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讀後感(精選11篇)

來源:才華庫 1.18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袁隆平讀後感(精選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隆平讀後感(精選11篇)

袁隆平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夢想,有人夢想當醫生,救死扶傷;有人夢想當明星,站在舞臺上表現自己;有人夢想當飛行員,能翱翔天空……而袁隆平爺爺的夢想,是讓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般大。

在《袁隆平》這本書裡,我看到了袁爺爺的偉大的夢想,也看到了他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而付出的努力,他鍥而不捨,默默地埋頭苦幹,不斷地反覆研究,把自己一生都奉獻在研究雜交水稻上。最終,他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造福了我們,讓我們都能吃上飯,吃飽飯。我被袁爺爺的這種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刻苦鑽研的高貴品質所感動,同時也明白一個道理,做人要有夢想,並立志為之努力奮鬥,付諸行動,而不是白日做夢,空談夢想。

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人人都夢想,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插畫師。從小我就喜歡畫畫,而且也享受畫畫的過程,更享受被別人肯定我的畫是的滿足感。

可是,畫畫有時候很枯燥,為了畫好一個線條,修改很多次都沒能滿意,有時候畫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生氣不畫。還有的時候,因為嫌累嫌麻煩,畫到一半就放棄了。這樣的我是不能成為一名好的插畫師的。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我只是剛剛站在起跑線上,我要為自己夢想添上翅膀,添上絢麗的色彩,就要跟袁爺爺一樣,默默付出,迎難而上。

袁爺爺說過,人就像一顆種子,要做好一顆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這樣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為了我的夢想,我也要好好讀書,鍛鍊身體,健康成長。

袁隆平讀後感2

國慶假期,我有幸讀了《袁隆平》這篇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袁隆平爺爺小時候真是“人小志氣高”,值得我們學習啊!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袁隆平小時候親眼看到老百姓沒有東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餓死在路邊的慘景。這個時候的袁隆平在想:我一定不能讓老百姓捱餓……,多年以後他的夢想實現了。 袁隆平,大家都會想到他頭戴稻草帽,天天在地裡的勞動形象。袁隆平為了中國的老百姓,他小時候就立下了長大要當農業科學家的願望。1953年,他的理想終於實現了,他毅然來到家鄉到農校當老師,但好景總是不長,一種饑荒在湖南西部爆發,袁隆平親眼看到父老鄉親們沒有飯吃,有的甚至餓死的慘景。袁隆平心裡不能平靜“我一定不再讓老百姓捱餓”這句話,天天浮現在袁隆平的腦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種下種子打出許多糧食,那該多好啊!這個念頭一直在袁隆平心間。

後來,袁隆平天天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做實驗,終於他研究出來了雜交水稻這個品種的種子,解決了老百姓的饑荒問題。袁隆平也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看看袁隆平爺爺小時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時候都有那麼大的遠大理想,可我呢……,記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劇院看錶演,看著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長大要當演員;看到遨遊在太空中的宇航員,又嚷嚷要當航天員,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貓一樣,看到什麼就幹什麼,最後一事無成。我以後要給自己立一個目標,好好學習,為目標而努力! (輔導教師:孟 豔)

袁隆平讀後感3

暑假裡我讀了《袁隆平》這本書,我才知道袁隆平爺爺是一位科學家。

袁隆平爺爺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用六十年的時間研究、應用、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被稱為東方“稻神”。當他是青年教師時,他具有挑戰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年過八旬,名滿天下時,他依然淡泊名利,在田野裡苦心鑽研。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為人類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穫。

這本書我很喜歡,有篇文章的題目叫《試驗遇到了阻礙》講述的是:有一次袁隆平爺爺在試驗園邊的空地上擺放著十幾個缽盆。有個年輕人經常出現在那裡,只要桶裡沒水了,他就會去打水。他叫尹華奇,後面開始給老師當助手了。這樣的情況下引起了李必湖的注意,隨後袁隆平就有了兩個小助手。第二天早晨,袁隆平爺爺來到試驗園的時候,結果有一件事讓他大吃一驚,原來他種的禾苗不見了,一點不剩。當袁隆平爺爺找到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那些禾苗在井底下,而且非常深。後來撈出來了一些,但已經全部漚爛掉了,但是他依然沒放棄實驗。古人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不知道農民伯伯種莊稼的辛苦!

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我曾聽老一輩的人講述過以前種植稻穀,畝產都不高。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袁隆平他不怕苦,不怕累,因為他知道我們中國最缺的是糧食,所以袁隆平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在解決糧食這個問題上。他成功了,他解決了中國的糧食,也解決了世界的糧食難題,他不愧為“雜交水稻之父”這一光榮的稱號!

袁隆平爺爺,您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永遠懷念您!

袁隆平讀後感4

中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古老國度。在如河的歲月中,有非常多的愛國英雄。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愛著祖國。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書,看完以後,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書中,袁隆平在小時候就萌發了長大要當一名農業學家的念頭,而他也為這個夢想而努力著。在那個時候,祖國母親備受戰亂之苦,親眼目睹了餓殍滿地的慘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線。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棄了寶貴的機會。依舊在已變成了廢墟的房子旁蓋草棚,住了下來,他要看著芽長大。袁隆平幾經風雨,幾經考驗,終於以響噹噹地事實證明:中國人不但有能力養活中國人,而且,還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他說:“我就是一位知識農民,我的根在中國。”

“袁隆平”這個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三億中國人民。

我有許多的夢想:畫家,書法家,外交家,我從小就一直為了這些目標而奮鬥著。有人說:“人的夢想可以有許多,但實現一個就夠了!”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所有的夢想都實現了,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人需要夢想,因為有了夢想,人生才有動力,才有希望。因為有了實現夢想的過程,生活才會變得充實而充滿意義!

袁隆平讀後感5

我小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袁隆平真可敬!”雖然我也跟著這麼說,但是我連袁隆平是什麼人卻一無所知。今天,當我看完感人的《袁隆平》這部電影時,才知道,袁隆平很偉大。

袁隆平爺爺捨己為人,有一年鬧饑荒,許多人都是吃泥土為生的。他有一次看見了一個小女孩,餓的走也走不動了,便把自己唯一的食物給了她,可意想不到的是,小女孩只咬了幾口,剩下的就都又裝進了包裡。原來,那時的人們幾乎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一年到頭能有幾個冷得發硬的青團就已經不錯了。因為饑荒,人們都把少得可憐的糧食再儘量省著到來年吃。

這時,袁隆平爺爺意識到了饑荒的可怕,二話不說,丟下了手頭的工作,去專門研究雜交水稻,目的就是為了結出更好更多的米。當時,因為民心不一,有些人不贊成甚至嫉妒這種做法,便三番兩次去糟蹋他的稻子。要知道,那可是他好幾年的心血,是他忍受了不知多少嚴寒酷暑所換來的呀!可是現在卻所剩無幾,看著眼前的一切,袁爺爺痛哭流涕,但他並沒有任何氣餒,他甚至趕到了海南繼續他的研究。大家都只知道,海南是個很熱的地方,每當人們在家裡乘涼時,袁爺爺卻在外面研究稻子,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當我看到這裡時,我被他那一心想為人民造福,受到多少挫折也不放棄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又想到了現在的我,一遇到什麼攔路虎就放棄,不禁慚愧地低下了頭……

袁隆平讀後感6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讀後感7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讀後感8

數百年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離不開為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大批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們一生都在為國家的強大而奮鬥,也讓做為後人的我們時時鎊記心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一位偉大的英雄,他一生專注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他種植了雜交術稻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為我國人民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從小出生貧窮地區,親眼目睹了國家的貧窮,見到了許多人還吃不飽飯,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心中有夢,於是志存高遠,儘自己的努力,為我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我國“雜交術稻之父”袁隆平。

讀了這片故事後,我體會到並不是我們生對了年代,而是有人在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做出貢獻。袁隆平爺爺的偉大行為令我感動,他雖然已經到七十歲的年紀,卻還是堅持下地研究水稻;他在我們中國面臨巨大的糧食危物時,帶科研團際接連功破水稻超高育種難題。我們在學習上也是如此,要克服一切困難,努力學習,為國家做出貢獻!我要學習袁爺爺的精神,也要做到節約糧食,平時吃飯時,不要浪費每一粒米。雖然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豐厚的糧食,但是中國仍然有許多貧困的人還在忍受著飢。所以,好好珍惜飯碗裡的每一粒米,不要忘記,它們是袁爺爺努力換來的。就像古詩裡所說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袁隆平讀後感9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爺爺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袁爺爺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我懷著對袁爺爺無比崇敬的心情讀了《袁隆平》這本書。

這本書記載著袁隆平爺爺曾經做過的偉大事蹟。袁隆平爺爺一直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經過不懈的努力,袁隆平爺爺終於研究了“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讓中國人民從此再也餓不著,吃得飽。閱讀這本書,我的腦海裡常常浮現這樣的場景:在冰冷的實驗室裡,袁隆平爺爺穿著白大褂,擺弄著機械,不厭其煩的盯著儀器顯示的那一堆數字,忽然像是想到了什麼似的,隨手在紙上刷刷寫下了幾行字,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袁隆平爺爺帶著漁夫帽,穿著塑膠鞋走在田裡,用他那寬大的手掌撫摸著還未成熟的水稻。汗水打溼了袁隆平爺爺的臉頰,古銅色的臉上掛著微笑。

袁爺爺曾經說過,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憑著堅定不移的意志和一顆愛國的赤子心,研究出了雜交水稻,成功做到了讓天下人民都吃飽飯。他是當代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我喜歡繪畫,夢想長大後當一名畫家,可是在繪畫的過程中,總會因為比例、線條之類的錯誤需要重新修改。一遍遍修改的繁瑣使我想放棄的時候,我便會想起袁爺爺,想起他研發雜交水稻那麼困難,卻都能鍥而不捨攻克難題,我這一點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於是我拿起筆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著,在袁爺爺的精神鼓舞下我畫出了自己滿意的作品。

袁爺爺的事蹟多得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也深深的震撼著我。鍥而不捨,堅持不懈的袁爺爺正是我學習的榜樣。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從小認真學習科學理論知識,長大擔負起振興祖國的重任。我將用實際行動兌現我在隊旗下的誓言。請祖國放心,強國有我!

袁隆平讀後感10

我從小是在田間地頭長大的,對農業科技工作者有著天然的敬仰,對心繫糧食的袁隆平老人也有著天然的親近感。

走進“袁隆平的世界”,一個黝黑而精瘦的身影從地裡探出頭來,露出“剛果布式的笑容”,那樣樸實、親切,就像身邊的農民一樣普通、真實。這裡有他曾經的“運動員夢”,有他失之交臂的“飛行員夢”,有他40℃高溫下稻田裡埋頭的專注,有他青年時代刻骨銘心的初戀,有飢餓的小提琴,有經歷一次次挫折的鍥而不捨,有團隊探索的艱辛喜悅,更有瀰漫在地壟田間的陣陣稻花香!

這是一張陪伴我長大的面孔,他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成功“解決了十幾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在他60餘年的探索中,質疑、失敗、挫折,如家常便飯;誤解、反對、詆譭,曾如影隨形。但他追求真理、敢於挑戰、勇對挫折,在他身上能看到難能可貴的堅持,而且是一輩子的堅持。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時,他沒有停下;獲得共和國勳章時,他也沒有停下;90歲高齡仍然在田埂穿梭,在他住院前最後的工作時刻,仍舊與大地和作物緊密相依,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在奮力燃燒自己,燭照後學。反觀我們身邊的一些年輕人,正是因為缺乏了這種追求真理的勁頭、鍥而不捨的堅持,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一遇到挫折就放棄,最終錯過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袁隆平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不管你來自哪裡,都應該向袁老那樣,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攻堅克難。我,作為新時代光榮的人民教師,作為立德樹人的一線實踐者,應向袁老那樣擁有自己的教育夢,“為學生指引方向”,做一個“不安分”的教師,將獨立思考、敢於質疑、不迷信權威的精神傳遞給學生。

袁隆平的世界很簡單,找到一顆神奇的種子,實現心中的“禾下乘涼夢”;但世界的袁隆平一點都不簡單,他一生追求用水稻養活更多的人,希望有一天“雜交水稻能夠覆蓋世界”。而今,他累了,要休息了,但他的精神將激勵後人完成這些夢想!

袁隆平讀後感1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來,糧食對一個國家都是至關重要。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講《袁隆平:東方“稻神”》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鋒事蹟。

袁爺爺從小就愛思考、愛問問題。有一次,他在飯桌前問爸爸:“中國有這麼多土地,為什麼還有人捱餓?中國有這麼多人,為什麼還會受欺負?” 爸爸告訴他:“是啊,為什麼呢?這些問題,也許將來你會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爺爺考進農學院後,一直努力鑽研自己的專業。大學畢業後,袁爺爺被分配到一個偏遠地方當老師,他想在農業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績 ,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經過一年的科研試驗,卻失敗了。袁爺爺把學生叫到試驗田,給大家講述失敗的經驗教訓。

1969年,袁爺爺去到雲南省進行水稻試驗,期間遭遇地震,袁爺爺就和他的學生在稻田旁搭個棚子下田幹活。憑著這份堅韌不拔的毅力,袁爺爺的雜交水稻技術終於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並且在1976年推廣到全國。

袁爺爺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袁爺爺曾經說過:“我覺得人就像一顆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我看完袁爺爺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對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對失敗,不自暴自棄。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一顆好種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