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才華庫 2.4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教育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教育讀後感(通用5篇)

新教育讀後感1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記中的程樺、楊嵩、黃金濤分別是不同型別的孩子。程樺愛好廣泛,學習非常優秀,可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膽子小;楊嵩腦子靈活,悟性很高,可很“調皮”,上課時有些“不務正業”;黃金濤自控能力較差。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李老師採用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於程樺,李老師從談心入手,推薦書籍作鋪墊,一步步引導他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樹立遠大志向發展;對於楊嵩,李老師從引導他戰勝自我開始,逐步過渡到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於黃金濤,李老師則發揮了“日記”這個教育載體的作用,讓黃金濤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通過不斷地總結、反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經過李老師費心地調教,三個人都漸露出耀眼的光芒,為他們以後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著他的教育例項,我也在心裡記下了他所說的在培養“優生”的問題上,應注意的幾點: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闢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進,很多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視,德育問題也毅然被擺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許是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夠完善,對教師考核方面的條例欠缺,抑或是教師本人對理論認識的不到位,總之,也還存在著“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儘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新教育讀後感2

在瀰漫著濃濃年味兒的春節期間,除了大飽口福,還不忘加餐精神食糧。這不,拿在手裡的是這樣一本書,書名是《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開啟書,一頁頁翻看下去,因為是手記,所以讀的過程並不艱澀。相反一個個充滿溫情、行雲流水的故事開篇了就想一讀到底:把汪斌父親送的雞蛋每天煮一個帶給汪斌吃;夜裡背周慧到山頂的住院部治療;給學生過生日、送書籍、寫祝辭,為貧困的學生買菜票;跋涉三十多裡帶著學生來到伍健勞作的田頭大聲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後進學生關愛與引導;與陌不相識朋友的書信交往、心靈對話……並且越讀越感到這種師生之愛,在逐漸擴充套件!

“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為李老師及所有被老師影響的人的共識,可謂達到了愛的最高境界。在讀故事中再來反芻咀嚼書名,其實的素質教育探索並不空洞,並不理論化。他無非是把孩子當作人,當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數、不只是成績單,並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所以當有人問他好老師的基本條件時,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的部落格名是“風中蘆葦在思索”。名字源於帕斯卡爾的一段著名的話——“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思想決定行動。的可貴更在於他始終堅持在教育第一線,並身體力行實踐著自己的觀念、豐厚著自己的思想。這裡特別推薦的是他轉化後進生“萬同”的故事。萬同來自於離異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環境荒廢了萬同,使他在整個街道具極高的“知名度”。而對這樣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動:抓住教育的良機經常與萬同聊天,讓萬同體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幫萬同趕走了社會上的小痞子,召喚回萬同那顆孤獨流浪的心,使萬同感受到“每位同學才是我真正的哥兒們”;為抑制他課堂上的好動行為,獨具匠心地佈置給他手抄長篇小說的任務,萬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讓每一位孩子抬起頭來”,又差異對待萬同,為他一個人制定了學習要求,如語文課只要“能讀完全文,會讀寫三個以前不認識的字”便是成功,並和科任老師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評價要求從而讓萬同體會自己每天的進步,體會得“優”的喜悅。在的智慧行動下,在集體目光的關注下,萬同最終成了全校國旗下的講演者,自己獨立寫講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講。當然這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萬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頭來了!

我想,像萬同那樣更困難更反覆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可以說絕無僅有,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動創造了轉化後進生的神話,也給我們的後進生轉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雖然萬同成不了大學生,但他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能不危害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能說的工作沒有在挽救人的靈魂嗎?誠如自己的內心感言:我從來沒有奢望過萬同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但他能在參軍後不遠千里克服重重困難來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讓更欣慰的是,萬同已經是我們國家“最可愛的人”了。

有朋友曾問寫《愛心與教育》用了多少時間,他說:“兩個多月”。朋友頓時瞪大了眼睛:“嗬!兩個多月就寫成了一本暢銷書,真是快槍手啊!”他連忙糾正說:“不,其實嚴格說,這本書我寫了16年。因為從參加工作起,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寫。”

讀完此書,深深感悟:“思考”、“做”並“寫”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家。

新教育讀後感3

對新教育第二節新教育學理基礎進行了閱讀。新教育的學理基礎分為:發展論,行動論,潛力論,個性論,崇高論,和諧論六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獨特的視角,讀完後,讓我感受頗深。

發展論: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

在朱永新老師的發展論中,他把“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我深表佩服。“教育”這個詞語,從人的角度來說,本身就包括老師、學生、家長。在這個要素中,其實是相互影響、相互成長的。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而且要關注教師,關注校長,關注父母,關注一切和教育相關的人,無論他是什麼生活狀態,什麼精神狀態。因為新教育覺得: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沒有父母的發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發展,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行動論: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有堅持才有奇蹟。

新教育講到就教師教育行為的改變而言,“新教育實驗”主要是通過倡導教師撰寫教育日記、教育敘事、教學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隨筆等實現的。其中講到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質。談到反思,我應該好好自我反思一下,無論是在教學中,還是在管理班級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經常性的自我反思。

潛力論: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剛畢業的時候,就有一位老師這樣告訴我,相信學生的潛力,只要你相信,他們就能做到。但是那時的我,不相信學生,課堂上不敢放手。一個知識點,講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學生不會;一個任務,強調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學生玩不成。其實,老師們不僅不相信學生,也不相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個性論: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

新教育崇尚個性,新教育崇尚特色。而我們平時所做的,很多時候從事的卻是規模生產,整齊劃一。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我們不但不鼓勵個性,還扼殺個性,就愛幹槍打出頭鳥的事兒。先有個性,再追求特色,我覺得這個順序不能顛倒。

崇高論: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

新教育認為,教育是一個培養人的事業,是一項通過培養人,讓人類不斷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業。與人類的崇高精神對話,實現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而且要閱讀經典。堅持閱讀吧!

和諧論: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

新教育說,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對學生的人生負責,人的一生有許多比考試更加重要的東西,一個人的幸福,取決於他的習慣、技能和生存,那我們就應該教給他們這些東西。當了十一年的老師,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教給學生的那些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總結一句話,因為有夢,所以衝動;因為衝動,所以行動;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新教育讀後感4

我有很多感觸。作為家長的我們,責任是多麼的重大。不僅要在平時做到言傳身教,而且在學習上也要幫助她,鼓勵她,和她一起努力共同進步。孩子的學習,不僅依賴於孩子自身的探索,老師的輔導,也需要家長的參與。家長比任何人都瞭解孩子的興趣與個性,更有可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來。在幫助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提高了自己。另外,在生活上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改掉壞毛病。

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現在正是孩子的關鍵時刻,我要克服一切困難,幫助孩子度過重要的六年級。我的女兒,你也要多爭氣一點,勤奮再勤奮,媽媽與你一起加油!加油!

新教育讀後感5

看了《美麗的教育》一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個字,那就是孫老師給與孩子的濃濃的愛。孫老師的人格魅力在於她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解決;她的成功在於小事細節不放過,小錯小病不錯過;同時她還是個“以身作則”的好老師,她知道身教大於言傳。

美麗,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奪目。樸實無華,潤物無聲才是持久永恆的美。淡淡的,從容的,心平氣和的,就是一種美麗的心情。一個老師只有先成為擁有平和心態的人才能成為好教師,因為這樣的教師心中才能真正寫下“愛“字。孫蒲遠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脫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從心靈深處理解和關愛兒童,面對生理機能有障礙的學生,學習特別吃力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她給了他們更多的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孫老師的小天使。試想:一個急功近利,心氣浮躁的教師怎能做到這樣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呢?回想自己,工作中的競爭壓力,生活中的鎖事煩惱曾讓我帶著一臉灰沉的心情走進教室。學生天真爛漫的陽光笑臉沒有引起我的審美興趣,相反,我的目光越發顯得狹隘,看到的都是學生們的缺點:怎麼那麼愛吵鬧?一點兒也不遵守紀律;反應真慢,連這麼簡單的畫也畫不出來;素質真差,專門欺負弱小同學。

一連串的糟糕塞滿了我的眼球。於是,批評學生和埋怨別人成了我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後果可想而知,不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緒也陷入了可怕的惡性迴圈,在工作中不能發現快樂,創造快樂!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工作中不要急於求成,一切都以一種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對,那麼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腳踏實地,對學生增加尊重和寬容,對於他人的評論不去過多理睬,心安理得地做著自己認為高興事。這樣,你才會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麗,你才會發現美麗原來是藏在平和的心態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