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告別》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3.39W

這麼多天一直被陳染的文章滲透的神經兮兮,“我”的幽閉冥想症、黛二的無奈逃離與歸來、尋找生存理由的送死信的老頭、早晨眺望窗外,眼洞卻又空又大的女人、還有繆一、麥三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縈繞在我雜亂的心間。我想拋開他們卻還是不由自主的把這些都緊緊的攢入腦中,我想可能和他們有共同點去尋找一個安靜安全的棲息之所。

《無處告別》讀後感

我一直記得陳染的話,雖然不確定是否為本人的直接描寫,但我相信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主觀臆想。創造一個人不外乎自己的形象或是假想敵或是崇拜嚮往的人。所以我深信書中的`每一個人都鮮活的存在著生活著。

“我”是一個年輕的女孩,是個幽閉冥想症患者,難以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害怕亮光,那些光像是赤裸裸的將其暴露於人前,穿透身體看到先天孱弱的本性,當這些文字呈現在我面前時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這是在說我嗎?

我和她一樣喜歡一個人呆在小屋裡,插上門,拉了窗簾,關上燈,就是我的世界;我曾經也想像黛二一樣逃離這討厭的城市,逃離這慣性一樣無聊空洞的生活,可是她的逃離讓我有了後怕,怕逃出一個幽暗的城市再次進入一個更加厭煩的空間,這樣兜兜轉轉之後,還是在三個月末又逃似的回到這個曾經被自己狠狠詛咒過的城市。

這已經不是一個生活地點的問題,我們已經習慣於固有的生活方式,習慣於慣性所以就更習慣於抱怨。我們不喜歡挑戰,不喜歡再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生活,有時候覺得像是固步自封,但是一種已經熟悉了的親切我很難拋棄。我像是個陳舊的、迂腐的、傳統主義下的奴隸,被固有的、慣性的生活奴役著,即厭惡著舊生活又懶惰於開闢新生活,連反抗都做的與世無爭。我是多麼痛恨這樣的自己,但是龐大高傲的自尊心不容許我低下頭,只有痛苦又微笑著慢慢生活。

行走著,慢慢找尋我想要的生活,平靜中播散著自己的愛。聽說過一種“彪愛”公益活動,主題是要打破冷漠,大聲把愛說出來,把人心的距離拉近。每一次這樣振奮人心的活動會給我帶來巨大的人身價值和現實行為的改變,結果也確實是這樣。“彪愛”的意義很向上,我也覺得人們太冷漠表情太凝固,如果這樣的活動,可以讓更多的人將冷漠這面高牆推倒,變得熱情親切起來我會很開心。

我一直嚮往著人心向善人人熱情,這樣走在大街上的人們會更多微笑更多開心,但這樣的場面我只想看著卻不想參與,或許在背後開心爽朗的我,被推進人流我的表情就會不自然給大家帶去不協調,我還沒準備好怎麼跟人相處:面對孩子不知道怎樣孩子氣的逗他們開心;面對老人我又不知道怎樣親切有禮貌的敬仰,這些比我有更多的生活閱歷的哲學家。

我喜歡稱老人們偉哲學家,因為我尊敬他們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只有生活歷練才會把一個人磨礪的成熟穩重厚實淳樸,我害怕一不小心顧及不到禮儀討老人家生氣;甚至在面對同齡人時候也會覺得不安,我有點跟不上他們的語言潮流和玩的偏好。

《 無處的告別》或許我已被你觸動,但我愛那個我應該明白我不可能是黛二,我生活於現實之中,想要更好地生活或許應該有平靜的姿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