀到此處,一種美得享受,一種心靈的愉悅,一種美的夢境!我想:這景,這情,是一種詩意般的美。只有熱愛生活的人,熱愛勞動人民的人,才會真正體驗的到。我想:作者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吧。

作品來源於生活,又反映生活。讀了張老師的《月河橋頭》,眼前浮現一幅唯美的鄉村晨景圖,一切彷彿就在我們身邊,是那麼真實自然。今夜,我若有所思。深入生活,熱愛生活,到老百姓中去,汲取語言精華,擴寬創作思路,激發創作靈感。這是我們每一個文學愛好者應該堅持的方向,必走的道路。如今,張老師的諸多作品已印證了這一點,也潛默移化的影響著我們。我們也一直在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