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紀錄片觀後感「推薦」

來源:才華庫 3.28W

翻開歷史的篇章,回憶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南京南京紀錄片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南京南京紀錄片觀後感「推薦」

  南京南京紀錄片觀後感一:

需要選擇100名婦女去做3周慰安婦,江一燕舉起手帶著一種漫不經心的表情說,我去。

我是從這裡開始哭的。而一旦流下第一滴淚,之後便像繃斷了弦一般,不能剋制。

因為太難過,最後只能躺下來。

戰爭的大場面,因為好萊塢,已不再能震撼我。

特殊年代的英雄,因為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幾乎同一格調的措辭,也已不再能感動我。

然而,在特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像海灘上的珍珠貝,總能吸引我一點點向他們靠近,然後深深被吸引。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曾經的統一套路的抗戰題材影片誤導了。

總是需要全民激奮,總是需要一個慷慨的英雄。

有人感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有***或者***這樣的英雄了。於是人們說,我們現在的時代是在倒退、是在墮落。

我說,不是。從來就沒有什麼英雄。所謂英雄是用來激勵人們前進的。

而在一個瞬間爆發的戰爭裡,一切由平靜急轉直下,人是來不及思考太多的東西的。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徹頭徹尾的混蛋。

我們都是小人物,當鏡頭從人潮洶湧的俯視角度定位到某一張臉上,你會發現,在那一刻,他是平淡的也是刻骨銘心的。

我喜歡導演那樣平靜的刻畫每一個人。

沒有人是真正的英雄,也沒有一個人在這個時代裡真正勝出。

所有的人,都是為了一個信念:活下去。

如果是我,我也會在需要選擇100名婦女當慰安婦的時候舉手。生命已進入倒數階段,我並不會介意做一個籌碼去換取在當時來說珍貴的東西。

如果是我,我也會在自己能力最大範圍之內保護自己的家人。無論是否知道有些事情會否帶來更大的毀滅,我能做的只是當下讓我們都存活下去。

當一部影片能讓人聯想到自己,觀看時彷彿感同身受,我以為這是一部好電影。

你不會覺得場面巨集大到讓你整個視線都渙散了。你會將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點上,他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眼神都是真實觸控到你的內心,你是真的在認同他的一言一行。

你必須得承認,每個人身上都有光芒也有陰暗面。

因為是看的首映,有幸見到兩位日本軍人的扮演者親臨現場。

我對這樣的演員,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生出更多的敬意。

他們與我們不同,他們每經歷一個鏡頭,就是對自己原有認知的一次挑戰。

而當影片落幕,他們的生活還在繼續,他們也許需要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們也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他們在這裡不被當作英雄,他們回到故土興許也要遭受輿論的質疑。

而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參與到這樣的一部影片中。同時感謝所有參與過抗戰題材的日籍演員。

我們對於侵略者的仇恨不必加諸到向我們敞開胸懷的人們身上,同時我們也需要敞開胸懷。

若說這個時代,人們都在遺忘,這個論斷我不能苟同。

最憤怒的所謂愛國青年,莫不是些在網上互相謾罵的無聊之人。

那麼多幫助曾經的受害者向日本政府討回公道的人裡面,有中國和日本的志願者,卻從來沒有過所謂的憤青。

如果看完這部電影,還在仇恨的人,我想,他們是帶著原來對於抗戰題材影片的舊認識來看這部影片的。

他們確乎過時了。

  南京南京紀錄片觀後感二:

我們為什麼會看到這樣一部《南京!南京!》?胡赳赳對本片的一段吹捧也許可以讓你我找到答案:“陸川的電影破解了某種思維:被體制內認可的影片一定是主旋律影片,被市場認可的影片一定是商業影片,被學院認可的一定是知識分子影片,被專業人士認可的一定是獨立影片”,而陸川拍《南京!南京!》時“學會了走這樣一個‘四邊形’”。

一部電影,它既是主旋律影片,又是商業影片,又是知識分子影片,又是獨立影片——這個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四邊形”電影嗎?還真就有,例如陳凱歌拍的《無極》就是一部這樣的“神作”,而《南京!南京!》是我看到的第二部這樣的“神作”。

只是,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好事兒?一部電影可以四面討好?這就好像我們在生活中總能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誰都想討好,但經常四處碰壁,而且這種人是絕對不可能交到真心的朋友的,因為他們就是那種對誰都不夠真心的爛好人。

電影其實也一樣,一部電影如果誰都想討好,完全不知道取捨,其結果就是把電影拍成一個“四不像”——幾年前,陳凱歌把《無極》拍成這樣的“四不像”,這沒什麼,畢竟那只是發生在“圓環套圓環娛樂城”裡的事兒。但我真的不能忍受陸川把《南京!南京!》拍成一個“四不像”,因為1937年的南京城是我們這個民族刻骨銘心的痛——作為一個導演,如果想用這樣一個題材去投機,去四面討好,並因此無法做到用最真誠的態度去創作,那這個導演臭大街將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當然,你也許會說,陸川拍這個題材並不是想要投機,而且他也想用最真誠的態度去創作,只是他的編劇水平和導演水平有限,所以就把《南京!南京!》拍成了一部獨立知識分子主旋律商業電影。真是這樣嗎?希望如此吧。說到本片的編劇水平,我記得曾一度傳聞說陸川要找朱文做本片的編劇,不知道為什麼這件事後來不了了之了,如果真要是讓朱文來當編劇,這部電影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情節生硬、散亂了,因為朱文還是很有水平的。至於本片的導演水平,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本片的視野太小了,既然把名字都起成《南京!南京!》這麼大了,那起碼得拍出一座城的感覺吧。遺憾的是,陸川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這部電影本來應該有俯瞰整個南京城的大視野,但結果卻是其視野基本上完全侷限於一個難民營裡了。而且就是這麼一個難民營的故事,也被陸川拍得支離破碎、凌亂無魂,人物形象單薄且臉譜化,讓人很難產生代入感。

《南京!南京!》中的人物為什麼會給人一種單薄且臉譜化的感覺?這或許是因為陸川還是無法做到直麵人性,於是他選擇了拔高人性,於是在片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崇高”的人。而在姜文的那部類似題材的《鬼子來了》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這種“崇高”的人,一個都沒有,這是《鬼子來了》最成功的地方,同時也是《鬼子來了》能成為經典名作的最重要原因,因為最真實的才最能打動人心。

中國人已經被“崇高”綁架得太久太久了,是時候掙脫它的束縛了。因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都不會因為刻意“崇高”而變得更有力量——想要變得更有力量,就必須直麵人性。

另外還有一個小發現,那就是最近在中國的“大片兒”裡先後出現了那種因為“良心發現”而自殺的日本小軍官(《梅蘭芳》裡有一個,本片裡也有一個),這是不是另一種意淫呢?這種臉譜化形象和以往中國影視作品中的日本小軍官的臉譜化形象區別很大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