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才華庫 2.4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宋詞讀後感(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詞讀後感(通用8篇)

宋詞讀後感1

《宋詞》是本好書,是中華文明的集現,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輝。

讀《宋詞》是我每晚的習慣。帶著絲絲倦意,放起悠揚小歌,細膩的指尖劃過百溜的頁面,絲滑享受,沉浸在無邊無際的暢想之中,耳畔響起熟悉的旋律,在宋詞世界中,獨領文學之風騷。天下乎,還有甚比此樂?這一切都是窒息的美,無與倫比的美。我覺著吧,雖說宋詞與唐詩,元曲,同為史詩之豐碑,交相輝映,可宋詞應排第一,也比排第一。至於為何?我也說不上,只覺得,唐詩結構過於嚴謹,不自由元曲曲風過於悲涼,不自然。而宋詞不,一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為例,名為婉約,但字跡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憧憬,積極向上樂觀。下面就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一段來品析。

“休休!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中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清照一生可謂坎坷,詞風以北宋滅亡為界,前多為清新秀麗,後因經歷亡國之恨,喪夫之痛,詞風變得悽楚哽咽。《鳳凰臺上憶吹簫》為前之作。同看全段,乃知此篇為清照思夫之作。而我們看文章,不能看表面,有些時候,即使內在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我咋天看了關於此詞的鑑賞時,很不以為然。文中說:“此文渲染她萬千心事無從訴說的哀愁,抒發了離別後思念的深情與獨居的幽怨”。我認為這篇此不僅表達了這些,更是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試問:清照若不熱愛生活,又何會思念丈夫呢?所以看文章,看詩詞,要從多角度,換位理解。這樣才能比較全面理解。詞中“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中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更是千古一絕,通過的景物的抒情,表達了作者心中所思,也讓我看到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想與親人會面,卻只得朝朝暮暮等待那驛站傳來的書信報平安。若是在國家蒙難之時,則更是音訊全無。也讓我感到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定要好好珍惜。

《宋詞》中,好文不止李清照所作之詞,還有以蘇軾,辛棄疾為首的豪放派,詞風雄壯偉麗,有如太山之巔。與婉約派形成對比,截然不同,生動地表現了宋朝人民的見聞感受,它們形式不同,主體不同,但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愛。因此讀《宋詞》養我浩然正氣,使我熱愛生活,玩味人生真諦。

宋詞讀後感2

近年來,聯校開展了“讀經”活動,這項活動也十分受各個學校的認可,所以也為我們各年級各推薦了一本書,這些書各不相同,各年級有各自的特色,我們班的特色便是《宋詞》,我們在晨會上都會讀宋詞.背宋詞,因為它是兒童啟蒙文庫,更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

書中所記載的文章,全都是古代著名的詩人和詞人的著作,文章內涵深刻,所以直接了白的去看文章,到最後也什麼都不懂,所以還要藉助下面的解詞和解說。先讀解詞,把詞中不懂的字弄懂,後讀解說,把文章的全意搞懂。在瞭解了詞意後,為了使自己記牢,所以還要用兩天時間去背,較長的也只用三天。

每當進入校門的時候,進入走廊,總能聽到遍佈全校的朗朗的讀書聲,是那樣的富含韻味,我們津津有味地讀著宋詞,欣賞著配詩的一幅幅圖畫,使人身臨其境,看著那生動的荷花,使人感覺夏天來了,看著那發芽的柳枝,讓人感覺春天來了;看著滿地的落葉,使人感覺秋天來了;看著傲骨的梅花一眼就可以讓人斷定那是冬天。的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想象能力豐富了。學起課文來輕鬆了。

讀了《我站在鐵索橋上》一文,當我讀到:“英雄的紅軍,曾在這裡強渡,高舉著紅旗,迎著火光,勇士們哪,攀著一根根鐵索,冒者密密的彈雨,衝破了敵人的火網!”時,眼前便出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激烈戰鬥場面,看到了紅軍勇往直前的大大無畏精神。這時,我就會下決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一定要珍惜。

當我讀到古詩中“渭城朝雨譯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句時,這幅美景呈現在我的面前:春光明媚,柳色清新,人們有意的呼吸著新鮮空氣,真是美及了。

真的,宋詞很美,它能給人以啟迪,在學習中,我們少不了它,它是對我們有益的課外讀物,所以我們歡迎大家,請“走進宋詞,兩天一文。”你會有收穫的!

宋詞讀後感3

高二下學期,語文教學以《唐詩宋詞選讀》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為主,根據備課組的計劃,上半學期主要是教學《唐詩宋詞選讀》。雖然說是選修課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每個老師都希望學生能儘可能多的掌握詩歌的知識,培養他們閱讀古典詩歌的能力,提高他們解答詩歌類問題的能力。但現實是:

一是由於小大學聯考的衝擊,語文停課一個月,課時減少了很多,而《唐詩宋詞選讀》精選了31首唐詩,32首宋詞,分12個專題,因此不可能對每首詩、詞都作詳細講解。

二是因為詩歌不像小說那樣有精彩的情節,學生對詩歌教學往往不感興趣,在課堂上,往往呈現出一種無精打采的狀態。

三是學生認為大學聯考不考課本上的詩、詞,甚至連名句默寫都不涉及選修教材,因此這本《唐詩宋詞選讀》上不上無所謂,反正大學聯考考不到。

面對這樣的現狀,在教學這門選修課之前,結合平時考試成績,我首先讓學生知道近幾年大學聯考詩歌鑑賞題的平均得分,讓學生知道做好詩歌鑑賞可以拉開與他人在語文成績方面的差距,多得一分就多了一份勝算。而高中能集中學習詩歌鑑賞,一是現在,另一就是高三的一輪複習,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樣即使不能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但最起碼能加深學生對這門選修課的認識。

其次,針對學生詩歌知識薄弱的情況,我初步從題材的角度介紹了詩詞的分類,瞭解各類詩歌常用的意象、常見的思想情感等。之後,我和學生一起給專題一和專題二的詩歌進行分類。在停課之前,教學類容主要涉及到“思鄉懷人詩”,“送別詩”以及“懷古詩”。如《送魏萬至京》、《春夜別友人》兩首送別詩,在教學時,從讀懂詩歌入手,引導學生積累這類詩歌中經常出現的意象:物象(月、浮雲、鴻雁、柳、酒、淚)、時間(傍晚、拂曉)、告別地點(灞橋、長亭)、交通工具(帆、車馬)、行為(目送、眺望、牽手、泣下、想象);然後從送別的原因入手,結合具體的詩句,深入分析詩歌中傳達的細膩情感,如同樣是送別詩,這兩首詩雖然都表達了依依不捨之情,口吻不一樣,李白的《春夜別友人》是朋友之間的,而《送魏萬之京》這是長輩與晚輩之間,除了不捨之情,還有一個長輩對晚輩的誡勉和殷切期盼之情。

第三,在教學中,不面面俱到,(.)對於設計到的手法,往往只分析最主要的或是最典型的,讓學生以書面的形式做一道詩歌鑑賞題。

曾經有人在新課程改革不久說:“新課程改革新在選修,難在選修,突破點也在選選修。”用好《唐詩宋詞》,就能讓學生詩歌閱讀方面有所突破。

宋詞讀後感4

《蔣勳說宋詞》,感動我的並不是宋詞,而是一個人的精神,他是蘇軾。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犯的罪相當於清朝的文字獄,遭到了嚴重的政治迫害。宋朝時仁政的朝代,所以仍然沒有殺他,只是貶到了海南。可是他的人生卻因此提升了一個檔次,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輝。蔣勳說,蘇軾到黃州後,對無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他的《寒食詩》中,有“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這樣的句子,他眼中,花和泥已經是一樣的事物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後來他到赤壁,又寫《赤壁賦》、《赤壁懷古》,抒發了生命的豁達。

當然蘇軾並沒有完全看透無常,活著的人誰也看不透。但是,我們連東坡的境界都望塵莫及。我覺得無常很難,直到年初的一場病,讓我看淡了許多。

去年十月以來,一直在咳嗽,斷斷續續,如秋日的霏霏江雨。只是疏於治療,一直拖到了今年元旦。那天一早起床,渾身泛起陣陣寒意,竟然動不了身子。當時父母俱已出門,一時欲濟無舟,心中不由得慌亂。掙扎了好一陣,終於將就起身,潦草洗漱。看著鏡中的自己,我竟然有些不認識,一年的第一天,我卻潦倒成這個樣子,真是可笑。扶著牆坐到桌前,勉強提筆寫下了一首古體詩,然後又倒在床上。

有生以來病得最厲害的一次,在醫院輸了兩週的液。在別人眼裡不算什麼,於我卻感慨良多。我們常自詡年輕人,可是卻又同老人一樣脆弱,幾枚看不見的病菌就能將我們打倒。其實仔細想想,人生七十古來稀,25歲的我,生命只剩下不到2/3,又何談年輕、年少?

在醫院的兩週,勝過我看的一切聖賢書。生老病死,離愁別恨,全在我的眼前發生。有一天我在等護士給我輸液,一家人連同大夫神色匆匆地推著病人衝進了搶救室,感覺沒過幾分鐘,就推出來了。這一次,病床變成了白色,再也沒有人慌張,有的只是全家的失落與茫然。這一切就發生在我的身邊,近得我稍微起身就可以觸到那人的病床。護士來給我輸液時,我竟沒有發現,因為我當時已經懵了。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已仙逝,可是沒有一次發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感到,親歷一個生命的結束,內心是如此悲愴而又無可奈何。

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無常。無常不是太陽東昇西落,無常不是四季秋收冬藏。無常是一切沒有預料的事,沒有徵兆的事,沒有辦法挽回的事。人世間有太多無常,只可惜我從來沒有讀懂。陸游唐婉,“山門雖在,錦書難託”的悽美愛情,我不懂;柳三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依依離別,我不懂;劉後村,“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的動情哀嘆,我不懂。直到這一回,有一個生命如流星墜石,從眼前消逝。我發現無常並不一定伴隨著刻骨銘心,反倒是如塵埃一般悄無聲息,不帶走任何活著的證據。

生命的無常給我們留下太多遺憾,甚至感覺不到活著的意義。螟蛉與鯤鵬,哪一個活得長,哪一個活得短,都終究會死去。但最難消受的,其實是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剩下”的人。史鐵生在《地壇》中所遭受的折磨,無非是母親用生命呵護了他,自己卻痛苦地離世。遠藤周作的《深河》中,面對親人離世,人們紛紛接受了恆河的洗禮,讓愧疚與悔恨隨河水流去。這才是無常令人神傷之所在。我常想起蘇東坡“縱使相逢應不識”,與妻天人永隔的痛楚。東坡一生都沒有看透無常,儘管他寫過《寒食詩》,寫過《赤壁賦》,但是他還是會悔恨,還是會憤怒。他說“人生如夢”,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可一旦到自己身上,也仍然消受不起。

因為我們終歸是俗人,我們還得吃人間煙火。倘若真看透無常,寵辱不驚,便不須再活著。那是王家衛的一句臺詞:“人生若真的無悔,那該多無趣。”人生若真懂無常,便也非常。

生病的這些天,我常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常常在心裡說,我會不會死?也許一個護士輸錯液,一味藥吃錯,我就會死。面對近在身邊的生離死別,我越發的神經過敏。我甚至在想,一個爆炸,一場災難,我們便不會再有明天。可是反觀眼下,我們又有多少未竟的事情?未竟其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說來容易做來難。譬如我做教師這個行業,最易攀比競爭,你不比,也會有人跟你比。我們能不能放下執著,只做自己。未竟其二,惜時盡孝。父母為了我的病,許多天沒有閤眼。我在想,難道非要等到他們也動不了的那天,我們再去報答這份恩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多少人因此而抱憾終生。我們來不及細細地坐下來籌劃幸福,趁我還活著,趁他們還活著,珍重這最寶貴的時間。未竟其三,善待眾生。我們都是自私的人,自私沒有罪。可是在生命的長河中,我更願做一個渡河的人。上善若水,希望用餘生的善念,笑對每一個無常的生命。若此,人生何憾。

宋詞讀後感5

近段日子,我一直在讀《宋詞》,並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詞的詞海中。

宋詞乃是我們中國詞史上的藝術巔峰,幾百年來,一直以自己豐富的情思意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讀者所喜愛。它是精選宋詞之中的經典之作,進行詳盡的註釋和精闢的評述,讓我更好地領略宋詞的迷人風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和美的陶冶。

讓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現實社會有太多美好東西浮現在我們面前,但好的東西不一定是我們所追求,我們的人生追求有時候只是簡簡單單的“她”,縱然只是驀然地回一回首,也能滿足我們無盡的願望。

我喜歡李清照婉約派的委婉細膩。用心那孤單時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苦悶。遙想初見時的“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誰知現如今卻“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當真是“花自飄零水自流氨。陳染其中,彷佛與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悵。我敬佩李清照的才華橫溢,錦心繡口;感嘆她經歷的悲歡離合,坎坎坷坷;欽配她在那麼一個時代,作為一個女人在詞作上所得到的傑出成就,讀她的詞,依我看來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賞豪放派慷慨曠達的豪情,佇倚江邊,看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站守沙場,看那“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感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何等大氣與徹悟!反覆誦詠,彷彿親臨其境,心潮跌宕,道不景浪花淘盡英雄”般巨集闊,豁達。我為之敬佩,也為之折服。

我欽佩蘇軾的大氣,面對東去的大河,其他人也許只是感時傷勢,東坡卻是何等慷慨,一句“人聲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就將其拋到九霄雲外。這是何等的大氣啊!我寡歡於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傾心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訴說;感慨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忠誠;惆悵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雨”的孤獨……

讀完了《宋詞》,真是讓我對宋詞的理解又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宋詞中蘊含著許許多多對人生的大度、豁達,都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

宋詞讀後感6

蔣勳老師是臺灣人,確切的說是成長在臺灣的大陸人,故鄉是大陸,生長在臺灣,這樣的背景也就註定了這部書在寫到南宋時用以自比的感情。

這部書一邊講歷史一邊講宋詞,講到宋詞就離不開政治,更離不開藝術、離不開美學,現在的宋詞是跟琴棋書畫聯絡在一起,是一種藝術品,雖然宋詞都是人寫的,但是用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來形容也不為過,因為許多句子已經成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不可複製,只要世界上還有人說漢語,他們就不會消失。許多宋詞的千古絕句,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寫出來的,李後主、蘇軾、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詩句了,他們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過下來,也寫不出那些個感人的詩句。只有在國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轉折的時候才能發出那樣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們平日裡的考試失利、朋友爭吵都是雞毛蒜皮,少年強說愁罷了。

每次讀中國的歷史,讀到極盛或極衰的時候我就想哭,讀完這部史書,更加感受到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氣息,從盛唐的張揚,到北宋的內斂秀氣,再到南宋的小確幸,時代在變,民族性格在變,歷史在變,歷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轉的,每一個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著走,似乎決定著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運。蔣勳寫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時喜歡蘇軾和辛棄疾的詩句,不喜歡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種收回故土的思想,許多辛棄疾有名的邊塞詩篇都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情感,讀了之後的人就有一種奮不顧身想上戰場奮勇殺敵的情感,或是在邊塞守衛國土的一種自豪感,臺灣人在學,我們也在學,不過我們學來的詩篇,用來代入的場景不一樣,臺灣人用南宋來自比,代入兩岸關係,大陸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兩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華,恢復萬邦來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國際地位,兩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顯現。蔣勳年輕時正值****鬧得火熱之時,大家以一種“南宋”人的心態來看待自己,年邁後,時代變了,漸漸地發現不過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奪回汴梁一樣,面對強大的對手,無能為力,久而久之在這種環境下,文化中的小確幸出現了,偏安一隅的思想開始佔據主流,作者也漸漸反思,發現也愛上了柳永、姜夔的詩句,想來也是有點意思。

從一個時代的興衰,一個朝代的興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個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個境界,這也是我發現的這部書的精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總結出人生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從這裡開始,人生開始感受到了一種頹廢,繁華下落,開始沉靜下來領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眷戀和珍惜。

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在這裡,人生多了一份執著,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長的痛苦。很多人在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並沒有過渡到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種釋然,尋來尋去,不過如此,曾經的不過是亂花彌眼,淺草沒蹄,要尋找的不就在眼前麼,執著只是經歷,難成結果。

宋詞讀後感7

我喜歡宋詞,喜歡她豪放,喜歡她哀婉,喜歡她清麗,喜歡她壯美……

宋詞是一杯陳年的酒,歷久彌香。有“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的李清照;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晏殊……無論是詞還是詞人,都令人回味,有人如詞、詞如人、人詞合一的境界,你須小酌慢飲,才能品出個中滋味。他年重讀,更是回味無窮。

宋詞是一盞新沏的茶,芬芳淡雅。“春日遊,杏花吹滿頭。”拂面不寒楊柳風,不僅“吹皺了一池春水”,也吹醒了“一簾幽夢”,帶給人無限的憧憬與遐想。“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的蕭瑟又使你的心陣陣發冷,這種時候只能是“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了。宋詞就像是一灣清泉,她的美是淡淡的,你只有在霏霏細雨的古巷中,撐著油紙傘,滿懷期待。恰在此時,逢著了一個和你一樣也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她有幽怨,也有哀傷,更有丁香花一樣的顏色和丁香花一樣的芬芳。

宋詞是一首激越的詩,雄渾大氣。“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的岳飛,面對山河淪陷,抬望眼,仰天長嘯,發出了“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蒼涼,滿腔報國之志無法施展的絕唱讓你靈魂震撼、心頭滴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如一山西大漢持巨爵、彈鐵錚,引吭高唱“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數次遭貶,一生飄零,空有滿腹經綸的蘇軾怎能不感慨歲月無情、人生短暫、事業無成呢?這時,詞人們就像站在你的面前,隨著他們的慷慨激昂,你也心情激盪,熱血沸騰。

宋詞是一幅秀麗的畫,意境幽遠。“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戀,疑是湖中別有天”的西湖美景;“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郊外春光;“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塞外秋景,哪一處不令人駐足、令人流連,縱使你是丹青聖手,也難繪出如此多姿的色彩。

宋詞是一首哀婉的歌,蕩氣迴腸。既有憂國憂民的岳飛、辛棄疾,“臣子恨,何時滅!”“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飽含著詞人的淚和血,他們的愁是悲壯的,悲壯中透出幹雲的豪氣。也有對故國故鄉的深切懷念,“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思鄉之切,如杜鵑啼血!此詞不可念,念之人腸斷!還有對自我命運的嘆惋和親人的思念:“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種哀愁像綿綿的秋雨,侵入你的肌膚,深入你的骨髓,痛徹你的心扉。

宋詞是良師、是益友、是戀人。她豐富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性情。

我喜歡宋詞。

宋詞讀後感8

接觸蔣勳,是因為愛看《紅樓夢》,我常說:“多情人看紅樓,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著哭,跟著笑;無情人看紅樓,看的是‘食盡鳥投林’,知進退,明捨得”。然而,蔣勳卻把紅樓一夢解釋得既入情又清雋,這般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切換,實在讓人驚歎。從這點上看,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那種“靜水流深”的學者一樣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學用很人情味的過程表達出來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與批判人性惡的箴言用很夢幻的童話傳達給孩子們,蔣勳則擅長用很生活、很心靈的方式來向成人世界表達生命的意義。

蔣勳是個很純粹的文人,只專注於藝術作品的文學性,比如他評價《紅樓夢》,不會把美食、建築、華服單獨拿出來深入研究,若有些許篇幅的描述,也是為了讓讀者能瞭解當時的文化以更好地瞭解作品本身。他更多地是在講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運;在講癩頭和尚、跛腳道士如何給執迷之人指點迷津;在通過曹雪芹的作品說一切人生的狀態都是值得悲憫的。所以看《蔣勳說紅樓夢》,讓我對作者的素養與境界真是肅然起敬。

基於以上所說的表達方式和他對經典之文學性的尊重,我對他的其餘作品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讀《蔣勳說宋詞》這本書仍然是一次意外。相對於唐詩而言,我是不太喜歡宋詞的,珠玉在前,唐詩恢巨集大氣,李太白一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就把古今萬千氣象都道盡了,再說宋詞,“兩宋之間,一人而已”,我們就來看周邦彥的名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種意象的對比,宋詞就相對好像更纖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志,然而李後主則終日關心的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種小情緒、小落寞。也許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來說,比較難理解宋詞的美,最在意“家國天下”的年紀,是看不上這些兒女情長的耳邊絮語的。所以,最初看這本書的目的,是想瞧瞧蔣勳這位“生命的旁觀者”是如何看待宋詞的小家子氣的,會不會偶爾他也不那麼中庸?可是這本書拿起就放不下了。

首先是整本書的格局,蔣勳在談每一個詞人的時候都連帶著把他所處的朝代背景、生活際遇交代了一遍,你很少看到一部專門談詩詞曲目的文學作品會把那個年代的歷史統統寫進去,通常是非常嚴謹地在講格律,講平仄,講意象。可是在這本書裡,我們看到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深謀遠慮,看到了宋徽宗起興文化的良苦用心,甚至看到了李後主整個跌宕起伏的人生對其詞作的影響。我們在這本書裡看到了詞這種文學形式在整個宋朝時期的發展演變,對一種文學形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種更為全面立體的瞭解和掌握。

其次是拓寬了對美學的認知。就像我先前講的自己對宋詞的感受,覺得宋朝的詞人太過拘泥於生活瑣事,沒有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視野和心態。可是蔣勳說,這一種繁華落幕後的自省,是經歷過金碧輝煌的盛唐以後,人們轉而開始關注自己內在感受的一種變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落寞”和細微的觀察實質上是一種進步,他稱之為“頹廢美學”,是指在現實生活裡,人向外的征服已經沒有任何缺憾了,這個時候,心靈上的空虛感、缺憾感就成為了他們創作的源泉。所以不論是李煜、周邦彥、李清照,在他眼裡都是更為內省和細膩的存在,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更敏感、更準確的。往往空虛過後,人就開始呈現悟道的形式,這是瀟灑肆意的李白和報國無門的杜甫所達不到的境界,而宋朝的整個節奏正好都是平靜內斂的,這是時代所賦予的氣質。

最後是這本書所傳達的一種文人的氣度與從容,叫人稱讚不絕。如果我們說李後主寫“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是他作為亡國之君的懦弱和無能的體現,那我們不要忘了,歐陽修、范仲淹這些有名的政客,他們表達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時,也不會覺得羞怯。但今天我們在官場裡,是很少有男性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遠不及宋朝文人的坦然,這事實上使得文化在部分人群身上產生了一種“特殊性”,它是相對封閉的。我們再看臺北故宮博物館裡蘇軾的《寒食帖》,寫錯了就點一點,再改一改,面對人生中的錯誤非常隨意和坦然,所以宋朝給文人的大環境是讓人倍感舒適的,沒有壓迫感。就像程顥的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所述,任萬物自生,如天觀世,說任何生命的美麗都不必去駕馭,自現而自隱,自滅而自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宋朝和宋詞又是外放的,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無拘無束。

推薦大家看《蔣勳說宋詞》,不僅是看宋詞之美,更是蔣勳道出的宋朝之美,看整個宋朝文化對一個人生命態度的影響,除去唐朝的豪放與瀟灑,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內省與沉澱來面對各種際遇,承受各種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