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孟子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1.03W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國小生孟子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參考!

國小生孟子讀書筆記

孟子讀書筆記(1)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後來,我發現家裡實在是沒有什麼書了,只能讀它了。它裡面有原文、譯文和註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註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後,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註釋,最後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

於是,在後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後原文,再註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讀書筆記(2)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於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侷限於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於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係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捨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恆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麼錯綜複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常化險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餘。

當今著名於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捨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幹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於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後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汙的氣概。這點即註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幹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汙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於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雲湧常常人置於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後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相關閱讀:孟子名言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9、則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10、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1、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2、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13、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4、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15、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16、,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17、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8、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9、遠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操柄之威也。

20、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21、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其說又多乖異不同。

2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

24、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25、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6、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27、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28、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29、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

3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1、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3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3、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34、孟子退自齊樑,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

35、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36、孟子問王曰:今有戰者,兵刃已交,其負者棄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而止,足以笑百步者否。

37、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

3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39、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40、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1、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遊於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鹹謂之迂闊於事,終莫能聽納其說。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3、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44、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45、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47、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48、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49、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0、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51、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52、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粟之善政,其好戰殘民與鄰國同,而獨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5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54、吾善養浩然之氣。

55、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5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8、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5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60、仁者無敵。

6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6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63、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6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65、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眾。

6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7、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68、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

6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70、養心莫善於寡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