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慧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3.24W

導語:《中國智慧》主要寫了易老師對國學六法,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的理解,而且與現代社會結合,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中國智慧讀書筆記,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智慧讀書筆記

篇一:中國智慧讀書筆記

智慧與知識不同。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

《中國智慧》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這本書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們講述了六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中國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精妙解析了中國原典的精髓,確實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對於詞語的解讀方法。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闡述對一個詞語的理解時,他一般會費盡心思從正面角度羅列許多詞彙去描繪個人心中的見解。但易中天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反面先說它不是什麼,這樣一來就讓人們對於它是什麼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認識,這讓我不得不佩服有時語言的巧妙運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詞在文中,易中天是這樣評價的:

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

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

第三,中庸是處世哲學。

第四,中庸是做人藝術

我想“中庸”是一種品德,可能不適用於所有人。當你有了很高藝術成就,物質財富積累,那時“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輕人就應該有拼勁,當然不是要去否認“中庸”,而是將其放在較次要的位置,因為“中庸”這個奇妙的東西必須隨著歲月積澱,人生閱歷的增長才能慢慢顯現出其自身的魅力。語言的暢談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無論你對“中庸”一詞的見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對,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為它是中國智慧。

其實“中庸”一詞是適中之道,不高調同時不走極端,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來,倘若每個人都擺出一副傲視他人的`架子高調行事,走著極端,誰都不願承認理虧而退讓,這個社會沒有了包容,遇到一點小事就針尖對麥芒,產生口角,找這種趨勢發展,社會又談何“大愛”,又談何“和諧家園”。那些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們從不願意別人稱自己是歷史家,彷彿那是對“歷史”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無垠的歲月長河中,他們更願意成為為別人供給養料的的藻類。就如主持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的李濟,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使,將中國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

但他卻視名利為糞土,堅持著對考古學的固執。偉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這也正體現出他們的卓越不凡。如果身邊能有一箇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過了,他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身份高於自己,就諂媚奉承。他也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身份低於自己,就輕視不屑。他總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對待身邊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現,那是人文修養的表現,而這就是中庸的價值。

中庸遊走於理想與現實之事,永不極端,那才是切實可行的。好人是什麼?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你,而是好人都喜歡你,壞人都不喜歡你。中庸是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認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認可你,而是領悟中庸之人都認可你,不甘於中庸之人都不認可你。

另外,這本書還讓我加深了對《周易》的理解。

眾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著“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它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為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週期,並且迴圈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雖然易中天的這本《中國智慧》對許多學派的思想方面解讀得並不算特別全面,但是作為一本國學入門的書是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瞭解的。

篇二:中國智慧讀書筆記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一個“和”字。“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等等無一不告訴我們和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和”呢?在我看來,就是一幅太極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為“和”。

如人的思想,我們不可能只讀一家之言,就形成了一個自己的思想,總是結合百家之長,最後再由自己融會貫通,才能夠有自己的一個想法。我們吸收著孔子的“入世”原則,積極地工作,也採納著老子的“出世”理由,崇尚道法自然,一句“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又道盡了多少人的心思。可見,中國人骨子裡深受這兩種思想的影響,也因為“和”,春秋時期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那時所有的思想都能提出,相容幷蓄,將“和”字發揮到了極致,那種“笑談百家”的思想上的碰撞又是何等的痛快啊!可惜的是,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在思想上也進行了統一,唯一剩下也就是儒、法和道的思想了。

現在中國人崇尚佛教,基督教,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佛教是印度的,基督教是西方的,我們把釋迦牟尼和耶穌放在了我們的心靈上,而卻忘記了那位以“仁”治天下的孔子,也似乎忘卻了那位騎青牛過函谷關的老子,還有那位喜歡一身逍遙的莊子,說著“子非魚,安知魚非樂焉”。我們的儒家、道家這些本土的地道的文化與信仰又該何去何從呢?等到幾十年後甚者幾百年後,還會有其這樣的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嗎?紮根我們的本土文化,然後再兼收包容其他不同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才能傳承下來,真正做到“有容乃大”,海納百川,才不失為一個泱泱大國。

對照我們的教學,作為剛剛踏上教學講臺的新手們來說,在學習各位名師或特級教師們的經驗時,也應懷有一種融合的思想,幽默生動的課堂固然令人欣喜,但偶爾博大深遠的知識傳授未必不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我們應學習各位名師們的擅長的經驗教學,從而完善自己的教學。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瞭解自己本身的性格與自身的水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我們相信才能走得更遠。

除了“相容幷蓄”,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和”還應是一種對立中的統一。就似太極圖所闡述的,陰陽對立,黑白分明,兩者雖為對立,卻又無比和諧。馬克思哲學的世界觀認為,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問題,應該在對立中找到統一,這才是“和”。

平時在教學工作中,對待那些作業不寫的學生,我們總會千方百計地從其身上找到優點,擴大其閃光點,當一個人身上的優缺點同時存在時,我們這樣的一個人才是和諧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我們的優點多於缺點時,那麼我們就是優秀的,而當我們的缺點多於優點時,那麼我們就是落後的。人為什麼要學習?我想應該是從學習中找到正確的方向,然後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地進行缺點的改善與改進,當我們窮其一生,改變了那些阻礙我們自身完善的缺點時,那麼回首往事時,我們可以毫無悔意地說,這一生我們沒有白白浪費。人的價值應如是,我想人的追求也應該如是。

以一個“和”字,對照我們的性格,配合“當陽則陽,當陰則陰”的原則,能進則進,應該退就要退。進的時候,表現積極奮發,力求上進的一面,強調人定勝天,不折不撓的陽剛。退的時候,呈現淡定隱忍,無慾無求的一面,強調天定勝人,樂天知命的一面。面面俱到,自然和諧。

篇三:中國智慧讀書筆記

這次我讀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國智慧》。

本書共分為六個章節:周易的啟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和禪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後記中提及的一樣,這六章分別是他對自己在福州、重慶、綿陽、咸寧、南京和黃石做的六場演講的記錄稿進行大幅度修改才公開出版的著作,總標題為《中國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諸子、魏晉玄學和禪宗是中華智慧中的精華,這樣走馬觀花般地淺嘗輒止自然難入方家法眼,但他仍舊希望我們這些只是想“觀其大略”的讀者能夠有所收穫。

其實古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用意也與中庸有幾分相似之處,他來告誡我們為人不要太苛刻、處事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怎麼來踐行今日之中庸之道?書中提到一個辦法——權益。“權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經,小事權”;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經,方式權”;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級經,領導權”;最後是討價還價,“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經就是不變的,權就是要變的,有經有權,才是中庸。

總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種道德境界、一種思想方法、一種處事原則、更是一種做人一書。雖然中庸是中國智慧,但它也並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張。但至少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學會用理性的思維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辯證地思維去容納中國古今各個派別的智慧。或許您會覺得易中天先生所談的《中國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堅信,即便是這“一家之言”,也足夠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了,至少你我都從中收穫了我們想得到的“中國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