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冥想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3.3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十分鐘冥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分鐘冥想讀後感

《十分鐘冥想》,作者是[英]安迪·普迪科姆。

一個曾到亞洲來當僧人,在印度、尼泊爾、泰國、緬甸、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等國都住過的冥想修習者。

首先,打破一個對於冥想的理想預設:進入冥想,我就一定會平靜下來,達到放空狀態。實際上當你開始冥想的時候感覺更焦慮,其實這並不是冥想導致的,不過是讓你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越抗拒、越凶猛”,當你以一種抗拒的姿態去對待這些念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只有焦慮,進而覺得冥想一點用都沒有,然後就想放棄。

其次,明確冥想是一種對心靈的訓練,它的要義就是熟能生巧。神經科學家發現,當人們在冥想時,不僅大腦活動發生了變化,大腦的結構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神經可塑性”。而長期的冥想練習會讓大腦中與幸福和快樂相關的區域變得更加厚實生動。

冥想是不用做任何改變融入在我們生活中的活動,最終目的是達到正念的境界!

去影響每一個日子的品質,那就是最高的藝術

在正念環境中,冥想不是要去阻止想法控制心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放棄控制、不插手、不介入,學會以被動的`方式集中注意力,同時將心靈安放在他自有的環境中覺醒。

正念冥想有三個要素:

有意的專注於一件事,可以感受到簡單、清淨;非評判的態度頓悟,心在當下。

所謂“念”,是今和心。一顆處在當下的心就是一個“念”,是冥想的狀態。

心最喜歡做兩件事,一是不斷地跳入到未來,規劃或者擔憂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二是不斷的切換到過去,後悔或難過一些已經發生過了的事。冥想可隨時隨地進入狀態,只是要做到正念冥想要求的三個要素就難了。

重複堅持最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