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課堂燈火闌珊》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73W

人生12年一輪迴,我已接近第三個輪迴了,這輩子,我選擇了教師,起初是懵懂的,只知道自己考取了師範,將來做老師,戶口拿出了,成工人了,這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們來說的很榮光的。三年的師範磨練,自己脫胎換骨,走上了三尺講臺。16年了,今天才似乎有點看懂這輕飄飄的三尺講臺,說它狹小吧,說它博大吧,其實,三尺講臺真正承載的是一種人性的關懷,是一種生命的真愛。看來,我的生命註定要與這三尺講臺為伴了。

《彼岸課堂燈火闌珊》讀後感

三尺講臺就是我的課堂,愛課堂如同愛我的生命!

心靜,心平氣和地審視自己的教育人生。東撞西碰後的體會反思的重要,東拉西扯後的明瞭迴歸的難得。特別是我結識了李正火老師以及拜讀了他的文章——《彼岸課堂燈火闌珊》。打開了人生的'另一窗戶,新鮮的陽光撲灑在我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教育人生的基點:開啟生命意化的美術課堂。

“我為什麼教美術?”

“孩子在我的美術課堂中能學到什麼?”

“美術課堂中我與孩子怎樣共同學習?”

這三個問號,考量著我的探索。

“對生命的理解有多透,對教育的愛就會有多真;對生命的解讀有多真,對課堂的把握有多實;對生命的禪悟有多實,對萬物的關懷有多善。”——李老師如是說。

想來思去,生命意化的美術課堂的底色是真愛,是教師對人生的智慧領悟。

蹲下去,在同一視線上與孩子相互交換目光。讀懂孩子,去觀察孩子所處的環境,家庭、班級、教師、同學等,去分析孩子的學習狀況、品行、興趣愛好、個性特長。一句話,要看懂孩子是一塊什麼料?這塊料需要成長的季節、土壤、溫度、養料又是什麼?從現在起,要自覺養成一個習慣,有孩子的地方,你就主動去關注,或觀察、或聊天、或玩耍、或分析、或猜想。

思者先行,心靜了就去讀書,讀書真好,因為讀書能靜心思考點東西。2006年,87歲的吳作人先生又開始嘗試將中國漢字入畫。2006年12月,他在清華大學舉辦了新作展。對於自己的創作,他說:“吃的是草,不一定擠出奶來,也許擠出了血,請觀眾們品嚐!”一本好書,真是寫書者一生“血”的結晶。我赴杭州植物園,走進韓美林藝術館,品味無字博物館,看概括、誇張、象徵的雕塑、繪畫、綜合藝術作品,讀韓美林先生的《我的自述》。我讀李吉林老師的《為了兒童的學習》,我讀日本學者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

“心無牆,與大師握手,我儘可能走近名家、名著、名畫、名曲、名課、名店、民風、民俗、名山、名川……與名家大師握手,與文化精神交融。我們對話思想,對話視角,對話課程,對話技法,對話形式、對話評價、對話生活、對話自然、對話藝術和生命。”

“對孩子來說,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上有思維的自由和遊戲化的學習,有自覺的探究和充分的合作交流,該是一種最大的開心和幸福。” ——李老師如是說。

思想上湧動新鮮的東西,必然在教學上有所思考。我在新設計的學案《年年有餘》中在作了一些嘗試:

魚是有生命的,我們共同呼吸著空氣。

魚紋有多種表現形式,讓孩子與之對話,有思維的參與,上“登山型”的課。先是喚醒孩子已經積澱的有關魚紋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用最簡單的線條對活的鯉魚激情“塗鴉”。再讓孩子自己畫的與彩陶上的魚、年畫上的魚、陶瓷盤上的魚對話,設計出新的圓形魚紋。第三與“福娃”之父韓美林先生的魚對話,再次感受魚紋上充滿生命活力的線條,第三次創作。最後是互評,回頭看看那條帶進課堂的可愛的大鯉魚,商量著,把大鯉魚放生河中,讓魚享受大自然的自由。

對魚的尊重,就是對生命的尊重。這樣美術課堂就具有了生命的張力。我想這可能就是充滿生命意象的美術課堂。

一魚一世界,一課一人生。

當年吳冠中先生“踏破鐵鞋無覓處,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趕快回去,從頭做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