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味道為主題的《朗讀者》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8.42K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下面是《朗讀者》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以味道為主題的《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篇一】

4月22日,央視《朗讀者》以“味道”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著名導演張艾嘉、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得主葉錦添、都市愛情小說掌門人張小嫻、杭幫菜掌門人胡忠英、青年鋼琴演奏家吳純等嘉賓一起在朗讀中分享記憶中與“味道”有關的故事。

提起張艾嘉,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而對於女人來說,“故事”幾乎就等同於她的“味道”。

作為一個明星,張艾嘉從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齡。在節目中,當被問到如何界定年齡的味道時,她坦言:“一切都來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對於女人的味道,張艾嘉也用自然來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嚐的,我相信味道是來自於你自己人生的態度,你怎麼看待自己,那你散發出來的東西是自然的,那個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經,李宗盛為張艾嘉寫的一首《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但在當時,張艾嘉還覺得這首歌的名字“有點土”。而前兩年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張艾嘉卻發現自己的心與這首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個心經歷過更多的事情了,就覺得歌裡面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和故事,所以特別感傷。”

《朗讀者》觀後感【篇二】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

一個人,生命到了一定的階段,總想進行總結、歸納。生命短暫,在茫茫人海中,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個人的.光芒微乎其微,當我們的生命之流星在夜空中劃過,就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被更多的人記住。個體對自己生命的總結,可以自我回味,可以示人,可以留存,可以傳世。

歷史教科書中的內容,是空洞的,沒有生命力的,是教條的。而與時代同步的個體,記錄這個時代的各種細節,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我希望我是時代忠誠的記錄者。每個人的歷史,才匯聚成我們時代洪流。

我把自己的奮鬥歷程出版出來,既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也是給更多人一個瞭解、學習、砥礪的機會。讓我們相信有夢想終會成功,在創造就有會有未來。

《朗讀者》觀後感【篇三】

《朗讀者》對於觀眾的欣賞習慣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但相信蘊含其中的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會在熒屏吹起一抹別樣的清新之風。

事實上,文化綜藝的身影,從未遠離過觀眾的視野。比起衛視訊道的娛樂綜藝數量之多,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一直致力於在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層面肩挑更多的功能,不時奉獻精品力作。從《百家講壇》時代起,大眾就見證了文化節目在建構知識、分享智慧層面的巨大價值。到了近幾年間,無論是講美食與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國》,還是回溯家庭歷史的尋根之旅《客從何處來》,以及《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無一不是收視和口碑雙雙叫好的上乘之作。

建立在這樣的受眾基礎之上,《朗讀者》作為央視頂尖團隊的又一次誠意出擊,懷揣一份使命,一份情懷,希望在繁華似錦的娛樂節目之外,繼續捍守一片屬於文化的寧靜之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