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來源:才華庫 3.1W

《追風箏的人》的故事背景是真實的,正因為真實,所以才會那麼的感人至深。下面小編整理收集了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歡迎閱讀!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0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最近幾年確實很難完整而又快速地讀完一部小說,不是因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來閱讀,就是因為小說本身沒有獨特的吸引力,無病呻吟,不知所云。也難怪,在網路時代,快餐類的小說越來越氾濫,內容越來越膚淺,思想性就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讓人難以產生心靈的共鳴和思想的震動。閱讀一部好的小說,彷彿成了一件難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追風箏的人》,其簡潔的文字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不忍釋卷,一週之內就字斟句酌地讀完了22萬字,字裡行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主人公的自我救贖讓我掩卷深思。有人說,閱讀一部好小說會餘音繞樑,讓人陷入到小說的情景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認,在讀完這部小說後的幾天時間裡,我的思緒依然還沉浸在故事情節中,被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追風箏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少爺出生在一個頗有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富人家庭,他與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善於追風箏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言聽計從,寧願自己受到傷害,也要拼死保護少爺。但是當哈桑受到強權的傷害時,阿米爾少爺卻因懦弱害怕而逃避,背叛了兩人之間純真的友誼和兄弟之情。雖然心中充滿了愧疚,但為了掩蓋自己的心虛,阿米爾少爺將哈桑趕出了家門,從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見。阿米爾少爺舉家遷往美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內心深處的愧疚越發不可收拾,尤其是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的情緒幾近崩潰的邊緣。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雖然九死一生,也依然義無反顧。故事情節簡單而又複雜,平鋪直敘而又縱橫交錯,輕描淡寫卻又引人入勝,從中能感到作者的舉重若輕,也能感受到情節安排的遊刃有餘。小說對兄弟、父子、情侶、朋友乃至同鄉的情感描寫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豐滿立體,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小說僅僅是上述情節故事,可以算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卻很難稱得上優秀。而讓小說增添厚度的是故事所發生的環境——動盪的阿富汗,政治博弈極其複雜,種族傾軋異常慘烈,先是蘇聯的入侵讓人民流離失所,讓百姓民不聊生,惡劣的環境極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和現實意義,也讓主人公的贖罪之旅充滿了艱辛和曲折,對主題的渲染大有裨益。作者也通過這部小說,將這樣一個充滿悲劇、夢魘和動盪的阿富汗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瞭解了阿富汗悲劇的根源,告訴世人一個真正的阿富汗,正如出生於阿富汗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賽因所說:“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灰塵,將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一部極具藝術性和文學性的政治史詩。

再回到故事中來,追風箏的人看似是指僕人哈桑,因為他是一個追風箏的好手,每次都能幫助阿米爾少爺追到風箏——在阿富汗,這種斷線的風箏象徵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哈桑身上,展現出了質樸、忠誠、堅毅和勇敢的品質,這就是哈桑的風箏,不僅讓主人公阿米爾少爺自愧不如,也讓讀者為之動容,當哈桑被種族主義者殺害在街頭時,一種發自內心的疼痛湧上了心頭,就像一件美好的東西被打破後帶給人剎那間的思想空白,在阿富汗,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透過哈桑的高貴品質,折射出的是阿米爾少爺心裡的陰暗,阿米爾由於自己的懦弱、背叛、謊言而揹負了羞恥、內疚、自責,雖然已經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也不得不重回依然動盪且處處充滿危險的阿富汗,走上一條自我救贖之路,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哈桑將風箏交到阿米爾的手中,知道真相的阿米爾裝作什麼都不知道,對哈桑越來越冷淡疏離,不僅如此,他還想將哈桑趕出家門,幻想哈桑的離開能夠將自己的懦弱一起帶走。

阿米爾將自己的手錶放在哈桑的床上,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表,而善良的哈桑知道是阿米爾做的,怕他被父親責罵,就承認是自己偷的,哈桑和他的爸爸心灰意冷的離開了那個家。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林的統治者”從此這對小夥伴形同陌路。“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的時候,就剝奪了別人得知真相的權利”阿米爾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就算多年後他與父親搬到美國,成為一名作家,與往事再無牽絆,也難逃往事留下的陰影。直到阿米爾的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已經死了,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阿米爾應該回去將自己的侄子帶回,這是他唯一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打動人心,讓人震撼,大概是因為其能直指人性的深處,並折射出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小我,那個背叛朋友的我、那個踐踏親情的我、那個不知感恩的我、那個自私自負的我……進而讓我們深感自責和內疚,心中湧起了贖罪的衝動,也許人生就是在這樣一種“犯錯——救贖”的迴圈往復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實現人性的昇華。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可能因為自身所處的環境做過一些難以啟齒的事。但是我們應該像阿米爾少爺那樣,勇敢地透視心中的那個小我,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贖之路,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風箏。這與中國古語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中國賢人勸誡大家要自省、思過,避免下次再犯,而小說卻鼓勵我們不僅要勇敢地面對,還要積極地承擔自己的過錯,用實際行動來實現自我的救贖。

優秀的作品總會給人向上的力量。這部小說不僅讓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曾經的罪責,還要積極地放飛自己心中的風箏,使自己的風箏飛得更高更遠,讓善良、正直、誠實、擔當等優秀的品質在空中高高飄揚,讓其成為人與人交往的黏合劑和潤滑油,讓這個世界少一些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多一些坦誠相待、真誠友善、互助互愛,讓真善美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世界到處瀰漫著愛的味道。

這部出版於2003年的小說,一上市就受到了熱捧,大獲好評,並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2007年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終於抽空讀完了這本小說,當讀到結尾時,我完全被這出人意料的結尾震撼住了,有了這個結尾,之前那些種種疑慮也就迎刃而解,之前的種種不合理也就十分合理。

“2001年12月,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雲密佈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歲。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牆後面,窺視著那條小巷,旁邊是結冰的小溪。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裡,自己始終在窺視著那荒蕪的小徑。”開篇就描述這樣一個離奇的場景,很自然的就勾起了我繼續往下讀的慾望,腦海中不斷地問“到底是什麼事可以在主人公腦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並且一直折磨著主人公呢?”

朋友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引起阿米爾(主人公)的思緒。看著兩隻紅色的風箏,帶著長長的藍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們舞動著,飛越公園西邊的樹林,飛越風車,並排飄浮著……將我們的思緒引到阿米爾的童年,一直陪伴到他長到12歲,一起去經歷了那“一堵坍塌的泥牆後面”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們也一同走進了阿富汗這個國度,感受到了那裡的人們對異族的態度——一種強烈的種族歧視。

我認為種族的歧視也是造成1975年那個慘劇的原因之一。“哈扎拉人”在阿富汗是屬於一個沒有地位、沒有人格的遭人鄙視的民族,在自己的國家裡,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遭到人們的嘲諷。當阿里走過街道,人們總是在街道上追逐他,作弄他。有些管他叫“巴巴魯”,也就是專吃小孩的惡魔。並大喊“你吃了誰啊,塌鼻子巴巴魯?”當哈桑和我一起走在街上,人們也總是對哈桑投來異樣的眼光。

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

哈桑一出生,他的母親就不願看他,甚至5天后就離開哈桑和他的父親。因此,父親就顧來了那個曾給我餵過我的奶媽給哈桑哺乳。小時候每當阿里唱完我們想要他唱的歌,阿里總會提醒我們“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

“我們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同一片草坪上邁出第一步。還有,在同一個屋頂下,我們說出第一個字。我說的是“爸爸”。他說的是“阿米爾”。我的名字。”在今後的日子裡,阿米爾,哈桑一起成長,一起去追那天空上飄下來的風箏。哈桑用堅定地眼神對阿米爾說“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這句話雖然簡單,但卻給了我心靈深處的震撼,這是世間最誠摯的友情,最濃厚的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任何東西都換不來拿不走的,而1975年的風箏大賽上這無疑是最好的證明。

渴望得到的父愛

在少年阿米爾眼中,父愛永遠是那麼的可望不可及,心中對父親充滿了崇敬之情,幼年的孩子都可望被父親抱在懷裡聽著父親講故事,這也是很容易就實現的,然而,對阿米爾來說,這些都是額外的奢侈。不止一次,爸爸只用幾個字就能刺痛阿米爾。這對一個渴望得到父愛的孩子來說無疑又更遙遠了一步。在父親眼中,阿米爾懦弱,是個埋首詩書多過打獵的兒子,一個真正的男人——真正的男孩——應該像爸爸小時候那樣踢足球去。為了培養阿米爾的男子氣概,爸爸帶阿米爾去看一年一度的比武競賽,見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有個騎士從鞍上跌落,數十隻馬蹄從他身上踐踏而過。他的`身體像個布娃娃,在馬蹄飛舞間被拉來扯去。馬隊飛奔而過,他終於跌落下來,抽搐了一下,便再也沒有動彈;他的雙腿彎曲成不自然的角度,大片的血液染紅了沙地。阿米爾的反應是大哭,這無疑又讓一心渴望兒子成為男子汗的心又一次失望。當阿米爾拿著哈桑撿回來的風箏時,聽見了父親和拉辛汗說,“有時我從這扇窗望出去,我看到他跟鄰居的孩子在街上玩。我看到他們推搡他,拿走他的玩具,在這兒推他一下,在那兒打他一下。你知道,他從不反擊,從不。他只是……低下頭,然後……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這是我親眼見到的。他們回家之後,我問他,‘哈桑臉上的傷痕是怎麼回事?’他說:‘他摔了一跤。’我跟你說,拉辛,這孩子身上缺了某些東西。”父親的幾句感嘆無疑又給年幼的兒子種下仇恨的種子,而這種子正在悄悄的發芽,在一定條件下它將瘋狂地成長。

心中的嫉妒

面對這可望不可即的父愛,阿米爾想得到,卻得不到。而,作為一個僕人還是哈扎拉人的兒子的哈桑,卻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父親的關心愛護。並在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大事還是小事父親總是讓哈桑參與進來,在哈桑生日時,父親也會送給他喜歡的禮物。似乎父親對一個僕人的兒子的關心瞭解多過自己兒子。這一切,都讓阿米爾心生嫉妒,其實,不僅是阿米爾,我也為他打抱不平。心中的嫉妒也隨之升級…

黑夜的來臨,仇恨,嫉妒的爆發

冬天是喀布林每個孩子最喜歡的季節,放風箏。追風箏。1975年,這年的冬天,父親對我寄予厚望,認為我能在風箏比賽上贏得冠軍。在比賽時,阿米爾終於不負父親所望,贏得了第一名,在眾人為阿米爾的歡呼中,哈桑為了為阿米爾撿回藍色的風箏,而奔離人群。一場誰都無法彌補的悲劇就這樣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祝賀完後,阿米爾開始去找哈桑,然而,市場不一會就空蕩蕩的,做生意的人都打烊了。阿米爾停在一個賣乾果的小攤前面,問一個年老的商人有沒有見到哈桑。老人充滿好奇的問原因,“他是我家僕人的兒子。”阿米爾說。

那老人揚了揚灰白的眉毛:“是嗎?幸運的哈扎拉人,有這麼關心他的主人。他的父親應該跪在你跟前,用睫毛掃去你靴子上的灰塵。”如果能預料到將要發生的事情,那這個老人還會這樣說嗎?這恐怕是最無情的,赤裸裸的諷刺了。

天色漸漸地暗下來,阿米爾終於在一條小巷裡找到了哈桑,不過,阿米爾並沒有立刻上去。因為他沒有勇氣上去。那個無惡不作的專欺負弱小的阿塞夫和他的兩個隨從正在那裡。阿米爾躲在小巷後面,看著這一切。阿塞夫想要拿走哈桑手中的藍色風箏,但,這個忠心的愚蠢的僕人哈桑拒絕了,他愚蠢到要在阿塞夫的“強權”下誓死捍衛他的主人,這個膽小的懦夫的風箏。一念之間,阿塞夫想到的一個更無恥的方式……這一切阿米爾都躲在小巷後,默默地注視著。

然而,阿米爾真的是懦弱嗎?還是因為另外的答案?阿米爾逃跑的真正原因,是覺得阿塞夫說得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這是個公平的代價嗎?我還來不及抑止,答案就從意識中冒出來: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

結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小說,開篇朋友拉辛汗從巴基斯坦打來電話,“這兒(阿富汗)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為我們揭開了小說的結局,原來哈桑不是阿里的兒子,而是阿米爾的父親的兒子,他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出乎所有人地意料,一個受人尊敬的,聲名遠播的,在兒子心中如此偉大的父親居然睡了他僕人的老婆,而且還生了個兒子。儘管,令人難以接受,但它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阿米爾的父親為什麼對一個哈扎拉人僕人的兒子如此的關心絕不少與關心自己的兒子這一現象: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阿里總對阿米爾和哈桑說:“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終於可以解釋……

整部小說情節生動,高潮迭起,採用倒敘的手法引起讀者的遐想,在看完小說後,我在去網上看了《追風箏的人》的電影版,頗有感悟,終於知道在如今的電影,電視劇廣泛深入人們的生活中的時候,為什麼描述電影、電視劇的小說仍然有市場的原因了。原來,小說可已給人很大的遐想空間,讓人們隨著小說的情節而想像,而電影、電視劇則不行,它將故事演繹出來,讀者就不在有想象的空間,它演繹的情節遠不如小說豐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