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精選6篇)

來源:才華庫 7.91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精選6篇)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1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洩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

這是我第二次翻開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時與家長們共勉的一段話。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位學過心理學的家長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但我卻一直沒有閱讀。在與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學習下,這一次我終於認真閱讀了這本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必讀的兒童心理寶典。

說實話,由於知識儲備淺薄,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著作,我的領悟是極為有限的。有的章節內容我的理解也比較淺顯。但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穫。

首先說說“人格”一詞,開始我通俗地理解為性格與道德品質,而在心理學上應為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徵系統。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概念。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時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要從童年著手。顯然,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作為班主任,要多讀一些教育著作,多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讀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碰到過特別愛笑的學生,也一定遇見過沉默寡言的孩子;我們教過自覺、積極向上的學生,也碰見了調皮、消極頹喪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們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瞭解他們完整的生活經歷。”兒童所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瞭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這就是兒童人格的統一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想我們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絕對不能孤立地看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輕易地懲罰學生的出錯,應儘量瞭解孩子的整體人格,探尋背後的原因,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更輕鬆地解決,也會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談及了兩大重要內容,即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感。兒童對於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於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越感。”自卑感與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閱讀完這幾章內容以及結合同仁們相關的閱讀感悟,我想到了愛的教育和賞識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論以及追求優越感的教育意義在某一層面上的具體衍生就是愛和賞識。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讚美,可能就在他的心裡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裡,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裡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現他們閃光點,並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教育者最神聖的職責,或者說最應該去做的,就是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喪失勇氣,並且讓那些已經喪失勇氣的學生通過正確的教育重新獲得自信心。”這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給學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實實做老師,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個好老師,做個幸福的班主任。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2

看了敘事者推薦的《兒童的人格教育》,我對這個書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本書真的有這麼大的魔力值得一讀再讀嗎?讀完此書,我發現確實如此:好書不厭百回讀。強烈的讀書期待和好奇心是我讀這本書的主要動力,而動力的背後是出於對兒童心理的探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和孩子的衝突越來越多,我必須閱讀心理學著作來改變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長。阿德勒說,兒童的心理非常奇妙,無論哪一個方面都令人著迷。是的,讀完此書,越覺得著迷了。

對於孩子犯的錯誤,我給過無數次的指責,甚至大呼小叫,不停嘮叨,總是催促,固定思維認為孩子屢教不改。原來孩子的問題都是平時一個個小錯誤造成的,可我作為家長,只是採取了一些自以為正確的措施。兒童的所有行為都從整體上反映了她的生活和人格。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應該在理解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來理解這個孩子為什麼犯錯。脫離了主旋律,是無法理解單獨的音符的。結果,我的發怒、指責,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貶低,孩子缺乏糾正自己錯誤認識的判斷力,而作為教育者的父母憑藉自己的權威,將一些嚴格的規則和規定強加給自己的家入,異常嚴厲地壓迫自己的孩子,威脅要剝奪孩子的自由,實際上已經剝奪了他們的自由,似乎在孩子身上喚醒了一種反抗情緒。生活中我教訓孩子,孩子反駁我的場景歷歷在目。刻板、專橫的教育是徒勞無益的,它只能讓孩子疏遠教育者。嚴厲的背後是理解,是同情,我想趁著孩子還小,改變自己還不算晚。我要牢牢記住,不能粗暴地對待孩子,要不斷地鼓勵他,耐心的向他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

每天晨讀的時候,總有一些學生站得不像樣子,而我也總會加上一句“站直了!”,然而確實如阿德勒所說,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因為過幾天這些孩子又恢復了原樣,原來孩子倚靠東西的實質是他需要獲得某種支援。教師應該用同情和理解來幫助孩子消除潛在的問題。說到底,要激發學生通過改變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卑感。我恍然大悟,“東倒西歪”的背後,我以為是孩子屢教不改,其實是孩子需要我的同情和理解。

每次考試之後,總有一些學生考得一塌糊塗,今天在書中讀到:許多老師採取嚴厲的措施,或給他們打低分,想以此來激發他們潛在的雄心。如果這些學生身上還殘存一些勇氣的話,那麼這個方法可能會奏效。但對於那些在學業上已接近警戒線、已陷人混亂狀態的學生來說,使用這種方法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愚蠢。哪個班級沒有幾個“學業接近警戒線”的學生?我們當老師的,對他們似乎更加嚴厲,因為我們總覺得孩子管不住自己,那就靠我們教師的責任心來嚴厲管教吧,殊不知,我們可能把孩子逼得越來越遠。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學校是為社會教育學生。我們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放棄成為好學生理想的兒童。這些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少,他們不過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們可能當不上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但有可能在體育、藝術等方面有所建樹。我們要將它們作為破口,鼓勵孩子在其他領域取得進步。當教師從孩子某一個方面的特長入手,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那麼教師的任務就變得容易得多,這就像把羊群從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帶到另一個水草肥美的牧場一樣。學會判斷孩子是否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哪些努力是徒勞無益的,那麼,對孩子的培養就會變得更容易一些。

既然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一個兒童從出生開始,就時刻處於努力追求優秀、完美、和優越的過程中,那麼我們教師就有責任激發學生的潛力,但追求優越感和自卑感是同一個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教師塑造孩子的心靈,掌握人類的未來,我們不要把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對一個孩子來說,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成為勇敢、堅韌、自信的人,要讓他們面對失敗不氣餒,要把失敗當作一個新間題去解決,這才是孩子受益終生的。

合上《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整個人似乎受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我始終相信書籍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會慢慢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思維,會慢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不經意間的改變,驚喜。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3

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人的行為累加成一個人的命運,感慨行為的巨大影響力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性格對命運的直接影響。

百度搜索“人格和性格”出現1570萬個結果。“性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也是生活環境的烙印。個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這個概念源於拉西語Persona,一開始指舞臺上演員的面具,後來被借用成心理學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於他人的精神面貌。確切地說,人格涵蓋了性格。

短短的幾十天時間裡,這本書我看得囫圇吞棗。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個能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分庭抗禮的猶太人用自己的經歷和幾十年不懈地研究告訴了我一些我曾懵懂難了,但真正存在的東西。

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

幾天前我曾看過一部美國電影《front of the class》(《叫我第一名》)似乎聽著名字是一種赤裸裸的宣誓,其實電影內容不是要強的宣誓而是一種被打倒無數次後堅強站起的韌勁。主人公佈萊德從小患有妥瑞氏症,父母離異,周圍人嘲笑他,他被一所所學校勸退。沒有人知道他患妥瑞氏症前,連父親都覺得他一直在故意作怪,看心理醫生成了家常便飯。在知道了病症後,周圍的歧視一直存在。但是萬幸他有一個不放棄他的母親,並遇到了一個讓他改變命運的校長,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成了一個優秀的師範畢業生。可妥瑞氏症讓他一次次面試失敗,他很樂觀,積極面對困難,最後遇到了不歧視他的學校,成為一名優秀的國小教師,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一個從小就有缺陷的孩子,在最後走上這條圓滿的成功路不得不說他很幸運,也很努力。他的母親,學校的.老師,他想為此證明給他看的父親,是他們幫助兒童時期的布萊德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

翻書的時候突然發現100多年前的阿德勒早就詮釋了這點。書中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阿德勒在書中說,學校是一個顯示器,種種原因,它能顯示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學生中顯得尤為明顯,我們總是拿群賢的孩子和普通學校的學生做比較,確實凸顯的問題也特別多。

書中第二章這樣寫到:“兒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無論我們接觸到哪一點,都引人入勝,令人著迷”。我們都是兒童的老師,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批評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是看到了兒童的表面,或者直視他們所犯的錯誤。書中提到“如果我們明白了真實的情形,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對孩子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予以懲罰,幾乎沒有什麼意義。”

中國古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懲罰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斷懲罰不僅是沒有意義,而且是極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一種生存的試探,老師的表揚、懲罰、冷漠都是一種反饋,該採取怎樣的反饋才能幫助他形成正確的理解、應對模式,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

和家長接觸時,常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也曾和問題學生家長交流的時候瞭解到,家長在家其實對孩子的不良習慣狠狠地在懲罰,可是孩子依然不良於行。

無數的例子表明,有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情,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其次,即使體罰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也並不意味著,其他方法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體罰孩子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如果我們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孩子可能會去做我們要求的事,但這不是在鼓勵孩子用暴力來解決衝突嗎?

當我們為了迴避懲罰去做事情的時侯,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於對失敗的憂慮。

聖誕節那天晚上,微博上有人轉載柴靜柴老的新書《看見》的釋出會。花了兩個多小時細細看了各位新聞人的人生體悟。柴老的演講中有幾個例子幾句話特別觸動我。她曾採訪一個電擊治網癮的機構,戒網癮的孩子面對鏡頭抱著老師痛哭流涕,面對電擊,孩子靜靜地流著淚,麻木地說不疼。最後那位老師神祕的微笑以及輕飄飄地一句:“如果能裝一輩子,不也是一種成功嗎?”讓柴老深思,也讓我深醒:真能裝一輩子嗎?孩子的行為只是暫時對懲罰的妥協,或許走出這裡,他會變本加厲,甚至溫和的孩子變得暴虐異常。

阿德勒在書中61頁這樣寫道:“沒有一個殘酷的行為,骨子裡不是隱藏著虛弱。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對殘忍感興趣的。”

個體心理學不主張用過於嚴厲或過於溫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們避免犯錯誤,不斷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並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對孩子過於挑剔和嚴厲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完全喪失勇氣。過於溫和或溺愛的父母又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現實,也不要用悲觀的態度來描摹世界。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儘可能充分地為生活做好準備,使他們以後能夠應付自己的生活。

有些時候我們總會有這樣的無力感5+2=0,覺得懲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根本原因不在學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師的反應確實都是一種反饋,會迫使孩子形成相應的應對模式。不過,父母更理性地來面對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及對人對事的解釋,尤其是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協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理解,促進孩子積極行為的形成,並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長期的、不斷的反覆,也許可以促使積極的形成。

有時候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需要得到反饋。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後,對方表個態就足夠了。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願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這將導致惡性迴圈,因為一旦人們認為受到了強迫,他們就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年紀越大,我們會發現他們不聽話了。

我喜歡和長輩聊天,記得去看望退休的國中班主任時,她曾對我說,孩子有悔意時,別繼續咬著他的缺點不放。別做一個過於率性的班主任,律人前先律己。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愛面子的,年紀越大的學生尤其如此,且他們愛面子來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評之前做好充分調查,爭取批評教育的主動權。再次,儘可能地發掘孩子的閃光點。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兩個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絕不及其餘,不翻揀陳穀子爛芝麻,要乾淨利落。

在書中p56阿德勒這樣寫到:“即便一個兒童花了很長時間學習走路,只要最終學會了正常行走,就不至於形成影響他未來生活的自卑情結。”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係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兒童與生俱來的可能性和能力並不占主導地位,同時,我們從成人的角度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麼樣,也是值得的。最後我想用朱光潛的一句話結束我的交流:“此時,此地,此身!”即:能在此刻完成的事情絕不拖到下一刻;能在此地完成的任務,絕不妄想換個環境;能自己獨立完成的任務,絕不轉嫁讓他人代替!做個合格的教學者,引導者!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4

再一次讀《兒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頗深,但又不知從何寫起。謹以此文,記下閱讀感受。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這本《兒童人格教育》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兒童教育問題,貫穿其中的幾個關鍵詞是“人格的統一性”、“優越感和社會情感”、“自卑感”、“外在環境”等,對這幾個詞的理解有助於我們讀懂其核心觀點。

其實,在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個體在追求優越感和社會承認時會發展出不同的行為特徵和習慣,即所謂的生活風格。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生活風格就大體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

1、支配—統治型,這種人比較不會顧及別人的利益,他們追求優越的傾向過於強烈,甚至不惜利用或者傷害別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2、索取型,這種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總是依賴別人的照顧;

3、迴避型,這種人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迴避困難避免任何可能的失敗;

4、對社會有益型,這種人能夠面對生活,與別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四種生活風格又與個體所受的教養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所以,當我們發現一個學生問題行為的時候,首先會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長環境,比如,在書中舉到了“二胎”問題的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現在非常常見的現象,由於二寶的降臨,大寶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磨人的小妖精”。其實,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另一個轉向,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正如蘇格拉底說到的:“認識自己是多麼地困難!”誠如大師所言,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充分、客觀的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缺點,那麼他的整個精神成長將會非常的積極正面,但是事實就是認識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因為孩子一入學被設定的“障礙”太多了。其實,所有的孩子(弱智兒童除外)都具備取得學業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們的教育給他們設定了很多的障礙。而,這些人為的障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校把抽象的學業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種樹的情懷,我們應該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簡簡單單、冷冰冰的數字。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5

讀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感到愈加迷惘——對於兒童,我是如此無知。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作為五十五個孩子的老師,我曾自負地認為,我懂孩子。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將各種“標籤”貼於孩子身上,諸如“乖巧懂事”“懶散邋遢”“紀律性差”“積極進取”等,並且自鳴得意,以為那便是對某個兒童或是群體最理性、清醒、深入的認知。比如,一個男孩時常在課堂上發出怪異的聲音、上課時還離開座位走來走去,那自然是紀律性極差了;那個女孩見到陌生人就躲到牆角,自然是十分膽小羞怯;那個男孩總是把文具弄得亂七八糟,肯定是邋里邋遢,沒有養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其實,那正是“脫離整個旋律來理解單個音符的意義”,彷彿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自然欠妥。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性。他認為,我們想要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因為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作為兩個年幼孩子的母親,或許這一點我尚可以感到欣慰。畢竟,與自己孩子的接觸十分親密,他們成長的點滴都看在眼、記在心。面對自家孩子,或許稍微能夠從整體與統一的視角來看待。而面對班裡的幾十個孩子,我似乎只能“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班裡有一個孩子,時常丟三落四,不是把試卷落在家裡,就是把文具盒遺忘在書桌前,或是把作業本忘在茶几上。他的媽媽隔三差五就要來學校為他送東西。孩子媽媽為此很是苦惱,她問我,為什麼孩子越是在她最忙的時候,越是給她“添亂”?而我也只能給出“幫助孩子養成收拾文具的好習慣”這樣的建議,而忽略了每次孩子媽媽忙前忙後時孩子偷偷露出的笑容。為什麼大人越是忙,孩子越是“出問題”?是不是孩子敏銳地感知到了大人對他的關注減少、關愛不足,在故意用“惹麻煩”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作為家長,最該做的,或許不是一次次為孩子“滅火”,而是用溫暖的語言與充滿愛意的行動告訴孩子,我們一直很愛你,一直在關注你。作為老師,也不能僅僅雙手掐腰,目光嚴厲,批評與恐嚇,而應試著走近孩子的心,聽聽那裡的聲音,觸控那裡的律動,或許那樣,才可以找到更加接近“教育”的方法。

文中提到,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家長和教師對於一個偏離正道的兒童做出惡毒的斷語。而這,卻是在現實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伴隨惡毒的斷語,往往還有“適當的懲罰”。如此一來,不僅沒能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解決面臨的困難與焦慮,反而將孩子推向了對立面,與“問題”為伍,共同為難孩子,讓困難與焦慮持續遞增。

我們時常抱怨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卻很少反思為什麼。“只有當一個兒童面臨他完全沒有準備的情境,而且又沒有人指導,他只能獨自掙扎著去應付時,這種惡劣的行為才會出現。”身為孩子的父母或是老師,在孩子遇見成長的阻力,迫切需要專業的指導、寬容與愛時,我們為何讓他獨當一面,為何不與他分擔如此的重任?甚至,有沒有這樣的可能——那些孩子面臨的困難與障礙,也是我們這些打著愛與專業旗幟的大人人為設定的?

面對孩子,我有著太多的不解與困惑。我能看到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的思潮在奔向何處;我能聽到他們,卻不知曉他們的心聲在呼喚什麼。我知道,我還沒有讀懂這本書,更沒有讀懂孩子。

《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後感6

在近幾周的家校共讀活動中,自己與老師和其他家長朋友們共同閱讀並討論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兒童的人格教育》,感觸頗多。

書中最主要的觀點是“自卑而超越”,這其實和我之前對於孩子教育方法的認知有著不小的區別。但在進一步的閱讀和討論中,我明白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區別,感受到了“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於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在作者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追求卓越的一種動力和力量。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卑感”的兩面性,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自我反省,並且引導孩子。

一、積極的自我認識。

書中提到“孩子對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決定著他的成長”,這一點很重要,而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往往是從自我認知開始的,我們要能夠看到,孩子的種種表現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努力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二、積極的對待困難。

人生在世,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培養和保護的。阿德勒認為“我們之所以追求優越,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卑,因而力圖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

我們應該謹記這一認知,儘量深入的去搞明白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卑感”去“追求優越”。

三、積極的對待他人。

在孩子進入學校後,有紀律的集體生活,也是培養孩子的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在這種積極有效的環境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能夠培養出孩子對社會、對他人、對環境的關心。孩子在這種良好的狀態下,會更容易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同時,不僅是孩子,家長也要以“同理心”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

四、積極的認知性別。

家長要理性客觀的給孩子建立適度的性別觀念,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對同性和異性保持正確的認知,不排斥異性。同時父母也要和孩子保持正確適度的接觸,能深刻的幫助孩子理解和認知性別。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建立了一些初步的幫助孩子成長的理論體系,隨著孩子的繼續長大,我們家長也在共同成長,慶幸孩子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這樣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理學著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