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

來源:才華庫 2.88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1

《把時間當做朋友》是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作者通過自身經歷的案例講述管理時間的方法,這些管理時間的思路和方法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工作中。

書中講到,每個人都有惰性,這是人性的劣根。我們的員工也確實是這樣,但有的人能夠克服惰性,有的人卻只能浪費時間,這就是思想意識的差距。每個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綜合修理廠近幾年來一直規定員工下午提前半個點上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這半個點使我們在人員大量減少的情況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產值收入,這就是通過合理安排時間增加的效益。這是在我們硬性規定的情況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個點,還有一部分員工會自覺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是更懂得了時間管理的意義。

每個人每天上班的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工作,有的人卻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完,這就是效率的問題。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輕重緩急,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工作。我們車間也有那麼一些人,每天都看著很忙,但卻總遭到客戶抱怨車修得太慢,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時間,做事沒有效率。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導這些員工學會管理時間,和時間要效益。

這本書中所有管理時間的方法中,我認為“事件-時間日誌”是最直觀最可行的,通過每天記錄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費的時間,讓自己更精確的感知時間,調整時間,確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費時間。

時間都是規劃出來的,只有充分利用時間,時間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為我們帶來效益。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2

隨感,與書評無關的'內容

週五晚,月朗星稀,一首歌,喚起塵封記憶,我以為我不會再有波瀾,幡然,如西西弗滾石上山,存在的徒勞而有意義。

許久,我輕鬆的支配著我的時間,工作之餘,沉浸於微讀世界,感謝馬化騰先生讓我可以安靜地把心靈棲息在此,而在更多的瞬間,越求知越感覺自己的無知。

我沒有把時間當朋友,只是在時間不停的流轉中,我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曾經荒廢的時間已追它不回,唯有開啟心智,慢慢自我向前累積,凡事,懂得剋制眼前的慾望,延遲暫時滿足感,或許就會自己更多的時間去深度思考。

有關工作,有關管理,如果對時間的流逝我們無能為力,那麼就在流逝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什麼是有意義的事呢,用和善的態度讓自己及周邊人感到舒適,讓瑣碎的時間堆砌起提升自己的維度,時間過後你不覺得遺憾和懊悔:那些曾經被我揮霍的寶貴時間哦!

有關閱讀,秉承著:讀書使人完整,討論使人完備,寫作使人完善。

一切如昨,我懷念從前慢,懷念那些落在筆尖上的紙短情長。我也沉浸當下安寧的瞬間,晚霞寂照,我想把最簡單平凡的日子過成詩。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3

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為自己是沒有拖延症的。因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賦予實踐,我還暗喜自己是執行力極強的人。

直到讀了此書的某一頁,我恍然大悟,原來我是用自己喜歡的事當做藉口,避免自己有時間去做當下該做的事。這本書與其說是講“如何管理時間”,不如說是聊“如何開啟心智”。心智這話題看似很抽象,其實不然。開啟它就像是給自己推開了一扇窗,看到的更遠了。

有幾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想要與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會有愛好。”

年幼的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們先選一個愛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幾歲,產生了叛逆情緒,再也無法堅持下去。家長不知問題出在哪裡?其實他們從未考慮過,孩子真的喜歡這個“愛好”嗎?還是說,這只是家長的夙願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愛好”其實是這樣的關係:孩子們覺得自己擅長一件事,這才會愛上它。

第二,“堅持和努力比換方法更重要。”

同樣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即使失敗,也是有大大的收穫。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嘗試新的方法和路徑,那麼即使當下的這條路是正確的,你也沒有時間去完成它,這樣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

無論此刻的處境再悲慘,插翅難飛當前的困境,那麼至少你可以選擇:積極地面對或消極地面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權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這個選擇。從這種層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力。

第四,“懷舊是一種錯覺。”

當年的種種美好,其實我們真正的都記得嗎?非也。回憶裡的畫面,已經被我們的感覺所侵蝕,我們加油添醋地給過去加上裝飾。就如同那句話,其實我們喜歡的不是當時的那一個人,而是戀上了“喜歡”那種感覺。

第五,“提高時間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時做兩間事兒。”

書中提到的一邊跑步一邊聽某個教程的音訊。作者建議,費腦的和不費腦的兩件事可以同時進行。我嘗試過了,洗碗和晨練的時候收聽財經作家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推薦下載喜馬拉雅app,可以下載了離線收聽),受益匪淺。尤其是騰訊的那期主題聽得我相當激動。人家一個企業能坐擁十幾億使用者,那絕對不是偶然。管理層的奪目連環郵件,遊戲開放部門的內部獎金競賽……吳老師講地跟武俠片一樣,一環緊扣一壞。

第六,“標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時常覺得,什麼事情都很重要,於是把自己塞的滿滿,幹勁十足的做完之後,才發現人已被掏空,身體已不堪負荷。事實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數,要學會只把重中之重寫入“日程表”。別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滿意,適當地給自己減分,這或許是給了“完美主義”的我們一個不錯的建議。

從這本書裡,我還學到了一點:製作時間表。記錄自己每天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記錄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時間,慢慢的回看自己一週的內容,或者兩週的內容,就會發現,因為要記錄,我會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會發現自己這兩週的變化。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4

讀《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之前,我給自己報了三門理財課,我學習理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資回報率,不要傻傻地衝到股票市場裡被割韭菜。事實上,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後來,因為我自己的收穫不小,然後就勸表姐學習理財。她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沒錢不需要理財而且我在小城市生活不用那麼拼。我發自內心地替她著急,希望她能夠通過學習稍稍改變一下目前的生活。

其實,這本書買了一段時間,只是一直被收在櫃子裡沒有開啟過。上週才翻出來讀,在第四章找到了,很多人拒絕學習的理由。

主要有三點:

第一:拒絕學習就不可能有機會知道學習之後的收穫;

第二,由於不知道學習之後的收穫是什麼,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穫有多好、多大;

第三,既然對學習的好處無從瞭解,自然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任何一個人如果曾經有最終習得某種技能的經驗,就會知道。在習得的那一瞬間,整個世界就會為之改變。換一種說法:因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於原本的世界裡;因為所習得技能,他擁有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實時也確實如此,我本人就是因為嚐到了學習的樂趣以及那種收穫的喜悅才會鼓勵身邊的人堅持學習,並且不間斷學習。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曾經一度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學校的時候,我可以說是最不愛學習的學生,那會因為自己眼界小、目光不夠長遠,因為沒有堅持學習,所以也就無法體會學習產生的收穫帶來的樂趣。直到大學畢業,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

“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不是可逆的。在知道它的一瞬間,它就已經改變了一切,生活因它而改變,卻無法還原。我們再也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置之不理,它瞬間就能根深蒂固,無法剷除。這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學習騎自行車,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無論多少年不騎車,就還是能夠上車就走。

“學習”的重要起點是:起碼學會一種技能。無論這種技能多簡單、多普通,學會之後總是可以讓學習者瞭解“習得”帶來的大不同。一旦擁有了一個起點,學習慾望就會像發了芽的種子,無論多大的石頭都壓不住——它會越來越茁壯,越來越堅強。

其實,那些拒絕學習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響而把“學習”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憐,他們每天都在掙扎著“管理時間”、“珍惜生命”、“提高效率”,卻不知道他們因為當初不肯花十幾分鍾學習而導致其後少做了很多事情、錯過了很多機會,並且連只有一次的人生都沒有過好。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5

1、學習方法固然重要,但只是輔助手段,與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學習貴在持之以恆,大量時間的持續投入。

2、推遲滿足感,面對慾望,大多數人看法驚人地類似甚至相同:如果有收穫的話,那最好要馬上有收穫;如果沒有收穫的話,那最好要馬上有結果。所以不論工作與學習都要有耐心與專注力,切忌浮躁,要取得大的成績就不能急功近利。

3、瞭解學習程序,提高自學能力,完全靠自己學一樣東西,管它是什麼。並且一定要學好,學到比相當數量的人都好。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4、對考試改觀,消除對某些考試的偏見,並且熱愛考試,理解它是通行證是機會,而且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的,如打從心底裡憎恨考試,就會覺得考試是攔路虎,引起負面情緒,容易喪失鬥志與信心。

5、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清楚明瞭地表述那些你自以為了解的東西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容易。

6、警惕所謂的“成功學”,警惕“我是獨一無二的”自我安慰式的信條,留心成功者說的話。

7、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友誼中的“公平交換”與“索取者”。

8、時間是這世界唯一對任何人都公平的資源。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每個人的每個小時都只有60分鐘,每個人的每分鐘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樣,不管你是誰。感知時間,記錄時間。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6

《把時間當做朋友》作者李笑來引述自己從事的職業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開啟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如何理解時間管理的意義,在時間管理上取得突破,進而用心智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標賦予實際的意義,才能有更多的動力,策略加重複。

為何學生老問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沒有用處呢?因為他們覺得時間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確定付諸時間精力後是否能有收穫,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會一直消耗,最後即使做出了選擇,那麼後期的執行力便會打折扣。

李笑來說,有時候純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後顧更能感受其中的樂趣。《東吳相對論》中有一期是講:“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決定了便做,也就是無懼過程的各種困難。有時候保持一種“鈍感力”,無論事業或生活,都會給我們意外的驚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斷驗證了這個觀點。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7

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時間交朋友,用擬人的方式來看,必須要想清楚自己是怎麼的人?為什麼時間願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觀察自己的現在生活的時間節奏,不要去刻意去調整你的節奏,根據你自己的生活狀態來微調。拿我自己來說,以前我是10點上班,5點起來,我會選擇跑步讀書做飯一些列,然後10點上班,後來換了工作,變成9點上班,我可能還是5點起,但我少了的1個小時,我可以選擇把看書或者跑步調整到晚上。我遇到過一些人和我說,因為看了雞湯文,要嘗試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達成這一心願,否則我勸你不要作。幾十年養成的7點起,非要改成5點醒來,這個時間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來緩解的,可能會得不償失。人的生活節奏都是從小時候養成的,有人睜眼10分鐘可以洗漱完畢出門,有人1個小時都磨蹭不完,每個人跟著自己的生活節奏,找到最優化的時間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時間是時間,別人的時間也是時間。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說過,一個遲到的同學進來,這是會停頓下來耽誤假設1分鐘,而事實上耽誤的是一整個班級四五十個的一分鐘,加起來就有將近四五十分鐘,累積起來耽誤的時間便是很客觀的。還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兩個人約吃飯,總避免不了有遲到的一方,這是雙方的心態顯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閒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遲到的人,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過失沒有尊重對方時間的一種表現,如果你知道會遲到,請提前通知對方或者早些出門。每個人的時間都該被尊重。

再來,時間具有不可回頭性,所以放棄“要是當初我....那麼,我現在....”這樣的思想。世界上沒有如果,時間更不會重新來。如果你一味感嘆時光的流失,那麼你將連現在的時光一起付諸於水。無論你做什麼,一切都不晚。30歲開始學畫畫,不晚;40歲,開始創業,不晚;50歲開始環遊世界,不晚。一切都還不晚,因為你的生命還沒完。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8

一個人必須在開啟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後,才能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成功從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依然不是。基於比較的成功觀,是傷人的、害人的。

事實上,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而且,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目標。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現實的基礎上,不能接受現實,一切成長都是虛妄。

很多道理都非常簡單,卻至關重要。

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個版本之中。改變自己,就意味著屬於自己的那個版本的世界將會隨之而變,其中也包括時間的屬性。開啟自己的心智,讓自己能夠用最可能準確的方式思考、觀察、記錄、總結、分享和行動,那麼自己的時間就會擁有不同的質量,進而整個生活都必然因此煥然一新。

人們很難接受與已有知識和經驗相左的資訊和觀念,因為一個人已有的知識和觀念都是經過反覆篩選的。被灌輸的觀念,越是錯的',越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愈發頑固,直到最後,它在不知不覺之間矇蔽一個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長能力。

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我們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然而我們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結果。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劃分為兩部分:自己知道的與自己不知道的。每個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劃分為兩部分,別人知道的和別人不知道的。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暫時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僅憑自己的心智就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的大腦並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於)“你的”大腦。儘管你用你的大腦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導你的行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腦不應該成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腦”——分清主僕很重要。

維克多·弗蘭克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再讓自己跟著感覺走,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無論正向還是反向,心智一旦開啟,就會不斷自我積累,自我過濾,直至根深蒂固。一個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識和經驗的總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9

距離上次讀書筆記已有一個多月,現在補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節分別是《學習》,《思考》《應用》《積累》。下篇的讀書筆記我決定採用和上篇不一樣的方式。以我讀後的感悟輕重為切入點,有選擇的記錄筆記。

《學習》

通過正確的思考,彌補“體驗”、“試錯”、“觀察”、“閱讀”等獲取知識的侷限。完善和提高自學能力,以不斷升級自身系統,提高效率。

《思考》

這篇的重點在在於運用邏輯學建立正確的邏輯思維,通過對語言這個輔助工具的訓練使用,提煉出真正該做的事。

《應用》

就是應用!一切圍繞應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煉鋼”讀書法可以一試。

《積累》

積累帶來複利。

這篇的讀書筆記很簡單,內容很少。這是因為,書中很多的觀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類似的,就不多記錄了。例如,學習的前提實際是正確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語言邏輯。可以說人類要通過學習進步,就繞不開語言這個工具。但問題是語言是有侷限的,沒有意識到語言的侷限的人,顯然就無法跨過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麼是值得真正花費時間去做的。

就這樣吧。先結尾了。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10

感謝書友的贈書,這是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很值得一讀,尤其是還沒有形成比較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朋友,可以加以參考借鑑。書的內容不空洞,不是隻有概念,也不是文縐縐的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更不是那種聞著香濃喝著鮮美但總吃不飽的雞湯,而是淺顯易懂,著實可操的心得體會與學習經驗,使讀者非常直觀的看到李老師是如何進行自我修養。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沒畢業,當時那個心情激動的,覺得大事可成也。然後後我就照著書裡的辦法去做,標記自己的時間,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優化學習方法,鍛鍊自己的思考方式還開始晨跑。最後我終於成功!成功的堅持了兩個星期。然後就該玩玩,該睡睡,該幹嘛幹嘛,又過會去了。為什麼道理都懂,方法也認可,就是堅持不了呢?歸根結底就是懶,一邊懶一邊為自己的懶找理由。現在回頭想想。算了,不想了,想到頭就疼。

真正開始踐行自我管理還是工作以後的事情,壓力大,效率要求高,開始真是不習慣,慢慢習慣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改變挺大,比如說大概、好像、差不多、快了這類詞從那時候就基本從我的詞典裡消失了。經常要對接客戶,一聊天就發現自己肚子裡沒貨,別說打動別人了,談資都少的可憐,那就只能去找書看,而且還不能只侷限在哪一個領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客戶會和你聊什麼......

久而久之,反而加強了自己的認知,培養了很多好的習慣。我的體會就是:如果說你想提升自己,最好的辦法有兩個:要不自己逼自己,要個找個人來逼你。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11

有些時候如果我們先清楚這本書不是什麼,之後可能會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麼。這本書不是時間管理書籍,不是成功學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式書籍,不是講大道理的書,不是一本隨便翻翻的書。

絕大多數的成功和智商沒有任何關係,所有的失敗都與且與時間有關。這本書中,作者通過親身遇到的事例告訴我們:如何開啟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從而開啟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閱讀過程中,我收穫了以下幾個觀點。

1時間不可管理,我們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認為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須開啟心智,看清楚,想明白: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時間只會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顧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而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

自我管理背後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會讓你更高效地處理工作任務並帶來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讓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時間,當工作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快樂會push你持續不斷地提升自我價值。

行動建議

估算時間: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再根據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比如對學習來說,任務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學習是一種探索未知的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往往需要比我們想象中更多的時間。而對工作來說,任務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工作是一個實踐已知的過程。

及時行動:接受任務之後,什麼時候開始執行才好呢?比“越早開始越好”更切實的答案是“現在就開始”。

大多數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著做事,而是拖延著不開始做事。拖延著不開始的原因在於做事所要面臨的做錯、做不好的風險以及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事件-時間日誌:嘗試在記錄的事件後面加上時間。

《奇特的一生》講述了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如何通過獨創的“時間統計法”獲得驚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誌採用的是基於過程的事件-時間日誌如:分類昆蟲學—3小時。不同於基於結果的日誌如:分類昆蟲學。基於過程的記錄不僅更詳盡,而且當結果不好的時候更容易找到緣由,另外它會使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

柳比歇夫

2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個人如果曾經有最終習得某種技能的經驗,不論這項技能多普通,在習得的一瞬間,整個世界都會為之改變。如一個人熟練使用一門外語,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門,跨過那個門檻,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獲取知識的手段中,最基礎的是“體驗”,更高階一些是“試錯”,再聰明一些是“觀察”,“閱讀”是對前三者的補充,因為“體驗”、“試錯”、“觀察”侷限於自己,而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得他人的經驗。“思考”是獲取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過許多書但記住的內容寥寥,原因就在於缺乏思考。

行動建議

如果想要系統的學習,可以選擇讀書;

如果想要快捷的學習,可以選擇網路學習;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學習,可以選擇跟人學習;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穫,可以選擇從做事中學習並及時覆盤。

3崇尚邏輯,追求深入思考

有時候,儘管論點和論據之間全無邏輯聯絡,卻可以用一種“顯然合理”的姿態綁在一起。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牧師正在準備第二天佈道的講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兒子在一邊吵鬧不休,嚴重干擾了他的思路。心煩意亂之中,牧師隨手拿起一本舊雜誌,從裡面挑出一幅色彩鮮豔的世界地圖,撕成碎片,丟在地上,對兒子說:“約翰,如果你能拼好這張地圖,我就給你2角5分錢。”牧師以為這件事會花掉兒子整整一個上午,但沒過10分鐘,兒子就拿著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圖敲響了他的房門。牧師對此十分驚奇,他問道:“孩子,你怎麼這麼快就拼好了?”“啊,”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地圖的另一面有一個人的照片,我試著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牧師笑了,爽快地付給兒子2角5分錢,對他說:“謝謝你!你替我準備了明天佈道的題目——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

我最初聽這個故事的時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師這個存在明顯邏輯錯誤的結論: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而實際上,這個故事是比較符合邏輯地告訴我們:換一個角度,也許我們就能找到很簡單的方法來解決複雜的問題。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人類中大約80%的人拒絕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錯誤的方法思考,綜合來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簡單且清楚的方式把問題想明白,而這4%的人最終大多數選擇了沉默或者成為負面力量的幫凶。人類發展史就是極少數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掙扎的同時,被絕大多數的人謾罵、侮辱、陷害、謀殺的歷史。我們暫且不論這是否屬實,我們只要從現在開始學會思考、正確地思考。

行動建議

從現在開始,在一段時間裡,比如1個月,時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輸的每一個念頭,思考其中的邏輯關係,並進行深入地思考。

4學會有效傾聽

在書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決於聽者而非說者,失敗的交流往往源於聽者的疏忽。傾聽能力的強弱,幾乎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為絕大部分時間裡,任何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聽某些人的話以及依賴某些人聽他的話。教師在課堂上對下面的學生們教授內容而往往只有少數能準確把握內容要點--傾聽能力的差異也許是這種尷尬的最好解釋之一。

行動建議

傾聽過程中剋制“過早質疑”,就算需要質疑,一定要等到對方把話說完。

“過早質疑”不僅會造成幻覺—對方的論證不堪一擊,還會讓聽者進入排斥狀態。

傾聽過程中,做好“回顧”。“回顧”即說者剛剛都講了些什麼?

說者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類:事實和看法。對於事實,我們要花時間想想“他所說的內容真實嗎”。對於看法,我們要花時間想想“這個看法的根源在哪”。

傾聽過程中,做好“預期”。“預期”即猜想講者下一步會講什麼?

這個步驟會自動集中聽者的注意力、有助於正確把握和組織說者論述的內容、能聽到更多原本聽不到的內容。

一旦決定傾聽,主動幫助說者進入“傾訴”狀態。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還有許多內容值得讀一讀,如現實、應用、積累等。對於我來說,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開始審視自己並作出選擇,是做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一切都靠積累,一切都可提前準備,越早醒悟越好,把時間當做朋友,專心打造一個優秀、獨立、會思考的自己。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12

學習的技能早晚有用,10塊學程式設計,20年後幫助出書。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填充,修正,重視概念。思考,觀察自己的思考,運用心智,解放自己。解放思想。

成長從接受現實開始:速成是不可能的,交換是硬道理(時間,經歷,態度),沒有完美,焦慮是浪費的原因記下來繼續前行。

任務管理進化論:估算時間總有意外,即時(行動害怕做不好,別人的看法),迴避困難,任務並行。不接陌生電話,任務分片。

現實可行的計劃(短期到長期,慢慢來),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個,預演在大腦中反覆過一遍,驗收結果驗收步驟。

最需要學習怎麼學習:改變從思維改變開始,學習工作生活合一為提高自己,學習新知的能力,一個新技能就是一扇門,閱讀思考成為新的人,不要禁錮在經驗中。

習得聰明:自證預言,沒興趣是不是因為做不好,用功和方法同樣重要。

和自己比較(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靈感(雞尾酒效應,關注更多敏感),節奏慢一點放鬆一點(關注帶來的愉悅的感覺)。

確定性和持續性是聖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