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3.07W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1

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陶行知先生,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

雖然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但是你會發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奪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當我第一眼翻看書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本書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討教育而留下的寶貴資料,有種重現當時陶先生為教育事業憂心忡忡的心,也讓我們讀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和親力親為。

書裡有設計到陶先生對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的發展的看法、有對如何創辦學校的建議、有對發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這裡我主要談談書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師發展有關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當時的教育現狀,把教師分為大致三種。第一種教師:只會教書。這種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書架子、字紙蔞,書上的東西一鍋兒往學習腦袋裡裝;第二種教師:教學生。這種教師所注意的中心已從書本移到學生上,果然比第一種好,是一種進步,然而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第三種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對照每一位教師,自己屬於哪一種教師呢?的確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這一點學軍中學的老師做的甚好,一個學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這麼死記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再者是老師也有一定要教學學生如何學習的衝勁,他們也不屑於只教學生知識點,他們課堂貫穿的更多的事知識學習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後我們的學生沒有強烈的求知慾,那我們該如何操作?這個需要我們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先生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而我們現今的教育,特別是高中階段主要就是為了大學聯考,無法做到全面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大學聯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適當的劃分幾個行政部,讓弱的學生接受慢進度的教學,課後完成更加基礎的習題,而學習能力好的同學自然是進入快節奏的班級,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渴望了。在這裡我們要跟家長溝通好,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節奏的環境裡只是越學越沒樂趣,最後喪失學習興趣,在慢節奏的班級裡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個過渡。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很值得我們教師反覆斟酌,我想每次閱讀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2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兩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於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範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迴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迴盪:每當下課後,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後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讚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聖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瞭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後,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後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每此時,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裡,我們總是埋首於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於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等到您重新生為一個小孩子,您會發現別的小孩是和從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3

陶行知常說:“在我的教育裡,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而是對學習的傷害。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紀律,愛裡有教育。作為現代的教師,在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能去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才能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鐵塊,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自己的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4

最近又一次讀了《陶行知文集》,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非常實用,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如果能夠很好的滲透陶行知思想,那麼會為我們的教育生涯添色。

《陶行知文集》教師讀書筆記5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國小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並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裡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裡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國小,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裡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裡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常有人倒垃圾,很不乾淨,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衛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裡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後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裡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乾淨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於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抱怨,抱怨他們素質差,不懂得講衛生,也沒有在那裡豎一塊“此地禁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採用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後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情形。

“潤物細無聲”,在無聲之中他的這種行為影響地也不僅僅是燕子磯國小的師生了,而且影響了村民,讓一種好的行為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

是呀,當我們面對的現實與我們的理想不一致的時候,與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去改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