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08W

讀書時要深思多問。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一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著兒童的自我實現。

讀到《愛的智慧》這一章時,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書中列舉的孩子與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為在我和女兒之間也經常有這種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覺,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討厭呢?我們來聽聽蒙臺梭利是怎麼說的: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件令父母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使一個小傢伙一醒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為了去教導他們,而只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裡有一種溫暖的東西在湧動?蒙特梭利對兒童的細微觀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讓人佩服。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是否真的瞭解兒童,是否知道他們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們真該適時的轉換一下角色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理解兒童的世界,瞭解童年的祕密。

由此再引申到我與班級裡的孩子,仔細想想一些孩子平時的表現,在當時可能會覺得不耐煩,但現在再好好想想,就會知道那是孩子一種愛的表現了。感謝蒙臺梭利告訴了我們這種愛的重要價值,今後我要向孩子們學習,學習這種愛的智慧。

暑假我品讀了一本《童年的祕密》,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裡,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顛覆性的書籍。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才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在所有的細節方面都能支配它。心靈的適宜環境是這樣的:一個人能閉著眼睛到處走動,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環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很明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不同於成人對秩序的熱愛。秩序給成人某種外在的快樂。但對幼兒來講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動物漫步的大地,或魚兒遊憩的水。

不過這一點,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們新到了一個環境,也是會經歷很不適應的時期,所謂的水土不服,但是兒童卻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沒見過的雨傘也會生氣的地步。而兒童的這個敏感期,據說一直會持續到五歲。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這一點,在鬆居直的《圖畫書論》裡也有所涉及。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為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為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為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為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絡,因為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實際上這本書裡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她。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裡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在那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為他們所特別制的。這些對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無需過多的語言和暗示。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喜歡工作。這本書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二

假期無趣,閒來信手翻開《童年的祕密》。未及細品,書名遍牽開了我的思緒,“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彷彿是每個孩子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兒時,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宣傳板上“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標語讓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科學家”。但隨著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如一把把利劍穿透城市腹地,巨大的廣告牌上囂張地寫到“世界在這裡你在哪裡”時,我又信誓旦旦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我想,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就在於它可以包容少年人的不諳世事與恃才傲物直到被現實映照的支離破碎。在填寫大學聯考志願的時候,我意料之中的進入了媽媽喜歡的師範專業,她說,女孩子當個老師挺好。

眼中停泊萬家燈火,心情豔過酉時日落。“老師”這個角色的擔子太重了,我站上了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成為了一名教師。回到了最初的起點。

優秀的老師好比甘草,性溫,包容,善調和。這不禁讓我想到我的國中班主任—劉懷齡老師。在我印象裡劉老師跟甘草可真真不貼合,她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直爽愛憎坦然,會在早自習前熱火朝天地跟我們討論早餐吃什麼有營養,會趁學校在山上拉練時教我們認野菜,會偷偷用電動車馱著我這個跑不動元旦長跑的小胖子。後來我想。大概這也是甘草吧,溫柔歲月。

國中三年,耳邊總伴隨著她風風火火地“數落”聲,讀書、掃除、集合但凡稍有差池就能聽到,絮絮叨叨像極了家裡的長輩。她是不輕易批評學生的,大多能絮叨過去的事兒她都很少動怒。就像我們班一個一直遲到的女生,整整三年都是踏著早自習的歌聲與老班的笑罵合奏一起進入教室,這樣我們班才算是拉開了新一天的序幕。直到畢業之後才依稀聽聞那個女孩家裡的難處。我想,這就是甘草吧,包容慈悲。

她不喜歡講一些大道理,作為一名理科老師總喜歡用事例表達情感。她是一個有生活的人,柴米油鹽醬醋茶劉老師總是不停給我們講那些真實發生在她身邊的故事。她會買很多份同一天的報紙,因為寒風凌冽的傍晚不想讓路口賣報紙的大爺受罪;給我們發的獎品是小勺子小叉子,那是鳳凰書城門口年逾耄耋的老阿婆賴以生存的活計。國中很多的知識我甚至都記不清了,但那些故事卻一直深深影響著我。我想,這才是甘草吧,沁潤靈魂。

我也已經站在這講臺兩年半了。見識過各色的學生,也欣賞過許多名師的風采,但至今依然不能清晰地定義何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在上課時儘量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去引導學生的情緒波動,我希望他們覺得上課是有趣的。也正因為這樣,大部分的學生上課還是很開心的,這種情緒上的相互感染讓我也充滿了幹勁。像劉老師一樣,我喜歡和學生分享彼此看過的風景、聽到的趣聞、看法。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覺醒,一堂真正有趣的課不僅是老師要上得精彩學生同樣也要講得盡興。期會考試結束,我表揚了幾個進步很大的學生,其中一個小姑娘各科成績都不理想,只有音樂考得非常好,我忍不住問她原由。她眨著閃亮的眼睛說:“老師我喜歡上音樂課,我喜歡你”。那一瞬間的喜悅和幸福一度讓我覺得比蓋幾座摩天大樓都要開心。我想,我真的非常喜歡這份工作了。

現在的我真切地理解了“甘草”。它性溫,清潤心靈、溫潤品性、包容個性、調和相協,作為老師要有包容的心,有立足的根,有調和的技巧,有善察的警覺,這一點都不比做一個科學家容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教育是科技之本。做一個社會需要的、學生喜歡的、自我認可的老師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果說我的教育事業好比一座荒園,我來之前寸草不生,我走之後遍地荒蕪。但希望當我回首往事時,能夠想起那座荒原也曾開滿千樹萬樹的花。

《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三

假期內有幸閱讀了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一書,該書講述了童年時期是人生中的一個最重要的時期,除生理髮展外,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書中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又頗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兒童,瞭解兒童心理,從而幫助兒童的身心發展,使兒童的個體潛能最充分地得以實現。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於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帶給了兒童很大的傷害。在成人的眼裡,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大人們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甚至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成人們卻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此外,由於成年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兒童身上。因此,兒童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們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臺梭利認為,一個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發育與成長,主要是因為受到了成年人的壓抑。

“成年人應該受到控告”這樣一個觀點讓我覺得十分可悲。或許,很多父母都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卻不知,他們的行為正在一步一步地傷害孩子。兒童不僅僅是肉體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我們正確地理解兒童,適應孩子的思維,適應他們的步伐,從他們的需要出發,真正地關注他們的成長。

今天,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的問題,在我們中國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為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除了考試、作業之外還要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家教等等,試問小小的心靈是否能承受呢?事實上,孩子們都在控訴這樣的生活,可家長卻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讓兒童在如此殘酷的社會競爭環境中,仍能保持著最初的美好呢?這樣一個沉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