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19W

導語: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寓言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寓言故事讀後感

寓言故事讀後感1

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拔苗助長》。

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裡面的那句“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的跡象”。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它告訴我們禾苗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長高的,要陽光和雨露才能慢慢地長大,而不是用外力去拔禾苗,讓它看起來長高了。如果這樣做,其實全部都會枯死的,還白費了力氣。

每次看到這句話,我都會想起我寫作業時的情景。寫作業的時候,我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或不會寫的字,總是不去查字典或看書,而是跑去問爸爸媽媽,直到弄到爸爸媽媽發脾氣。每次看到他們發脾氣,我心裡都難過極了,總想以後寫作業時要認真,多查字典和多動腦筋,可總是都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其實寫作業也和種禾苗一樣,都不能急躁,都要慢慢地做。從今天起,我一定要把急躁和懶惰這兩個壞習慣從我身上拔掉,做一個聽話懂事的乖女兒!

寓言故事讀後感2

這幾天,我讀了古希臘作家伊索寫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每個故事都蘊含著極為深刻的道理,就拿《狼來了》這則寓言來說吧:一個牧童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大叫:"狼來了,狼來了。"而那些村民每次趕來的時候,都只能看到牧童哈哈大笑的臉。一次又一次,他們已經認為牧童的話是不可相信的,與此同時,狼真的來了,牧童連忙大喊:"狼來了,狼真的來了!"可在這個時候,哪裡有人再聽牧童的話,沒有人再次浪費體力大老遠的去抓"狼"了,就這樣,牧童喊破了嗓子,也沒有人去抓狼了。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貫說謊的人就算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伊索寓言》,它有著千古不朽的藝術魅力,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它都有辦法滿足任何時代的任何人。

寓言故事讀後感3

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名為《伊索寓言》。這本書中有許多小寓言故事,通過這些小故事我懂得了許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就是狐狸和葡萄。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一隻狐狸路過一個果園,它想吃長得高高的.葡萄,可是它跳了幾次都沒辦法碰到葡萄,最後它放棄了,並且還昂起頭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說:“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又了準備摘葡萄的長頸鹿,長頸鹿就沒有摘葡萄,而且告訴了樹上的猴子,猴子說:“我才不信呢,我中的葡萄我不知道嗎?肯定是甜的。”最後發現原來葡萄是甜的。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實事求是,不要因為利益的損失而欺騙自己。而且我們做事情不能夠完全相信別人,別人說什麼都信,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要自己嘗試一下,這樣才會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勇於實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