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愛農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06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範愛農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範愛農讀後感

範愛農讀後感 篇1

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髒、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後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能夠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範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範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著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並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在《範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述範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著讀者走近、深入範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範愛農讀後感 篇2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之後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齊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鬥爭的資料,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之後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檔案,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職責感。

範愛農讀後感 篇3

範愛農在看戲的歸途中,微醉著,在水裡淹死了。自殺?失足?其實魯迅這裡探索的並不是範農那天夜裡的死因——這並不重要,範愛農不是拿破崙,他的死因不會有人感興趣。

魯迅通過大段文字來描寫革命後的現實,這才是範愛農悲劇的根源吧。一個思想上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且窮,到最後只能“寄食”為生,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與生存的衝突,他死了,對自己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他生錯了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外在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草房換成了高樓,小車代替了步行。但風燭之中的老年人,就算披上華麗服裝,也還是快要入土的死相。中國必須再次進行一次根本性變化,才會真正醒過來。沒有百年以上的鬥爭,中國人的思想真正覺醒,民主真正的實現,這些都還將是一個夢。

現在,窮人還是不要讀書好些。醉著,昏著,瘋著,感受到的只是肉體上的一些痛。一讀書,就會多一層痛。

如果科學發達,有一種讓人忘記知識的藥,我就是傾家蕩產,也買來吃下去。也許,酒精就是其中一種?有人罵道,媽的,我要用酒淹死煩惱,可是煩惱學會了游泳。

範愛農讀後感 篇4

從外表上,範愛農身材高大,至少比訊哥兒要高大。訊哥好像只有1.6幾個頭。而且魯訊的文中也提到“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訊哥也許是彼此相對比較了一把,當時心中。文中的老範是長頭髮的,或許現代看來,高大的人,在帥氣上便有了一點資質。然而再往下讀後,這感想便打消殆盡。還有一點,範是不願意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的。其一,他或是認為他們這些文人口頭上的痛斥,形同放屁般,是微不足道的。其二,殺人的事情發生,只能接受事實,於人於已無能為力。事前如此,事後亦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他與他老師的感情未必至深。從“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言語中,他心中似乎破為淡然。此後,“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他在鄉下做教員,生活上看出有些艱難與貧苦的。有時可以做些推論,他或是一有錢便嗜酒,於是常常把錢花光了,不可而知。文中提到“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而且每每進城必找訊哥喝酒。或許之前他是不愛喝酒的,然而現實社會的悲哀,與人生上經歷,給他不斷的刺激,無能為力改變,又是滿心的悲鬱,以致最後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在讀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看來之前的喝酒破為是工作與待遇之故。

然而工作後不久“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老範想必還是喜歡在城裡幹些活計,掙錢的。工作掉了之後,便又恢復如前,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到了借錢喝酒的地步。從社會家廷方面,他對於妻女,破為不如何的著想。按今天看來是對家廷不負責任的酗酒漢。

總來說,範對社會現實是無奈的,生活工作或少些積極與主動。最後“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希望在他人生裡有訊哥那樣的人來談心與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