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

來源:才華庫 9.66K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得光輝。下面是關於《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

《我們仨》讀書筆記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都會對王國維產生濃厚的興趣,而其提出的“六不”觀點,則是許多人熱議的話題之一。六不,指“不放言高論,不攻擊古人,不議論他人短長,不吹噓,不誇淵博,不抄襲他人言論”。而無論是哪個“不”則都是對生活的準確描述,包含的都是對素質甚至人性的考量。

不管是“六不”中的哪一點,都會讓我想到一個人,她的一生彷彿一首溫柔綿長的歌曲,悠長而動人。

楊絳在《我們仨》裡傾訴了對家庭滿滿的愛意和對生活的感慨。當我讀完整本書卻發現,書中完全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話語,這些濃濃的情感都在每一件家庭瑣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家人早年頗多的坎坷波折,人到暮年,才有了安定的居所,而此時的'她已不再年輕。正如她所言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的憂慮”。而我們也同樣應該知道,人間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憂慮。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這對萬物來講是如此,而對一個家庭一個人來講更是如此。我原以為她有著那麼多兒女情長,苦辣酸甜,然而她對待生活的態度卻是那麼簡單——快樂而堅強地如流水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人生之路有喜有悲,就像一首有起有伏的歌曲一般,但又有多少人依然可以選擇從容與淡然呢?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境如這流水般不濤不逆,正如楊絳所言,“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卻隻身於水中不覺水流”。世間萬物還有那麼多的驚喜未被發現,而世間萬物的路也有千千萬萬條,楊絳卻堅定的選擇了淡然平靜。

《我們仨》讓我感觸頗多,楊絳的一生的旅途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苦旅”,而這也只是俗世眼中的苦,那些快樂、憂慮、煩躁、悲歡離合,都是她漫漫一生所經歷的,而她卻從這塵世中光怪陸離的生活,孕育了閃耀的鑽石,在樸實無奇的塵土中,熠熠生輝。

我們經常抱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什麼。是那份豁達、樂觀,還是淡然、灑脫?也或許都不是吧。只是沒有那份心境罷了,我們都願去作那波濤洶湧的江河,而沒有人願去作那平靜的潭水。

在這一刻,我也許並未真正領悟到書中所寫的那種靜如止水、淡定從容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尋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為了我們的生活和夢想堅定地走下去,這才是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才是我們在世俗和利益的紅塵中最該做的一生的追尋。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誤把電影《洗澡》和楊絳寫的《洗澡》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之間連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倒是電影《洗澡》給人的感覺有點像《我們仨》,講的都是人與人相依為命的故事

讀這本書前一定要了解一下楊絳先生的生平,這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前半部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悲慟與深情。書裡有一段寫楊絳和丈夫錢鍾書回國後有段時間錢不在身邊,楊絳自己帶女兒錢媛,平生膽小怕黑的她因為身邊有這麼一個“小東西”,內心似乎也充滿勇氣。讀至此一下想到我媽在我一兩歲時也有過相同的經歷,她閒下來的時候常會說我小時候的事。我家以前住的地方小,又是職工宿舍,到了半夜經常有喝醉酒胡亂唱歌的人,但因為我的存在,她說她總是特別從容淡定。我常常笑話她,我那麼小,既不能保護她,又怎麼會讓她產生安定感呢,我媽就拿“等你成家就知道了”這個萬能金句來搪塞我。

書中還有一段寫楊絳自己與丈夫飯後散步,他們稱之為“探險”,因為會經常收穫不同的驚喜。也許楊和錢這對夫妻在精神上的默契要遠遠超過中國大部分只為搭夥過日子實則早已名存實亡的夫妻。像我的母親,直到前年才勉強地對我說她這一生沒有正兒八經地愛過誰,只因當時年紀大,周圍人的閒話說得越來越多才決定找個人結婚。

楊絳先生的人生至少是圓滿過的,所以她可以說“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我母親的人生也沒有更多的遺憾,因為她現在常說“至少咱們還都在一起”。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二歲的楊絳,她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證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第一次看這本書是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高中學校的一個小小閱覽室裡,我花一個下午的時間悶頭看完了這本書,當時還處於一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只覺讀完書後的那個黃昏,似乎變得比往時更怏怏不樂。過了些日子,讀了大學之後,買了這本書,上學,工作,換地方工作,書是要一直帶著的,但不常翻。

其實書中並沒有描述太多的喜與悲,楊絳似乎一直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來描述他們一家三口從相距到分離的一生,痛苦和歡樂好像都跟筆者隔著一層,楊絳寫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阿圓有他在一起,我們可以放心。”而幾頁之後,卻已為逝者:“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圓一人;得一已於一月前自殺去世。”寫錢鍾書跟阿瑗生病去世: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筆調靜得嚇人,所謂哀而不傷說的就是這種情緒。

關於他們的生活,兩個大戶人家的小姐少爺,青年相遇,結婚留洋,度過短暫的快樂生活,每天只需讀書,研究如何做飯,跟散步路線,不久生下女兒,回國,遇到運動,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每天的日程變成挨批鬥,掃廁所,下放農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所改善。筆者並沒有控訴命運的不公,他們一家人對所遭遇的一切維持著知識分子最起碼的體面,做牛鬼蛇神時不哀求什麼,平反後權勢來請,也不想搭理什麼。只願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相守,讀書做學問。

在我心中有兩個能稱得上大家的人,楊絳是其中之一。我佩服她對萬事萬物的淡然處之的超脫,懷抱一顆赤子之心,不論周遭境遇高低,始終能保持真我,尊重真我,靜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榮辱不驚,去留無意,笑看天邊雲捲雲舒,靜觀庭前花開花落“。而用她翻譯過的一句詩來說就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用我們仨裡面的一段話來結尾: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