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精選14篇)

來源:才華庫 3.33W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精選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精選14篇)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1

10月1日國慶節,我和爸爸媽媽去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本電影有四個片段:《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

這是四個片段中我印象最深的第四《少年行》,科學家試驗了五千次才成功發明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回到了2021年,遇到了兒時的自己。這讓我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家強!

我長大了也想當一名發明家。要學習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2

今天我觀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電影裡講了四個小故事,分別是:乘風、詩、鴨先知和少年行。

我最喜歡的就是“少年行”這個故事,它講的是:2050年的一個智慧機器人,穿越到2021年去執行試驗任務,結果意外丟失了魔球,磨球被一個叫小小的小男孩拿走了,於是機器人和小小之間就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他們一起去開家長節的場景,小小的“爸爸”機器人,來到了操場上,他們看見小小的一個同學正在炫耀他爸爸是二級運動員的事,小小的同學以前因為知道小小沒有爸爸而笑話他,小小很生氣。“機器人”爸爸看出了他的心思,拿出一個籃球向空中拋去,只見籃球像出膛的子彈一般,繞過他們面前的球筐,直直地向球場另一邊的球筐飛馳過去,這是我和小小一樣,心跳都加速了,我小聲默唸著:“321,球進啦!”我和小小一樣,好想一下子飛上雲端,向操場上所有的人大聲歡呼:“萬歲!我們勝利了!”而那些瞧不起小小的人都不好意思的灰溜溜地逃走了。

我感嘆未來的科技真是太讓人意想不到了,未來的科技之路還需要我們去探索,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呢?超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空中懸浮動車,我想總有一天都會變為現實照進我們的生活。

電影中2050年的機器人成功返回,正是那些科研工作者不為名利,默默無聞地為祖國奉獻的結果,這種精神深深打動了我,讓我永生難忘。

那些可愛可敬的前輩們呀!我為我們的國家能有你們這樣的人而感到自豪!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3

又是陰雨連綿的一天,我們再次選擇來電影院觀看《我和我的父輩》。對比起《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從家國、民族出發的巨集大敘事。《我和我的父輩》更注重於表現家庭、長輩等涓涓細流個體生命體驗。影片中的“父輩”正是經歷改革開放的那一代,他們敢為天下先,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電影由《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四個小故事組成,以新中國建立和發展的四個時代為座標,通過普通人的生活再現江河美麗父愛如山。

什麼是祖國?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是每一箇中國公民,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祖國是我們大家的家。祖國在那裡?祖國就是在我們的生活裡,就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親人、朋友、家人。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積累起來的。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過多少英雄人物、豪傑志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古代的四大發現到如今的神州飛天,中國人演繹創造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從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精神,更看到了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

民族神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期發展當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狀態。民族精神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魂,是一個民族的獨特人格的彰顯,是一個民族的慧根。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從古到今,中華民族湧現了許許多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實這一精神,同樣貫穿著我們整個學習生活中。

電影看過後,內心變得沉重而久久無法平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的時代精神,對於每一箇中國公民來說,就是要文明修身,要“改陋習、樹立風”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4

十一假期我們全家一起觀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我的心裡百感交集。

電影一共由四個小故事組成,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個故事。

故事講的是一對父子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和革命的勝利,犧牲自己的故事。父親是一個騎兵團的團長,他的兒子叫乘風。有一次他們執行任務,乘風和兩個戰友負責打探敵軍訊息,父親負責將老百姓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因為電報發射裝置只有一臺,他和父親約定好,一旦父親這邊渡河成功,就打訊號彈,他們就會立馬發電報報告敵軍資訊。

這邊父親帶著大部隊和老百姓轉移,恰好就遇見了日軍的大部隊,原來他們監聽到了父親的電臺訊號,就一直跟蹤電臺,追殺上來。

此時的父親看了一眼身邊的幾桿破槍和身後的幾十口老弱病殘,沒有跟敵人動手。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忍住眼淚,命令部下發了訊號彈。他知道兒子乘風只要一見訊號彈,就會立刻發電報。日軍也就會立刻找到乘風的位置,也就是說他發射的不僅是一枚訊號彈,還有自己唯一的兒子和多年戰友的生命。此時的他別無選擇,不容遲疑。

訊號彈發射到天空,不出所料,日軍監聽到乘風的位置,於是回撤去圍堵。由於乘風有利的牽引住了敵人的大部隊,父親這邊順利的帶著老百姓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戰爭勝利了。乘風和戰友們卻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看到這裡,我的心好痛。影片裡還描述了在轉移的那些老百姓中,有一位孕婦,她把她的兒子取名為乘風。電影裡的父親緊緊抱住這個孩子。我的眼淚也禁不住掉下來。我覺得,這不僅是名字的傳承,還是精神的傳承。

影片再一次讓我感受到我們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無數先輩們的寶貴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國爭光!

如果有機會,我想對先輩們說:“現在的中國,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你們放心吧!”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5

它是有4個片段、第一段是《乘風》它講的是戰爭、團長為了人民的幸福而犧牲了自己的兒子。

第二段是《詩》看到母親的偉大、智堅韋刃。故事中的父親因航天實驗事故失敗而死。母親而言,不僅要對孩子隱瞞現實。還要每天強忍傷痛鑽研技術。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媽媽,你真偉大。

第三段是《鴨先知》老上海的熟悉味道、故事中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凡事要勇敢得去當第一敢下水的鴨子。勇敢去嘗試才能看到陽光與希望。

第四段是《少年行》故事中有一段印象深刻的話———五千次的實驗,才有一次實驗成功。什麼事情都要大膽去做。失敗是必然的經驗是豐富的,只要努力想象會有期待的。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6

用血肉之軀迎上槍林彈雨,憑單槍匹馬換百姓無恙。負重前行的父親,年輕要強的兒子,父子間天然的博弈使得他們沒有過多的表達,而血濃於水的紐帶卻使得一切盡在不言中。兒子是鐵骨錚錚的父親的軟肋,但恰恰是父親親手將敵軍引向兒子;父親是兒子想要跨越的'權威,兒子卻在遭受敵軍圍攻時心領神會慷慨赴死。這是《我和我的父輩》電影中給我們講述的乘風的故事。

國慶長假第四天,從新聞中看到那麼多車輛被堵在高速路上,看到了那麼多的遊客在景區內排隊等候的場景,徹底打消了我想出去轉一轉的念頭,昨天電影《長津湖》的場景還在心頭縈繞,聽說還有一部國慶獻禮片,叫《我和我的父輩》,10月4日,我們再一次走進了電影院,領略了這部電影的風采。

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執導的“國慶三部曲”第三部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時間從1942年跨越到2021年,以四個時代為歷史座標,帶觀眾重溫了四種時代精神。由吳京執導的《乘風》,講述了1942年冀中騎兵團英雄父子的故事,是“抗戰精神”的真實寫照;章子怡首度自導自演的《詩》,展現了中國第一代航天人、科學家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由徐崢執導的《鴨先知》帶觀眾回到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還原中國大陸第一個電視廣告的誕生,是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的體現;沈騰首執導筒帶來電影處女作《少年行》,鼓勵熱愛科學的少年追求夢想,傳遞了創新創造的“偉大夢想精神”。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將鏡頭對準四個時代下個體與家庭的關係,從四個“小家”出發、引出了不同歷史座標裡的父母形象。四個故事以新中國建立和發展的四個時代為座標,通過普通人的生活再現江河美麗父愛如山。

《我和我的父輩》之《乘風》的篇章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一支戰功卓著的鐵騎隊伍“冀中騎兵團”,他們為保護群眾撤離,拼死抵抗日軍,電影描繪了一組騎兵團與冀中人民共同抗擊日寇侵略的軍民群像。《乘風》是一部標準的戰爭片,講了一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故事,恢弘壯闊同時又不乏血腥殘酷的沙場背景為展現革命年代的“父子情”提供了舞臺。

《我和我的父輩》之《詩》的篇章,故事原型來自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實景拍攝在六院,以1969年我國研製“長征一號”火箭末級火箭發動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航天之家在戈壁深處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不畏艱難堅守航天一線的故事。這部影片整體呈現出濃濃的懷舊質感,溫柔細膩,波瀾不驚,但又內力十足。我相信,最後女兒實現了父親的理想飛向太空的畫面一定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我和我的父輩》之《鴨先知》的篇章取材於中國第一支電視廣告誕生的背後故事,1979年1月28日,上海電視臺宣佈“即日起受理廣告業務”,並播出了“參桂補酒”廣告,這是我國大陸第一條電視廣告,揭開了中國電視廣告史冊的第一頁。整個短片特點鮮明,別具一格,略微誇張的人物,配合舞臺化的表演,輔之以妙趣橫生的音樂和切入切出的轉場方式,讓這部作品具有了漫畫般的質感。

《我和我的父輩》之《少年行》,作為國民笑星,沈騰解題的落腳點也十分俏皮。他利用人工智慧、時空穿梭等強設定反轉了“父輩”這一概念,讓一老一少互為“父親”,在表達我們要帶著父輩的精神迎難而上、面向未來的同時,也讓人忍俊不禁,感嘆腦洞的力量。

這部電影主要將時間放在我國建設以及開放的新時代,在那個時代當中,國和家之間是不分你我的,父輩與子輩之間有著不同的經歷,但是血液和血液之間卻是血脈相連的,並且也有著精神的傳承。也是讓很多現在的年輕人不要忘記祖祖輩輩對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做出努力。

建議大家一定區看看這部電影!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7

《我和我的父輩》在這個特別的2021國慶節上映,與《長津湖》共同成為中國電影國慶檔的大片。在十月二號那天,我們一家三口去離家不遠的購物中心遊玩,然後買了六點半的電影票,看完了這部充滿家國擔當與理想主義情懷的電影。

整個電影延續了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的單元組合形式,卻是四個電影片段四個導演,共同組合成這個“我和我的父輩”的主題電影。

第一個單元是吳京擔任導演並主演的《乘風》,講述抗日戰爭期間的騎兵團舍小家為大家的英勇故事,其間濃濃的父子情讓人淚目。第二單元是章子怡擔任導演並主演的《詩》,講述神州飛船飛天的前期準備工作裡一個小小的工序,卻耗盡一個又一個不畏風險甘當奉獻的航天工程人員的青春與生命,其間深沉的人倫親情與家國大義讓人心酸。第三單元是徐崢導演並主演的《鴨先知》,一個改革開放初期開始中國第一支電視廣告的故事,讓一向以詼諧幽默風格見長的徐崢策劃拍攝,讓我們在笑聲連連中亦能感受一份厚重的開拓精神。第四單元是沈騰導演並主演的《2050》,除卻那份永遠讓男人感懷並期待做到更好的父子情,我真的無法去喜歡沈騰導演,印象中他似乎更適合舞臺上的小品角色。

這個電影有張藝謀、陳道明、李雪健等大咖客串,也有小宋佳、黃軒等一線實力明星助陣,既有煽情、也有內涵。只是前後兩個部分的感情基調雖各有沉重的底色作背景,但呈現方式的極度差異化,倒給人一種不適感,興許是我想多了,畢竟票房有所保證。而整個觀影過程中,我總是會想到張藝謀導演的《我的父親母親》,那時張導意氣風發,那時章子怡初出茅廬。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8

今天,是祖國媽媽的生日!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目光所致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電影院觀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部影片。

“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用影片的形式講述著國家的歷程,從祖輩的艱辛付出,舍小家成大家,無私奉獻,艱苦奮鬥,敢於創新,堅持不懈,到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甚至放眼未來,科技創新,強國富民!很正能量的影片,最喜歡“乘風”,小細節刻畫的讓人記憶深刻!

第一個細節:吳京為了老百姓不被敵人發現,選擇讓自己的孩子“乘風”所在小隊使用電臺吸引敵人過去,舍小家成大家時,“乘風”小隊的離去呼應著“小乘風”的出生!生命的離去新生命的開始!戰爭在繼續,英勇犧牲者無數,但英雄抗戰者源源不斷!

第二個細節:最初玉米地“嫩綠”一片是收穫的欣喜,“乘風”犧牲了過後,是一片“秋黃”的“草地”。

第三個細節:最後拿著“冀中騎兵團”的大旗衝鋒時,第一個拿旗人倒下,吳京接過大旗,“大掌櫃”受傷,吳京摔下馬,下一個戰士接過大旗,並拉起吳京,繼續衝鋒陷陣,一往直前,奮勇殺敵!這真的很感動很震撼,直擊人心,戰爭在繼續,戰火在蔓延,犧牲者無數,抗日英雄者前仆後繼,源源不斷,正是因為祖輩們的英勇無畏,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新生活!今日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要謹記祖輩的艱辛奮以!

回首往事,泱泱華夏五千年,我們受到過屈辱,也體會過勝利。一路走來,今日和平來之不易。今天是新中國72週年華誕,祝偉大祖國生日快樂,繁榮富強!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9

今天媽媽帶我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講了四個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鴨先知》,這個故事講的是,電影中的“我”在教室裡讀作文,作文題目是《我的爸爸》,“我”把爸爸誇的很好,沒想到被鄰居家的小孩揭穿了,晚上爸爸接“我”放學回家,“我”很生爸爸的氣。

爸爸給廠長吹牛自己很能幹,能賣出去很多廠裡的藥酒,結果自己掏錢把酒都買回來堆在家裡,媽媽很生氣要是爸爸一個月賣不出去的話,就要跟他離婚。於是,為了買出酒爸爸想盡了辦法,他帶著“我”在好幾輛公交車上做廣告,詞說的是好,就是沒人買,後來“我們”在等公交車的時候抓住了一個機會,有一個電視臺要來拍節目,“我爸爸”說讓他們幫忙拍廣告,最後,“我爸爸”成功的買出了所有的酒。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到,我們要經歷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一次一次的努力,一次一次的不放棄,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10

“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分別以四個主題片段串聯起來的《我和我的父輩》,是各行各業、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的縮影。紅星代代相傳,希望的光芒永不泯滅。

父愛是默默無聞的,如一座大山,深沉而又堅實。電影裡處於抗日戰爭的父親對兒子乘風近乎苛刻的嚴格,讓兒子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被愛。可是父親會因為兒子擦傷了脖子,在戰場上打仗時看到草藥,毫不猶豫地揪下來。會在兒子騎馬遠去時,默默地望向他的背影,直到背影越來越小,被漫天塵沙擋住了視線。部隊發現了躲藏的難民,毫不猶豫地帶他們一起離開,儘管會拖延程序。父親目送著兒子騎上他最心愛的戰馬離開,臨走之前還囑咐兒子“一定不要踢馬肚子。”當日軍圍上大部隊,在那千鈞一髮之際,父親做出了最艱難而又偉大的選擇,發射假煙霧彈,將敵軍引入了兒子的地方,用四個人的生命換來了所有鄉親們的安全。於是去時是那個騎著馬兒的意氣風發的少年;歸時則是空空蕩蕩的戰馬,馬肚子上流淌著少年的鮮血。正值青春年少的乘風用自己的生命報了國,留下了一個失去兒子的父親在漫長的黑夜裡痛哭。

儘管只有四個人對抗千千萬萬的敵軍,儘管那個年代的中國沒有先進的武器,沒有坦克大炮,新式軍槍。他們擁有的是一腔孤勇的執著,是忠於職守的信念。四人面對必死的結局,絲毫沒有畏懼。“願以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少年戰死沙場時,難民裡又有新的生命誕生了,名字也叫做“乘風”,因為那是用少年的命換來的新生命。

兩個月後父親再度奔赴戰場,高舉著手中的紅旗,戰士們義無反顧,鮮血染紅了沙場,染紅了天,染成如今的五星紅旗。在懸殊的火力下拼死衝殺,騎兵團硬是用生命闖出一條條血路,一舉殲滅了敵軍。電影前的觀眾都早已淚流滿面。兒子繼承了父親軍人的風骨,而那個“小乘風”會繼承他的風骨,紅星照耀中國,紅星代代流傳。

《詩》中的父母輩在那個年代研發火箭,為探究科學犧牲,而子輩繼承父母之遺志,創造下一個屬於中國人的輝煌。

“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死亡是驗證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生命更渺小的東西,渺小的塵埃是宇宙的開始,平凡的渺小是偉大的開始。”以渺小啟程以偉大結束,這就是浪漫的航天精神。

繼往開來,乃吾輩之責任;振興中華,乃吾輩之職責。何其有幸,生於華夏。紅色光芒代代相傳。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11

這個影片剛開頭看到有吳京就覺得肯定會很好看這部電影,真的很好看!

《我和我的父輩》由4個小電影組成《乘風》、《詩》、《鴨先知》、《少年夢》。

《乘風》是吳京,吳磊,魏晨等,演繹了在轉移村民的途中,吳京鎖扮演得角色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和3個隊友換取了村民們的平安轉移,真的哭死了,當你看到他們被敵人亂槍打死的時候,真的無法替先輩們去原諒那些日本人,吳京對兒子說,你不能死在我前面,結果還是向我們現在的和平,都是這些先輩換來的,感謝他們。

《詩》章子怡,黃軒主演,為了航天事業,媽媽是媽媽,也是爸爸,最後那封信真的太好。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訴你,世的一切奧祕,告訴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榮和夢想,挫折與悲傷。告訴你,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火箭,是為了夢想,拋棄自己的東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死亡是見證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死亡變得渺小的東西渺小的塵埃,是宇宙的開始,平凡的渺小,是偉大的開始。

《鴨先知》徐崢主演,爸爸就是孩子的榜樣,要勇於嘗試,做一隻第一隻下水的鴨子,才能看到希望,春江水暖鴨先知。

《少年夢》沈騰,開心麻花劇組,想想就知道肯定是很好笑,笑中帶淚的,沈騰作為一個來自2050年的機器人,體驗了一把2021的旅途,五千次的實驗才有一次成功,失敗是成功路上的關鍵,沒想到最後竟然是2021年那個小男孩在2050創造把這個機器人創造出來的。

整體來說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值得大家去觀看。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12

從建國前到現在,短短四個場景詮釋了中國的歷程,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從抗日到第一枚火箭發射到第一部廣告到現在暢享未來。

在第一篇章乘風中,吳磊和吳京飾演一對父子,父親為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選擇了發求助訊號,用調虎離山之計挽救了護送的百姓安全,成功引走了敵人的尋剿。敵人根據電報發文資訊,很快定位到了兒子的地方,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求救訊號已經是意味著他們將要犧牲的節點。作為一名父親,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他比任何人更清楚,可是即便如此,還是選擇做了。

在第二篇章詩中,我看到了許多為國家技術而義無反顧獻出生命的人,他們明知道會犧牲,但是他們仍然選擇了做。

影片中小孩兒的一句話讓我扎心了,大體說的是“不管是我的親生爸爸,還是我以前的爸爸,他們都已經死了。”他們為了國家義無反顧,但是自己的小家卻可能會變得支離破碎。

在第三篇章鴨先知中,男孩兒的爸爸在其他顏的眼中,是一個類似的瘋子的人,他總是想到一些當時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他的思想十分超前,後來他的想法也都一一實現了,記得男孩說過,他爸爸不僅是第一個拍廣告的還是第一個購買股票的。

在第四篇章少年行中,沈騰扮演的2050年的機器人穿越到2021年,通過小孩的視角,可以看到兩個方面,一個是如果你堅定你的夢想,併為你的夢想努力,那麼這個夢想極大可能實現,另一方面是可能家庭的溫暖的確可以暖化一個人,即使那個人是機器。

這部電影總讓我感覺這不止是一部電影,更是父母一輩給下一代甚至後世幾代人的一首情詩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13

昨天進來看了長津湖,今天我們咋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部曲,第一部劇是講乘風。這是將八路拯救村民與日本鬼子抗爭的故事。裡面證明八路的團長,為了拯救村民,突然把訊號彈往天空上一打,請隨著他兒子給他打的電報一封傳來,緊接著,日本鬼子就被團長引到了他兒子那裡。可惜呀團長的兒子被日本鬼子的頭用重機槍給射死了,只留下了一一匹“大掌櫃”的黑馬留了下來,其他的士兵都死了。八路的精神是有小傷亡換取大勝利。

第二個故事則叫詩,講的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以及為航天發展人員的故事,裡面的主角是一名小男孩,他的爸爸和他的媽媽是做航天事業,爸爸是製作研究,媽媽則是做固體燃料。但是這個實驗特別危險,一不小心就會被炸死。但是很不幸的訊息降臨了,這個小男孩的爸爸,被炸死了。但是她的媽媽還要繼續工作為航空事業做出偉大的發展。後來他們的女兒則當上了航天員,他的兒子就是那個小男孩,最終也一直在關係著航天,那些為中國而奮鬥的人,都是最對祖國有用的人。

第三部電影叫做鴨先知,裡面則是一個喜劇片,一開始一名小國小生正在念他寫的作文,我的爸爸。小朋友唸完他的作文後,他的鄰居小胖變切他的老底,聽完小胖的說話後,全班人都笑了起來。最後,他爸爸終於用廣告的形式把藥酒賣了出去,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拍廣告的人。

後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名小男孩最終成為大科學家的故事,首先,據開頭就有一個機器人掉到了他的家裡,把他家的天花板的燈給搞下來,那名機器人說,我是來自2050您的機器人,但是那名機器人與人類差不多,長著與人類相同的五官,四肢都與人一樣。這名小男孩喜歡搞科技發明,他家有許多發明的東西。就是證明機器人給了他許多啟發,告訴他無論你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像你爸爸一樣,勇敢的面對困難,就能把你物件的科學搞得比原來更好,如果半途而廢,你只能當一名普普通通的科學家,但你的作品也只能永遠都成那個樣子。小朋友聽到了這句話,深深的感受到了機器人所說的話,從此,他一直堅持的科學發展,最終到了2050年,他創造了這臺機器人,也就是講給他啟發的機器人。

《我和我的父輩》的觀後感14

在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我和父母一起,看了一部關於國家發展史的電影《我和我的父輩》。

這部電影共分為四個小故事,當中的前兩個故事讓我尤為感動。

第一個故事,它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故事的開頭一群人正在收莊稼,突然就開始隱藏自己,我當時還在想他們在幹什麼?

後來知道原來他們是在躲避日軍的飛機偵查,這時他們接到了一名叫乘風的小八路軍帶來的訊息,說日軍馬上就要打過來了,要求他們馬上到指定地點集合準備要集中火力一起戰鬥。他們立刻就全副武裝,變成了八路軍。原來他們是八路軍的騎兵連。

在他們轉移的路途中,路過了一個剛剛被日本鬼子轟炸過的村莊,他們到那裡偵查了一圈,結果一個村民都沒發現。後來在一個大地洞裡發現了所有的村民,原來他們都躲在這兒。八路軍的隊長和戰友們經過商量,決定要把村民們一起帶著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因為那個地洞並不是很安全,日軍也會發現的,到時候老百姓就危險了。

八路軍開始帶著老百姓們一起轉移,由於老百姓人多,婦孺老幼居多所以走起來非常慢,他們在轉移休息的過程當中,日軍竟然追蹤著追了上來。已趕到他們的附近,馬上就要發現他們了。

情急之下為了保護所有村民的安全,隊長分析出來鬼子找到他們的原因是因為發報訊號。於是他立刻做出決定,決定犧牲正在打探訊息的乘風小分隊的幾個人,他們決定利用發報的訊號兒,把日軍引到乘風那邊。

日本鬼子果真上當了,在馬上發現老百姓之前,順著乘風的訊號兒被帶到了乘風那裡。日本鬼子人多勢眾將乘風小隊團團圍住,乘風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跑不掉了,但是他們沒有投降,依然一個個英勇地衝向日本鬼子做最後的戰鬥,但是畢竟人數有限,乘風小分隊全部犧牲了。

看到這裡,我的眼淚像決堤的河水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乘風的父親聽到了遠處的槍響知道乘風他們應該是犧牲了,此時他忍住悲痛萬分的心情,帶著老百姓安全轉移到了安全的地點,他暗下決定要為乘風們報仇,終於在一次抗擊日軍的戰鬥中,又和這夥日本鬼子碰上了,乘風的父親帶領著騎兵團英勇地衝了上去。

八路軍們個個都像關公在世般左劈右砍,殺死了不少日本鬼子,但是武器裝備差很多,很多的戰士們一個個倒下了,但他們卻毫不畏懼,前赴後繼地衝鋒,結果日軍大敗,八路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剛解放時的中國,我們國家為了使自己更強大而研發導彈的故事。在導彈研究基地有一對夫婦夫妻,他們都在基地上工作,他們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但這個男孩兒並不是他們親生的,是他們同事的孩子。這個男孩兒為什麼在他們家呢?是因為他親生的父親在一次實驗意外中被炸死了。所以小男孩兒才來到他們家,和他們一起生活。

導彈研發不斷地失敗著,很多人都很是失望。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所有科學家們都非常著急,孩子們的父親最後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去靠近觀察,去找出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失敗的。

終於,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失敗的原因,但他也很不幸地犧牲了,看到這我的眼淚再次奪眶而出,一串串地打溼了我的臉龐,被劇中感人的情節感染了。故事的最後,在所有科學家不斷努力當中,導彈終於研製成功了,我們國家在軍事防禦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後電影中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也成了他們父母期望的詩人和宇航員,都成為了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

通過電影中的這兩個小故事,我懂得了很多。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得來不易,是因為有些人在你前邊,為你劈開了所有的荊棘,擋住了所有的困難。

我們現在的生活正是這些前輩們追求的、渴望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當下,不要浪費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學習,將來也要為祖國做出自己一份應有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