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怎樣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8.09K

幾個晚上仔細研讀了這本《跟孔子學當老師》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學習怎樣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箇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薰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麼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而不僅僅是讓他們通過大學的招生考試,然後便不知道心靈將往哪裡去了。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學習的準則。"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中國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風景,這些深深捲入了我們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語詞,蘊藏著一份宗教般虔誠、熾烈、雋永的"教學之戀"。

學習怎樣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範文

一、大教教心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一。我們教育學生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流的學術養育,更是為了能讓他們的心靈獲得薰陶,即所謂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曆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之一。

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在朱熹看來,孔子堪稱聖人。朱子所說的一切堪稱完美再現了聖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將"聖人之心"、"聖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聖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吾之所以為學者,以吾之心未若聖人之心故也。"——朱熹。這種"仁心"在我們實際教學當中就是那種對學生無私的愛。中國式的大愛學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學與不息探索,為學生做求學、正心的榜樣與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術與人生道路。這種大愛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最佳軌道。大教教心在我們是教學中不僅是教學生體貼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教到學生的心裡去,即知識傳授的前提是如何獲得學生的"傾心"——對任課教師的仰慕之心,對所學文化知識的喜愛之心。"親其師,信其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傳授的知識或對學生的管理沒有滲入到時下這些思想千差萬別的當代學生的內心深處,那我們所謂"生動"的說教也只好算得上毫無意義的忙碌了。因此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真正蹲下來看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走進學生的心田,播種知識的種子,才可能收穫豐收的喜悅。我們的新課改已經向我們說明"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這個幾千年前孔子曾經倡導的千年古訓的深層含義了。

二、"學第一,教第二"永遠是教師不懈追求的教學思路。"學"仍然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就會有很好的"心"與教。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一需要是:要想贏得學生的欽佩與追隨,哪怕只是少部分學生的欽佩與追隨,都得有真才實學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對教師來說,有學問,行,無需遮掩,是一件多麼體貼、暢快的事;沒學問,不行,還要"演戲",是一件多麼恥辱、難受的事。"藝高人膽大",國學大師或那些真正有學問的教師如梁啟超,章太炎等這些大先生,他們的底氣實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學的學生也不敢詆譭他們的尊嚴,而那些好學的學生更是隻能"仰之彌高",心悅誠服地跟在後面,收穫"從遊"之幸福與快樂。"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教書不等於教學。教書是教別人的書———自己不瞭解的別人編寫的教材。教學教的是自己通過學習撰寫出來的書,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漁"送給學生,而不是弄一盤"死魚"給學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學的時候,與其為了"趨新"或想出更動人並且更新穎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建構新概念,還不如冷靜下來,想一想教學的永恆之道,讓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後就去實踐。大量的教學實踐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學實踐詮釋的"教學之道"支配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最喜歡的事不是"教",而是"學",他不停地"學",藉此當上了教師,獲得了快樂,讀後感《學習怎樣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孔子是把自己研讀過的歷史文化遺產變成了自己的"文",換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學到的歷史文化遺產,把它們變成了自己肚子裡的"學問"。難怪他可以心情快樂、底氣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來的"杏壇"上。"學"就是孔子藉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確立人生第一樂事的過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誘惑是"思"。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把"思"作為第一樂事。"思"必以"學"為基礎,否則"思"與"學"都無樂趣了。因此可以說,孔子之所以能夠當上教師,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夠通過教學,通過與學生相處,品嚐到類似與真正貼心的"朋友"或"知己"進行交流的幸福,全是來源於他的"學而時習之"。陶行知先生常說,當教師的,得先"學而不厭",方可能體會"誨人不倦"的大樂。錢穆,朱自清們似乎沒有這樣說過,但他們的幸福教師生涯同樣是建立在自己不斷"為學"的基礎之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慍"與"樂乎"皆來自"學",換言之,"學"實為教學或教師生活之本。只有先學了,才能教學,才能成為"不慍"與"樂乎"的教師。孔子即是先通過歷史文化將自己所要教授的"義理"研究清楚,然後才來教學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學"與"思"作為"教體"的教師。

三、更新教學方式,建構生命課堂帶領學生做程式化的教學,難以將師生的生命情懷盡情展現,並達成交融。特別是現代學生知識面較寬,思想較活躍,對新事物渴求較高。因此,古板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學習的要求了。我們必須更新教學方式,建立高效生命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生命是人的根本,從古至今,關注和完善生命始終是教育的必然選擇。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作為一項具有建構生命意義的活動,理應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舒展著自己的生命,體驗著自己的生存狀態,享受著生命的快樂和學習生活的樂趣;理應始終關注生命的差異,關注個體素質的提高,關注人格的健全,始終以成全所有生命中各不相同的發展目標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對於21世紀來說,生命化教學已經成為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課題。由孔子締造,並付諸實施的大自然中的"從遊之樂"這一古典的教學形式其最基本的行動與觀念乃是:置身於大自然中,有利於師生美好的生命情懷得到釋放與交融,進而又在天地之氣的感染下,激發、鞏固生命已有的美好情懷,或者養成更加美好的生命情懷。甚至連齷齪環境中汙染的心靈都可以得到淨化———此即張載所說的"變化氣質"。孔子之所以喜歡在大自然中教學,其最根本的考慮乃是通過對大自然進行審美,來達到其大教教心的目的。孔子總覺得,仁者、知者是那些愛山水的人,且能依靠對山水的審美來安端、加固自己的'清澈仁心。在這一點上他就是榜樣。他看見天體執行不止,就能體貼出其中的"健"美,看到大地的廣袤無垠,就能感覺出大地具有滋養生靈、承載萬物的至上仁德,所以要想成為君子,就必須經常像他這樣體貼天地之美。此即《周易》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實說到底,天地之所以美,是因為孔子的心美。今天,"新式學堂"有許多教師與學生都在渴望乃至已在實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一下壓抑已久的心靈。如何在"新式學堂"程式化的、師生的美好生命情懷備受壓抑的現代教學世界中創造大自然中的"從遊之樂",即因此成為中國教師自19世紀末期就開始遭遇的一大難題。今天的教師同樣無法迴避它,因此它堪稱教學領域的"世紀難題"。當代教師在面對上述"世紀難題"時,首先需要解決的依然是自己的心靈,要有一顆懂得欣賞大自然之美的心靈,這才是首要的功課,而不是將希望首先寄託於以技術的方式將大自然搬到教室來。能不能去大自然教學不是致命的問題,不過是為了品嚐更好的教學形式。真正致命的問題仍是能否誨人不倦、授之以漁,像潘雨廷這樣的教師,天地早已在心中,無論身居何處,都能講出令人歎為觀止的課來,讓學生養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氣。

所以,"學"仍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就會有很多的"心"與教。在此情況下,學生們也一定會諒解我們不能帶他們投入真實的可以觸控到的大自然,而我們自己也不會為無法置身於大自然的審美薰陶而遺憾不止。四、對學生的愛,盡在"授之以漁"和"師生心靈的共鳴"教育什麼時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同樣是:讓師生雙方產生心靈的共鳴!真正的教學乃是以師生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為基礎,非得要師生之間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發生共鳴,才會發生真正觸及師生心靈的教學。將自己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將要耕耘的"學"一句話,是教師先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讓教師了了解教師的"學",然後和學生一起"學"。向學生傳授真正能觸及心靈的"漁",並因此讓他們更強烈地感受到我們的愛;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是不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求學經驗與心得體會。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才是教學時必須考慮的頭等大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