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75W

導讀: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匆匆那年》觀後感歡迎閱讀!

美好的是青春,是逝去的時光,是那些已經改變又從未改變的人,也是那些深深刻在腦海中的愛的印記,甚至是後悔,那些證明我們存在於世的全部經歷:

當人們從一個原點出發,相逢又散去,投入到各自的生活洪流中時,片刻的駐足,懷念起過去,幾乎很多人都在習慣性美化它們,這大概和大腦的工作機制有關,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們忘記了很多傷痛,並且在懷念過去時上了濾光鏡。

陳尋回憶起高中時初識方茴那陣子,老師領讀古文的情節,讓人想笑。我記得來京工作第一年,在北京一所中學聽到朗朗讀書聲的時候,心裡感覺也是美滋滋的,可是我回憶起我的高中,並沒有覺得有多麼美。長大後覺得甜蜜的回憶,在經歷的當時,不過是一種平淡無奇的體驗。那時想著的可能是放學後乾點什麼,也可能沉浸在被家長批評的煩躁之中,我們還不會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觀察自己的'生活,也就沒有對生活的即時的審美判斷,只是認真而專注地活在當下。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說,那段經歷確實也是很美的,那時的悸動與後來我們成熟時的戀愛比起來,我還是更喜歡彼時的青澀和扭捏。年輕時我們無法想象將來會怎麼看待過去的自己,但是那些經驗和教訓化為記憶,存在我們的腦中,還是一點點地將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

方茴與陳尋從教室裡出來,他們忽而男的在前,又忽而女的在前,兩個人旁若無人地一前一後像兩顆糾纏的雙星系統一樣,讓人覺得心裡真是甜滋滋的。我們都早戀過,知道那種神祕而美好的感情,我與我的妻子也有類似的經歷。陳尋打球的時候把校服反穿,就為了讓方茴一眼認出他來,少言倔強的方茴騎車總會繞道走,就為了多看陳尋一眼。年輕時的勇敢,總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來表達。

男主角陳尋故意少答13分的題,就為了能與方茴上同一所大學,他們在可控制的領域,各自在為自己的目標奉獻和努力。即便上了大學,物是人非,傷了意中人,再回頭看時,雖然後悔,但生活依然要不停向前。我們每個人都從過去的精彩或者不堪的經歷中獲得了很多。

讓人驚醒的是,時光一去不復返,我之為我竟是由那些平淡無奇的小決定導致的,當下我荒廢的,在意的,認真的,不認真的,都會對將來產生影響,那就不能不讓人想到那幾句偈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活著,一定要抓緊時間,過好當下:

這種強烈的感覺是在我看到大學時他們戀愛不順的時候產生的。作為當局者,會以為彼時發生的,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作為旁觀者卻明白,生活的精彩其實是無邊無際的。我喜歡方茴的執著,但我更喜歡沈曉棠的灑脫。我喜歡陳尋的放不下,但我更喜歡喬燃的不打擾。當陳尋還在問喬燃,方茴變了沒有的時候,喬燃說他去法國的大學看了她,但沒有說話,他悄悄地離開了。這種定力和對別人生活的尊重,值得人學習。

時間不停歇,你做每一個決定都會花費時間,你是打算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之中自怨自憐,還是自己去找尋新的生活?兩種態度,不一樣的人生。很多小決定,當時你以為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未來你才發現,巨大的分歧的緣起竟是源於那些不起眼的決定。比如,方茴從父親的自行車上下來,往操場跑去看陳尋的時候,我一直替方茴感到著急,怎麼就不能等人散了的時候,去找他呢?再比如方茴去上課時,在樓梯間,陳尋想和她唱歌,她怎麼就不能去逃課呢?再比如陳尋怎麼就會忘記方茴的生日呢?

但是轉念一想,就是這些東西和想象中的一樣,也難保他們就真能走到一起。生活無法假設,這是它殘酷的一面,我們必須選擇,並且為每一個選擇負責。過後再來審視,再來後悔,毫無意義。我們能做的就是抓緊時間,好好過好現在。哪怕我們初心不改,卻物是人非,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跟我們自己說,我努力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