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家園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2.88W

禾火長天

尋找家園讀後感範文

刻畫平凡的人物,講述寫實的故事,賺得讀者五味雜陳的沉默。

——題記

看到一半左右,講述多少多少人因為小紙條上的隻言片語被定罪,我是有點誠惶誠恐的。我不知道我現在寫出的東西會不會在將的某個時刻被翻出成為拖累我後代的罪狀。我希望我這篇胡說八道的散攻擊效能小一點,溫柔一點。

別把筆桿給畫家

我說別把筆桿給畫家,是因為他們寫景太好看了,聲光色相俱全。

高爾泰就是個大畫家,他寫景,是有色彩的。

"水面鋪著斜陽,橘汁般一片金紅。漸漸地金紅變成了瑰紅,又變成了紫羅蘭色。……激起的波紋上閃抖著灰藍的天光。"

他的景還有溫情。

"裡面很黑,但是冬暖夏涼,黑暗中有股溫馨,我喜歡。""沒有神就沒有放燈的理由,也就沒有黑夜裡滿屋子星星點點的那份美麗開心。""這是母親會拉著我的手,指給我看天上那些最初的星星,告訴我它們的名字,給我講它們的故事。我至今認得那些星星,記得它們的故事,它們也出現在北美的天空。看到它們,我就想起母親。"

他在寫"園牆倒塌,園中花木凋零。只有一架忍冬十分茂盛,一年一度開滿鮮花。"這要是放到什麼大學聯考閱讀理解裡面一定要被拿從字面含義解釋一下,再從深層含義剖析一下。就像放到這篇裡面,一個非標準答案可能就是——前半句寫家園頹景,與童年時夢裡家的美景形成鮮明對比,表現家園因戰爭而飽受摧殘,從側面反映了日軍的殘忍冷酷,嚴厲抨擊日軍暴行;後半句描繪即使是在這樣的蕭條敗景中仍舊有忍冬茂盛開放,借"忍冬"暗喻在灰暗的日子中艱難求生的,像俞同榜一樣的百姓,歌頌了他們堅韌、頑強的靈魂,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未充滿希望。除此之外呢?高先生還想表達什麼。

可能連高先生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寫吧,我覺得。我們在看一個景物的時候各人自有視角,所見景物繁多,我們自然會聚焦在感興趣的事物上面。

比如很有趣的一事,我們系裡一個大佬,可以算是人生贏家吧,在臨近期末的時候發了一條說說帶了幾張圖片,當時和舍友都看到了這條訊息。舍友A:他去吃了好多好吃的!舍友B:他有女朋友了?!我:他大作業碼完了?!

所以或許高先生也確實同那位《一種美味》的作者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深意,所見即所感。高先生本性自由,在大起大落中自生一種超脫和樂觀,可能他其時的焦點就是忍冬。這已經成為他習慣的思維方式。書的開篇附有幾張圖,身為大畫家的高先生,與畫作有關的插圖竟然只有兩幅,那這兩幅一定是精華了,這是不是也是編者想要傳達的什麼關於高先生本人的思想的訊息?其中一副水墨,我看得特別舒服,叫《老子》。我只是一個勤勤懇懇碼程式碼的程式設計師,自然不懂什麼書畫鑑賞,看藝術品也就只能停留在好看與不好看的層面上,說不出什麼筆觸渲染之類的大家評論。我就是看得舒服。我想高先生畫時走了心的,水墨氤氳開的老子有他隨意的姿態,風吹一大把的鬍子,花白的,那是耄耋之人的大智慧吧。有時候我覺得高先生就是一個現世的老子,不過恐怕是低配版的,這是後話。但是,他總是能在一片混沌中找到自己飄逸自得的方式不是麼?就像在整個人生的殘垣斷壁中他總是能找到一盆忍冬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

全書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所以看書的時候,我感覺像陪著高一起長大,一起浮沉。

童年的時候的高的心態,就像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中的一群孩子一樣,在無人管教的角落肆意生長。土地或許貧瘠,但誰說不能撿花的種子,和著泥,種下承載太陽的希望。正是孩子的天真啊,使得他泉湧般迸發的思想無處安放。孩子可真是天使,他們這時候想的東西都是有犄角有色彩的,腦子裡一堆的怪問題,動不動就愛思考個宇宙人生。這些問題強迫了一些大人直面自己的無知,他們恐懼,所以呵斥著孩子要抹去稜角。高先生少年前半段求學大抵這麼逃學留級過的,直到解放前高淳學校裡了一批思想開放點的老師。

這批老師用標準國語授,而當地人講家鄉話,就有了語言不通的問題。這裡我深有同感。

兩年前的暑期,我有幸跟隨團隊去往蘇北豐縣支教,他們那裡也講普通話,跟他們講也聽得懂,只是有時候聽他們講有點不利索。他們告訴我在他們那兒其實都講家鄉話。我讓他們要多講多適應,為了以後走出去,他們說大家都用方言如果特意講普通話有點兒裝的嫌疑。也就了了。

在高的回憶裡,這群老師被作為一個整體描述。他們可以說是他少年時代的福音,作派"不分尊卑","不會說你刁鑽古怪胡思亂想","反對分數主義"一顆理想主義的種子,在無聲無息地萌芽。

驀然覺得我之幸運,求學時代遇到的老師都是開明的,他們尊重我的想法,鼓勵我發散思維,傾聽我的意見,任憑我把班裡的百日誓師搞成武術演講大雜燴,還誇我搞得不錯……我又想啊,也許我做不到這群啟蒙老師一樣崇高,但我能不能給別人的生命裡帶去一點光?我們離開之後有孩子說想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大學的生活,我拍了照給他。去年有一批孩子大學聯考,他們問我怎麼複習,怎麼緩解壓力。這幾天又是一批孩子們考完了,在報大學聯考志願,一個孩子微信我,問我志願該怎麼填,她喊我"姐姐"我恐怕這輩子都不夠格承擔為人師表的責任。但就有一些零瑣片段,讓我能從另一個角度感念到高對他的老師的感激。

比較明顯的衝擊應該是從唐素琴開始的。這個從小到大"正確得可怕"的優秀女學生,在經歷了審查被打成右派,被折磨得晦暗無光之後,等到太平日子裡她和兒子吵架,那說的還是"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化素質又這麼差,一民主就亂,亂起不得了要是你當了領導,你怎麼辦?"依舊是"正確得可怕"但是呀,令人高興的是還有兒子和她爭吵,說她思想老朽。這吵得可真妙。畢竟時代漸漸是下一代的不是?

從這裡望後,高長大了,時代變了,人開始迫害人了。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城。

60年群像

我不想對一些殘酷的現實去抽絲剝繭,我想這也不是高先生的本意。你看他寫每一段故事,都沒有撕心裂肺的催人淚下。他有他自己的記憶方式,悄無聲息地戳人心扉。

對母親從報喜不報憂的龍慶忠,他的'結局是藍皮襖幾易其主。

三位軍人的記憶點都從苦難中戛然而止,直奔墳墓。

女兒高林前一秒還在讓自己放心,下一刻隔了水聽聞人去樓空。

先生一直在頻繁的苦難中看到美,撿拾生活的金豆。群像角色間,他找尋自己的定位,在各種建議和幫助下,或許曾經迷失,但最終能找到自己最想要和爭取的事物。(fsir)這個路途也許充滿荊棘坎坷,遍體鱗傷,眼睛乾澀,但聽得見堅定的歡呼。

常書鴻先生是高非常尊重的一位前輩,其時也遭了難。批判常書鴻先生反革最凶的,是一手培養提拔起的人,"每次鬥爭會此人都要哭著問他用這些小恩小惠三名三高拉攏腐蝕青年是什麼目的"高先生敘事很客觀,沒有夾帶個人情感發表些對這個學生的看法。但是他寫了常先生的思想——

"他(常書鴻先生)說,老牛鬼這個稱呼不壞,牛是善良的動物,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正是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質。"

常書鴻先生可真讓我肅然起敬。他對生活豁達,對人寬容,仁慈,對事業忠誠,是我心目中真真正正有大智慧的人。

總之,一把鬆了弦的大提琴,深沉訴說,拉一曲終了,也就這樣。吉他貝斯架子鼓和高潮,都是看不到的。

寫在最後

在最後,我有點想發表一些乖張的言論,高爾泰先生本人看到了,恐怕肯定是要打我的。他說他不喜歡蘇州園林,說九曲百轉,有虛假感,又上升到製造園林的化又是虛假堆砌的。依我看,這是行業隔膜。匠人胸中自有萬千溝壑,我們也不是不能評論,但如果不瞭解園林的藝術,不瞭解堆砌和預設的平衡,不瞭解虛實的結合,認為別人的心血"虛假",是不是有點兒自我中心了呢?

高在蘇州上學時教學方法改革,他說"獨尊觀察力和精確性,排斥個性和想象力,嚴格的技法規範和操作程式都無不是為了客觀地再現物件,以致十個學生畫一個老頭兒,畫出十個老頭兒一個樣,就像十個不同角度的同一照相。"其實真實情況怎麼樣我們也不知道,這是從作者自己角度出發的,肯定帶有負面情緒。但萬一改革真的是為他們好呢?高字裡行間老透露出一股別人不理解他的思想,但同時他又何曾辯證地去分析過別人的想法呢?他被迫著這麼學了之後,也"注意層次比較,注意塊面分析,注意解剖透視,注意區別固有色和環境色質量感和空氣感並逐漸從這裡面得到樂趣"你看,事情總沒有這麼糟,還是要多給別人說話的機會的。

拙見淺薄,難登大雅之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