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輩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2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父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與父輩讀後感

《我與父輩》是閻連科錐心泣血之作,作者的父輩均已歸於黃土,嘔心瀝血的文字是回首父輩一生沉澱下來的思維之光,親情之暖....在我看來,天底下再催人淚下的祭文都是生者對死者的懺悔書,是生者寬慰自己的寫給內心的信,十萬字、百萬字都抵不過父輩健在的時候的一通電話、一頓晚餐。寫這本書時,作者說創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哎,死後祭文,於死者,實在是說不出有多少實實在在可受用的地方。父輩,成了追憶,死亡要帶走的東西,誰也無法挽留,一紙追思寫滿思念成疾後千千萬萬的悔恨。

《我與父輩》記述了我的父親、大伯、四叔的一生,講述了北方窮苦農民“受活”的一生。其中關於親情、關於死亡、關於命運、關於生活的思考使我屢被觸動。“好好過日子”成了最大的命題橫鋪在面前,父輩的心酸、恥辱、無奈和悲愴都隨著一堵完整的牆的破損殘缺到訇然倒塌而逝去了,留下的是在我們身上延長的血脈與對“好日子”的嚮往,對下一輩的無限期許與最後一推時的`殷殷篤盼。

“好好過日子”,樸素的話近乎真理,生活從來都是不容易的,又有誰可以平安順遂一生呢?所以,不要妄圖去玩生活。好好過日子,熬日子,捱日子,走到生命盡頭,就可以平靜地等待死亡來把我們召喚去,赤裸裸結束這一遭也許就是走的最好的人生路。

作者筆下的父輩的一生,無疑是厚重而充滿悲劇意味的,但是父親、大伯、四叔的形象難道不是同時代千千萬萬中國這片黃土地上的父輩的縮影嗎?他們的悲愴是中國農民式的悲愴,他們的淒涼是所有父輩的淒涼。他們對於生活的思考,對生老病死的洞悉,對家庭的原始鍥約精神,對子女的嚴厲與寬容......是所有父輩們一生的共同寫照,當然,也包括我的父輩,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已過花甲之年,到了人生的後半程了,歲月正以摧枯拉朽之勢侵蝕他的精力與體力,於他,死亡或許並不是一個遙遠的詞彙了。

死就像一個巨大的空間,在你落入人世的那一刻,就嚴絲合縫的包裹著你,所有掙扎、惶恐、委屈、逃離似乎都是無力的。人,一旦清醒意識到這些,就會害怕,我雖然不是直面死亡的當事人,但是,死亡的力量就在於可以攝住意識到它的存在的任何人,使之心發冷、發怵、發毛。有錢難買“回頭看”,“親不待”的大苦何時能不再折磨眾生?

我遇佛必拜,必求父母健康,若能祈求到多一天的安穩日子,便是福祉,但是知道神的庇護也是虛渺,因為,誰也無法抵禦自然的法則,死亡來了,誰也無處藏匿。

不知道父親(當然還有兩鬢斑白的母親)有沒有設想過大限之日,我想,凡是漸入暮年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去設想吧,這該是一種怎樣惶恐不安的心情呀!母親向來膽小,死了的動物都不忍卒視,不敢想象母親終日一個人時,偶然想到這兩個字時,頭腦裡曾掀起過怎樣的風暴,內心經歷了多少煎熬。無奈,從求學到工作,鮮少有時間好好陪伴他們。

釋卷良久,雖然知道我的父輩和作者的父輩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難免情緒被文字感染到,久久難過、自責、思念。

電話還是打不通,心裡頭更加冷冷清清、悽悽惶惶。

慶幸父母還活著,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