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牧童改寫

來源:才華庫 2.76W

導語:《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閒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關於牧童改寫,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牧童改寫】

夜晚,微風輕輕吹拂著,月光灑落在大地上,寧靜又安詳。草地在微風的吹拂下如同泛起了綠色的波浪,月光也給草地鍍上了一層淡黃色的金邊,看起來美麗極了!

靜靜地側耳傾聽,好像有一陣笛聲傳來,它在風中飛舞,旋轉,時斷時續,飄逸又悠揚。漸漸的,那笛聲亮了起來,遠方出現了一個小小的身影。近了,原來是個小牧童,身穿蓑衣,頭戴斗笠,手中握著一支短短的牧笛。他悠閒地漫步在草地上,吹著牧笛,還不時地彎下身子,輕輕地撫摸地上翠綠而又鮮嫩的小草。

牧童在一處小坡邊停了下來,翻身躺下。那小牧童還不時地拿出牧笛,輕輕地吹幾聲,悠揚的笛聲便響了起來。那聲音像水環繞青山,像太陽緩緩升起,像百花爭相開放,像鳥兒快樂歌唱,像小魚頑皮嬉水,像微風輕撫臉龐。可愛的小牧童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

這裡沒有家人聚集的情景,沒有夥伴嬉戲的場面,有的只是清新的空氣,皎潔的明月,寧靜的草原,輕柔的晚風與悠揚的笛聲。那剛剛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沒有脫下,便躺在草地上。他是累了,想躺在青草鋪成的綠毯上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愛寧靜安詳的月夜,想要靜靜地欣賞一下?仰望這明亮如水的月兒,這個小牧童的心中又會充滿怎樣的想法呢?是加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生活?還是自己白天有牛與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和明月相伴,猶如世外桃源的享受?還是什麼都沒想,就漸漸進入了夢鄉?望著躺在草地上的牧童,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地上響起了悠揚的笛聲,在這個寧靜的.月夜,碧綠的草地,安詳的牧童彷彿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讓人感覺無限的愜意和安寧……

【範文2:牧童改寫】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籠,無邊無際。

一個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軟軟的草地上,邊歇息邊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聲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樣傳到我們的耳邊。牛走在哪裡都像是給無邊的草原種上了一顆顆的黑豆。風一吹,草兒彎腰了,就像伸懶腰似的,舒展著她那細嫩的身軀。

輕輕的風吹來了笛子的聲音,這聲音傳到了村裡,傳到了田野上,傳向了遠方,就像一隻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這美妙的聲音彷彿連那些吃草的牛兒也聽懂了,似乎正在為牧童表示高興呢!笛子的聲音是那麼悠揚,側耳傾聽,給人無限回味餘地。

太陽已經偏西了,到了黃昏時分,牧童也要放牧回家了。吃過飯後,太陽已經落山了,天漸漸地黑了。牧童躺在草原上也不肯脫衣服,望著那藍藍的天空,不禁回想起了放牛時的景像和那些美麗的大山、小草,那山高得馬上就要插入雲層了;那綠草把整個大地都籠罩了;那樹枝彎的像在人們面前跳舞似的。想著,想著,牧童伴著明月睡著了,周圍有許多迷人的小花和小草圍著他,好像在為牧童一天的勞累表示同情呢!

【範文3:牧童改寫】

草鋪橫野六七裡,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在一片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有一個村子,十歲的桑桑就住在這裡。

一個夏日的清晨,桑桑迎著燦爛的陽光,伴著小鳥的歌聲,帶著自己愛不釋手的牧笛,趕著自己家的牛群,興高采烈的放牧去了。

桑桑跳到打頭的那隻牛背上,後面跟著浩浩蕩蕩的牛群,向遠處的小山走去。桑桑在牛背上吹著暖暖的微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愜意極了。他又拿起心愛的笛子,悠然自得的吹奏捉。田裡的蟋蟀聽到笛聲,活蹦亂跳起來;樹上的鳥兒聽到笛聲,也一展自己的歌喉;種田的人們聽到笛聲,放下手中的活,靜靜地聆聽悠揚的音樂,臉上浮現出會心的微笑。吹奏牧笛的時候,桑桑是多麼愉悅,把他所有的煩惱都拋在了腦後。遠方吹來的風使他感到心曠神怡。抬頭望去,湛藍的天空上幾朵白雲悠閒自在地飄來飄去。幾隻鳥從空中飛過,遨遊在藍天的懷抱中。桑桑都看呆了,他回過神來,又開始吹奏起一支又一支鄉間小調來。

到了草原上,牛兒如獲至寶,激動地撒開腿,無休止地跑來跑去,還差點把桑桑摔下去呢!牛兒囫圇吞棗地吃著青草,桑桑卻陶醉在悅耳的笛聲中。小牛不想吃草,便躲到媽媽身下吸允著新鮮的乳汁。遠處,兩頭公牛為了一件小事爭鬥起來,桑桑趕忙過去調解,這些牛好調皮啊!可不能讓他們傷著了。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夕陽西下,草地都被落日的餘暉蒙上了一層紅色。桑桑又吹起了笛子,這是號召牛群回家的命令。牛群聽到笛聲,乖乖地往主人身邊靠攏,桑桑又騎到頭牛上,往回走了。一會兒,就隱隱約約看到了幾座草房子,那就是他的家。

吃完晚飯,天空完全黑了下來。桑桑仍穿著白天放牧時穿的蓑衣,走到草房子外面,躺到地上,欣賞夏夜田園風光。夜晚的鄉村,多多麼恬靜。白天放牧的勞累一下子散到九霄雲外。皎潔的月光下,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蛙聲,桑桑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