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偷影子的人》的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3.32W

讀完這本“成人的童話故事書”,我有很多感想。感受最深的就是那個情節: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我”都會走在呂克的前面。原因很簡單:我們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不應該去偷聽呂克不願意告訴我的祕密。在“我”的眼裡,得到太多別人心底的祕密是一種侵犯,而對於朋友而言,則更為嚴重——這幾乎等於背叛!

有關《偷影子的人》的讀後感

“我”因為有了“偷影子”的超能力,而得以感受到生活中很多不易覺察的東西。“我”也因敏銳的洞察力而能夠“聽到”普通人聽不到的聲音。之所以叫做“童話”,是因為“我”活得十分純粹,以百分百的同情心去愛、去體諒他人。雖然“我”和母親被父親拋棄,但心中留下的卻沒有怨恨,只是一半的思念,一半的困惑與自責。

克蕾兒對“我”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只是“我”喜歡上克蕾兒那無聲的美,甚至曾想過不希望克蕾兒說話——那樣,她和普通的女孩子還有什麼區別?只有“我”格外的喜歡克蕾兒那具有大提琴音色的笑聲,也正是因為“我”的關心和陪伴間接幫助克蕾兒找回了說話的能力和對音樂的熱愛。所謂童話,不過是一片永不變老的沙灘,一座沉默的老燈塔,兩個肩並肩看海的影子,還有海風、風箏、小紙條,還有淡淡的草莓的清香……它勾起了人們對童年的回憶,對愛情的憧憬,對永恆的追求。畢竟,風箏也會變老,克蕾兒再天真也會傻傻地等上四年。

“我”為“我”的超能力感到困惑,也因這種困惑漸漸成長,利用自己的祕密偷偷地幫助更多的人。

“我”失去了爸爸,卻認識了一個更全面的媽媽,即使不交談,也可以在閣樓翻開相片,看看過去的那些留下的痕跡。“我”失去了原來的好友,卻認識了呂克,與他一起吃下午的麵包,分享或會意校園的時光。在童話故事中,世界似乎是靜止的,沒有太多的變化,但也敵不過時光的摧殘。時間輕飄飄地溜走,我從“盼望離開家”到“盼望回到家待上幾天”,與母親相依為命,一直到母親生病,最後在“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世長辭……在成人的童話世界中,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殘酷與黑暗,但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現實。

保持適當的距離,才是人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我們允許彼此之間保持相互保留祕密,也會分享彼此內心深處的喜悅和感動。時間最好的距離是使兩個人相處起來都很舒服,沒有過多的慾望,只求一點點的關心和在乎。

人類從遠古時起就是群居動物,同伴間彼此協作,共同抵禦天敵和為更好的生活奮鬥。後來,產生了文明,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從主觀上減少了,因此,為了利益,人們逐漸趨向冷漠。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就是由利益來調配的。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做過無數次的嘗試,卻也沒能改變我們的靈魂先天孤獨的事實。

我似乎看見了克蕾兒一個人站在沙灘上眺望遠方海面的身影,蘇菲看到我茫然的神情時的痛苦與落寞,她的選擇似乎是對的,我們每個人都能聽到一種近似於天真的聲音,他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切實地訴說著我們內心的需求。

永遠不要試圖與一個人捱得太近,否則,定會飽嘗現實的煎熬;永遠不要讓兩個影子重合在一起,因為最不喜歡聽到最重視的人的心靈獨白——給他們一點隱私的權利與自由,讓自己最愛的人也保有幾分神祕感。讓影子離得遠一點,也是一種別樣的溫柔。

童年很美好,很簡單,但始終停留在童年的人永遠也長不大。我們總要放棄所有可能的庇護,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生活。我們一定會獨自對待各種困難,然後變成一個現實主義者。後來,智者選擇了超脫,再次迴歸了生活的本真,作為一個成人,用孩子的童心看這個世界,保留孩子的純粹,同時擁有了成人的獨立與成熟。

孩子沒有經歷過世事,自然不曾真正擁有過童年。“童年”多年來似乎一直是人們所提出的一個概念。“童年”是“純粹”的代名詞,一直為童話所提倡。童話可能是喜劇,也可能是悲劇,無論如何,總能給人以震撼,這源於童話對靈魂的淘洗與淨化。人們以笑聲、淚水等多種方式在童話世界中尋找靈魂的臨時庇護所,而我們奮鬥一生所探求的謎題就是“純粹”,在理想與現實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擺脫煩惱。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找回自己從來就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童年”——至少,我相信是這樣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