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去》讀後感700字

來源:才華庫 1.54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風流去》讀後感700字,歡迎大家分享。

《風流去》讀後感700字

《風流去》讀後感700字 1

《風流去》結集了鮑鵬山“思想的歷史”系列《天縱聖賢》《彀中英雄》《絕地生靈》中最好的文章。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從聖賢到文臣、從君子到小人、從英雄到隱士,作者為我們一層層打開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或高貴或痛苦的靈魂。

讀後感

曾經的我,讀阮籍與嵇康,一直敬佩嵇康一曲蕩氣迴腸的《廣陵散》,慨然赴死留下千古絕唱,不屑阮籍不過嚎啕大哭或是一醉不醒,即便那是亂世之中的無可奈何;曾經的我,信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堅信“士可殺不可辱”……

而學過《史記》,讀過《留侯論》,再看,才明白究竟哪一種更有價值。

看司馬遷評伍子胥“故隱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致此哉”,是司馬遷自知不能夠以死明志,自知一死便無法文采表於後,自知自己的死是無法改變後世的,遂在《史記》中述往事,頌逝者,揚高貴之德,將自己之愛之恨融在筆尖,用自己的血淚洗禮過往功績。

看蘇東坡評張子房“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志甚遠也”,是蘇東坡面對一貶再貶的生活困境,依舊滿眼滿腦都是“縱橫憂患滿人間”而生髮出的自我感悟與自我激勵。

其實嵇康的死也是一樣,他並不僅僅是為了自身名節,更是為了喚起埋在人心底的正義。

然魏晉的黑暗比他預計的`更深更厚,更加難以撕碎。縱是一曲《廣陵散》響徹雲霄,也不曾激醒當世的人們,卻是在他死後,阮籍寫了“勸進表”,向秀也走入了司馬昭的陣營。可惜啊!

竹林七賢雖是以“任其性,適其情”著稱於世,實則除卻嵇康,其餘很少於民有益,於國有功。阮籍的一句“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也是在說自己吧,他也清楚當自己為才貌雙全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而哭即為人稱頌之時,哭自己無明主可報之心卻鮮有人知。自己活一世,卻終未成事,甚至連自己曾經當作信仰的東西也未曾堅持下去。到底,也是沒有把自己堅持活下來所為實現的願望變成真。可悲啊!

其實,生存還是毀滅,從來都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關鍵在於為什麼而生,又為什麼而死。二者選其一時,看的是自己選哪一種做法更有意義,影響更大。有人為至理而死,便必要有人為其而活。沒有活著的人去響應逝者的號召,去踐行逝者的理想,逝者才是白死了啊!

《風流去》讀後感700字 2

最初讀這本書是因著名字,“風流去”三個字入了眼,頓覺好生瀟灑快意。

直到拿到書,看見書封上那一句“三千年來浪淘盡,一聲嘆息風流去”,方知我是會錯了意。作者所寫的,是這千年來風流人物。苦苦追尋的孔子、失望而去的老子、勇悍銳利的墨子、奇思百變的莊子、避世而出的陶淵明、恭順精明的荀子……各有姿態,各成風流。

先生評析歷史人物的角度很是有趣,不從功過,不從生平,而從情感,從思想。他在序言中寫父親的故事,那句“秉持良心寫作和教書”,樸實而動人。後記中朱昭鴻寫他,“追尋的是為人之道,處世之道,做的是真學問,大學問”!為人處世之道,太複雜,太深奧,太使人疲憊。但鮑老先生用一個個人物告訴我們,這其中有大智慧,有大魅力。

書中的語言詼諧而犀利,讚揚,批判,嘲諷,觀點鮮明。字裡行間的'幽默譏嘲使人忍不住發笑,然而所傳達出的感情終究讓人沉重。書中的人物,由渴望進入政治中心到渴望離開政治中心,各自的性格大不相同。尖銳也好,隱忍也罷,張狂也好,安閒也罷,終歸是,風流已去。這些魅力十足的人物,終歸在歷史的長河中沉寂、隱沒、拂袖而去了。

我將這三個字錯會為“去風流”,乍見這名字頓生歡喜。眼前似乎有年輕的白衣公子,佩一把長劍,提一壺熱酒,吟著一首或許會流芳百世的詩,揚起眉三分笑意七分張狂,道一句“走,風流去”!頓覺胸口湧起年少的血氣,有著一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輕狂。我仍偏執的喜歡這樣的解讀,因為這樣解,這書不再是對過去的評析和慨嘆,而是對未來的召喚和殷殷期待。昔者已逝,他們帶著他們的時代,他們的輝煌或失意,寂然離去。而我們,站在時代的路口,少年意氣,一往無前。總有人說,時代是我們的。我們也欣然接受這個說法,少年,應當意氣風發,應當懷揣熱乎乎滾燙的夢想。

正如書的簡介中寫,“是的,風流去了,但是,風流們的命運,在我們的身上延續,咒語尚未解除,我們仍需忍耐,或者,奮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