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有感(通用34篇)

來源:才華庫 1.6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圍城》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圍城》有感 篇1

作為一個工科出身的女漢子,我腦子裡塞了各種各樣的方程式,而讀過的名著卻屈指可數。

大學時讀過幾部外國名著,都是因為高中時學過它們的名字,好奇裡面寫了些什麼內容能被評為世界名著,所以才借來翻閱。然而,讀過以後不免大失所望——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故事呀?要麼齷蹉的不靠譜,要麼平凡的不稀奇,為啥這些書能叫名著?

現在想來,當時還是太年輕了,在青澀的年紀裡,身處象牙塔中,不諳世事,如何能讀懂現實社會裡沉重又無奈的人生?

當然,我得承認,我這人天生遲鈍,開竅晚。別人十八歲理解的道理,我到二十八歲也未必領悟得通透。張愛玲十二歲就開始寫小說了,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和小夥伴一起頭頂白紗扮成白娘子玩過家家呢!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好在近兩年活得明白些了。接觸了一些人一些事以後,顛覆了我曾經固若金湯的三觀;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之後,心靈重新開始成長,逐漸形成了更加多元的認知。就好比泰山上的一塊頑石,之前堅固無比,不可塑造,經過大師開光以後,受到了點化,褪去了部分執念,漸漸有了些許靈氣。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圍城》,也知道那句名言: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但《圍城》究竟寫了什麼,不知道。最近,在一位作家推薦閱讀的書單裡又出現了《圍城》,這使我產生了無論如何都應該讀一下的想法。當然,讓我產生這種想法的還有很多書,只是《圍城》排在第一位,其他的以後再讀。

事實證明,這想法來得很正確,剛讀了半章我就愛上它了,所以很快讀完了全本。合上書,感慨良多。

我在想,如果我早點讀《圍城》,會不會少走些彎路。愛情也好,婚姻也好,事業也好,家庭也好,會不會多懂一點道理掌握得比現在要好?就像書中方鴻漸說的:“家裡真跟三閭大學一樣是個是非窩,假使我結了婚幾年然後到三閭大學去,也許訓練有素,感覺靈敏些,不至於給人家暗算了。”

可是我又想,人生路上的每一步,自己走過的都作數。方鴻漸的話裡表達的也不是遺憾自己缺乏理論上的道理,而是缺乏實踐經驗。有些經驗從書本兒上得來固然省勁兒,但省勁兒的難免不會用,用起來也不自然;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用心體驗過,才會把它融進生命裡,運用自如。就像有句話說的: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況且,正如我學生時代讀過的那些個名著一樣,因為缺乏生活,所以根本讀不懂,無法跟作者要傳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人生在每個階段對生活的理解都有與這個階段相匹配的意義。我現在是中年,年輕的中年,孩子還小,父母健康,生活穩定,所以還有閒情去回望過去、感悟現在、展望未來,抽時間也能寫寫畫畫。雖然有時難免傷春悲秋,嘆息流光易逝,但歲月靜好,我知足惜福。

還好我在這個階段裡讀到了錢老的書,而且讀懂了,受益匪淺,幸哉!快哉!

人生就像一本書,開頭結尾全靠自己書寫。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不管生活如何,我都希望我能活出自己的模樣。

讀《圍城》有感 篇2

在還沒有開始讀《圍城》時,《圍城》在早已聽身邊的人說它寫得怎麼怎麼的好,總是叫我有時間也去看一看,可謂是如雷貫耳啊。

《圍城》繞著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而展開的,在此書中中方鴻漸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因為他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圍城”,許多人都說方鴻漸不思進取,雖然他想要成功,想成為一位名人,但他內心的惰性又決定了他的一生坎坷。

方鴻漸想要光耀門楣,於是就買了個,但是買了之後,他又覺有損道德,他的那種那種優柔寡斷,以及他做事猶豫不決,疑心過重的性格,導致了他要被圍城所困的悲慘結局。

方鴻漸留洋回國是多麼的春風得意,開始到了娶妻生子的時,他的那股傲氣已經是消磨殆盡了。從華麗走向了平淡,從少年才俊走成了凡夫俗子,邊成了圍城中的不幸者之一。然而他們走進的不僅僅是婚姻的圍城,更是人生的圍城。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像方鴻漸一樣的人,而且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總是在幻想著一些不切實際發事情,即使知道現實與夢想總是有差距的。一部好的小說是可以給予讀者啟迪,令人有所感悟的,而《圍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它像是一面鏡子,讓讀著看清了人性的醜與惡,善與美。從而懂得思考和反省。《圍城》給告訴了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待人生的。圍在城中的人想跑出來,而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讀《圍城》有感 篇3

在幽冥的夢境中,在渺疏的朦朧中,悲哀地聳立著一座高高的城堡。淚與血交混成磚縫中的泥沙,襯托著土牆磚的單調,深闊的地基用虛假填補的結結實實,彷彿虛偽本應該叫真實。巍峨的城牆上豎起誤會的旗杆,飄蕩著無奈地旗幟。城裡到處是一些蒙著面具的兩足無毛動物。當然這些特徵還表示著他們還曾是,也還是人類。要不,那隻祖傳的老鍾怎會“噹噹”仔細又懶散地數著那曾經,也還要發生的悲哀……

遠看那座雄偉如魔鬼的黑影,四周瀰漫著神祕的誘惑,可莊嚴的外殼卻包裹著許多骯髒的寄生蟲,我們還是看一看生活在這裡的代表吧……方鴻漸,一個掙扎在無奈、虛偽、自私、虛榮、真誠、淳樸旋渦中的小蝦,卻有代表了生活中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拿岳父的支助買來“博士”的學位,從本質上令人所不齒,然而從客觀上講,或拿《相對論》的觀點來說“方先生”還有一點羞恥之心。他存在著人類的一個共性——虛榮。滿足了“博士”的慾望,又怕“正牌”揭開這美好的傷疤。所謂“作賊心虛”也不過如此。愛情、婚姻的不幸,不能不引起有血肉人的同情,可悲劇往往由自身釀成。假如他能多一點果敢的魄力,少一點輕弱的骨頭;多一點忍耐的涵養,少一點性格上的奴媚,結局將會怎麼樣呢?也許,這篇文章的主線將因他而改變。

人往往都犯同一種毛病,就是:只能看到別人的過失和自己的優越,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如你的眼睛,如果不回頭永遠發現不了你走的道路是否彎曲,當想轉回頭的時候,卻已經走過了,悔之晚矣!只能修改、訂正,卻不能抹去那留在歧路上的腳印。

“能圍困在城堡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就這樣進進出出地迴圈個不停,包括了人生的全部特徵,不知箇中滋味的人,都想以身來嘗試,然而真正用生活去品嚐後,卻又感到這是一種衝動的錯。想退出,可惜城堡的門已經掛上了現實之鎖。

也曾有人,想試圖去砸破那座城堡或城堡的門,千千萬萬年裡千千萬萬的人想盡了所有的辦法,甚至用自己的生命來作為開啟門的代價,結果只能在堅固的門面上塗上一層厚厚的血汙……

終於,有一天門上結滿鐵鏽的時候,人們發明了炸藥,經過血腥風雨的衝擊和震動倒塌了。人們歡呼、歌唱,封建社會的城堡消失了,然而他們高興的過早。愛情、婚姻以及慾望的堡壘還緊緊地把你圍困,外面到處是世俗的墳墓群。當今兩足無毛的動物們,扯出你們被肉和骨頭擠成細胞的靈魂,擠出你們被腦油吞食的思緒,思考一下怎樣打破這些城堡吧。打破了就別再營造。可是“人”無知足的慾望,往往促成《圍城》內外的因果!

讀《圍城》有感 篇4

我從《圍城》裡讀到了種種愛情,也讀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方鴻漸的身上,赫然有著自己的許多影子。

如果要給現在的自己下個定義,我想該是少年之愛的中期或晚期:

曾經不夠勇敢、或者說仍有顧慮,而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曾經順著衝動,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後經歷清醒、冷靜、可能還有些故作淡定,最後裝一把看破紅塵的樣子進行所謂的"實力分析";

曾經抱著雞湯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人在拐角處不經意地出現";

常常懷有自疑與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懷著對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鬥和努力。

後來呀,才開始漸漸瞭解,單身自有單身的好處。兩個人的生活或許更暖,但也更擠,需要學會悉心照顧、學會相互包容;而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我可以天馬行空、隨心隨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負擔。

才開始漸漸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要學會自重、自愛和自立,接納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善待自己的情緒和品性。縱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處、精彩地生活,更何況我從來都不止是一個人。

讀了《圍城》,才開始漸漸認可,愛情與婚姻裡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適、更能相互理解體貼的人。縱使如此,衝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維繫需要包容、體諒乃至忍耐。畢竟,哪家孩子沒有見過爸媽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依然攜手同舟、偕老白頭。

只是,那些能持續長久地轟轟烈烈、你儂我儂、忘我忘他的愛戀,終究是極少數、幾乎不存在的,又或許,只能活在肥皂劇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裡。《圍城》告訴我的,是現實與想象的差距。

讀《圍城》有感 篇5

人生是座被圍困的城堡,許多人想要超脫其外,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過這很難。理想、事業、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許多無形的力量圍困起來,讓你無法從中脫身。我覺得這便是小說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

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海歸,一個單純的年輕人,他起初在那名義上的岳父的銀行裡任職,因為想要擺脫喪妻的痛苦和來自岳父的壓力,他從上海輾轉來到三閭大學任教,不過大學教授與校長之間潛在的利益關係,又迫使他離開了三閭大學,心甘情願地走進了與孫柔嘉的婚姻圍城之中,最後也落了個不歡而散的結果。他不斷地從一個“圍城”進入另一個“圍城”,或者說他從未走出過圍城,最終也在圍城中迷失了自己,陷入了難醒的夢。

究其原因,我覺得與主人公的性格密切相關。方鴻漸性格單純,不諳世事,渴望得到浪漫的愛情,是一個典型的傻小子,他遇事被動,不願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空學了滿腦子的知識,卻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方鴻漸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蘇文紈從一個優雅秀氣的女子變成了庸脂俗粉,孫柔嘉也悲傷離去。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事業、愛情都在這圍城中慢慢沉澱,沉澱成最現實的、無法反抗的、無意識的流俗。這也是最令讀者感到絕望的。

正如小說中的一個比喻,快樂猶如哄騙小孩子吃藥的方糖,騙你喝下人生之苦水。作者認同的似乎是人生本來就是座“圍城”,快樂也只是在這絕望之都裡唯一能撫慰心靈的一劑麻藥而已。

誠然,人生匆匆幾十載,我們被限制在這有限的生命和空間之中,那些世上紛繁複雜的關係也如負在我們背上的蝸牛殼,我們極力擺脫卻又不得不依賴它,任它使你的腳步變得沉重,最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軟弱藏在其中,受它的保護。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猶有所待”吧。

劍客手中的劍限制了他的招式,心中的劍限制了他的境界。我們用以滿足自己的手段也把自己困在人生的圍城之中。隨著年歲的增長,外界的物質也逐漸侵蝕著人們內心的靈魂,人們已經很難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力量,也就失去了走出圍城的指引。霍金曾說,他雖居於果殼之中,卻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逃出監獄後說,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作為空間中的物質的我們雖然被更多的物質所制約著,但我們的思想卻是無法被禁錮的,哪怕是一副皮囊或是一座監獄。

我無法準確定義錢老所說的“圍城”到底是什麼,不過我並不想知道。我只想在剩餘的人生中,心中少些困擾,自在逍遙最好。

《圍城》是一部名著,對它的寓意的解讀早有定論,小作者讀後有一些相同的感悟,但又不侷限於此,無論是對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和命運的認識,還是對小說的主題的分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本文語言也很有個性色彩,純熟的文字傳遞著比較成熟的思想,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作品的深入思考。

讀《圍城》有感 篇6

讀完圍城,我腦海裡想起《殺死鵪鶉的少女》裡的那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或許人的一生就是努力從這座城進入那座城,兜兜轉轉,你心之所向的可能是別人早已厭倦的。最可怕的是,更多時候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僅僅是被洪流裹挾著往前走,被動的接受著。方鴻漸像每一個人,看似與世無爭實則總是不願承擔起成年人世界裡的"責任"。你無法主動做出選擇就必定要被動接受安排,命運發牌,有跡可循。你出發時的每一步都決定著通向的未來的模樣。

最後寫的很對,圍城不僅僅是婚姻對人的扭曲與禁錮。而是要時刻自省,清醒的認識自己以及明白自己手上有哪些牌。畢竟,人生不能推翻重來,能不能打好這副牌,在一定意義上自己可以左右的。

讀《圍城》有感 篇7

錢鍾書的有一段這樣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說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是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裡最壞的。”表面我們看到這樣。但事實上適得其反,因為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想選擇一種吃法的人居多吧?因此活在回憶的人也應該居多吧?弔古傷今,撫昔慨今之人比比皆是。要不怎有杜甫的“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呢?怎有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對未來倍感希望,心溢希冀之人甚為其微。或許躲在回憶中的人心存美好,覺得回憶中有希望也不得其解?

這本書很形象地形容婚姻是一堵牆,進入城牆的想出來,沒進城牆的想進去。應徵了“距離產生美。”之說,談戀愛的時候我們被激情充盈著,只恨兩人不能朝夕相處,刻刻以對,便急切地想邁入婚姻的殿堂,當結婚了,隨著歲月的磨礪,激情的減退,天天面對便產生了審美疲勞,以前被塵封的往事隨之清晰,隨之懷念一個人的日子。總之當我們一味緬懷過去,匆匆的想趕去看北方的第一場雪時,我們是否已錯過身邊的無數風景呢?並不因為困在圍城的人想出來,沒有在城內的人想進去。只因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好比當我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期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當我們考上好的學校就希望有一個好的分配,有了一個好的分配就希望事業和愛情都雙豐收,雙豐收後又希望能有政治作為,當我們有政治作為後又希望……反正慾望不會是句號的,想必永遠是感嘆號。這就是所謂的“慾壑難填”吧!

我們的一生中有很多向往,也許因為某種原因錯過許多人許多事,我們要把他看作生命的故事,留在記憶的深處,而不是無休止的懷念、嘆惜!正視事業和婚姻,在婚姻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在工作上,最艱難的不是厄運,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連激怒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這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擦亮眼睛?看看身邊的美好,看看真實的擁有,是不是應該尋找希望?用一顆理解、寬容的愛心,彼此信賴,相互忠誠,不管愛的路上怎樣,只要我們仰望愛的星空,即使沒有玫瑰的浪漫,彼此相愛的眼睛裡可以看到閃爍的星星。用一顆平常的心好好工作,積極進取,而不是無休止的回憶和感慨呢?

讀《圍城》有感 篇8

關於《圍城》,早前是那些美、俄、法、德、日等等語言的譯本使我將其定位於名著內,其實不得甚解;關於錢鍾書,早前的認識也是止於那一張張黑白的照片,他的眼神乾淨嚴謹,讓我感覺更有科學家的氣質,如今想來,我實在是眼拙了。在我聞名拜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先生本人的《圍城》之後,先生那種溫和幽默的氣度、那種洞察細微的眼光、那種妙語連珠的文筆,無不使我折服敬仰。

《圍城》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雖然是以二戰前後作為背景,但今天讀《圍城》的時候,我卻時常有一種被批判的感覺,難以釋懷。作品中的方鴻漸這一角色,依然代表著今天很多年輕人的特點,雖不同的讀者就有不同《圍城》,但在此我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感想。

我很難忘記書中方鴻漸對文憑的看法: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就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與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很多時候很多大學生在自己最光華的青蔥歲月裡,歲月靜好,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迷失了那顆夢的種子,一同迷失的還有那激情四射的活力,漸漸地只希望能及格,只希望大學能畢業,只希望拿到大學文憑,那曾經的藍圖連夢裡都不再出現過。

或許,家裡的老人問起,就把那看似沉甸甸的文憑炫耀一番,縱然也有千萬般心虛窘迫,但也以為文憑可以遮百醜,還以為到了社會上,有文憑就是有了身份有了價值。可這張好像讓人覺著體面的紙究竟可以在什麼樣的程度上代表你呢?

方鴻漸後面的人生裡,這混來的文憑始終是心裡的刺,插在那裡拔不掉,隱藏的後患也是災難性的。先是前岳父大人在報紙上宣揚他的博士學位,把他吹成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氣泡,窘迫不已極恐被人看破;後是父親大人讓他去學校講演,又硬著頭皮胡亂一通,貽笑大方;再是大家閨秀蘇文紈揭露假的文憑,致使美麗可人的唐曉芙離他而去;又因為假的文憑在三閭大學混得教授而心虛怯懦,一談到博士學位臉紅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熱的病人為什麼方鴻漸要浪費那麼好的在國外讀書的機會,致使回國來一事無成呢?

在小說中方鴻漸始終是一個特別喜歡大發不必要議論的人,我記得唐曉芙稱之為表演口技,實際上方鴻漸的口若懸河、忽東忽西、言論大於行動的特點時時都有體現,不用贅述。既是這樣,就難怪在小說的開頭就寫到他興趣甚廣,無所用心了。

在當下每一所高校,每一個大學生都被寄之以務實創新的厚望,可是所謂年少輕狂,青年人常常心高氣傲、不可自知,總是追求廣度,圖個新鮮,只是涉獵,而不求深度,無論甚解;思想便如無向之風一直飄蕩,便如空中樓閣不曾落實,人已是飄飄然,自然難求專一。

我們也都一直夢想著用知識使自己遊刃有餘於工作、如魚得水於生活,可是社會青睞的是專業人才,若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如何立足?小說裡有句話一個人,到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想來是很有道理的,20的狂,是青春的活力,30的狂,就是青春欠的債了。

方鴻漸是錢鍾書先生給所有人的一個忠告,青年人便更是應當警覺,圍城譬如囹圄,禁錮的是自由,傷害的是心靈,突破圍城之困方有人生之樂。

讀《圍城》有感 篇9

從《圍城》發表以來,就有好多人對方鴻漸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學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方鴻漸是有點虛榮的,有點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並不像辛楣一樣有真才實學,也不像韓學愈等人一樣完全昧著良心。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假如方鴻漸玩世能夠徹底點那也好,可是他沒有像韓學愈一樣將他的文憑發揚光大。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蘇文紈在歸國的輪船上就表現出對方的愛慕了。可是方並沒有表達什麼。到後來鴻漸的博士學位鬧笑話之時,本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蘇文紈一點就會破。蘇博士不點破,這擺明白了,是因為愛。可是方鴻漸還一頭栽下去,當起了一個愛慕蘇小姐的角色,與趙辛楣爭風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這都不無是他自己的錯誤。他以為玩世無所謂,但卻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壞了自己與唐小姐本應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閭大學裡去。與孫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後,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拋棄了玩世的態度,如他自己所說:

撒謊往往是興奮快樂的流露,也算得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裡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裡,覺得有本領跟現狀開玩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人窮智短,謊話都講不好的。

這豈不悲哉?

也許從第一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方就絕對沒有。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甚至最後娶了孫柔嘉了,還要計較計較她的姨媽給他工作,使他失尊嚴……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一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躁,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一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俯,他們的行為舉躁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時都能夠狠下一條心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似乎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讀《圍城》有感 篇10

從小就開始聽媽媽講對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的評析,她曾經對我多次提過錢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現在我長大了,終於開始認真讀《圍城》了。

作者錢鍾書在《圍城》初版的序言裡曾自述創作意圖說:“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說內容,可以看到,作者著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遭遇。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再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上發生的故事,《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說:“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上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越讀《圍城》,就越覺得它更加深奧莫測,因為它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而且還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也許,這就是《圍城》能被萬人之傳誦的原因吧!

當讀到方鴻漸的第三圈“圍城”——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時,我又被它震撼了:《圍城》中揭露的一面,竟然與當今社會的某些黑暗角落的情景極為相似!他們也與《圍城》中的一面一樣,心狠手辣,心有城府!這下,我終於明白《圍城》的文學價值了!明白錢鍾書先生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了!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豔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一種平常人難以掌握的藝術!

多看看《圍城》吧!它會令你受益不盡的。而這,就是我看完《圍城》的最深的感受!

讀《圍城》有感 篇11

談及“圍城”兩字,那多是想起錢鍾書先生所言“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的名言。但豈止婚姻是座圍城,人生處處是圍城。

書中小人物皆是栩栩如生,鮑小姐和蘇小姐兩個截然不同的刻畫,卻讓我同樣會有回甘生津的想法。

“放蕩不知羞恥”的鮑小姐,卻是目標明確,決定果決的女人。她的家境並不優渥,還帶有嚴重的刻板思想。她從小的時候就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因而她在物質和精神中,選擇了前者。也造就了她精神上的空虛無法填補的下場。

而鮑小姐這個小人物小到只有姓沒有名,可見她的出場是對當時鐘鳴鼎食樣的社會的反諷。從她身上影射出許多個社會上的“鮑小姐”,她們為了華麗的衣裳抵掉了價值千金的靈魂,成為昏暗世道下的第一批產物。因而才會形容她為:如果愛情是一座圍城,把婚姻當作交易的鮑小姐則是一直行走在圍城之外。

“豔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蘇小姐,反而被高傲的氣節給推到那深淵,讓自己多年的苦讀付之東流,淪為她曾經最瞧不起的市井潑婦的行列。偽潔與易染使她註定淪為和趙辛楣等人糾葛不斷。讓她女詩人的身份最後只是且只能是綴詞。

其實她們二者都被那不可名狀的圍牆給困住,城內的想出去卻又能安之若素的置於其中。城外的想進去卻也無所作為。

但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一座座圍牆呢?作亂者高枕無憂,跟風者唯恐不亂,偏聽者是非不分,受害者百口莫辯。更有施暴者宛若百鬼夜行,而受虐者卻後患無窮。他們誰也理解不了誰,誰也都不是將道歉放在字典中的人。

人與物間的利益關係竟也開始有些明朗。昨日,我看你好似與朝陽爭曙暉,蒸蒸日上,指日可待。日後,我視你如草芥,不值一提。

但破除圍牆束縛,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也未曾不是沒有。像趙忠堯先生,在西方列國所圍堵的和封建主義的所締造的雙重圍牆內,仍舊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與諾貝爾物理獎擦肩而過。或許他可能在大部分人的記憶裡籍籍無名,但他的`學生有鄧稼先、楊振寧、錢學森、朱光亞等,他培育出了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是人類科學史的拓荒者。

他沒被圍牆所堵獲,還翻越數道圍牆。作為一個學者,他虛心向學,向他的導師密立根提出更換更高難度的專案,成功研究出了“硬伽馬射線”的相關理論。作為一個為師者,他不僅建立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而且還為了學生們的研究材料,多次與美國和日本交鋒。身為一個研究者,他為了中國的蘑菇雲能夠騰空而起,大漠孤煙直的剎那,付出了諸多代價。

種族歧視、世俗禮教、物理壁壘等都未能讓他如困獸一般鎖在圍牆裡,出不來。他跳脫於圍牆之外,不受禁錮。

恰逢少年時,少年的肩上總是擔負著草長鶯飛和清風明月。我們也非一定滯留在一方之地。圍牆圍的向來是心,豈會是人?身未至,心先至。荊楚大地之上,自能納下那江湖快意郎。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我們背上時光的行囊,踏過圍牆的頹垣斷壁,邁著炙熱的步伐,恣意且堅定,直入白雲深處,見那浩氣展虹霓!

讀《圍城》有感 篇12

朋友舉薦給我的書,說,錢老的書,初看也就那樣,越讀越覺得錢老事事洞明。

我是一個自詡為愛看書的人,事實上,也看過挺多中外文學名著,但八成現在連主角的名字都記不住,我是一個不合格的讀書人!

後來我發現,只讀書,不考慮,味同嚼蠟,如食雞肋。後來我發現,若能跟他人議論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雖各持己見,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對書中所寫,更有感悟和見地。即使是不全面的,自私的,但也是有滋有味的!就像自己做的菜,無論如何都好吃。

《圍城》中的每一個人物,在我的考慮和在朋友的議論的過程中,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方鴻漸的沒有主見,蘇小姐想嫁給心愛的人,又讓其他男人為自己“守身如玉”的自私,趙辛楣在三閭大學看上的那位有夫之婦(忘記名字了)對愛情的勇敢以及對男人怯弱的絕望……日子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悲歡離合鹹,讓溫婉的孫小姐嫁人後變得留心猜疑,不可理喻,咄咄逼人,讓“文青”蘇小姐變成“物質”闊太太,這點又讓我很懼怕!怕不知不覺中成為年輕時最看不慣最厭煩的人的容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光環,人人都在偽裝自己早年的滿意,誇耀舊日光芒和才情,比起虛情假意的歡欣,我仍是喜愛敢愛敢恨的性格。渴望而不可得的東西,更有吸引力!

本書封面的欠好如是說,日子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無論是關於婚姻仍是作業,都是如此。我不知道這是否是錢老的總結,但確實是現代日子的真實寫照。

喜愛此書,一是錢老先生詼諧詼諧並且特別的表現手法和言語風格,在文中有多出提現,我也做了筆記。當然,我也喜愛楊絳先生為此書寫的後記。她筆下的錢鍾書,痴得心愛,痴得執著,痴得清閒,痴得可在苦中作樂而不自知!我很喜愛他們一家的詼諧的親情!

願把此書舉薦給廣大讀者,用心閱讀,皆有收成。

讀《圍城》有感 篇13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下午的陽光格外和暖,繁華的上海也安靜了許多,不再喧囂、沸騰。

藥香微微,爐火上氤氳著朦朧的白霧。那老人午寐未醒,一隻小狗偎在白髮婦人的腳邊打盹。

白髮婦人望著榻上的老人,他的手腳細瘦,膚色暗敗。老婦人的記性有些差了,一時想不起老人是誰。其實她連自己的名字都有些記不清了,她自己又是誰呢?老婦人支頤自問,她想了許久,終於想起了自己的名字。她是蘇文紈,總感覺已經很多年沒人叫過這個名字了,又或者是她忘了,老來多健忘。

街上有一對青年男女打鬧,蘇文紈望著他們,影影綽綽記起了一個人。她原來還能記得那個人的名字啊!方泓漸,她曾經的求而不得,他們也許久沒見了,應該有半生那麼久。

蘇文紈回想那個男子的樣子,模糊不清。她對方鴻漸,因為是初戀又求而不得,所以感到遺憾,才會記得這麼久吧。方鴻漸真的很普通,若不是她蘇文紈快三十歲了,她自命是看不上他的。

她一向孤傲又清高。她在遇見方鴻漸之前也沒談過戀愛,遇見了之後,她覺得她自有方法追求到他。可惜了,她手段用盡,方鴻漸卻心有他屬了。想來她也是苦的,她自問是個大家閨秀,相貌不差,又是留洋博士。可她和方鴻漸也就只有一場無疾而終的感情,終不成眷屬。

蘇文紈想,她應該是恨著方鴻漸的吧。她後來倉促之下和曹元朗結婚,依舊與趙辛楣交好,只是後來也不曾有過方鴻漸的訊息了。

那一天,她穿著華麗,再次見到方鴻漸,她高傲地沒有理睬她。但仍然握住了孫柔嘉的手,挖苦了孫幾句,她不服氣是真的。她竟被這樣的女人打敗,也是可笑。

現在她身邊的人是曹元朗,他們之間沒什麼感情,或者是她對曹元朗沒什麼感情。幾十年了,這一路也跌跌撞撞走過來了。

街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然後“撲稜稜”地飛走了。

她想著,回憶也該結束了。

藥好了,藥涼了,藥可以喝了。

蘇文紈將回憶收回,什麼也不再想了。

下午的日光翳翳然,蘇文紈整發斂容,輕聲喚道:“元朗,起來,藥煎好了。”

讀《圍城》有感 篇14

讀完《圍城》,看出了錢鍾書先生對趙辛楣的偏愛。

文中的每一個配角人物,出場時都少不了錢老先生耐人尋味的外貌描寫。當然,除了方鴻漸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寫出了讓人喜愛的容貌,其他的人,就極盡刻薄了。

趙辛楣身材高大,氣宇軒昂,會講流利的美國英語,在華美報社任政治編輯,去三閭大學任教授,後到重慶國防委會員任職。這是遊歷四國,仍學無所長,學無所精,只買了個假博士文憑,在掛名岳父的小銀行裡任小職員的方鴻漸所無法比肩的。

趙辛楣性格灑脫,交遊廣闊,社會關係中他遊刃有餘,他認識的“詩人"——董斜川;“哲學家”——褚慎明;三閭大學的校長——高鬆年等等。雖然這些是“名流”而非“清流,但足見其入世但不媚俗。

趙辛楣出場時帶著濃濃的醋意,他看方鴻漸時像閱幼稚園的大字報,與方鴻漸說話時,兩眼望著頭頂上的燈泡,與方鴻漸在言辭上針鋒相對。可是他對於方鴻漸只是吃醋,並無仇恨。當時讀到此處,只覺事事洞明豁達的趙辛楣,也是傻傻的可愛。

得知蘇文紈嫁給曹元朗後,他與方鴻漸握手言和,並稱方鴻漸是“同情者”。那個他愛了十幾年的人,突然另嫁他人,他卻說“祝她幸福!”。相比方鴻漸失去唐曉芙後的愁腸百結,鬱鬱寡歡。他則更顯擔當,更顯真愛。

趙辛楣在參加了蘇文紈的婚禮,看見了蘇文紈所嫁之人曹元朗後,說:“想不到她嫁了這麼個怪東西!”。覺得蘇文紈那樣的人都瞧得上,覺得她配不上自己。也許在外人看來,蘇真的配不上趙,只是他身在情中不自知罷了。

他的一廂情願終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某一天,他對方鴻漸說,想找一個簡單的女子,為他做羮湯。他放下婚姻裡精神契合的執念,只求一份普通的人間溫暖。

至此,我們以為趙辛楣真的情盡緣滅,灑脫的他真的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直到他在三閭大學,遇見汪太太,只因為她與蘇文紈有幾分相似,便讓種子從傷疤里長出,明知這份情意傷人傷己,可是剋制太久,便會洶湧如洪水猛獸。便惹得汪處長醋意大發,自己狼狽辭職。

看到這裡,我們才醒悟,趙辛楣並沒有他看上去的那麼肆意灑脫,他己是情根深種,去三閭大學任教,帶傷遠行,那份十幾年的單相思,他並沒有輕易放下。

趙辛楣對於蘇文紈,只是一個備胎,甚至連備胎也算不上。她送他相片;她把他當作方鴻漸愛情的助攻;她讓他去當她婚禮的伴郎;婚後她還對他撩拔挑逗。

是什麼讓蘇文紈對趙辛楣這樣肆意妄為傷害?是趙辛楣的愛,愛得卑微,沒有原則,甘心做一顆棋子。

方鴻漸與趙辛楣在香港重逢,在方鴻漸的追問下探礦似地從線包中找出一個目光炯炯的女孩子的照片,介紹她的時候,語言中全是寵溺,將照片放回錢包時,是看了又看。

看到這裡,覺得方鴻漸對好朋友有些虛應地快樂,趙辛楣則是冷靜自持了許多,讀者也感到十分的心酸和辛慰。從火熱的愛情走到平淡的婚姻,被蘇文紈虐過無數次的人,終於覓得良人,虐過他的人終歸不配得到他的愛。

趙辛楣在職場縱橫馳騁,與各色人等過招,卻獨獨對方鴻漸情深義重,他看人透徹,深知方鴻漸雖然“全無無用”,但他善良,討厭學術界的沆瀣一氣,有那麼一點悲天憫人。於是,趙辛楣把方鴻漸當作真正的朋友,事無鉅細地替方鴻漸作結婚細節的打算,替他回上海後安排職業,送方鴻漸的結婚賀禮時也是情真意切,讓方十分感動。

趙辛楣是《圍城》裡最完美的人物,他的身上有對愛情的執著,有著身處亂世的清澈明朗,他是那個鄙陋世界裡最後的希望。

讀《圍城》有感 篇15

不論在網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其實早就聽說過圍城的大名,這次接著暑假和自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增強,便鼓足勇氣買來閱讀。

《圍城》文字繁多且細碎,這是我的第一印象,越往下讀越覺得晦澀難懂,但卻更有諷刺和教育意味……

《圍城》主要講述的是留洋回來但並無真才實學的方鴻漸的故事。

1937年夏,抗戰初期方鴻漸到歐洲遊學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因為於女博士蘇文紈及其表妹唐曉芙發生了情愛糾葛,因此收到丈人家的冷落。他戀愛失敗後,與蘇的失意追求者趙辛楣成為好朋友,兩人一起前往了三閭大學教書。一路上歷經艱險,但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方不知不覺地捲入校內個人恩怨和裡明爭暗鬥中,而他和助教孫柔嘉日趨親密更引起他們的嫉妒。趙辛楣離校後,方鴻漸被校方辭退。方與孫結婚回滬,但他倆因瑣事爭吵,終於導致無可避免的分手。

正如作者書中所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其實這句話還適用於工作等等,其實人的願望大多如此,想得到自己得不到的,得到了又拼命想逃離。

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例如書中的趙辛楣,他有真才實學,也懂義氣,雖然會為了感情而吃醋,但這個人卻懂得自己想要什麼,在看不慣三閭大學後,毅然辭職。在方鴻漸有困難時挺身相助。他知道如何生活,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他會為了自己夢想的事情努力,得到了也會更加珍惜,因為他們知道其中的不易,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才不會在名利面前丟失了自己。

很可惜,方鴻漸他在留洋期間不務正業,既不努力學習充實自己也不懂得珍惜時間努力生活,到頭來只有一個買來的文憑和嘴皮子,沒有讀書人應有的氣度和品質,毫無能力和擔當,對待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

其實,努力生活,懂得感恩,知道分清是非,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此相信生活不會虧待與你的。更不會成為像方鴻漸那樣的人。

讀《圍城》有感 篇16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說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裡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為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說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說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為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說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溫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為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說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說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嘆息。至於,為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讀《圍城》有感 篇17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著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裡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著。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著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裡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裡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讀《圍城》有感 篇18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這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

圍城裡有一段話,甚是喜歡:拿到一串葡萄,你會從好的開始吃還是從壞的開始吃?按理說,從好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就應比較樂觀,因為他所吃到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裡面最好的;而從壞的開始吃的人,理所當然就應比較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個葡萄都是所有葡萄裡面最壞的。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從壞的開始吃的人,他還有期望;而從好的開始吃的人,只有懷念。現實正像吃葡萄,往往有其兩面性。你所認定的好,或許恰恰就是壞;而你所認定的最糟的境遇,或許就是期望。所以在你身處所謂的幸福時,你要心懷憂患意識;而在你身處險境時,你要學會看到期望。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學會分清是非好壞!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到達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著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區域性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著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著。

"圍城"是什麼?不過是錢老先生筆下的方鴻漸等知識分子在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艱難曲折和每次努力過後的失敗,最終只能一步步向絕望的深淵走去,向一個個圍城裡走去。它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現代人孤獨的心靈和一無去處的現實困境。其實"圍城人生",不過是進城、出城,衝進去、逃出來,周而復始,永無結局。無論怎樣努力地衝進,逃出,最終都是無奈的。人生總是諸多不得意之處,人生終究不可能按照自己原來的意願行進。所謂的掙扎,所有的矛盾,亦不過是一場困獸之鬥,只會有一個結局,逃不了,避不掉,掙不脫,只能是一出悲劇。人生最大的悲哀不過是還未開始便已知道結局。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完美,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完美,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完美的理想。

讀《圍城》有感 篇19

夜深人靜時,祖傳的老鍾裡“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是在敲打哪位伊人的心扉?鍾老先生說,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方鴻漸,我將他看作一個抗戰初期的儒生。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眼高於頂的懦夫,拿著已死之人的錢,恬不知恥的在外國混了幾年,最後大叫一聲“博士頭銜毫無實際”後,還不是花錢買了假博士頭銜,道貌岸然的回國了,此乃一假人啊!

他一生無非在友情、愛情、親情三個小社會之間徘徊。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這三個女人將他牢牢的困在了愛情的圍城裡,他想出來,可終是失了那份決心;在三閭大學這個小社會中,他與李梅亭,高鬆年等人的職場鬥爭,可媲美心計沉沉的宮廷大戰了,悲哉悲哉啊······

我們在生活中,無法做到像孔子聖人那般喜怒哀樂皆出於儒學深髓,但是也大可不必像方鴻漸那樣將自己鎖於心魔之中,既然跳不出,何不在城中建立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在閣樓裡完成了無數不朽的著作。她默默無聞,只熱衷於自己詩的世界。愛的萌動,自然的家園,心醉神迷的死亡這些都是她詩的傾述,她,她是靈魂風景畫的丹青妙手!正如她寫道:

另有一片天空,

永遠寧靜美麗,

另有陽光普照,

儘管陰鬱流連那裡;

莫當心消逝的森林,

莫當心沉寂的野地

這裡有一片小森林,

其枝葉永遠青蔥翠綠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罷了罷了,逃不過,便學狄金森一樣,將城裡種滿自己的鮮花。

讀《圍城》有感 篇20

“城裡的想出去,城外的想進來。”錢老先生寫下曠世奇作《圍城》,讓世人皆知這句話。如今,再一次重啟《圍城》,不免感慨良多。

圍城這一部愛情小說,講述了方鴻漸和幾個女子的感情和糾葛。由此說來方鴻漸也是情路坎坷,家長包辦的周小姐不幸離世。妖嬈多情的鮑小姐隨著那遠航的輪帆一般,驚豔一瞥。接著又轉入了蘇小姐的懷抱。終於遇上了心中的白月光,唐曉芙,周旋於兩姐妹之間。終於是誰也沒成,反而將就一般,同一個學校的孫柔嘉結了婚,將就的婚姻,經營心計得來方鴻漸的孫小姐,自是在達到目的後,就展露了不柔不嘉的本性,加上本就不是真心的愛混雜在親族之間,兩個人不再是兩個人,而成了兩個家庭矛盾的代表,本就不多的情感在爭吵中日益薄弱。更是在趙辛楣一紙書信到來後,方鴻漸萌生了極大的念頭,就是逃離,逃離這座婚姻的圍城,他與孫,這次真的翻了,再等他去尋回家時,孫柔嘉也走了,方鴻漸失去了一切,可這圍城,卻還在這裡。

從圍城,看《圍城》,生活就是一座座把人圍在內裡的城。“人生萬事猶如一座圍城”,方鴻漸,便是一個個你和我、他,具備大多數人的性格,自命不凡,與野心並不相符的實力,不珍惜、不努力又不知足。生活,往往就是這樣,想的多還不努力的人,得不到的時候就多,得不到了便怨懟生活;得到了卻又不懂的珍惜,越發的不知足,自然有一天,會重重的跌倒,再也爬不起來。這倒下的人,從圍城中,我看到一個又一個,一種又一種,芸芸眾生,萬般境遇,萬般生活,皆被自己的城所圍困著,所困的,不安的人們都想逃離這城,這現實的城,這現狀的城,這現在的城。或被困情感,被困瑣事,被困高度,被困時局,都被困著……

既然是在城中裡,也終究掙脫不了,何必苦於城。我想,都可以快樂起來。方鴻漸在他的城裡,一步步自我丟棄,自我放棄。所以他被死困在裡面,不快活。機遇來了,我就去把握,珍惜所擁有的,想象要得到的,生活有了信念,去努力提升自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斷前行,不在灰寂的過往停留,圍城,將會變成一個個過往的經歷,都成了經歷,這就是我想要的,真正的城。

讀《圍城》有感 篇21

都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圍住了人心,慾望,情感,理想和太多的無可奈何。

最近讀完了《圍城》。沒讀之前,以為寫的是關於婚姻。讀罷兩天後,細想書中的情節。其實不然,圍城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己。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進了去,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看見有評論說,年少讀不懂《圍城》,讀懂已是城中人。始讀的時候,覺得方鴻漸這個人並不討喜,甚至有點討厭。倒也喜歡錢鍾書的文筆,幽默,諷刺,有趣。這世界上太多的人像方鴻漸,包括自己。忙忙碌碌不甘於平庸,不付諸努力又踏不出原地。結果終是敗給了現實和無奈。

不想把書中繁瑣的細節,都羅列出來。想讀過的人大抵上應該明白。一邊感慨錢鍾書的文筆之好,一邊佩服他竟能把書中的人情世故描寫的精彩,分析的透徹。倒是覺得該向老先生學一學,如何看懂人心。又如何老於世故。

讀到書中的情感糾葛,想起張愛玲說:每個男人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中的一顆硃砂痣。

方鴻漸年輕時候喜歡唐曉芙,真真正正是愛情的樣子。是想起她就會坐立不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見了面,又緊張的不知該說什麼。我想,每個人心中的角落裡,許是都有這樣一個人。很多年後再想起,還是會說:嗯,她真的挺好。

沒緣分也好,敗給了現實也罷。

最終,還是娶了那個不討厭,但合適自己的人。就像書中的方鴻漸,最後娶了孫小姐。走進了婚姻的圍城,再也出不來。

但若他娶了唐曉芙,可能別的女人就變成了床前明月光吧。一樣的圍城,只是人不一樣罷了。

“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真正想一個人,記掛著他,希望跟他接近,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到,想到而已。”

想來,比起白月光和硃砂痣,在平淡生活中僅存的那一絲念想。即使是圍城,我也寧肯在這城中活著。每日吵架,和好,茶米油鹽和粗茶淡飯。一直煩你到老,也比天邊的雲要好。

讀到小說最後,結局戛然而止。剛開始以為讀了盜版書,後來看到楊絳寫的書評才知道。故事戛然而止,然生活還在繼續。不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淡。不過是被圍在城中的人,總是想衝破牢籠走出去。反反覆覆折騰許久,恍然間才發覺半生已過。

慶幸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這本書。現在讀懂了,然也深知自己走不出這座城。

只願,我們在城中深處,都能做自己。

讀《圍城》有感 篇22

《圍城》這部書的經典性自然不必多說,他的作者錢鍾書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說,但提及錢老先生,卻想起了與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也不知道是在哪裡,讀到了一篇有關復旦大學一位老校長的文章。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後來回想起的時候一直把錢老先生當成這位老校長,甚至出於這個原因,還一度想到復旦去求學,但還是未能如願。直到有一天猛然發現錢先生根本沒做過什麼校長,自己突然感覺這個世界是假的,趕緊去旦旦的官網翻遍了從建校以來所有校長的名單,確實沒能發現他的名字。還是蠻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當時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寫的是誰,自己又是怎樣把錢老先生當作是那個人的。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這是書中最為經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讀這本書的原因。當時初看這句話,感覺寫的好含蓄,這“城”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把他“圍”起來?他和《邊城》會不會有什麼關係啊。但讀了原文才發現,這句話的原話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那時才發現,這句話講的並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夠再巧妙的了。當然,《邊城》也是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

去年抑或是前年我就開始讀這本書,但怎奈讀了一點後便覺得索然無味,放在一旁吸灰。前幾天又從書架上取了下來,從頭開始認真拜讀。此番讀來卻是饒有趣味。

不像傳統的中文小說那樣具有故事性,情節也可以說是非常簡單。或許這便是之前自己為什麼讀不下去的原因了吧。但這次閱讀,卻像是給自己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我發現,描寫性的內容居然也可以那樣的有趣,看似及其平常的東西居然也可以聯想到那麼多的事物。就連方與孫的吵架內容都可以刻畫得那樣讓人難忘。我想,這可能是自己書讀的太少的原因吧,才會對這種寫法展現出如初見一位美麗女子的好奇與興奮。自己覺得錢先生寫《圍城》,或多或少的還是受到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影響,字裡行間還是能嗅出一點點西方文學的那種味道。倘若自己在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之後回過頭來還能對《圍城》的描寫感到美妙,那時候對錢老先生的敬佩之情將會更上一層樓了。

爸爸說《圍城》寫得好,在於他可以讓每個讀者覺得這就是真的,書中所描寫的內容讓讀者看來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身心與情感都能投入進去。但我看他和媽媽也沒像孫和方那樣吵架啊。看過網上一些評論,卻發現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都不大一樣。比如很多人都認為方不是真心愛孫的,可我卻感覺二者是相愛的。但這些也無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不去做什麼文學評論員,也不會去什麼公眾場合宣揚自己的思想,我只是出於自己的喜愛來閱讀,讀給自己,自己讀自己。

書的最後有一篇楊絳先生寫的文章,記錄下了錢老先生與《圍城》的點點滴滴。字裡行間無一不流露出對錢老先生的愛,不禁讓自己聯想起先生之前曾經寫的那本《我們仨》,對於兩位老人之間的這種愛情,在我看來還是很引人羨慕的,畢竟自己目前還沒有。兩人之間的那種情投意合,那種互相理解與關愛,那種彼此之間才會有的默契,都讓自己很嚮往,也讓自己為這兩位老先生而感到開心。

好像是在楊絳先生的那篇文章中看到的,說讀書可以讓人增長經歷,但要有了足夠的經歷才能夠讀懂書,我覺得自己目前算是經歷匱乏吧。或許多年以後再來重讀《圍城》,會有一種別樣的體驗。我又突然覺得,好書要多讀,一遍是肯定不夠的;而讀書可能也不應該一味地為了讀書而讀書,還是要帶著一種興趣,帶著一份耐心,這樣才能有所感吧。

讀《圍城》有感 篇23

讀完圍城,我腦海裡想起《殺死鵪鶉的少女》裡的那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物件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或許人的一生就是努力從這座城進入那座城,兜兜轉轉,你心之所向的可能是別人早已厭倦的。最可怕的是,更多時候我們並沒有選擇的權利,僅僅是被洪流裹挾著往前走,被動的接受著。方鴻漸像每一個人,看似與世無爭實則總是不願承擔起成年人世界裡的"責任"。你無法主動做出選擇就必定要被動接受安排,命運發牌,有跡可循。你出發時的每一步都決定著通向的未來的模樣。

最後寫的很對,圍城不僅僅是婚姻對人的扭曲與禁錮。而是要時刻自省,清醒的認識自己以及明白自己手上有哪些牌。畢竟,人生不能推翻重來,能不能打好這副牌,在一定意義上自己可以左右的。

讀《圍城》有感 篇24

讀完《圍城》後,感受最強烈的便識作家亦諧亦莊、嬉笑調弄的筆觸,無怪乎楊絳說:《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痴氣’旺盛的鐘書。這樣的錢先生創造了一批痴氣旺盛的人物。

方鴻漸如一個趙辛楣,可謂是這本書中一個好人,一個成功的人。他本為外交官署處長,又為華美新聞政治編輯,後來被三閭大學聘做政治系主任,被解僱了仍能在重慶混的風生水起。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真才實學,處事圓滑。他待方鴻漸也很好,且為人真誠。誤將方鴻漸當作情敵時,敵意醋意不加掩飾,不做笑面虎;誤會澄清後,把酒釋恩仇他唯一的能算得上缺點的,也是香港重逢蘇文紈時,面對方鴻漸的調侃,趙辛楣竟紅了臉,那張四川小姑娘的照片終歸是孫柔嘉,趙辛楣的。

忽然別轉臉,手帕按嘴,肩膀聳動,唏噓哭起來她有女孩的。在重慶,將要見蘇文紈時,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來的,膽子大壯,並且有點好奇進客堂以前,方鴻漸把草帽掛在架子上的時候,柔嘉開啟手提袋,照了照鏡子。她也有女孩的虛榮心和醋意。她沒有什麼特點,不像蘇文紈才華橫溢,也不像唐曉芙天真率直,但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

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實是虛偽。背後編排唐小姐,三次電話欲阻唐小姐與方鴻漸見面,又掩飾事實;故意想看到兩個男人爭搶自己的場面,嚮往優越感,實是心機深沉。伸手讓柔嘉拉一拉,姿態就彷彿伸指頭到熱水裡去試試燙不燙,臉上的神情彷彿跟比柔嘉高出一個頭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頭上。實是目中無人。

孫柔嘉和蘇文紈雖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但她們仍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如此看來,方鴻漸作為主人公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那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著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 篇25

老鍾笨重而遲緩地擺動著,輕柔的月光透過窗簾傾瀉在地面和牆隅上,如同泠泠的水透著清冷的光。驀然一聲長而沉重的嘆息攪亂了這寧靜,連帶著把空氣攪動得渾濁而粘稠,像是被蒙上了厚厚的豬油,壓抑到讓人喘不過氣來。又像是流星短暫地滑過,在夜空拖出一條彌久不散的光弧,最後剩下的,只有看客無盡的悵然感傷,而我就是這看客——一面老鍾。

我喜歡夜晚,一切的喧囂暫停播放,世界好似開啟了靜音模式,每當此時,全世界於我而言就像一個夢,唯有我是真實的,那種能清晰地聽見時間流逝的嘀嗒聲的安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代表著我存在於世的安心,我尤其喜歡——可我的世界常常被這樣的一聲嘆息撕破,

那些表面風平浪靜的生活,揭開以後,是早已蓄勢待發的風暴。

不久前一對新婚夫婦搬了進來,男主人叫方鴻漸。從他們搬進這間屋子起,曾寧靜的生活開始泛起漣漪直至演變成風暴。他們總是吵架,小到為柴米油鹽爭吵,大到為人情世故、未來前程爭吵,我見過太多幕主人憤怒之下奪門而出的情景以及爭吵過後一片狼藉的落寞,我知道,他們這樣無休止的爭吵總有一天會終止,畢竟這縫隙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在隔閡與誤解的雙重矛盾中徹底激化而來。

人的感情在柴米油鹽的烹飪下,竟脆弱得如此不堪一擊。

可人人卻皆言我無情,說再濃厚的感情在我面前都會被沖淡,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是履行著我的職責,不徐不緩地走在我的軌跡上,我明明從不加干涉,他們的生活是他們一手創造一手選擇的,我只是見證了整個過程,也只是扮演了看客的角色而已。再後來,我無需自問,答案在崎嶇的歲月中逐漸顯露出來——那些說我無情的人,其實只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情,時間從未作出改變,也未改變任何事物,改變的其實是人心。

我承認,我走過了太多年歲,囊括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因此,我早已看透了這俗世。於我而言,我的一生就是一直走到停擺的那一刻,了無羈絆。對於方鴻漸而言,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圍城。他用盡全力衝進去又無時無刻不在覬覦著逃離,但其實他從沒有逃出來過,他只是在圍城之中堆砌了一座又一座圍城,直至親手將自己桎梏住,然後親手將自己的人生葬送在狹小到無法動彈的圍城之中。

可悲的是,很多人都難逃圍城的象徵性,他們一邊堆砌圍城又一邊走投無路。我見過太多和方鴻漸一樣自命不凡最終止步於平凡的人,他們不屑於與這世俗同流合汙卻終歸成為世俗的一部分,他們故作清高卻極易被外界誘惑而產生動搖,他們追求理想卻屈服於“將就”。細究之下,其實每個人都有著文明外衣下的庸俗與不堪。但即便如此,在自我和世俗、理想和現實的雙重夾擊下,他們仍能苦苦地與世俗周旋,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掙扎,然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歸中從頭再來,一輩子為名忙為利忙,可是人生幾經輾轉,能夠成功的人又有多少,我不該僅侷限地著眼於他們的失敗然後對此進行苛責,至少在我看來,他們在苦難中的堅持的品質也是人性的一大魅力。

我時常在想,人為什麼永遠不滿足於現狀,永遠嚮往著未曾踏入的領域而又在踏入這個領域後又無時無刻不在覬覦著逃離?或許人生就像是在麥田中尋最大最飽滿的麥穗,因為總是想著前方還有更好的,於是輕易捨棄了不應捨棄的卻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人們追求所謂世俗功名、理想愛情時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味追求一個“更”字,走得太遠,都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出發,最後走到頭卻發現手中空空如也,便只好隨便湊合。

天邊逐漸翻出魚肚白。次日傍晚,他們徹底鬧翻,生活還得繼續,他又重新踏入了下一個圍城。

那之後的許多個夜晚,這間屋子又重新恢復了寧靜,我又重新擁有了專屬於我的夜晚,我不知道未來還會遇見誰,又會目睹怎樣的生活,但我想餘下的時日,且讓我沉入歲月的深海,從此緘默不語,靜觀雲舒雲卷、月升日落,靜觀這人間百態——不喜亦不悲。這人間不值得我為此牽掛太深,畢竟我只是一面鍾而已。

我這一生不小心目睹了太多,無意間包涵了對人生的諷刺與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我之所以能看得通透,或許只是因為我不在城中罷了。

讀《圍城》有感 篇26

早就聽說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一直沒有機會拜讀,偶然在圖書館看見,但借回家中愛不釋手地看了起來。愛的並不是它的故事情節,而是他幽默而富含哲理的諷刺,把一個赤裸裸的靈魂展現在我的面前。

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名德國留學生但不學無術,假造博士學位。由於他玩世不恭的態度而在婚姻戀愛上履戰履敗。在事業上是完全沒有成就,全是靠朋友的幫助,最後還是失業。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失敗的。他總是困在學習、婚姻、事業的圍城中,想出來也出不來。態度決定一切,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一種認真的態度,玩世不恭,沒有原則,性格也非常地懦弱,所以做什麼都沒有成功。我們平時的生活也是一樣的,有些懶惰的人不喜歡學習,懶得努力,就想得到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是不可能的。還比如我,以前非常膽小,不喜歡說話,總想著讓別人和自己交朋友,而自己不主動和別人交際,好朋友不多。之後媽媽經常鼓勵我,我膽子漸漸大起來,去找朋友攀談,展現出另一個我,同學們也樂於和我交朋友。不管學習也好交際也好,都像一座虛幻的“圍城”圍住了我們。其實打破圍城的方法很簡單,讓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能指望環境為你改變。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用旁門左道是不會有結果的。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改變態度,凡事多站在客觀去考慮,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讀《圍城》有感 篇27

在這本暗藏玄機與人間規則的書裡,有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有溫柔伶俐的唐曉芙;也有冷若冰霜的蘇文紈;還有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中久久無法寧靜下來,他們用精神意志澆鑄了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衝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說過:“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詮釋了“圍城”心態,突出了引發矛盾的原因。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當中,繁重的學業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厭其煩地抱怨學業重而且壓力大,卻又心甘情願地奮鬥著,不懈努力著。這也許可以算一種典型的“圍城”心態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虛榮?是名利?抑或是一份工作?又抑或是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上,有一片立足之地?不是,都不是,統統都不是!

紀伯倫曾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當初為什麼而出發。”便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現狀。而在這忙忙碌碌,為成績、排名勾心鬥角的奮鬥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失去的,也許就是那早已被你遺忘在記憶的深淵中,處於萬劫不復狀態下的一顆久久不能平靜的童心。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也曾說過:“為什麼人類的年齡在變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還曾說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著名影片《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今日的教育和生活所泯滅,所扼殺。

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恆,抑或是童心硬化,那個人也許可能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更貼切當下生活的節奏與方式。而前者,卻已經被“幼稚”二字所取締。這何嘗又不是一座圍城?

《圍城》是一本普普通通大千世界的書籍,也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未來,可期!未來,堪憂!

讀《圍城》有感 篇28

上世紀80年代讀過錢鍾書長篇小說《圍城》,那時年輕,對這部不朽之作認識還是很膚淺,那麼多年過去了,小說中的故事、人物都已經記不清了。還記得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去年拜讀了楊絳作品《將飲茶》,其中寫了錢鍾書《圍城》的寫作過程,又勾起了我對這部小說的興趣,利用春節長假重新讀了一遍。

小說中的人物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韓學愈等鮮活的人物形象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小說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當下的生活、職場卻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特別是當年知識分子的這些特質,在現在的所謂白領階層同樣存在,時間跨越久遠但傳遞的內涵同樣吻合當下時代的內心世界。

讀完小說你會發現你也有方鴻漸的影子,雖然有才氣但不算優秀。你的人生經歷或許有相似之處,你也許也遇到過鮑小姐這樣的豔遇,你看到了自己相似的影子。方鴻漸能夠討女人喜歡,卻膽小怕事,難有擔當。職場上能力一般,勉強應付,與人爭鬥又缺少膽識,只能自己生悶氣。放不下面子去溜鬚拍馬,討不了前丈人、丈母的歡心,也處理不好現夫人家族長輩的關係。還好遇到了自認為同病相憐的趙辛楣幫忙,才勉強有個營生的去處。遇到波折自己又無法處理,弄的生活一團糟。

趙辛楣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較少,是作者創造的一個比較理想化的人物,生活中應該是二個人的複合體,通常我們都希望能夠遇到貴人相助的事情發生。不過曾經是情敵也太戲劇化,也只能在小說中才是這樣。

蘇文紈這樣的美女加才女你一定也遇到過,只是你不夠高富帥才無法讓她愛上你。“那時候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裡,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很多年過去了,當你再一次遇到她時,你忽然發現她也會變得俗不可耐,讓你大倒胃口。

孫柔嘉這樣的女人是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不漂亮也不難看,普通大學畢業,家境一般,有點小心機,職場上這種女人人緣較好。這樣的人往往最能夠成為你的老婆,有時既讓你喜歡也會讓你討厭的女人。但是你的老婆又不像她,一定懂得收放自如,“作”得恰到好處,否則也會一拍兩散。當然關鍵你比方鴻漸能幹,也有安撫女人的本事,所以你們才會相伴幾十年。

韓學愈這樣的人職場上其實很多,只是你周圍的這種人讀了《圍城》之後絕不會自己對號入座,因為這種人從來不自己照鏡子,總是把鏡子對著別人照。小說中的他因為博士文憑是買來的,老婆也是假冒美國籍的白俄羅斯人。他生怕被方鴻漸揭穿而用盡手段,“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蓋起來。”當下職場上你遇到的人也許同樣懷著某種自卑,臉上又表現的特別自大,成了你的“人生的刺,就在這裡,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小說描寫的圍城包括愛情、婚姻、家庭及職場。人人都有“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的感嘆,找不到圍城的大門,你的人生將會是不如意的,就如同小說的結尾,你的生活會亂作一團。

年輕時第一次讀《圍城》心是抽緊的,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圍城的大門,找到了也不知道開啟大門的密碼。

“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現在才明白,其實這就是圍城的大門,而且沒有密碼。

讀《圍城》有感 篇29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前不久,突發奇想拿出《圍城》,僅僅是看了前面一兩章,竟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看得下這本原來覺得無趣的書。

但是本質裡依舊是一個急於得到情節的人,於是按耐不住便上網搜尋,看看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到底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彼此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變化的。

看了一溜知乎上關於《圍城》的讀後感,不禁驚歎錢鍾書先生對於人性認識的深刻,還有筆力如此深厚,使得書中一字一句都值得人細細斟酌和品味。想來近幾年沉迷於網路小說,沉迷於其帶來的刺激感和新鮮感,越是奇奇怪怪的人物、故事和情節,越能吸引我的注意。

你想,如果碰上一個從未體驗過的刺激的故事,作者的文筆又足以讓你流暢地讀下去,那對於這煩悶枯燥的生活而言,著實是一劑即好的調味料啊!因此不斷地沉迷於其中。但是如今讀到錢先生的《圍城》,同時也讀到了一些人對於這本書的體會,突然發現,真正的大師便是這樣的。

他塑造的僅僅是生活中常見的人,並沒有神奇的經歷,沒有誰都沒見過的背景,不是一個完美得能夠讓人視為精神支柱的人。就是這麼平平常常地把「我們」給寫出來,把生活中的無奈揭示出來。

最重要的是,他給了每一個人不同卻又深切的體會。有人說方鴻漸即使和唐曉芙在一起,也依舊會是一個悲劇,從經歷、性格和社會地位等角度來說,他最好的結局就是和孫柔嘉在一起,因為他們彼此匹配,錢先生其實給了他最好的一個結果。而這恰恰卻是書中對於方鴻漸來說很悲劇的結局,因為他走進了婚姻的墳墓,一座高高的圍城。

還有人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了方鴻漸最終的選擇,認為方鴻漸自己一步一步作死,放棄了所有能夠躍遷階級的機會,所以他的結局是悲哀的;有人把每一個人的性格都進行了逐一地分析,書裡的人或虛榮、或卑鄙、或懦弱、或無能、或孤傲,只有唐曉芙得到了作者的偏愛,卻像住在遙遠的月宮裡的嫦娥,那麼清新動人,卻是方鴻漸可望不可即的人物……

我發現,幾乎每個人在分析的時候,都會帶有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方鴻漸和誰誰誰在一起,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結局?”

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假設,大多數人到了最後都下了一個結論,不管選擇了誰,對於方鴻漸來說都是不合人意的。也許是因為這本書本來就是要向我們揭示生活中的無奈罷了吧。

畢竟有誰能夠十分肯定地說,自己在這一刻做的決定,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呢?生活不是童話故事,只有美好的結局。但這恰恰正是《圍城》的魅力所在,它算是給了每一個讀者深深的沉思,關於愛情、關於婚姻、關於人生……

每個人心中對於方鴻漸為何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好或是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不是方鴻漸,但我們也都是方鴻漸,我們都不是《圍城》中的每一個角色,卻也都是他們。

我們不是,所以我們在理解人物的時候,用的是自己的經歷;我們是,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到人物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再怎麼荒唐,卻有道理。而現在流行的網路小說,為了能夠吸引讀者,方便讓讀者把自己輕鬆地代入同樣的情境,每個人物都過於地個性鮮明,壞即是壞,好即是好,就算各有理由,也許壞人也有人愛,好人也有人厭。但是在作者為其設定的情節裡,不存在給讀者多一點的想象餘地。

彷彿他們在遇到人生的岔路口時,只會選擇前往其中一個方向。這樣的人物不會做出折磨讀者的一些決定,不會像方鴻漸一樣,能夠讓這麼多人為了他的每一個選擇而引發糾結的思考。

然後以設定好的人物的性格,他必然會這麼做。主角一向好,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也僅僅是一些不擅長的事情,甚至是為了贏得讀者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而設定出來的一些缺點。

不會像《圍城》裡這樣,有人愛慕虛榮,有人唯唯諾諾,有人工於心計……盡是一些真的不討人喜歡的缺點。對於我這種曾經的網路小說重度沉迷患者,能夠看得下也是有些離奇啊!

由此看來,錢鍾書先生對於人性絕對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能夠把一個人物塑造得令人如此咬牙切齒。方鴻漸絕對不是一個大家心裡都向往的完美人物,卻讓所有人都時時刻刻關注他的命運。

讀完《圍城》,也算是大開眼界,不能說學到了,只能說見識到了大師級別的人物塑造方法。而這本書的經典之處不僅僅在於它的人物和故事,其它的包括語言風格、作品主題和作者的思想都是值得鑑賞和研究的。

關於運用文字這個方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在於「準確」。因此錢鍾書絕對也是一個文字運用的大師,能夠把他的心中所想準確地用文字表達出來。

想想有多少人能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答案應該是極少數,不然生活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誤會產生。當然,也有許多人是理解能力不夠。這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圍城》是一本值得精讀的書籍,或者說是一本關於寫作、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教科書。但也只有有了一定經歷的人,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其中的思想內涵,所以有人說,這是一本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應該讀上一遍的書。

讀《圍城》有感 篇30

說起《圍城》,便要提起這麼一句尤其著名的話,“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常常出現的後半句是這麼說的,“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句話本不是書裡的句子,是楊絳老先生提在扉頁上的,小說裡類似的話,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討論婚姻時提到的,以對話形式出現,“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國小高年級,學著別人,說爸媽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點點激情和所謂的情慾都不見蹤影。小姨笑我只是個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不懂愛情,也不懂婚姻。

錢先生的手筆很是讓人看著歡喜,行走人間19年的靈魂,看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如今聽方鴻漸娓娓道來,彷彿自己是個旁觀者,看一個傻小子揣一顆乾淨的心經受歷練。他所經歷的一切,也許今生有機會切身領教,也許是沒有這樣的機緣的。沒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單一便無趣,無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爛之事,最好是觀察,不必一一經歷。

用錢先生的雜文觀察自己,用他的小說觀察人,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寫在人生邊上》裡他講到“快樂”,說人這一生,不過是“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就這樣賺著我們痛苦地過完了一生。但因為人生裡有希望,有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所以人生並不痛苦。

此時的情況,是我們逃出圍城,又衝進圍城,再又衝進去又想逃出來,如是而已。一個又一個圍城,賺了我們一世的笑與淚。近來遇見一位,想過日子甚於戀愛的友人。年紀輕輕,卻好似已經疲於人事。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感情,是不是愛情,我仍待考證。趙辛楣早說這女子所行之事,不過是拉攏來一個男人,要騙著你去陪著她過日子,方鴻漸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這一些事情。難得糊塗,是放在智慧的廕庇之下的。方鴻漸這般矇蔽雙眼和心靈,不值得被效仿。人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還少麼?

方與孫的圍城之所破,看到小說後面已然是定局。這城池何時被攻破,如何被擊倒,不過是世間的緣與劫相交相斥的結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這書,極是省檢,一句結論也不肯拋給我,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 篇31

在我看來,這部小說中最美的一句話,出現在第四章,方鴻漸與岳丈周經理交談的段落: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原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及徐凝的《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但如果聯絡上下文,會發現這句話的出現並非在以抒情的方式歌頌愛情的偉大。原文中寫道:“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所以這“三分月色”,更多的是體現周經理對於太太的畏懼、委屈甚至是抱怨,是帶有諷刺意味的。

在第八章,看到了眼熟的一段話:

他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一課,那位山羊鬍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在念高一時,語文老師曾口述著,讓我們在本子上記下這段話,當時聽起來覺得真是妙極了。隨即,老師讓我們以“天下只有兩種人”作為開頭,後面再添上一句話,輪流站起來發言。當時我正坐前排,來不及思考太久,便答“大人與小孩”。顯然這個糟糕的答案並不能使老師滿意,她微笑地賜我“站一會兒”。那是令人羞愧的站立。現在想來,哪怕回答“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也是精確和妥帖不少的。記得那一天,收穫掌聲最多的,是一位賈姓男同學的發言,他說:“天下只有兩種人,姓賈的和不姓賈的。”

我並不想如此頻繁地與回憶裡愚笨的自己相遇,無奈印象極深,是總也擺脫不掉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當中,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的爭吵場景,被描寫得極為精彩。

結婚前的爭吵,孫柔嘉是帶著撒嬌成分的。她深知方鴻漸憐惜自己,於是肆無忌憚地“兩手按眼,胸脯一聳一聳的哭”。鴻漸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給她的眼淚浸透了,忙坐在她頭邊,拉開她手,替她拭淚,連哄帶勸。結婚初期的爭吵像夏天的暴風雨,吵得厲害過得也快。爭吵過後,兩人都“管制自己,避免說話衝突”,這是有經營婚姻的用心在的。

鴻漸打拱作揖,自認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鴻漸把手按她嘴,不許她嘆氣。結果,柔嘉陪他出去吃冰。婚後日子久了,由於雙方家人的介入,誤會越來越深,爭吵也愈發激烈,兩個人開始不留情面地翻舊賬、揭對方短處、謾罵對方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地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但歸根到底,爭吵的原因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罷了。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也是最後一次。鴻漸再熬不住,說:“那麼,請你別再開口,”伸右手猛推她的胸口。她踉蹌退後,撞在桌子邊,手臂把一個玻璃杯帶下地,玻璃屑混在水裡……每個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膽氣來,她還嫌不夠狠,順手抓起桌上一個象牙梳子盡力扔他。鴻漸正回頭要回答,躲閃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顴打個著,迸到地板上,折為兩段。

如果說,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以悲劇收場,是由於二人並無牢固的感情基礎,那麼,如果起初方鴻漸娶了深愛的唐曉芙,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故事裡的方鴻漸無法重新體驗,身處現實的人們更是不可。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 篇32

很久以前就聽說《圍城》是本很好很經典的書,只是一直懶於去看。這次乘著老師讓我們讀書的契機,我拿起了它。一開始讀的時候興趣並不大,因為感覺與自己的生活差距太大,有些東西看不明白。不過看著看著也就隨情節而走了,不知不覺中就讀完了整本。

可能是我讀的不是很精細,又或者那個年代離我太久太久,這整部小說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場鬧劇。小說中的人物的生活永遠是飄在空中的,不能穩定下來。每個人乍看起來都是很有學識很厲害的人,而事實上都是在裝,他們心理的醜惡被作者寫的淋漓盡致,而這種醜惡的心理又是我們自己可能都曾有過的。所以即使時間過了那麼久,人心的醜惡依然用它最本質的形態存在於這個世間,只是有所修飾罷了。有的人做了惡卻能理直氣壯的面對所有人,而有的人整日提心吊膽,因為作惡後悔,也因為提心吊膽後悔。前者惡的純粹,後者卻是對什麼都埋怨。結局中作者用的鐘十分巧妙,在一切都已成悲的時候,走慢的鐘出現了原本一切朝著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刻,諷刺而又悲哀。

小說中的世界是一個不能給人以安全感,充滿虛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走後門才能好好生存。每個人的生存都是靠著旁人的關係,就如方鴻漸不論是留學還是回國後的每個工作都是倚仗著別人的舉薦。而這個舉薦也只有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才能長久,同時又受到動盪時局的影響。那個世界時而有人情,時而又絕望。當讓人覺得世界是美好的時候,就會發生些什麼給你當頭一棒,讓你絕望。

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才是最好的,去追逐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不僅丟失了自己,也最終發現所追逐的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也並不適合自己。悲哀的是後來想一想,除了歲月給的滄桑,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讀《圍城》有感 篇33

許久想品一部名著,之前覺得是炫耀的本錢,後成了欣賞作家們的靈感及文筆。這是繼《老人與海》兩年後讀的第一本完整的著作。起初猜測著文豪們該以何種文筆續寫著一段段優美的文字,繼而抬高自己的身份去欣賞文采,就如語文老師品著古文一樣。這本書找了很久,藉著工作之便把它讀完了。

然而事實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終以跳躍的眼光帶過輕描淡寫。確實如錢老所說,寫這個社會一類人,一類事。無論社會怎個變化,這類人這類事照常存在。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類文章,不比電影那樣不尋常,那樣誇張。然用最平常的事反映著一個個事實。

之前我總認為在亂世這樣的大學生甚至留學生該如毛主席樣當投身革命。然卻以家世為靠苟活於亂世,活的很平庸,甚至可以說頹廢。思想終沒有那麼偉大,致使我想到扶不起的阿斗,但能做到活在當下,也不失為一個良愚。這類人的生活恰如現在的沒落富二代。

最終我變成了方鴻漸的腦子,人也如走下坡路,思想結構簡單。這是我作為讀者的一個感慨,至於錢老深層的意蘊未能體會。

讀《圍城》有感 篇34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圍繞婚姻之城、職業之城和人生定位與選擇之城所寫的,一本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義的書。看不看得懂和有沒有文化是兩個概念,如果在那種環境中生活過,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方鴻漸,即使你不識幾個字,你也能體會到書中的含義。

讀書有的時候和人的閱歷有很大關係。就像人們所說,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背古詩,毫無意義,因為他記住的就是符號,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們讀一本書也是這樣,今天讀的感受是這樣,過幾年後再讀它,又會有另外的感覺。十幾歲的人讀《紅樓夢》,和三十幾歲的人讀出的味道會大不相同。

看陳道明先生主演的《圍城》是在很多年前了,當時年齡小,就是看個熱鬧,覺得方鴻漸挺有意思,也沒理解作者有什麼深意。後來再讀才能理解作者諷刺意味下知識分子的茫然與不同人物所做的選擇。

我們很多人在年少時,並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要那麼勤儉節約、那麼努力工作、那麼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養大我們,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進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猛然間就會淚流滿面,想起自己生父母的氣,和母親吵架、甚至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家。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幼稚,因為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

一切的一切都因時間的改變而變的有所不同,所以,看不懂《圍城》和有沒有文化無關,因為時間能讓你慢慢看懂一切。閱歷會讓你輕而易舉的理解書中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