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綜藝觀後感怎麼寫

來源:才華庫 5.66K

曾幾何時,文化和綜藝是不沾邊的。一想到綜藝,會想起“跑男”,想起“歌手”,想起真人秀,想起“小鮮肉”。直到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的突然火爆,讓觀眾感慨,原來還有一種節目叫――文化綜藝,這種綜藝節目品格高,少喧鬧卻多了幾分沉靜。事實上,不單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以及上週末剛剛開播的《朗讀者》,都收穫了觀眾的好口碑,被譽為時下電視欄目中的一股清流。

朗讀者綜藝觀後感怎麼寫

文化綜藝浸潤觀眾內心

春節期間,央視一改往日風格,沒有播出歌舞、小品和相聲,反而在每天黃金檔開播《中華詩詞大會》,沒想到,就是這檔看上去有點冷門的節目,居然帶熱了收視率,成為熱門話題不說,陝西女娃陳更被封為“學霸女神”,最後的冠軍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熱搜排行榜,沒開微博的武亦姝不得不借朋友微博公開回應一些問題。《中國詩詞大會》剛剛落幕,董卿醞釀籌備近1年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上週末也正式開播。在《朗讀者》中,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並引發共鳴。節目剛一播出,就引發了熱烈討論,也受到各方關注。

事實上,悄悄火爆起來的還有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員、一張講臺――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見字如面》被網友們戲稱為“素顏”節目,卻在豆瓣上拿下高達9.5分的驚人分數。嘉賓們沒有撕名牌,沒有鬥嘴,就是在讀信,從古代到現代,從親情、友情到愛情,齊齊地通過書信一一還原,把故事還原,把真相還原,把人物還原。

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文化類綜藝節目一步步走來,被觀眾所熟知,這類節目不乏寓教於樂的娛樂因素,但更多的是溫暖和溫度朗讀者綜藝觀後感600字朗讀者綜藝觀後感600字。

“高而不冷”是這類節目特色

此前文化類節目不是沒有,《百家講壇》火了很長一段時間,央視的《開講啦》,北京衛視的《我是演說家》,江蘇衛視的《一站到底》,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都可以說是文化類節目。陝西詩詞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劉煒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道:“坦率地講,對於學界人士來說,《中國詩詞大會》的題目簡單了些。但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正是因為簡單,很多詩詞他們也很熟悉,能參與其中,這才顯示了節目並不是陽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詳。”

對於《朗讀者》的火爆,也許製作人董卿在札記中的知而設問能回答這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同樣類比到《見字如面》可以說“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你有多久沒有讀紙質書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樣的――“很久了吧。”有學者說,這也是為什麼《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文化類節目讓我們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間情感突顯文學之美,人文情懷加深節目厚度。在書信、詩詞、文章的背後,那些故事和情感,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微博上一位大學生觀眾說:“至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讀,有人肯聽,有人和我們一起回憶,那真的是再幸運不過的體驗了。這樣的節目,真的希望以後越來越多!”西安西郊的王女士一度放棄了每晚必跳的廣場舞而守在電視機前等候《中國詩詞大會》,“雖然很多詩詞我不會,但我喜歡聽嘉賓的點評,很喜歡詩詞背後的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