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的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9.37K

從學位論文來看我國建築更新領域學術研究發展情況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不過這種工作我想大多是比較很困難的,論文資料的統計與分析是個非常繁重的工程。我想對這片論文的作者抱著感激之情,她道出我的所想,算是志同道合的吧!“無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國家,以修繕為特徵的建築更新實踐自古有之,但一直屬於民間工匠的自發行為,並沒有被建築學術界所重視”在開學至今的古建築的各種專業課上,我也深深瞭解到了中國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古老手藝掌握者——一批批的工匠,他們的selfish始終保持在這種TraditionalTechnology上,用Professor Lu的話來說就是“死了也要帶到棺材裡去,就是死了也不給你後代留下”,當然,這裡的後代只是指代與他們沒有任何親屬,師徒關係的人們,正所謂的傳男不傳,傳內不傳外。

這是個非常頭特的事情,我想改用波波的話來說就是“都21世紀了,還保守著封建的古老的看似傳統卻不傳統的思想,有意思伐啦?”所以綜合開頭的那句話,我只想說,在中國,要想真正傳承古老的手藝和工程做法是非常的困難的,儘管這些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不斷出版一些和古建築相關的做法的書籍,但是畢竟是難以融會貫通,況且作者本聲大多也是工匠出身,在文學著書方面可能不是那麼完美,寫的那麼全面,加之以技術的保密,這是個很頭疼的事情。所以有待解決的不是如何想方設法去從他們口中套出什麼祕方,我個人覺得還是要努力的研究新的記憶,來發展和繼承我們的Chinese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我想這才是老祖宗們希望看到的吧。拿西方來說,他們對待建築的保護正是在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後才帶來建築更新的,而我國呢?

來看看現狀吧,至少在我看到的蘇州來說,建築的更新在園區這個新興的地方飛快的發展,施工工藝的不斷的發展,但是在幾公里外的古城區呢?所謂的統籌,一致,我們的古建築被套上“控保建築”的美名,的確,每次我看到這些的時候是很驚奇,緣由是因為我又在不斷的漫步中發現了越來越多我從前不知道的老宅,平江路的改造,山塘街的改造被賦予了現代化的氣息,公交站臺庭柱的內部居然是水泥,這是古建築的悲哀,木結構的悲哀,ProfessorLu說的好,這也是我想說的:現在的人們誰願意去花時間費那麼大的力氣去造箇中國建築?現在都是想著造高樓大廈,來鼓滿自己的腰包,讓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揮霍著大把大把的金錢出去旅遊,各種高檔地方奢侈享受,紙醉金迷。

ProfessorWang 開學演講上就這麼說過“讀書人要以知識為重,不懷功利的去學習”現實總是打擊我們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還好我並不是純純粹粹的理想者,我並存著現實,好吧,這也許只是自察罷。這篇文章的作者我覺得寫得最精深的地方,最揭露事實的地方容我抄下來與眾君分享“我國建築界更新領域的學術研究出現於傳統古建築脫鉤的現象是由兩方面導致的。原因之一是我國古建築保護法規過於保守。對於被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傳統古建築,普遍是以文物保護姿態對待,其相關修繕工程也是因循整舊如舊的`福*馬林式既定保護主義思想,難於對其進行大力度更新改造”。

是的,拿蘇州古城區東大街的一個古建築來說就是這樣的,那個名字我叫不出,它邊上是人才市場,那古建築的大門被磚頭砌起封死,維修也不知道是否有,只是見著有燒香的'痕跡,黑漆漆的煤劑在封死的砌牆上。這也許就是這個建築的生命的終結吧,沒有人丁的建築是死的,不活著的,ProfessorLu和我的想法也是一樣的“建築麼就是要多呆呆人,否則麼就是沒有意思的,有了人,那建築反而就是很有氣息的”。

THE END寫這篇文章我並不覺得自己很厲害,相反覺得就是要這樣不斷的寫寫,算是鞏固鞏固自己對待古建築的看法的個人思想,或許今後的文章會不斷的出現古建築工藝的方法和評析,或許這輩子就放棄它,對它算是失望了吧,我只想再強調一遍,蘇州的園林不是代表了蘇州的整體的古建築風格和意蘊,蘇州的真正的古建築在那大街小巷,當你迷路在裡頭時,說不定就是那個建築的出現的地方,好吧,以後少帶帶我們去那園林走走,那是無謂的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真正的教學我想是應該出現在課堂,出現在蘇州城的大街小巷罷。再次感謝Professor Wang & ProfessorLu的教學指導,我喜歡你們的課,雖然ProfessorWang喜歡時不時的講講古詩文,但是樑先生說過的“建築=文學+藝術+科學”Professor Lu 的課雖然很多人睡覺,也是很睏乏的,但是課後卻是可以把握住的,我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