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2.63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1

一直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們現在,又或者是等到為人父母,都可以讀一讀。初讀龍應臺的書,便是這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的作品,幾乎都是鐵骨錚錚,有著女權主義意識,鍼砭時弊的。然而這一本,卻是例外,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女子與小人》裡的為女權抗爭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裡追求民主的評論者,有的,只是講述,或者說是記錄,自己作為母親,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的經歷。

文中的龍應臺,是不是初為人母的欣喜,才決定用這樣細膩溫情的文字,這樣充滿母愛和童真的片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幾頁,我就醉心於她的文字,才發現,這個以筆為劍的作家,竟也有萬丈柔情的一面,也許是同許多家長們一樣,一被加上媽媽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見證孩子的成長,欣喜地與我們分享。也許,之所以愛上這本書,也是愛上那種關懷孩子的感覺,不摻雜多餘的情感,只是出於自己的疼愛。

讀到後來,在那些文字裡,也找不到一處刻意修飾的溫情。龍應臺習慣把文中的稱自己為“媽媽”,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她就像是和讀者一起,看著這兩個調皮又可愛的孩子,和他們溫柔的媽媽,在這小小的冊子裡,一起經歷天真爛漫的童年。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歲月自然不會總是快樂,無憂無慮的,也會有孩子的吵鬧調皮,會有自己感覺累的時候。然而,在書中,並沒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沒有太深情的言語,甚至於沒有刻意分享的喜悅,沒有標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龍應臺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記錄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瑣碎,不經意的細節,比如媽媽耐心地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後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話故事裡殘酷、不符合準則的情節,當孩子偷拿了超市東西的時候,手捧鮮花和孩子一起向老闆道歉,也就是在這些細節中,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們的愛和期盼,希望他們都能成為“像樹一樣正直的人”。

龍應臺在書中說,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因為知道了如何去關愛一個更弱小的人兒,如何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處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她始終認為,孩子是上帝給予母親的天使,所以並不遺憾孩子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在朋友來歐洲拜訪她的時候,她還得滿足孩子的願望,以致於和朋友交談幾句的時候,還給抽出時間給孩子講故事。當朋友問起她遺不遺憾孩子打亂了自己計劃時,她覺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沒什麼遺憾可言了。文中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愛,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權利,耐心盡到自己的義務,也教導他們不能因為是孩子就能隨意犯錯。她並不刻意要求孩子們去達到什麼目標,但卻關心他們能不能成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為如此,在看到孩子們能夠知錯改正,內心逐漸成長時,我也總是能夠在字裡行間,細節之處,體會到她作為母親的幸福。

不同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龍應臺的教育觀是“孩子你慢慢來”,她不主張消滅孩子的天性來強迫孩子,不認為調皮搗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善良而純真的,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錯,就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成長。但是,她也注意不讓孩子過早接觸到過於世俗化的東西,比如比較殘酷的故事情節,她會把《水滸傳》放到高高的書架上,不讓孩子們拿到,講童話故事的時候會警惕一些不適宜的情節。孩子犯了錯,她會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武力。慢慢來,因為龍應臺希望孩子們可以珍惜他們的童年,期盼他們能夠學會獨立自主,慢慢成長為“正直的小樹”,而不是過早地接觸這個社會,和那些本不應該過早出現在孩子世界裡的東西。並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夠堅持到底,最先衝到終點,慢慢起步,也未嘗不能後來者居上。

“你在想什麼,媽媽?”釣魚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親。母親嘆了口氣,說:“媽媽不快樂!”伸手去攬那小小的身體。小夥伴卻站直了身子,摸摸媽媽的臉頰,正經地說:“媽媽不要不快樂,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母親像觸了電似地抬起頭來,不可置信的問:“你說什麼?你說什麼?”“安安很快樂呀。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孩子的內心單純,簡單,慢慢來,不也挺好的。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2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原來看到這段話比較有共鳴,得知作者是龍應臺,後經同事介紹特買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仔細閱讀。

書的封面是一張安安踩在落葉的照片,書中也不時會有安安的照片做插圖,配上龍先生的文字,一個可愛率真又有點調皮的小男孩躍然眼前。我們甚至可以聞到他衣服上因為踢球而沾染的汗水和泥土的氣息。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有時溫柔似水,有時因孩子的調皮而生氣抓狂的媽媽。

從媽媽的角度看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一起成長。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許他說“不”,允許不完美。當龍應臺要求安安把字再重新抄寫一遍時,安安理直氣壯地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我要再多寫一遍,你總是要我寫得好,寫得漂亮,我只是一個小孩,我沒辦法寫得像你那麼好。”對啊,孩子有權利說不,有時候,缺憾也是一種美麗!

後來自己當了媽媽,發現孩子是個神奇的生物,我是那麼愛他,他的手像含笑的花苞,我把他的手端放在我的掌心,然後親吻那肥肥短短的手指,我著迷似的想吻他,幫他穿小衣服時,幫他換尿布時,為他洗澡時,他張開雙手求抱抱時,摟著我的脖子依偎在我懷裡時。但新手媽媽的我也曾因孩子的故意摔玩具不坐嬰兒車晚上不睡覺而抓狂,也曾因孩子生病而著急落淚。但所有都不能改變一個孩子在母親心中的地位。現在我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看著孩子在地上爬來爬去,用雙手探索他感興趣的世界,有他可以碰觸的地方,也有他不應該碰觸的地方。當他去觸控危險時,我從來是溫柔耐心的去教他,但不禁止他的爬、他的嘗試、他的探索。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的那樣幼小缺只有一次。

作為老師,我們學生的少年時光也只有一次,他們也是媽媽的寶貝,也需要去在學習中去慢慢探索。當我們的學生犯了錯,特別是屢次犯錯,我們總是那麼生氣,甚至覺得這些學生深惡痛絕。我們應該靜靜等待一個孩子的成長,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心靜靜等待。教四個班,100多個孩子,他們有100多種語言,100多種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並不完美,也會犯錯,也會淘氣,但我學著不急於控制和糾正他們,允許孩子從錯誤中慢慢學習,給他們成長的時間。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而是萬米長跑,無所謂“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儲存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就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動力。

教育是一項工程,亦是一種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我們的學生快樂起來,成績提高上來,讓自己內心有一種學生問候與念及的滿足感,讓自己有一種學生功成名就的自豪與欣喜。現在我能理解彭維維老師在青年班畢業時談到學生談到孩子時雙眼包含的淚水,一切都時因為我變成了一個母親老師,我願意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等等我們的可愛的孩子,孩子你們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3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想起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看著自己漸已長大的兒子,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老師的角色!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看著學習上不優秀的兒子,缺忽略了他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陽光,他自信,他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他堅持自己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肯努力……呵呵,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為什麼僅僅因為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只想對兒子說,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書,很早就聽過,提起龍應臺,第一反應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會以為那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散文。這裡的龍應臺全然沒有《野火集》裡的憂國憂民,呈現於書裡眼前的只是一個母親,愛著她的兩個孩子,僅此而已,卻使我產生了更大感動與共鳴,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龍女士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裡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臺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溫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裡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裡都會流露出一點女性獨有的筆調,但是看她的文章一開始會讓人覺得是個男作家寫的。而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女性的感受,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溫馨的感覺。如天上的雲,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雲的背後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臺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4

經朋友介紹,暑假裡讀了一本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後感覺受益匪淺,心裡多了一份淡然,恬靜。

對於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的我說,有許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剛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感覺有些措手不及,一邊悉心照顧小的孩子,一邊還得悄悄揣摩大孩子的心思。看完後發現作者處理得很好,她用那顆溫暖的心讓安安和飛飛都健康的成長,這是需要一種魅力和細膩的,有母性的博大與光輝。她展示了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是身體走向成熟的記錄,也是心靈漸漸豐滿的日記。書中到處洋溢的是作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愛,這種愛是需要我不斷學習和不斷練習的。它帶給我的不僅是感動更是愛的傳播!

作者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狹義地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續,而是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樣的、來這個世界上看看的一個人,只是時間先後不一樣而已。她寫道:“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撼動了我!她把母子間的關係看作是平等的、互助的,甚至孩子可能比母親懂得更多。孩子的淳樸,孩子的真實,孩子沒有被汙染的心靈,使得他們的眼睛更明亮,心底更純淨。在她的眼裡,孩子是我們成人的老師。我們走在歲月的路上,遺忘了許多美好的風景,忽略了許多美好的事物,是孩子以一顆純真的心,用一雙稚嫩的手,幫我們一一拾回。這樣,我們在人生的暮年,才得以返回童真。

很多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都會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我會多點耐心,多給孩子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5

著名作者龍應臺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逼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知道龍應臺這個人就是因為她給兒子寫的這一段話。這次我們選擇看外籍書籍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當我認認真真的讀完這本書的後,我內心無比的柔軟和感動。有的地方讀著讀著就不知不覺的流下了感動的淚。我能感覺作者那種內心是多麼溫柔情懷和無限的愛,才會寫出這麼細膩的文字,我對這位智慧母親的敬佩和身同感受。

龍應臺34歲才第一次做母親,龍應臺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內心深處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變得無比的柔軟。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真的值得讀一讀。特別是我們做母親的。

因為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是從母親角度寫出的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成長的直接對話,這個過程有過欣喜,有過吼叫,有過懲罰,有過哭笑不得,走著走著,或許就成了作者一段不可磨滅的`回憶,一個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吧。我好像已經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孩子成長的點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到這位母親和她的孩子之間所有成長中喜悅與淚水。同時,我可以感受到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人的龍應臺在專心育兒時,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她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及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而正是通過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絕對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與成長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吧。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是的,作為母親,我們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溫柔的堅持。

我們看待孩子,孩子是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我們需要耐心,需要時間。千萬不能急,慢慢的來。對於孩子他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美好。“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6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己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我們長大成人,關心我們,照顧我們,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暑假中,我出去旅遊時讀了《孩子你慢慢來》這一本書,更深刻體會到作者龍應臺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大家都說母愛是偉大的,有了母親才有了今日的我們;有了母親,我們才能如此茁壯的成長;有了母親,我們的人生才會十分精彩,有了母親,才能教會我們人生的真諦,有了母親……《孩子你慢慢來》體現了龍應臺作為母親內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教育充滿了耐心,她不會厭煩於和安安的對話以及安安的問題,反而還會和安安互動,滿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發提問,從不厭倦,哪怕安安的話還說不完整、表達不清;她可以講一百回的《西遊記》給孩子們聽;她還可以幫孩子們拯救那“噁心”的老鼠……

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為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與弟弟鬧矛盾這個問題變得十分棘手,還會剪弟弟的衣服……他想:這算是對他搶走媽媽對我的愛的報復。可是,龍應臺每一次都不是去指責安安、去訓斥安安,而是用一個又一個溫暖的懷抱和真情的話語讓兄弟二人的關係漸漸變好,她的教育方式是最獨特的。每當我看到那幅插圖時,腦海裡情不自禁想起了生活中無微不至照顧我的媽媽。

每當我考試考不好時,她不會狠狠地訓斥我,打我,而是細心地幫我分析題目,告訴我錯在哪裡,下次要怎麼改正,每一次睡覺以前,媽媽都會陪我看30分鐘的課外書,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她會想盡辦法告訴我,詳細地和我解釋清楚,並告訴我下次繼續努力,教會我許許多多解題方法,明確下一次考試的目標。而我呢,面對媽媽的囉嗦和嘮叨,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她,嫌棄她煩,甚至反過頭來狠狠訓斥她,讀了這一本書以後,我才進一步瞭解了做一位盡職盡責母親“臺前幕後”的艱辛,我的心中是無比愧疚。

《孩子你慢慢來》是作者龍應臺贈予兩個孩子的話語,是兩個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前進的動力,是兩個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的一份又一份的鼓勵,是無微不至的關心與照顧。是啊“母愛如水,母親是源”,讀完這一本書以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兩個詞語所蘊藏的寓意啊!也讓我從此以後有了一顆隨時懷著對母親敬佩之情的心。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後感7

龍應臺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麼的溫馨。從他生下安安,記錄的有關安安的一點一滴到生下了弟弟華飛,記錄下安安因為母親對華飛的愛而出現不平衡心裡的種種表現,直至最後安安接受了華飛後與朋友間的小故事。裡面都包含了龍應臺女士對安安、對華飛的愛。

而其中,我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安安與華飛爭寵的小故事。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妹妹寄住在我家,媽媽總因為我沒看好妹妹、因為我和妹妹爭一個漂亮的碗、爭一把小小的勺子而對我發脾氣的樣子。那時候我的媽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做姐姐,要讓著妹妹一點。”可是,也才6、7歲我怎麼會有這麼大度的想法呢?我只知道,妹妹出現以後,爸爸媽媽也總是抱她卻不抱我;每個晚上媽媽總是抱著妹妹入睡,而我卻只能和奶奶擠一張床,最後甚至連奶奶我都要跟妹妹分享;就連每次吃好吃的我也不再享有優先權了。這時的我總是覺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愛妹妹勝過愛我。於是,我討厭妹妹、我討厭她住到我家裡、討厭要跟她分享一切屬於我的東西、更討厭每次大家都因為她的哭鬧而指責我。直到我長大後,我才發現原來妹妹有的這些我也曾擁有過,原來我也有這麼幼稚的時候,原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是最愛我的,只是醒悟這一點時我已不再需要什麼都跟妹妹爭、什麼都跟妹妹搶了。

當然龍應臺女士也發現了安安這一個心結,她從另一個角度讓安安知道“安安現在有的,弟弟卻沒有;而弟弟現在有的,安安在小時候也曾享有過。”與其喝止安安不許對弟弟這樣、不許對弟弟那樣,不如讓安安換位思考,引導他知道每個人每個時期的需要和經歷都是不一樣的,爸爸媽媽也不會因為多抱弟弟、多親弟弟就不愛自己。可能有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會讓大人氣的跳腳,以至於大聲喝令孩子。但是如果真這樣做了,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孤獨、更加悲傷,若我們大人也能換個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一問題,用我們溫暖的懷抱去讓他感受我們是愛他的、我們是包容他,在理解孩子的行為的基礎上去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孩子就能在一個有愛的環境下更容易接受一些現實,從而使孩子生活得更加健康、快樂。

我們成人之間的交往也一樣,往往總是會從人的某個行為去判定某個人的好壞,但是卻從不想想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為什麼會這麼想,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聽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多點耐心和寬容,可能你就會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在乎自己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