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與跳蚤讀後感範文

來源:才華庫 3.22W

大象與跳蚤讀後感一:《大象與跳蚤》讀後感

今天中午,終於將《大象與跳蚤》最後的十幾頁匆匆讀完,有點囫圇吞棗的感覺。讀書是需要連貫一性一的,我這種每晚5,6頁的進度,將某瞬間激發的頓悟驅趕的無處遁形。因為之前的拖沓,我像完任務似的將最後的十幾頁吃掉,但食之無味,因為沒有上心。現在僅憑記憶將對這本書的感受記錄於此。

大象與跳蚤讀後感範文

大象,形容一個組織,一個機構,一個一團一體,一個我們依附於其中,想獲取歸屬感的地方。

跳蚤,形容一個獨立的個體,脫離開組織,用“孤獨”來換取自一由,用“成就”來換取個人影響力。

是依附於大象好,還是做一個獨立的跳蚤好,作者並未給出直接的答案,但通讀全書,不難看出,作者對於未來世界會“出現更多跳蚤”這一事實,是持肯定態度的。因此,作者將論述的主體,放在如何做好一隻跳蚤,作者所使用的論據,則多為自己的實際經驗。

作者通過對社會形態,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分析,得出越來越多的自一由工作者會在將來出現,這是解決目前很多社會難題的必然方法。關於這一塊,我多數忘記了這其中的邏輯,但是卻明白了一個道理:事出有因,經濟、政治無不相互滲透,社會問題的出現都可以上綱上線,從最本真的源頭查線索,我們想提高,想發展,就不得不放開自己的視野,從更高層的角度去觀察。這就要求我們,要對經濟、政治等都投入一定的關注,當讀的書夠了,積累夠了,思考夠了,自然很多問題想明白了。

以前覺得,人不依附於一個組織,是沒有保障的。當自己畢業找到這個工作時,覺得彷彿一輩子都安穩了,都定型了。讀完這本書後,首先認識到:穩定於一個企業有時是對自身能力的'制約;其次意識到:一個組織的發展變化以及命運,不是靠個人努力所一操一縱和改變的,所以縱然日後我很努力,企業仍會走上了黃昏之路,所以,我要做的僅是在公司期間,培養自己的見識和發展自己的人脈,鍛鍊自己的能力即可;再次,我可以坦然接受日後自己及家人的創業想法,並有了方向,自己如何做才能幫助家人更加順利。

首先對自己負責,然後對專案負責,最後對公司負責,這將是我一日後的工作,秉承的最大忠誠。這不是自私,而是更成熟的認識自己與公司的關係,更理一性一的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

大象與跳蚤讀後感二:《跳蚤與大象》讀後感

德魯克的一個比喻,講公司規模大小的優劣。各有各的好處,有船小好掉頭的意思。

另外,轉一個思維定式的文章: 《跳蚤和大象》

跳蚤的彈跳力是驚人的。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會迅速地跳起來,高度甚至可以超過自身高度的100倍。但是,實驗室裡的跳蚤卻讓我們看到了另外的情形。實驗者先把跳蚤放進玻璃杯子中,跳蚤很快輕而易舉地跳了出來。然後在杯子上罩一個玻璃罩。於是,跳蚤每次往上跳裡,都撞到這塊玻璃罩,自然也就跳不出去。連續多次後,跳蚤絳低了起跳高度,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玻璃罩以下。過了一些時候,實驗者把玻璃罩拿掉,結果跳蚤再也跳不出杯子。實驗繼續進行。實驗者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直到連起跳的窨都沒有,最終,即使取掉了玻璃罩,跳蚤也不能再彈跳了,而變成了“爬蟲”。跳蚤彈跳高度降低,甚至變成“爬蟲”,並非它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碰壁”的結果。

你也許說,那麼點兒的跳蚤,力量太小了,當然容易被罩祝那麼,我們再看看大象。誰也不會懷疑大象的力量,大象如果使起勁來,難以想象有什麼東西可以攔住它。但是,馬戲一團一里的大象,卻不是這個樣子。馬戲一團一里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象調皮貪玩,所以,訓獸師用繩子把小象拴在木樁上。這時候的象,力量還很小,經過多次的努力,都沒能掙脫木樁。時間久了,只要把象拴在木樁上,它就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會很安分地聽任束縛了。慢慢地,象長大了,變成了大象。大象已經力大無比,可以搬很多很重的東西。但是,在每次表演後,大象卻依然很安分地被繩子拴在木樁上,似乎它根本不能掙脫這個木樁。大象甘願被木樁拴在那裡,並非大象沒有力量,而是由於一次次被拴住的經驗,讓它覺得木樁的力量比自己的大,是可以拴住自己的東西。於是,便不再去和木樁較勁。

這就是“心理定勢”中跳蚤和大象。

在很多情況下,人也跟跳蚤和大象一樣。面對一個目標,人們最初都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達到目標,就會灰心喪氣,認為這個目標是自己永遠都不能達到的。於是,自己心中的“玻璃罩”罩住了自己,“木樁”拴住了自己。由此,忽視了自身潛能的激發,忽視了自身力量的壯大,忽視了外界條件的改變,忽視一切達到目標的可能一性一,最終失去了希望和信心,放棄了嘗試和努力。這便是心理學上說的心理定勢的消極作用。心理定勢的消極影響。往往讓人陷入失敗的經驗中爬不出來,一次次喪失唾手可得的機會。

大象與跳蚤讀後感三:《大象與跳蚤》讀後感

今晚一直在讀《大象與跳蚤》。

我覺得自己跟漢迪一樣,對個體與組織的關係,對目前組織形態的走勢等有相似的看法,站在同樣的出發點上。他是這麼寫的,“不動如山的溫莎古堡,不失為一個研究外界不斷變遷的好地方。

“當時,我的人生歷練並未準備好當個自謀生路的跳蚤。”

“我從藝廊、戲院、電一影一院、音樂廳學到的東西多於教科書。”

“在大型組織中生活的一個好處,就是可先將這種心靈追尋暫時擺一邊,金錢、地位與身份會伴隨職務而來。將時間賣給一家公司,就代表你接受他們對成功的定義,至少在你賣出的那段工作時間,你是接受的。”

漢迪說得很坦誠,也直指人心。

“不可避免的,過去是現在及未來的一部分。我在人生相當後期才發現,如果我要自一由工作,當個跳蚤,我就要對自己真實,虛偽是徒勞的。要虛偽,可以,但我是誰呢?”

“正如擅長魔幻寫實的哥倫比亞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其自傳的序中所說:‘人生中發生過的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記得什麼?如何記得?’”

讀漢迪,也許就象看心理醫生一樣,不一定是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案,而是要藉助他們來認清自己的本質。這是個“照鏡子”的過程,就像漢迪說“多數人不會羨慕我現在的寫作及演講的工作,因為這樣的生活既孤單又恐懼。所以別真的從事我的工作,我只希望本書能鼓勵讀者,在未來那麼不一樣的世界裡,譜出自己動人的生命樂章。”

當你開始尋找的時候,需要的資訊和答案就來了;當你開始動手的時候,目標、方向和資源也就開始清晰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