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典詠流傳》有感(精選8篇)

來源:才華庫 2.33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經典詠流傳》有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精選8篇)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1

余光中曾寫過一句話"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人們對家鄉悠悠的思念。是不是有那樣一件小物,也承載了你對家鄉的那份濃濃的情誼?

在《經典詠流傳》中,那一件物品,是詩詞與歌。是"京劇大師"攜手華僑——11歲少年王泓翔共同演唱《詠梅》時對梅花風骨的讚頌;是74歲的臺灣樂壇傳奇——陳彼得先生唱響《青玉案·元夕》並向世界震撼呼喚:"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時的氣宇軒昂;是年輕的歌手——吉克雋逸歌唱《天淨沙·秋思》時道盡天下游子對家鄉的拳拳思念;是棋手柯潔演唱納蘭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時的深情和詩中所蘊含的濃濃思鄉之情;是雷佳演唱《靜夜思》時對話李白的感同身受。鄉愁,是詩人們的詩詞,是歌手們的歌聲。

在那些動盪不安的時代裡,有些人被貶於"巴山楚水"之地,有些人被迫去服兵役,對家鄉"剪不斷,理還亂"的思念使得他們夜夜不得眠。於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誕生了。今天,科技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逐漸便利,再不存在"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悲涼,可當在外打工的遊子捧起那碗泡麵,是否會想起母親的手藝?所以,鄉愁啊,是沒有時代性的劃分的。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納蘭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未看節目前我便接觸過這首詞,當時便喜歡上了它,僅僅因為它的音律美,看了節目之後,我才對它有了更新的認識。詞中描寫的將士對家中的思念,實在是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因為那份愁思,所以"聒碎鄉心夢不成。"整首詞用兩個字來形容,"悽美"。

可我認為,"鄉愁"一詞並不準確,因為"思鄉"不一定是一種"愁"。萬物都有其對應的黑白兩面,正如我開頭所提到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其實是承載了遊子歸家的欣喜。我從一本書中曾讀到過"沒了炎炎夏日,西瓜便不再甘甜"。我想,人們對家的情感也正是如此吧,沒有了日夜的思念,火車到站的那一刻也不再喜悅,不再令人振奮。

若人們可以將這份愁思轉化為奮鬥的動力,那麼這份鄉愁就不再是單單的"愁"了,它更是一份有意義的信念,使每一個迷茫的人重新找到方向,不再停滯不前。

鄉愁不是愁,是讓我們不懼陌路的動力,是人人心底的那份溫柔。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2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今天在翟老師的推薦下,我看了經典詠流傳這部片子。經典詠流傳將詩詞與歌曲、京劇等融合在一起,既好聽又琅琅上口,讓人耳目一新。

我首先看到了一名十一歲少年和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李勝素,用京劇的強調唱出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詞。他們的聲音婉轉動聽,好似天籟之音。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王洪祥,他的京劇唱得這麼好。而他從小卻在加拿大生活,他在英語世界中還能將漢語說得如此之好,實在是太棒了。

最令我感到熱血沸騰的就是七十四歲的陳彼得老先生唱得《青玉案。元夕》。別看這問老爺爺滿頭白髮,可他的聲音卻寶刀未老。媽媽聽了還覺得他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呢。柯潔也進行了演唱《長相思。山一程》,他的聲音時而大氣豪邁,時而深情脈脈,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經典詠流傳》真是一個難得的好節目,我以後一定要繼續觀看。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3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經典詠流傳》第5期,節目包含了三段:第一段是霍尊傳唱《山居秋暝》,寫意國畫的舞臺背景與無伴奏多聲部合唱演繹了山林的自然之美;第二段是關喆傳唱《望月懷遠》,利比亞撤僑故事打動了所有人,“祖國萬歲”成為共同心聲;第三段是黃綺珊傳唱《陋室銘》,文化的力量穿越古今,藝術的力量穿透熒屏,愛的力量橫貫人生。每一段都是經典,詠歎聲一片。

唐代的劉禹錫寫下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以“惟吾德馨”統領全篇,以居處的“陋”寫出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這首詩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湮滅,正是文化穿越古今的力量。

黃綺珊在傳唱的《陋室銘》時,用她略顯沙啞又高亢純淨的嗓音演繹了《陋室銘》,尤其是音樂剛起就以高音為整首曲子奠定了“陋室不陋”的基調,音樂烘托了詩人的高尚氣節,正是藝術穿透熒屏的力量。

嘉賓白茹雲把詩當作與病魔作鬥爭的利器,以一個普通農民女性愛詩、愛家、愛生命的情懷打動了鑑賞者,也打動了電視觀眾,文化和藝術都融進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歌頌,正是愛滋潤生命、孕育人類的力量。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4

這些天,一檔名作《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在華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燒進了炎黃兒女心裡,同時,也讓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當我看到這檔節目時,我對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這些年,這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越來越多,將文化情懷像不要錢似的肆意揮灑,甚至於有的節目打著文化傳承的旗號,卻只是為了商業價值。

可這檔節目,好像還有些不同,不必說康震,王黎光這樣的學術專家,就說其中創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確實讓我心頭一震,比如王俊凱演繹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一首勸學的詩賦,平日裡讀,不談別的,那枯燥的感覺就讓我對它敬而遠之了,可當我聽到它改編而成的歌曲後,卻一點這樣得想法也沒有了,明快的曲調讓我感到一絲新奇,這樣的方式實在別出心裁,當那無趣的詩句用音符串起來時,被架在五線譜上的時候,那種情緒的帶動是無與倫比的。毛不易與廖俊凱的《月下獨酌》霍尊的《山居秋暝》,這些我耳熟能詳的詩詞卻也演繹出了更深的層次,情緒的打動,讓詩詞中那些朦朧的東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現,如同在水墨畫中穿梭,一首聽完,甚至還想再聽一遍,就像飲酒一般流暢。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與王佩瑜的合作,電子合成聲與花腔女聲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見了新與舊的碰撞,迸發出更加絢麗與奇異的東西,正像任嘉倫所說的那樣“用這種新的方式來消化詩詞,可以讓我們在詩詞上學到更多。”

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用新事物承載舊事物,這是當下最平常不過的事了,比如網購,網路學習,華陰老腔和搖滾合作等等,這樣那樣的例項告訴我們了新舊繼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東西承載著傳統,包括詩詞。可是這樣好麼?

“對於古人來講,時間就是未來,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講,未來已來。”是的,我們生活在古人的未來中,學習著古人的東西,繼承著傳統精神,但漸漸地,大量年輕人不耐煩了,他們對傳統的,老套的東西厭倦了,它們更喜歡流行的,更有趣的東西。固然,這樣的想法無可厚非,這也是未來的大潮流,是對傳統更好的繼承,那對於年輕人呢?一味讓流行與傳統結合,勢必會失去傳統中最具韻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簡單的水墨畫,不是一飲而盡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讓人脣齒留香,回味無窮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朧朧的'雲霧氤氳在林間,和著鳥叫,空谷傳響的美妙意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理解詩時都不會相同,每個人學習時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的節目,讓年輕人最低限度的愛上了傳統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達的。

歷史,就是踩著前人的頭顱一點一點發展的,只是繼承而不能理解,和讀書不明意一樣可怕,別讓前人的頭顱白白的粉碎,更別讓未來的孩子們,回首這段歷史時,留下悔恨。

對於我們來說,只是繼承就不是未來,在古人的神韻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才是未來。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5

說實話,開啟電視搜尋這檔節目,是因為老師的要求,本沒有太大的期待,可當那清亮的聲音,傳進我的耳朵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澈嘹亮的歌聲伴著吉他聲緩緩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溫的午後,因燥熱而躁動的心,一下子寧靜了。只留下美麗的音符與詩詞的古韻在客廳裡微微盪漾,漾進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靈。

當樑俊老師走上《經典詠流傳》舞臺的時候,他的光芒便被億萬觀眾所知。 樑俊老師,這個普通的山村教師,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知識與快樂,他想將詩融入歌曲,將經典與流行融為一體。但是他不會譜曲,他只能將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詩詞歌曲。曲譜很簡單,卻又那麼震撼人心!

聽者他們的演唱,我彷彿看到,無數個黃昏,樑老師抱著一把木吉他,坐在破舊的教室裡,他的周圍坐著一群可愛的孩子們,他們一起在唱詩詞。孩子們的神情是那麼專注,那麼神往,彷彿這詩詞裡孕育了無數的力量……

樸實的孩子,普通的樑老師,他們不就像這苔一樣嗎?苔本平凡中的平凡,卻生命極強。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陽光給到環境和營養,才能綻放出美麗,而苔花總是生長在無人知曉的角落,沒有陽光的照耀,沒有充足的營養,那麼渺小,那麼不引人注目,無人鼓勵,更無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撓地生長著,以自信的姿態,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這綠色的苔,代表的就是生命的顏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顏色!

300年前的詩,穿越而來譜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氣,樑俊老師和孩子們唱得是生命的勇氣。是啊,每一個生命如同花朵一樣,不分高低貴賤,都一樣有綻放的權利,只要花開,都一樣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相信,在今後的成長歲月裡,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像苔花一樣,不懼平凡,追求卓越,在自己的世界裡綻放。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6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觀看了《經典詠流傳》第四期節目,節目的形式新穎別緻,內容豐富多彩。看後讓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曹軒賓的《別君嘆》令我眼前一亮。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人用短短的四句話,將送別友人的心境描寫的淋漓盡致,好友即將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讀來不禁使人潸然淚下。 “低吟白雪逢陽春,送君別去無知音”,充滿了肝腸寸斷的離別情。優美的詞,動人的旋律,聽著聽著就潸然淚下。

在語文課上,老師曾講過,離別詩是古人詩作的一大主題,而《送元二使安西》更堪稱送別詩的“壓軸之作”,原先我的認識是膚淺的,經過這樣的演繹,我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瞭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但在曹軒賓陝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讓我體會到了離別之苦。作為一個陝西人,我第一次感覺到陝西方言的大氣磅礴,感悟到詩人的愁腸百結。我彷彿看到了詩人送別的場景,不捨、無奈、祝願,如此哀傷,如此動人,這種悽苦的感覺在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趙家珍老師用南宋古琴的演繹下更讓人愁腸百結,以歌和詩,給觀眾們帶來極具畫面感的想象和無限回味的餘地。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經典的魅力!立足當下,再造流行,我們的傳統文化,才會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7

看完《經典詠流傳》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孫楊傳唱的經典詩詞《亭亭山上鬆》。 我不禁想到一句話:做人當如鬆!

東漢劉楨的《贈從弟》這首詩,我七年級就背過了,如今聽著二十七歲的孫楊引吭高歌,才覺得品出了詩的滋味。

“亭亭山上鬆,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劉楨距離今天已經一千八百多年,他的“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經典之作。節目把這首詩選出來傳唱,尤其是讓孫楊來唱,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策劃。因為,這首詩,似乎就是孫楊的寫照啊!

仍記得2016年8月14日,里約奧運會游泳比賽進入到最後一天。中國人都期待著中國名將孫楊的佳音,然而,就在200米自由泳奪得冠軍後,孫楊突發感冒,導致身體狀態欠佳,在預賽中被淘汰。這樣,孫楊也失去了衛冕的機會,他以1金1銀的成績結束了里約奧的運會之旅。我想那時候的孫楊,已經夠難過了,可媒體不放過他,鋪天蓋地的評論向這個大小孩砸過來。 他如果沒有松柏一樣的毅力,如何挺得過來。作為中國男子游泳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世界游泳健將。哪怕身上一直都有傷痛折磨,但他依舊堅持訓練,盡職盡責地履行他對祖國的承諾,不言放棄!

唱這首歌的孫楊,在經歷了人生的無數風雨後,看起來更成熟了,他以一個體育人的身份,唱出了生命的自強不息,其實,這種松柏精神,應該是中國人一脈傳承的文化基因,因為做人當如鬆的信念和追求,我們的歷史才得以傳承。所以我希望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讓古代先賢的情懷、智慧能在時代語境裡觀照當下,並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賦予今人以積極的思考和無窮的正能量!

觀《經典詠流傳》有感8

老師一直在想辦法給我們觀看《經典永流傳》這個節目,想讓我們感受一下那些熱愛我們祖國和熱愛祖國文化的人,是如何以歌曲的形式把自己的心聲表達出來的。

這天下午,老師好不容易弄好了,我們也終於可以看到了。這裡面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一位白髮蒼蒼的74歲的老人,為我們唱的《青玉案·元夕》,他的歌聲將我們帶進了作者辛棄疾的內心世界,彷彿他隔著時間的洪流在與辛棄疾對話。那個老人非常熱愛著中國的詩詞,用了自己30多年的時間來研究詩詞,來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化。老人一曲完畢之後,朗誦了那首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他朗誦每一句,都是投入了自己最深的感情,嘴脣在顫抖著,用最真摯的心體會,看完之後,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許多同學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我想,在這平靜祥和的世界裡,我們享受著很好的生活,可是我們卻沒有將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學精粹很好的學習,我感到深深的愧疚與不安。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知識不強大,拿什麼來捍衛我們偉大的國家?從現在起,我們一定要擔負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讓自己與詩為伴,與詞為友,將它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