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洛維夫人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3.0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達洛維夫人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範文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1

瘋狂,使他成為了一個謎。

讀過了《達洛維夫人》,對書中的另外一位主人公“賽普蒂莫斯”印象深刻。尤其是他的瘋狂。

我知道,在書中,賽普蒂莫斯的瘋狂代表著一種非理性的,包含在深沉無邊的黑暗中的,沉默的思考。觀其一生,書中對他的描寫其實更像是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寫照。

維吉尼亞伍爾夫,這位曠世奇女子,擁有美豔的外表,出生於一個知識貴族之家,但由於家長制對其殘酷的迫害,才使得她一次又一次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這種瘋狂同時也帶給了她一種創造力的爆發,一種特殊的敏感的思維方式,所以才有了《達洛維夫人》這部作品,才有了伍爾夫文學史上的盛名。

我們常常崇拜理性,卻排斥瘋狂。然而,如果說理性是白晝的話,那黑夜便是瘋狂。黑夜總會在有一個時刻取代理性,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白晝的消失,二者間相互不停息的轉換,才有自然界的規律執行。

但我卻選擇走進瘋狂,去探索瘋狂。在《達洛維夫人》中,伍爾夫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沉默不語”的非理性的心靈世界,她用盡畢生氣力,要打破這種緘默的狀態。伍爾夫這種寫作的慾望以及她背後想要傳達出的一種獨立,自由,發出自己聲音的想法就像一株高大,蜿蜒而上,直入雲霄,讓人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藤蔓一般,順著我的心牆迅速爬升,又四處蔓延,蔓延,直到它們完全佔據與充斥了我的整個心房。

這一切都催使著我擁有偉大使命一般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不是要用體制化的東西來束縛自我身體與心靈的奴隸們,更不是舔食青草的溫順的小綿羊,我們是有靈魂與思想的個體們。我們有權利為自己而發聲,只需坦蕩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用去考慮身後怎樣的目光。

要創作,就要拋開旁人鄙夷的目光;

要旅行,就要掙脫物質瑣碎的羈絆;

要發言,就要講出內心真正的想法;

只有不再沉默,才能詮釋沉默的意義,才能追尋到更好的自己,生活,社會與人生。

《達洛維夫人》,閒日散讀。

達洛維夫人讀後感2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是我第一次接觸的意識流作品。這本小說的情節十分簡單:從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上街買花籌備自己的晚宴開始,到晚宴結束為止。

就塑造角色的方式而言,《達洛維夫人》與我曾經讀過的`任何一本書相比,都大相徑庭。

在塑造每個角色時,伍爾夫都長驅直入,抵達人物的自主意識和自我思維之中,站在他們的視角看待社會和生活,她也借女主角克拉麗莎最懷念最愛的兩個人物表達了寫作的原因:“除了思維,我們身外別無他物”“惟有內心的感覺,才值得談”。

整本書是圍繞克拉麗莎展開的。

她是上流社會的議員夫人,過著舒適卻空虛的生活,心中始終飽含對青春時光的懷念。我在另一篇讀書筆記中寫過她給我帶來的感觸,但書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樣深刻值得談論。

塞普蒂默斯是一個看似和克拉麗莎毫無關聯的人物,在書中他們只有兩次直接交集:第一次,克拉麗莎上街買花,看到一輛汽車的車胎爆炸,塞普蒂默斯也見證了這一幕;第二次,便是克拉麗莎在宴會上聽到他自殺的訊息。

他上過前線,失去了自己的好友埃文斯。因為戰爭帶來的精神創傷,失去了感覺的能力。他對周圍一切都近乎麻木不仁,卻常常為身邊的自然之美感動(“美就是真理,到處都洋溢著美”);他常常聽見自己死去的戰友埃文斯呼喚自己,聽見小鳥用希臘語唱歌。

他的生活或許絕望,但至少,他是能夠在自然中找到心靈的靜謐的。刺激他最終走向自戕的,是他的醫生霍姆斯和威廉爵士。威廉爵士崇拜平穩,“由於他崇拜平穩,威廉爵士不僅自己功成名就,也使英國日益昌盛。正是像他這類的人在英國隔離瘋子,禁止生育,懲罰絕望情緒,使不穩健的人不能傳播他們的觀點,直到他們也接受他的平穩感”。他享有上層階級的特權,面對那些生活中缺乏希望和恩惠的人,他只會冷漠地認為他們缺乏“平穩感”;霍姆斯亦是如此。在塞普蒂默斯眼裡,霍姆斯代表一種可怕的力量,他稱之為人性。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句評論:不要說殺人者是惡魔,這種說法抹殺了人性之惡。這種殘忍使塞普蒂默斯感到絕望,當他看到霍姆斯走近自己,他使出了渾身的勁兒跳出了窗戶,可僅僅在他跳窗的上一秒,他還想著“活著多好,陽光多溫暖”。

在這個人物身上,伍爾夫傾注了她對當時不平等階級的控訴和對底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但從精神層面上,塞普蒂默斯更是她本人抑鬱面的投影: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潰之後,伍爾夫最終也選擇了自我了結。

因此,這本書也蘊含了伍爾夫對生死的思考。當克拉麗莎走在自己熱愛的倫敦街頭,她心裡卻在想:她必然會永遠離開人世,是否會覺得遺憾?沒了她,人間一切必將繼續下去,是否會感到怨恨?還是欣慰,想到一死便可了結?當她在自己的宴會上聽說塞普蒂默斯自殺的訊息,她為他感到高興,因為面對殘酷的人生,她逃避了,而那青年是帶著寶貴的本心縱身一躍的。她活著,卻眼睜睜看著男男女女接連沉淪,看著自己的本心被日復一日空洞虛偽的生活湮沒,這是她的災難。對她這樣一個曾經充滿激情、現在仍保有對生活的熱愛的人而言,看著自己逐漸迷失和沉淪是對自己最大的懲罰。

為什麼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卻會自殺?這本書給出了完美的答案:正因為熱愛生活,才不忍繼續因現實的痛苦而煎熬。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幸福的當下死去,這種幸福便成為了永恆。“如果能在此刻死去,那將是莫大的幸福。”

但生命豈是隻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呢?書中還提到:父母賦予生命,要盡天年、寧靜地走完生命之路,但卻感到強烈地無能為力。活著不易,但生命是父母賦予的,豈能隨手拋棄?何況一個人死後,哀悼的都是逝者生前所愛之人,既然一條生命的消逝給別人帶來痛苦,一個人的生命又怎能完全屬於自己呢?

除了對主要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寫,伍爾夫對許多隻出現了一次的人物也進行了生動的刻畫。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一處,只有短短三五行。

故事依然從上街買花的克拉麗莎開始,在某個時刻她望見倫敦上空盤旋的飛機,緊接著我們就跟隨飛機的航線將視角轉換到了格林威治。本特利先生在格林威治修草坪,當他看到飛機向遠處飛去時,他想:那是理想,是凝聚點,象徵人的靈魂;它也象徵人決心通過思維、愛因斯坦、數學和孟德爾學說去掙脫軀殼,離開住宅而遠走高飛。這樣一個簡單的心理刻畫之後,這個人物就再也沒出現過了。但這一個句子,就足以表現出平凡的人對理想和遠方的向望。像這樣的文段數不勝數,我相信它們都寄託了伍爾夫本人的思想和她對人們的同情。

還有一段我也十分喜歡:一位老太太感嘆自己為生活犧牲了玫瑰花,在心裡默默祈求一位路過的、站在風信子邊的年輕姑娘給予她憐憫。

伍爾夫本人在日記中描述這本書:“在這本書中,我要表達的觀點多極了,可謂文思泉湧……”初讀,這本書便給我帶來了無限啟發,這篇讀後感只是淺略地記錄了一些最深刻的印象,讀書過程中還有許多轉瞬即逝的念頭,也還有許多讀不明白的語段,因此,這一定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品讀的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