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2.83W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

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1

“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它是我們回家的方向。”

2057年,太陽迅速膨脹,即將毀滅地球,迫使地球還有36小時撞向木星,一群人追隨希望,踏上了拯救地球的路。

這是由劉慈欣寫的一部科幻短篇小說《流浪地球》改編的影片,它深深地震撼了我。

最令我感動的是書中主人公韓朵朵,在最後危急關頭,她仍然不放棄希望,對全球說了這樣一番話:“大家好!我是韓朵朵,是一名國中的學生,現在情況危急,我很害怕,甚至全身在顫抖,但我們不會放棄希望。前些日子,老師問我們,什麼是希望?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它是我們回家的方向。現在我們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但我所在的救援隊有了新的策略,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我們不能放棄這一絲一毫的希望,我們需要支援,一起拯救人類吧!”

另一個令我感動的角色是韓朵朵的爺爺韓子昂。在韓朵朵還是個嬰兒時,發生水災,韓子昂從水中找到了她,把她帶回家撫養大。他們之間如同父女一般親密。當災難來臨時,地球表面溫度達到零下80度,使得人們必須戴上頭盔才能生存。韓子昂在救援隊中不幸遇難,跌下高樓,頭盔裡只剩下1%的氧氣了,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他拿起呼叫器說:“朵朵,不要放棄希望,活下去。”說完便拿下了頭盔,臉瞬間凍結,任憑韓朵朵怎麼哭叫,他是聽不見的了。

影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場面,但始終沒有人退縮,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退縮,在你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死亡。但如果你繼續前行,永不言棄,便還有一些生的希望。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我們心中還有希望,加把勁,實現它吧!

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2

太陽系的太陽急速膨脹,眼看太陽即將爆炸,人們該何去何從?

原計劃的執行軌道,地球對於巨大無比的木星來說是極其微小的,受到木星的影響,地球一半以上的轉向發動機都已全部熄滅,如果不及時發電,地球便會撞擊木星,“砰”——化為烏有……

但當大家將發電機全部開啟時,一切都晚了,地球與木星近在咫尺,人們幾乎失去了希望……

正在此時,國際會議祕密決定,改變原有計劃,放棄地球,放棄那13億人類,施行“火種”計劃。

我對這個決定痛心不已,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地球,我們人類的母親,孕育了人類文明,養育了“世界”這個大家庭,如今,我們卻要丟下她?

在人們沒有希望之時,劉啟想到了一個辦法,“點燃”木星,一個大膽的想法,卻是可行的的方法。是啊,此時此刻,又談何大膽與否,如果不這樣,那將失去多少無辜的生命,為了地球,為了全人類,我們一定要試試!

“點燃”木星的目的是讓木星將地球推出木星的巨大引力範圍,經過大家不懈的努力,終於,人們團結一心,手動點燃發動機,將發電機朝著木星噴去,我內心無限激動,可事與願違,噴射的火柱距離引爆木星的位置還剩下500公里,正當大家以為要失敗了,劉培強,劉啟的父親不屑一顧,為了自己的孩子劉啟,為了地球,將太空站衝向火柱,爆炸之後產生的火焰直逼木星……

霎時間,無數火球撞向地球,強大的衝擊將地球送出了木星的強大引力範圍,地球開始了“流浪”!

看到這裡,我不禁熱淚盈眶,這便是人情,一個神聖而神祕的東西……

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3

有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能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離的創意蕩氣迴腸,驚豔無比。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很合時還圓了,小說中‘‘雅典衛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生的違紀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搖搖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界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

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裡的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化程度在國內。絕對是前所未有,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型別的硬科幻並不陌生,只是國內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致,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信念,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並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整救世界。

直到今天終於有導演做了這樣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棒,給中國的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標杆,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裡有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後表揚一下片尾的流量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的改動,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判斷,希望能在續集看她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服。在流浪,因為我們終於有了硬科幻了。

七年級《流浪地球》觀後感4

我卻只在意一部被導演稱為“小破球”的電影,這就是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對這部電影的解讀有很多,有環境和氣候的保護,也有人工智慧的反思。可是我卻更多的注意到這是中華文化價值觀的輸出。

這不同於好萊塢的傳統災難片。這部片子我認為最大意義是好萊塢告訴大家拯救靠某個英雄團隊或者英雄個人。但現在我們告訴別人:不是的,我們民族經歷過的艱難困苦告訴我們,拯救我們的最佳方案,永遠是所有人都參與拯救自己,進行“飽和式救援”——100萬、200萬甚至一半人犧牲了,但只要有35億人能夠活下來,就代表著希望。這就是所表達的文化價值觀的輸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們不應該被動的接受好萊塢文化和價值觀。很早就有先賢教導我們,人類的歷史不是由某一個英雄推動的,而是由人民推動的。就好像這部片子,劉啟是點燃木星拯救人類的關鍵嗎?不是;劉培強是點燃木星的關鍵嗎?是,但是同樣可以被替代,也會有人去替代。在流浪地球裡,沒有劉啟的團隊,蘇拉威西照樣點燃;沒有劉培強,照樣有馬卡洛夫、或者太空站的其他甦醒者執行點燃木星計劃。

這是中國人從自身民族和歷史中得到的感悟與思考——08年雪災也好,汶川地震也好,對災難的救援,是靠著一個或者幾個英雄嗎?不是,是無數科學家夜以繼日攻堅科研,是無數解放軍的“飽和式救援”,是全國人民的的眾志成城,他們才是英雄和關鍵,他們才是中國民族的“主角”,在他們面前,總理都自發讓出通道。今天中國越來越強大,也在國際上佔據的更多的話語權。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流浪地球》出現,那時中國將會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