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1.1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精選6篇)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1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的經典之作,是西班牙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二十本書之一。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而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裡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當初剛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只是不覺得讓人發笑,那馬咋看上去,瘦骨伶仃,而也是消瘦的堂吉訶德,身穿盔甲,手拿盾牌,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他走到那,都瘋瘋顛顛,舉止之怪異讓人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但細細品味,文章中卻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芒,即使已經病入膏肓,但是堂吉訶德並沒有放棄自己對自由和理想的執著追求,他勇鬥風車,除暴安良,怒殺羊群。幹出很多不可思議的荒唐事,面對人們的嘲弄,他依然抬起高昂的頭顱。而不曾覺得自己如此這般有任何不妥。尤其是這一段,當堂吉訶德在見到上古騎士的聖像後曾說過這一番話:“這些聖人和騎士在世的時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俠仗義。我同他們的區別在於:他們是聖人,為神道而戰;我是凡人,為人道而戰。他們憑藉自己的驍勇贏得了天國,因為天國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進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還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勞換回了什麼……”是的,憑這樣的夢想是不會換回太多榮耀或幸福的,然而,有這樣的夢想難道就是一種罪過嗎?試問一句,作為人難道就不應該有這樣的理想嗎?然而現實卻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它說,“不”。

從堂吉訶德身上還讓我看到了人們最基本的本質,那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堅韌不拔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要學習他堅持不懈精神。

也許每一個讀過《堂吉訶德》的人都會對堂吉訶德騎士本人的主觀臆想和不切實際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訶德並不應該僅僅只是我們嘲弄的物件,他更讓我們敬佩的地方就在於,每一個讀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會在這位大名鼎鼎的騎士的荒唐行為裡,看到他執著而公正的品質。他嫉惡如仇,總是正面向他的“敵人”發起不屈不撓的衝鋒,他從不背後給人捅刀子,更不用說用下流的中傷和惡意的語言來進行決鬥了。然而現在,令人惋惜的卻是,堂吉訶德這種令人敬佩的品質,在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所剩無幾了。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一樣,不拋棄,不放棄,勇敢的去找尋屬於我們自己的夢想,而這又是我們對堂吉訶德以及塞萬提斯本人最好的紀念!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2

堂吉訶德是一個認識到自己發瘋的清醒的人。

一、清醒者

堂吉訶德生活在一個瘋癲的世界裡,他是清醒的。處在瘋癲世界中,堂吉訶德不願意像別人一樣的瘋癲。堂吉訶德的瘋是對理性的反思,是對事物單一價值的懷疑。堂吉訶德看到世界的多層意義。

“說實話,桑丘,”堂吉訶德說,“看起來,你並不比我清醒。”世界是不確定的,人類不可能完全地把握住真實。但人類往往以為抓住了真實,他們沒有發現上帝笑了。在其他人眼中,世界就是世界,你知道的就是你看到的。堂吉訶德卻對世界進行再創造,將世界變形,說,世界不是這樣的。

和他人相比,堂吉訶德算不上瘋癲。歷史學家哈梅特認為:“被人捉弄的人和作弄人的人都是瘋子,公爵夫婦那麼使勁兒地去捉弄兩個傻瓜,他們自己跟傻瓜也差不多。”同樣的,佩德羅在表演木偶劇的時候說:“成千出荒誕不經的喜劇天天上演,但他們還不是照演不誤,到處受到掌聲歡迎和種種讚揚嗎?”他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本身就具有荒誕色彩:桑丘欺騙堂吉訶德,最後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自己欺騙了堂吉訶德,還是自己上當受騙,公爵夫人說:“忠實的桑丘啊,你以為自己在騙人,實際上是自己受了騙。”;穿插的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幾乎沒有不瘋不傻的,馬爾塞拉痛苦的追求者爭著淚眼、痴痴傻傻,不停地長吁短嘆,好奇的冒失鬼因自己過度的冒失遭殃。

不過,他們的瘋和堂吉訶德的瘋不是同一種瘋。堂吉訶德的瘋是“無緣無故地發瘋”,他的瘋是無功利的、無緣無故的,瘋是堂吉訶德的天性。堂吉訶德是一個站在世界的另一端看著世界發瘋的不安分的觀眾,偶爾衝上舞臺打斷演出。

二、虛構與真實

整個世界就是一場假面舞會,充滿了帶著面具的人:公爵夫婦、佩德羅(內吉斯·德·帕撒蒙特)、參孫(白月騎士、鏡子騎士),甚至杜爾西內婭也被堂吉訶德戴上了面具。這樣,堂吉訶德只有投向虛構。他在想象世界之中。

虛構的田園生活是堂吉訶德嚮往的,在商業化的村莊城市之中沒有田園,堂吉訶德需要出走。“所以堂吉訶德離開村子,在流亡中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因為他只有在流浪中才是自由的。”

堂吉訶德在旅途中感到愉悅,遇到巨人、軍隊、洞穴,那些他希望看到的。這些是對現實的消解。在文字中穿插的田園牧歌式的故事是荒誕主線的相對的另一面,故事只是很短的片段,擴充套件不了很長的距離就被荒誕主線截斷,堂吉訶德只能站在邊緣觀望田園。即便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也是虛假的,看似和藹的牧人把堂吉訶德和桑丘打得個半死。堂吉訶德打算做牧人在野外度過承諾的一年之期,可是他已經沒有時間了。

也可以說,堂吉訶德是一個具有遊戲精神的流浪者。他看到曼波里諾頭盔、城堡、公主;其他人卻只看到理髮師的盆、旅店、村婦。他們不是堂吉訶德,他們沒有那種精神。他以遊戲的眼光觀察世界,世界應該是有趣的,看到的不應該只是農業社會,而應該是騎士社會。

三、瘋即生活

對於堂吉訶德,瘋就是生活,因此他要無緣無故地發瘋。

“他僅有的瘋狂舉動就是對死亡的聖戰:‘堂吉訶德的瘋癲真偉大,原因在於產生瘋癲的根源也偉大,即永遠不熄滅的生存渴望,這是最張狂的傻事和最英勇的源頭。’”

神父和剃頭師傅把堂吉訶德帶回家,以為待上幾個月他就不會再犯瘋病,可是堂吉訶德只有發瘋才能活下去,所以他開始了第三次出行。

堂吉訶德只不過是鏡子裡面的奧德修斯,在旅途中尋找故鄉,即便那是一種無節制的生活。他只是在過自然的生活,順應身體的召喚、情緒的宣洩,而不是節制。

堂吉訶德只有在旅途中才是堂吉訶德,村莊裡,他只是吉哈諾或科薩達。他總是在和由於為人正派而博得“好人”名聲的阿隆索的身份對抗,堂吉訶德可以離開阿隆索,但是阿隆索卻不能夠離開堂吉訶德,如果堂吉訶德意味瘋的話。

最後,堂吉訶德說:“我終於明白了,那些書籍均為荒誕無稽之談。”後來,他死了。他不瘋癲了,意味著向死亡妥協。桑丘說:“一個人生活中能犯的最嚴重的瘋是無緣無故地死去。”堂吉訶德離開阿隆索,阿隆索也就死了。他自己不願意發瘋了,可是他還是以瘋告終。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3

《堂吉訶德》是一部經典的諷刺喜劇小說。是塞萬提斯的經典之作。

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這個瘦削的小貴族,由於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騎上一匹老馬,找了一柄生了鏽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他僱了農民桑丘·潘沙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做侍從,要去遊俠,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堂吉訶德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恩主,託波索之達辛尼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奇怪的對待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第一卷最後被人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還不安生,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直到他死前才悔悟他糟糕的一生。

主人公堂吉訶德有明顯的性格特點:當他沉浸在騎士文學裡的時候,他是有著高度道德原則的正義騎士。而他的僕人桑丘·潘沙也是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物:對比起堂吉訶德瘋狂幻想,他更加現實。對比起堂吉訶德豐富的學識,他知識非常貧乏。對比起堂吉訶德又瘦又高精幹身材,他只是又矮又胖的圓滾體型。桑丘·潘沙和堂吉訶德其他事情上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但是在品質上,他們都是鮮亮、純潔的白色,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優良品質。

最開始時只是認為《堂吉訶德》這本書只是很滑稽罷了,但是真正看過之後,才發現其中的諷刺的意味,只有主人公在看小說入迷時,才會體現出人身上的正直、善良。多麼諷刺啊,在瘋狂的、神志不清的精神世界,主人公卻展現出了人身上真正的良好品質:無畏、正直、善良……但是也正是這樣瘋狂地時刻,越是遇到災難、挫折,堂吉訶德和他的僕人越是愈挫愈勇,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也就越顯鮮明。

堂吉訶德可以說一生都沉迷於騎士小說,在他沉迷於小說的時候,他就像是一個真正的騎士,他的品質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直到他死前。看起來似乎堂吉訶德的沉迷使他辦了許多“奇怪的事”,當我們在旁邊感慨:“千萬不要幹什麼太入迷!”時,難道我們沒有特別入迷過一些事嗎?當我們看書入迷時,會隨書上情節的起伏而驚心肉跳、激動不已;當我們玩電腦入迷時,會兩眼發直時間觀念完全消失;當我們工作學習入迷時,會不聽不聞,專心致志……看似我們沒有入迷或是說沒入迷那麼深,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會為感興趣的東西沉迷不能自拔,我們都曾有堂吉訶德時刻。

雨果曾說過:“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堂吉訶德》不愧為一部經典之作。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4

今天終於把《堂吉訶德》看完,這是一本外國的長篇古典小說,也是我第一次把整本的古典小說讀完。以前看此類小說,總是沒有足夠的耐心,半途放棄了。《紅樓夢》就是一例。以後,想找機會拿起來再重新看一看。或許,會得到一些不同的感受和想法。這個現在暫且不提。其實,雖說是把整本《堂吉訶德》看完了。然而,看書的過程是斷斷續續的,不是一以貫之。這裡面的原因總概起來有兩個。其一,如前所述,我不是一個十分持之以恆的人。其二,這本書,也是足夠長的。分為上下兩部,我看的這個版本總的頁數有816頁。在看完第一部之後,便放了一段時間.轉而去看魯迅先生的雜文了。之後,再重新拿起來續讀。這樣,看完整本書。大抵花去我三個多月時間。以致,許多書裡的細節我大約忘卻了。但是,故事的大概我還是記得的。所以,便想寫一篇讀書筆記。一則,這是個新養成的習慣。二則,可以把看書時的思路和思考整理一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時間永是流逝,世事永是螺旋的變化。世界上沒有多少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種種事情。大部分,歷史上早已發生過了。

寫作是對生活的反抗,這不僅僅對一個職業作家來說是這樣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同樣也是如此。以上算是我這個讀書筆記的第一部分。

《堂吉訶德》的故事大體如下

16世紀的西班牙有一位鄉紳名叫堂吉訶德,他酷愛騎士小說,不分晝夜的看。以致中毒太深信以為真,著火入魔。有一天, 他突發奇想要模仿小說裡面的騎士,信奉騎士道,當一個遊俠騎士,闖蕩世界,鋤強扶弱,濟世為民。他一共出行過三次,還招了一位樸實忠誠。的農民做侍從。但是,在遊歷的過程中,堂吉訶德時不時處於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他把客棧看做城堡,風車當成巨人,羊群看做軍隊,並常常與想象中的敵人作戰。因此,經常弄得狼狽不堪,遍體鱗傷。大部分的看客也把他看做是滑稽可笑的瘋子,貴族的夫婦更是喜歡暗地裡設局捉弄他們主僕二人,為自己平淡無聊的生活增加一點歡樂的氣氛。然而,面對嘲笑,困難,挫折。堂吉訶德總是百折不饒,越挫越勇。他認為自己遇到的一切的磨難都是有一個魔法師搗的鬼。直到有一次在比武中他被另一外鄰居假扮的騎士打敗,遵守諾言回鄉在家呆一年。自此信心受到打擊,漸漸變得失魂落魄,一蹶不振,最後,鬱鬱而終。他在臨死之前幡然醒悟,認清了騎士小說對人的毒害思想,痛恨自己以前的荒唐行為。

堂吉訶德是一個矛盾複雜的人物。這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他信奉古時騎士道,對愛情忠貞,希望能自己主持正義,救助弱寡。他憎恨現在這個時代,認為這是一個“黑鐵時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他要用騎士道恢復古時的“黃金時代”而且,當堂吉訶德處於理智時。他看某些問題往往一針見血,見識高明。又深諳人情世故,懂得法律行政。

綜上所述,如是觀,堂吉訶德是一個有崇高理想,有才華,並親身付諸於實踐的“英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又是一個患有極度幻想症的“瘋子”相信騎士小說裡面的種種內容。並把它嫁接到現實生活中,他時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衝鋒拼殺。當幻想與現實發生衝突之時,他又有點盲目的樂觀和自大,在這裡似乎有些阿q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了。堂吉訶德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看上去如此可不理解。最淺的一層解讀是這主要原因是他痴迷騎士小說,沉溺其中,不可自拔,所以,瘋瘋癲癲,行為古怪。這也是塞萬提斯創作的主要目的------反當時流行的騎士小說。然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有多層的闡釋空間。很多時候,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讀者可以做此想。那就是在整部小說裡,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問題---理想與現實。主人公的理想很高大上。但是他實現理想的方式方法與現實世界的行為規則相沖突。以致屢戰屢敗。言而總之就是舊思想難行於新世界。堂吉訶德最後是鬱鬱而終的。我們可以善意的理解這何嘗不是一種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的悲哀呢。理想與信仰的毀滅有時候對一個人的打擊是致命的。

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古今中外大抵都會有像堂吉訶德似的人物,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代表了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有時候看上去有些迂闊或者不可理喻。他們的有些思想或者超前於這個時代或者滯後這個時代。就因為這樣,他們在現實世介面前極有可能碰到頭破血流,從而註定失敗。即使是這樣,我覺得我們廣大的看客如果碰到此類人,應該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因為善良和勇敢是一份可貴的品格。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5

這本書是由西班牙作者塞萬提斯創作。

書中講了一位名叫吉哈達的紳士,因受騎士小說的荼毒,竟幻想自己是位騎士,稱自己為堂吉訶德,封自己為“狼狽騎士”和“獅子騎士”。於是,他帶著他僅有的一點財產——是指能夠作為騎士的必備用品的東西,踏上了在他眼中所謂的通往成功的道路。途中,處於幻想中的他,把磨坊的風車當作巨人,挺槍拍馬地衝去,卻被扇葉打得落花流水,半天不能動彈;他把窮旅店當作魔堡、把妓女當作貴婦人,受盡別人嘲弄;他把理髮師的銅盆當作曼布里諾的頭盔,把皮酒囊當作巨人的頭顱,不顧一切地提矛殺去;他把羊群當作交戰的軍隊,縱馬大開殺戒;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聖水”,卻害得他的侍從上吐下瀉,渾身疼痛難忍,骨頭像散了架了一樣,站都站不起來。

文中的吉哈達是一個脫離現實、耿於幻想、行動盲目的人,他滿懷真誠想救人於危難,卻四處碰壁,受盡嘲弄和傷害,使自己成為一個滑稽的人,但他從不怕人們的嘲弄和諷刺,依然以清除世間的不平為自己人生的理想。而作為他的侍從——桑丘。潘沙,就老實多了,他只是一個貧苦的農民,膽小怕事,一字不識,甚至有些狹隘自私,但是他又具備他自己特有的智慧和一份淳樸善良。他與吉哈達不同在,吉哈達代表的是一個要改造社會的人文主義者,而桑丘只是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生產者,講究實際,與吉哈達的幻想形成鮮明對比。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會喜歡上這部作品,看起來不切實際,很荒誕,但又如此的趣味橫生,引人入勝,這或許也是這部作品能夠名傳千古的原因之一吧!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這部作品中讀出作者對於騎士制度,和對美化這一制度的騎士文學的憎恨,他想通過這部作品來喚醒人們不再吸食這些麻醉人們精神的毒品,讓人們迴歸現實。

我讀了這部作品後,便厭惡起了那些騎士小說,瞧瞧,那些萬惡的騎士小說將吉哈達害成什麼樣子啦!多閱讀是可以提高人們的閱讀水平,但是,在閱讀前,我們也需要適當的刪選,選擇合適的文學書來閱讀,否則,如果你想當個“精神飯桶”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落得個跟那可憐的差點命都沒了的,還害別人造成傷害的吉哈達一樣的下場。

堂吉訶德小說的讀後感6

《堂吉訶德》是由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的一部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主角吉哈那和他的隨從桑丘的遊記,堂吉訶德是吉哈那的改名,堂吉訶德是西班牙的一名沒落貴族,過著溫飽用去他大量收入的日子,矛架上只有一柄矛,祖父傳下來的甲冑生了鏽,放在角落裡。而他終日沉迷在騎士小說裡,在他眼裡,世界上有著巨人、魔怪、精靈各種各樣的遊俠騎士嗎,和並不存在的地域和帝國。而有一天,他突發奇想,要出去當一名遊俠騎士,於是,他瞞著他唯一的的親人——他的外甥女出遊了。不過結果並不成功,受盡了苦,挨夠了打,才回到家。

第二次出遊,他有一島嶼總督和王國國王的誘惑,帶著一名農夫,桑丘一齊外出冒險,在冒險過程中,堂吉訶德滑稽的把風車當作巨人,把羊群當作兩批奮勇殺敵的軍隊,把硌布機的聲音當作惡魔的叫喊聲,讓他們受夠了驚嚇,然後堂吉訶德又要裝瘋,寫了一封信讓桑丘帶給他想象中的貴婦人,其實是一個粗鄙的農村婦女,杜爾內西亞,最後,堂吉訶德又被偽裝成騎士的神父擊敗,回到了他的故鄉。最後留下遺囑,不允許外甥女嫁給一個看過騎士小說的人,如果外甥女一定要嫁,那麼所有的遺憾會被拿去做慈善。

其實如果拋去騎士道,堂吉訶德是一個明智的學者,而且博學多知,他對於忠君報國,對於愛情都有自己的認知,發人深省,他在認為兩群綿羊是兩群廝殺的軍隊時,用一句話說出了歐洲所有的民族,和他們生活的地區以及他們的習性。這無疑是他博學多知的有力證據,而這些是他看其實小說的、得到的。

此外堂吉訶德和桑丘這一對主僕形象也是後世大量作品模仿的物件,一個高、一個矮,一個胖、一個瘦,一個耽於幻想、一個急切務實,這種利用對比來突出各自形象特點的手法,是值得我們在以後寫作中加以利用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