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讀書筆記範文8篇

來源:才華庫 7.86K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書以作者自己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展現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下面給大家分享《城南舊事》讀書筆記,希望同學們喜歡!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範文8篇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1

《城南舊事》依然屬於短篇小說。因為其中每一個小章節所敘述的人物重點不同。不同章節故事所發生的背景相同也有一定的關聯,頗有點像現在的漫威電影的宇宙世界。

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最主要區別個人感覺在於情節鋪設和人物塑造的精細度和集中度的差別。多個相同人物的不同角度的短篇就是長篇。長篇的敘事線索更長,時間跨度更大,同一人物的層次更多。呂叔湘先生曾經一再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的語文能力70%是得之於課外閱讀。“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以上資訊都可以充分說明課外閱讀不論長篇還是短篇都是對於課內很好地補充。課外閱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閱讀不能被課內篇目所替代,學生閱讀的思考和感受需要很大的獨立空間。

在導讀中,提到《城南舊事》的藝術魅力有五個方面:1獨特的兒童視角。2真摯細膩的情感。3人道主義的悲憫情懷。4成長與離別的潛在主題。5京俗畫卷和平民韻味。

作品語言流暢是讀者流暢閱讀的前提。本書作者非常善用兒童懵懂新奇又充滿熱情的視角來製造情節上的刻意模糊,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學味道。秀珍和妞兒的相認就是在不斷清晰的朦朧氣氛中最終匯聚。但最後母女被火車撞了的結局又藉助童年英子發燒記不清具體情節而刻意模糊。故事中的宋媽的孩子們、秀珍和妞兒、偷兒、父親去世、蘭姨娘和德先叔的離開都具有成長和離別的主題,讓人讀過之後充滿憂傷。

從作者的寫作文本來看,要想寫好一篇文章,要具備三個要素:豐富的生活、有趣的思索和充沛的情感。這也是目前寫作困難的學生多面臨的最大困難。需要老師和家長去慢慢引導。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2

我喜愛書,每一本好書都能深深地打動我。《城南舊事》一書,我非常喜愛;她向我們娓娓動人地講述了一個小女孩英子在北京城南的成長經歷。

主人公英子是一個十分單純、善良的小女孩。在這本書裡,英子和一個人稱瘋子的秀貞交朋友,並幫助她找女兒、找丈夫;英子還給一個小偷背課文,許下我們去看海的諾言;她家裡的宋媽,因為去家看自己的孩子再也沒有回來,英子為這件事傷心難過;英子在她快畢業那天,英子的爸爸也因生命受到傷害,得病離開了人世……

當我看完書的最後一頁的時候,我的心裡十分的悲傷,也隨著主人公的經歷而變得難過起來,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英子童年裡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每一種感受都如同身受而不能忘記。現在,我已經上五年級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的童年的各種酸甜苦辣也慢慢走去,漸去漸遠、令人懷念……

《城南舊事》是一本回憶錄,它是洗滌人的心靈的泉水,我為它著迷,我喜愛這本書。

謝謝這本書的作者林海音奶奶,她那種堅持寫作、不畏艱難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大家好好學習!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3

人都是要成長的,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有不同的色彩。但在這成長的途中,所歷經的,卻也大都近乎相同:平坦中不乏坎坷,平靜中帶有波浪。林英子的成長之路,有喜有悲,有憂有樂。多年後,回頭展望,一切的一切也都化作了她筆下的《城南舊事》。

冬陽下的駱駝隊,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草叢裡為供弟弟上學而盜竊的小偷,內向而又不幸的小夥伴妞兒,朝夕相伴的奶孃宋媽,敦敦教導的慈父……這些出現在林英子童年時光的人和事,伴隨著幼小而又單純的她不斷成長。

生活不是一汪平靜的泛不起絲毫漣漪的水,它總會有那麼一些波浪。林英子的城南舊事亦是如此。在遇上被眾人視為瘋子的秀貞時,她懷揣著真誠的善意,不顧家人與宋媽的勸阻,熱情地與她交識,撫慰著秀貞痛失女兒的心靈。但令人悲嘆的是,秀貞與妞兒最終只落下個慘死鐵軌的結局。宋媽為了子女而在英子家奔勞一生,最終卻也只能坐上驢車回家繼續悲苦的生活,一心只為供弟弟上學卻無力承擔經濟壓力的小偷,最後只能絕望地在唾罵指責中被警方抓走。林英子在這些人與事中檢視世間百態,慢慢思索生活,思考人生,雖然帶著不解疑惑,懵懂與迷茫,卻也能盡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秉持著善意,向那些不幸的人伸出溫暖的小手。即使不能解救,卻也能帶來一份熱切的暖意。

“問君此去幾時換,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個留著齊耳短髮,穿著藍白布裙的女孩,站在落日餘暉裡靜默,隨著一陣輕柔的風,幾朵小花兒簌簌落下,她仰頭凝望,轉而又低頭沉思。“爸爸的花兒落了,我的童年也該送別了。”

童年已去,留下無盡的思戀與懷想……

滿地的花瓣兒,訴說著別離的悲傷……

驪歌的樂聲縈繞耳畔,奏唱著告別的哀愁……

海子曾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當你告別了那些過往,你也將收穫成長的喜悅。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4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卻身不由己。

秀貞離開了自己孩子的痛苦是我們無法感受到的,思康被迫離開自己所愛之人的難過更是我們無法體會的。在當時的社會,人生也許就是這樣的冷酷、現實、身不由己。

當讀到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的故事時,心裡總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也許是對她的憐憫,也許是為她的遭遇感到不公。好好的一個姑娘,為什麼會變成如今這般模樣?

還記得那個衚衕兒,我第一次見到你,你滿含愛意的眼光望著那人消失在漫漫長路;你,深入心底的悲傷,對這那一去不復返的人兒朝思暮想。

也許,我是第一個願意牽起你的手,願意聽你故事的人,那是因為我真心拿你當好朋友,聽完你的故事,我雖然理解不了你的痛苦,但我也願意靜靜聆聽你的訴說。

你總把我當小桂子,當成你的孩子。給小桂子縫的各種衣服都不厭其煩地在我身上比來比去。你委屈的像個孩子,把我當做知己,訴說著你的遭遇,讓我幫你找小桂子,我答應了,那是因為我喜歡你,秀貞!

讀著讀著,我不禁很感動,也許秀貞就需要這麼一個像小桂子一樣的知己吧。後來,英子幫秀貞找到了她的孩子。“秀貞忙了好一陣,亂七八糟的東西塞了一箱子,拉起妞兒的手,忽然又放下來,對妞兒說:“你還沒叫我一聲媽呢。”“秀貞雖然提著箱子拉著妞兒,但是她們走的那樣快,秀貞還直說:“快走,快走,趕不上火車了。”秀貞和妞兒消失在英子的視線中,英子暈倒在了地上,倒了下去,什麼都不知道了,後來英子醒了,印象中也模模糊糊地聽到了一些秀貞和妞兒的訊息。

在那個雨夜,出現了短暫的相逢,秀貞和小桂子的緣分也就在這個夜晚散盡了!苦苦地等待,最終卻以不完美做了結局。但至少,秀貞聽到了那一聲親切的呼喚:“媽!”

雨中飄散著淡淡的桂花香。花敗落,人終亡。

縱然緣淺,奈何情深。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5

樹葉一片一片落下,緩慢的像一幅靜止了的畫面,隱藏著許多說不清的結局和開始。聽不到它的訴說,卻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憂傷……

英子,一個不過七八歲的小姑娘,卻看到了一個悲慘的大世界。《城南舊事》以兒童的視角,樸實純真的筆調,描繪出在老北京城南的生活與經歷。令人一閉眼,就是英子的快樂和悲傷,回味無窮。

宋媽的撣子聲驚起本書的靈魂。故事開始時的宋媽似乎是嚴厲的,隨著書中的歲月的流逝,我們漸漸認識了一個善良的、愛孩子的宋媽媽。但是她的一生並不幸福,為了活著,為了家庭,她不得不拋下自己的孩子,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北京做保姆。辛苦賺的錢,也終要被丈夫拿走。勤勞、善良、樸實的她,得到英子一家尊重和喜愛。後來,她的兒子死了,女兒被賣了,但她仍堅強、隱忍的繼續活著。終於,宋媽被小毛驢馱走,英子感到了離別的愁緒。

惠安館裡的“瘋子”秀貞,是我最為其悲傷的人,與大學生思康戀愛後,思康被家人召回,卻再未回來。秀貞的女兒小桂子被扔到城外,從此,秀貞成了人們口中的“瘋子”。然而在英子眼中,她卻只是一位思念愛人和女兒的平常人,是把心事講給她聽的好朋友。

提到秀貞,妞兒就必不可少了。被繼父打、罵,逼著唱戲的嬌弱身子裡,有著獨自尋找父母的決心和勇氣。可這樣勇敢而又靦腆的小女孩,經過英子的幫助,找到了生母秀貞,卻在剛相識時,就一起在火車輪下慘死。她們的死,也是英子的痛。

時光推移到英子的國小時期。在生活的逼迫下,一個社會底層的人,成為成人眼中萬惡不赦的“賊人”。或許,導致這一切的只是他希望可供弟弟上學的心願。英子說:“我分不清海和天,我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在英子心中,他是真善和詩意的化身。

德先叔與蘭姨娘是作者並不喜歡的人。他們的出現,也引起了我們對當時社會的關注。蘭姨娘也是個可憐人,三歲被賣到北京,二十歲“從良”,成為六十八歲男人的姨太太。她聰明美麗,儘管命運坎坷,但是她有反抗的意識,最後與幹革命不愛理會小孩兒的德先生離開了北京。

英子父親的去世,成為本書的尾聲,儘管父親去世了,活著的英子,依然微笑、樂觀的面對世界。

英子的童心,折射的難道不是“小偷”、秀貞身上的人性光輝嗎?

經過每一個花開花謝的日子,每一個葉枯葉榮的季節,每一個歸來又離去的年份,每一個沉寂又復甦的歲月……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6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描寫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主人公英子在北京城南四合院所看到的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時代的變遷。

在英子的童年裡,有很多人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種種黑暗現象和淒涼:

秀貞:秀貞與一個從外地來的大學生思康相愛,後來思康一去不復返,自己的女兒也被扔到了城外,秀貞從此變成了人們眼中的“瘋子”。她一心只想找到自己的女兒,“小桂子”就是妞兒,妞兒被找到後,和秀貞一起去尋找思康。但卻慘死於火車下。在別人眼中,秀貞就是個瘋子,但在英子眼中,她卻是一個思念愛人、關懷兒女的平常女人。

妞兒:英子的朋友,妞兒在養父母的打罵下,下定決心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後來,英子發現妞兒很像“小桂子”,就帶她與秀貞相認,失散多年的母女相認後,立刻去找父親,但卻雙雙慘死。英子無憂無慮的幼年隨著他們一同消失了。

“厚嘴脣”:英子在草叢中認識他。他為生活所迫做了賊,養家餬口,供弟弟上學。他身上有光彩的一面:要培養弟弟成才,為人和善、淳樸;也有不光彩的一面:敗光了家產,“厚嘴脣”反映了窮苦人民迫於生活而做出違法事情的一類人,也反映了社會的黑暗。

蘭姨娘:英子很同情她,蘭姨娘為了哥哥的病,三歲就從蘇州被賣到北京,二十歲就當了有錢人家的姨太太。英子為了媽媽,把她和不愛跟小孩子說話的德先叔撮合,最後一同離開北京。在英子眼中,她是一個聰明美麗、敢愛敢恨的新型女性。

宋媽:拋下自己的兒女、家庭到英子家當保姆。每篇文章裡都描寫了她,她也給英子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命運悲慘但很堅強,她的兒子淹死了,女兒被丈夫賣了。最後她被丈夫接走,英子再一次感到了離別的悲傷。

在這本書中,小英子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他們有的是有血有肉、敢愛敢恨的真生命;也有虛偽、黑暗的偽生命。總之,他們都給英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7

城南舊事中的女性人物有:英子媽、秀貞、宋媽等很多女性人物,他們命運悲慘,社會地位低下,引起了我的思考。

宋媽

宋媽的悲慘命運在《驢打滾兒》這一部分裡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不靠譜的丈夫,兒子溺水而死,女兒被賣掉。而且一雙兒女的不幸還是在事發多年以後,那不靠譜的丈夫才被迫告訴宋媽的。而且宋媽的社會地位低下,生活條件極差,在電影中,她所穿的衣物簡單且破舊。宋媽在書裡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底層的女性人物,與《朝花夕拾》中的長媽媽不盡相同。

英子媽與蘭姨娘

英子媽雖然表面上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令人感到非常悲慘的,但是她丈夫卻曾經對日本女子產生“欲意”,也動過想要“納妾”之心。“一夫多妻制”本來就是對當時女性的不重視不尊重,是女性地位低下的表現。英子媽發現英子爸爸對蘭姨娘的“二心”時也傷心難過,但卻只能忍氣吐聲。連英子都對他用過“嘴臉“這個貶義詞來形容他。

蘭姨娘——雖說是她“勾引“的英子爸,但她的這種行為或者說“習慣”也是被人生悲慘的經歷和黑暗的社會扭曲而成的。不過蘭姨娘雖然出身“貧賤”,但她有一種一般婦女不敢的勇於反抗社會現況的精神!

秀貞和妞兒

一說惠安館裡的“瘋子“就知道是秀貞。那秀貞到底瘋不瘋?她說著“瘋話”但她卻不瘋。她與大學生思康生了個孩子,但這孩子卻被扔了,為這,秀貞才變得”半瘋不瘋“——她的思想行為不被家人和社會理解,使他本就悲慘的命運悲上加悲。

妞兒和英子是好朋友,她很可憐,她的養父教她唱戲,是想利用她這個小孩子賺錢。妞兒天天“吊嗓子”,還要打水,還要被她養父母打罵。雖然最後找到了親生母親——秀貞,但後來卻在火車下慘死,短短地生命顯示著無盡的悲慘!

這些女性人物的悲慘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

《城南舊事》讀書筆記8

《城南舊事》中質樸的文字,悠悠的敘述將我領入了老北京時代。在娓娓動聽的真摯敘述中抒發了對童年的緬懷和人間溫暖的呼喚,不但寫得親切動人,而且字裡行間還折射出更讓人深思的意蘊。

在一遍遍閱讀中,我產生了疑問:秀貞真是個“瘋子”嗎?

首先,我們在讀第一章節時,明白了秀貞在宋媽等人眼中是一個整天說瘋話、總找自己女兒的“瘋子”。但在作者的筆下,秀貞並不像“瘋子”一樣可怕,反而更像是一個大姐姐,看上去親切。沒錯,在後文就寫了我與秀貞成了夥伴,得知她的情況後我懷疑我的另一個夥伴―――妞兒,好似秀貞失散多年的女兒小桂子。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秀貞好像是在小桂子失蹤後而瘋了,由此可以推斷她的“瘋”源於她失去孩子極度悲傷,之所以傻傻的站在胡洞口——是因為想見到小桂子,與女兒團聚罷了。

這是兒童與成人的不同,在小英子的眼裡,惠安館的秀貞其實就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而不是大人所說的瘋子,這是英子最早感覺到的成人與小孩的世界中的不同,是她對人的一種朦朧思考。同時我認為這也深深地滲透著成人林海音對現實社會的思索,因而她通過小英子的純潔、童真、真誠、善良來折射出成人世界中的種愚昧、冷酷、無情。

此書中像秀貞的形象在她人眼中也許是瘋子,但在英子卻是一個大姐姐的形象這樣的現象,還有,比如“小偷”、蘭姨娘……我想這都源於英子看待這些人時的童真的視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