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奠基者》有感

來源:才華庫 1.31W

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唯有石油部沒有完成計劃。西方國家妄圖用石油"窒息紅色中國"。獨臂將軍餘秋裡於危難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長。在川中會戰失敗之後,帶領數萬會戰大軍克服了無路、無糧、無房,以及天災人禍等重重困難,在鬆遼展開了艱苦卓絕、歷時三年的石油大會戰,一舉扭轉我國石油工業的被動局面。

觀《奠基者》有感

1958年初,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唯有石油部沒有完成計劃。西方國家妄圖用石油"窒息紅色中國",年輕的新中國石油告急,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一籌莫展。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獨臂將軍餘秋裡於危難之秋出任石油部長。

餘秋裡上任後,按照鄧小平關於將石油勘探的重點由西部轉移到東部的指示,積極在東部尋找油田。在八大二次會議上,餘秋裡帶領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績軟,嘴上不能軟"的調子,打了各部局一個突然襲擊。

1958年4月,餘秋裡在四川南充視察時,把解放軍"支部建在連上"的傳統帶到了石油戰線,要求每個鑽井隊都要建立黨支部,配備一名政治指導員,寧肯少打兩口井,也要把基層黨支部建設好。

中蘇關係惡化,蘇聯背信棄義,撤走專家。年輕的新中國周邊局勢日趨緊張。毛澤東、周恩來和國防部長彭德懷等都非常關心石油狀況。四川龍女寺2號井、南充3井等喜噴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歡騰。在成都開會的毛澤東,沒有和餘秋裡打招呼,突然現身四川隆昌氣礦,並題詞"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會戰敗退,餘秋裡壓力重重。

黨中央在廬山召開"八屆八中全會"後,在黨內掀起了一場"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波及到了石油廠礦的一些領導幹部。餘秋裡冒政治風險,力排眾議,據理力爭,保護下屬。

1959年9月26日,鬆基3井喜噴原油。石油部副部長康世恩指揮鬆基三井試油工作,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親自視察鬆基三井,改大同鎮為"大慶區"。餘秋裡召集幹部、專家進行座談,最終決定採用打破常規,甩開勘探,集中石油系統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鎮附近為會戰中心,在鬆遼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石油大會戰。並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義,樹立全域性觀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這個大油田勘探、開發建設好。

在鄧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黨委關於開展石油大會戰的報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批准。王進喜等一大批優秀鑽井隊積極率隊奔赴大慶參加會戰。面對少數人的畏難情緒,餘秋裡提出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戰鬥口號。

1960年3月10日,薩66井噴出高產油流。餘秋裡連續主持召開黨組會議,提出揮師北上,把主戰場從大同鎮附近轉移到薩爾圖地區。全國有關係統支援大慶建設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薩爾圖火車站,大批的轉業軍人作為石油工業的新生力量抵達大慶。王進喜率領井隊人拉肩扛連夜把鑽機和裝置運到井場,並率先破冰端水保開鑽。

餘秋裡將王進喜等樹為會戰的先進典型,並針對會戰已經暴露的問題,邊學習邊分析會戰的形勢、任務和矛盾。在大慶掀起了學習毛著、"學兩論"的高潮,統一了職工思想。

在隨後而至的百年不遇的雨季中,餘秋裡、康世恩等帶領全體石油人,在國家經濟最困難,生存條件最艱苦的情況下,克服了克服了

無路無糧、缺房少人、天災人禍接踵而中等重重困難,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於1960年的6月1日實現首列原油外運,打破了西方國家"至少需要三年"的預言。

中蘇關係的惡化導致我國航空煤油進口基本被停止,空軍的飛機全都趴窩,連陸軍的戰鬥車輛也都被迫停駛。聶榮臻副總理親筆致信餘秋裡,要求石油部迅速組織研製生產國產煤油以擺脫這種惡劣局面。餘秋裡部石油部石油研究院負責研製航空煤油專案。不久,研製獲得成功,中國航空煤油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從此結束。

冬季將至,數萬人如何過冬又成了擺在會戰隊伍眼前的最大難題。經過調查研究,餘秋裡聽從了黑龍江省委歐陽欽書記的建議,充分發動群眾,苦幹4個月,在入冬前,

30萬平方米的"乾打壘"建完,做到了"人進屋、機進房、菜進窖、車進庫",保障了安全過冬。

各鑽井隊之間一味追趕鑽井進度,使得鑽井質量不斷出現問題,連王進喜的標杆鑽井隊也出現了井偏現象。餘秋裡、康世恩重視地下狠心抓第一性資料,起草"大慶長垣鑽探和開發過程中取全取準20項資料72個數據"的"調查提綱",形成了地質技術規範。還及時召開"4、19"現場會,使得廣大石油工人樹立了對油田負責 一輩子的思想和質量意識,鑽井和油田各項工程質量大大提高。先後總結出了崗位責任制、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等經驗。

會戰隊伍剛剛穩定,越來越多的家屬來隊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經遭到飢餓威脅,浮腫病大幅度出現的會戰隊伍壓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國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會戰職工的糧食定量也被降低,職工隊伍中出現了浮腫病,大會戰處於艱難境地。餘秋裡提出:要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毫不動搖,堅持會戰,天塌下來也要頂住。餘秋裡提出:"幹部進食堂,書記下伙房"。同時,抽出一部份職工和家屬想方設法、發揚南泥灣精神大面積開荒種地,工委組織了打獵隊、捕魚隊,挖野菜、採野果,終於戰勝饑荒,熬過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時節來臨,餘秋裡親自帶頭,組織開荒,發展農副業生產。隨著開荒規模的擴大,職工的生活越來越好,職工的體質得到了恢復和增強,保證了大會戰的順利進行。

1961年11月,1202隊用了9個半月的時間,趕超了蘇聯的格列尼亞功勳隊,奪得了當年打井的世界冠軍。毛澤東、周恩來等多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盛讚大慶會戰取得的成果。餘秋裡離開大慶前,囑咐大家不能自滿,創業難,守業更難。

1963年12月25日,周恩來總理向世界宣佈:中國需要的石油己經可以自給,中國人民使用了一百多年的.’洋油’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了……

《奠基者》講述了西方國家妄圖用石油“窒息”新中國時,石油部部長、獨臂將軍餘秋裡(侯勇飾)帶領以“鐵人”王進喜(王超飾)為代表的中國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難的創業景象。該劇的收視宣傳點中,重要的一條是該劇乃康洪雷作品,甚至有腦子靈動的媒體想出了“石油版《士兵突擊》”的稱謂。但幾天來有媒體披露該劇目前收視不敵另外幾臺開年戲。鄙人有所思索如下。

演員夠看!精神夠勁!

侯勇在劇中飾演獨臂將軍餘秋裡。他說,自己出演餘秋裡壓力非常大,“毛主席找他,彭總找他,這些領導人都來找他,說工廠沒油了,所以對他來說,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非常難打。”侯勇表示,他在拍攝中感受到老一輩的精神,為他們的意志力和信念所打動。對侯勇來說,更困難的是,他每天演戲還要把左臂用繩捆在背後,一天拍完,他常常因手臂麻木而失去知覺,但他卻問大家,自己像不像獨臂?侯勇透露,他在片中有一場單手劃火柴點菸的戲,練了很久很久。侯勇自豪地說:“我現在不光能一隻手吃飯、穿衣服,還跟餘部長學會用一隻手劃火柴點菸。”

從《武林外傳》、《三槍》走來的“潑辣老闆娘”閆妮,這次扮演餘秋裡的賢內助,平凡中見真情,輕輕幾句拌嘴,體現出真摯體貼的革命夫妻情。

講到大慶油田會戰,就不得不讓人想起當年“鐵人”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的經典場面。《奠基者》中,這一場面將被完全復原、再現。為達到真實效果,劇組在中國石油公司的協助下,在當年薩爾圖會戰的地方樹立起兩個真正的井架。僅僅為了豎井架,劇組就動用了上百輛重型卡車,更為“跳泥漿”一場戲拉來四卡車泥漿。

“泥漿打在人身上的力量非常大,當時就把劇組的一個工作人員推到了泥漿池裡。可即便這樣,也遠不如歷史上真實井噴臨界時的力量大。”飾演“鐵人”的演員王超告訴記者,這場戲不但讓他深刻認識到當時“鐵人”所面臨的危險境地,也被那個時代人的精神所感動,“我一共跳進泥漿池三次,拍了近一個小時,最後上來時已經全身凍得沒知覺了。可我們只是拍戲,馬上就可以回住地洗澡休息,‘鐵人’那時候可沒有這樣的條件,在當時那般惡劣環境下,他們的獻身精神太動人了。”

《奠基者》投資數千萬,轉戰北京、河北、黑龍江大慶市等多個拍攝地,歷時半年拍攝完成。殷桃、洪劍濤、周曉斌、王新軍等在劇中都有戲份。其中,擅長演喜劇的“炊事班長”洪劍濤此次角色相當有突破,飾演知識分子、地質勘探專家陸惟夫。儘管劇中他在北京的故事要比在大慶多,但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洪劍濤透露,他還是獨自一人前往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參觀瞭解當年情景,結果卻一個人哭得泣不成聲。“我也是聽著‘鐵人’事蹟長大的,可看了展覽還是特別震撼。那個時代的人僅靠著一份讓祖國富強的信念就這樣幹下去。我看電影哭過、聽人朗誦哭過,可一個人看展覽哭成那樣還是頭一次。等孩子放假了,我還打算帶他再去一次。”

關注此劇 耐性要夠

此劇在大慶拍攝期間,訊息近乎為零,侯勇在隨雷獻禾導演和王學圻宣傳《七十七封陣亡通知書》等劇時也沒透露該劇。康洪雷導演為此推掉《團長》的宣傳,全力備戰。對於該劇,他稱保持了一貫的節奏,以小人物的命運為主,並表態這部戲走的是平民化路線。他說自己不擅長做一些歌功頌德的事情,《奠基者》和《士兵突擊》有點像,沒有絕對的主角,所有人物都非常有特色。

相對於平淡的收視資料,《奠基者》的口碑其實不錯。有網友稱,自己“將以‘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完整地觀看《奠基者》。網友評價,雖然這是部主旋律的大片,名字聽上去很大部頭,但人物刻畫得細緻到位,沒有“假大空”的感覺,保持了康導一貫的水準。

此外,網友也對央視版本對鏡頭的刪減提出質疑。有網友發現,餘秋裡接受毛主席任命後,在回程的車上和祕書王強有一段逗趣的對話。這段對話在網路上有,電視臺播出時刪減了。網友感慨,電視臺喜歡刪減這些細節,偏偏這些細節正是康洪雷導戲最有魅力的部分。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關於“開年戲”的群眾態度和公眾心理學問題。作為繼《闖關東》 《走西口》之後又一部展現“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的電視劇《下南洋》,此前幾乎已被認定為央視20xx年的開年大戲,這部電視劇不僅從題材上非常討巧,而且還是由央視投資、並在拍攝期間就打出了“20xx年開年大戲”的旗號,並且聚集了佟大為、黃聖依、張默、午馬等眾多影視明星。不過,從事情終果來看,央視最終對媒體公佈的開年大戲則是《奠基者》,而且,即使在開播幾天前,央視相關領導依然統一口徑說這一結果為“暫定”,炒作空間可謂一點不浪費。

對於這種“暫定”以及種種“不確定”因素,觀眾早已有了心理準備,電視臺對於觀眾的情緒調動向來就像《拯救》中所唱到的:“不到最後不罷休。”早在20xx年,同樣頗有戲劇色彩的鬧劇就已經上演過:早已召開新聞釋出會表明自己將成為央視開年大戲的《人間正道是滄桑》最後被《走西口》取代。雖然後者播出後招致了不少貶評,但憑藉著好的檔期和十足的噱頭,很多觀眾依然選擇“批判性”地看完了該劇,並使其創下了超過14%的收視率。今年,用名不見經傳的《奠基者》取代熱門大戲《下南洋》,是否也是央視出奇制勝的一步奇招?目前尚不得知。

“前一陣,我們電視臺影視製作中心的人整天都在想製造點新聞或找個什麼由頭來宣傳要推的開年大戲。”據媒體說這是一位電視臺的工作人員解釋開年大戲“事端多”的口吻。不難看出,中國電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而“酒香更要去吆喝”的營銷時代則已經來臨。“雖然說遙控器掌握在觀眾手中,但充分的宣傳和炒作起碼能夠讓觀眾在按遙控器的時候停留一下——這種短暫的停留也許就會帶來長時間的收視習慣。”曾拍出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的著名影視導演楊亞洲的這一番話或許正是對於如今電視劇的宣傳攻勢如此猛烈並且出新、出奇的最好詮釋。

《奠基者》無論如何,是一部有勁的劇作,無論如何的的確確是康洪雷導演的作品。目前播出剛剛過半,我們需要對康版《奠基者》不拋棄不放棄!

我明天晚上會接著看。你呢昨天開始中央一臺開始上映《奠基者》這部連續劇,主要再現了石油事業的艱難歲月,《奠基者》是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和紀念中石油創立50週年全力打造的一部重點題材的大戲,真實再現大慶石油會戰。該劇講述了1958到1963年之間,在西方國家妄圖借石油"窒息紅色中國"的背景下,"獨臂將軍"餘秋裡(侯勇飾)臨危受命的出任石油部長,在川中石油大會戰失敗後,帶領以鐵人王進喜(王新軍)為代表的數萬會戰大軍克服了重重困難,在鬆遼展開了歷時三年的石油大會戰,最終扭轉了我國石油工業的被動局面。

20xx年央視一套八點檔開年大戲《奠基者》,說的是58年--65年之間石油大會戰的往事。通過第一代奠基者的不懈努力,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從一個石油進口國變成了石油出口國。

這部劇,是對共和國第一代建設者的緬懷和追憶。“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說出了個人與國家的關係。

這部劇,更像是一個國家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站穩腳跟之後為第二個十年的開宗明義。“石油是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鄧小平之口說出了石油工業對於國家的意義。

五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石油隊伍走遍全球,為國家的石油需求拓土開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們知道歷史怎麼寫,也許心情會更舒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