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電影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36W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孔子》電影觀後感

《孔子》電影觀後感1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裡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明白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並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明白,卻又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之後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終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理解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著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能夠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終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儲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著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像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資料深深刻在腦海裡了,難道為了教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十分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孔子》電影觀後感2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電影觀後感3

時間飛遜,轉眼間已到20xx年。但是,我們這些後代,需要了解前代的光榮歷史。

主要講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就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電影只截取了他51歲到去世,前一半講他的政治生涯,後一半講他周遊列國。

孔子名丘,字。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電影中……

孔子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有一個叫漆雕弓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是季相國生前最喜歡的小奴。他因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被發覺後派了還有很多士兵進行抓捕。

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救回了夫子家裡。在一次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後他戰勝了世俗偏見。

孔子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通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援兵五百乘。但當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準備發動軍挾制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是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讓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這一戰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謀。

孔子是一個有軍事指揮才能的人。魯國一直被“”所把持。當孔子代理國相時,立即提出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政令下達後,公山狃帶頭起兵反叛,孔子率領眾弟子保護國君登上武子臺。武子臺下,公山狃一聲令下,無數弓箭射向武子臺。孔子最後以十二條熊熊火龍將叛軍徹底制服。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種種陰謀阻撓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開始迷戀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這也直接導致了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

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只讓孔子的弟子回國。在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他交代兒子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最終孔子決定啟程歸魯。歸魯後的孔子不再參政,只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4

在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給個話兒啊!

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對孔子的瞭解僅限於它是我國古代的聖人。是課本上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呆板無趣刻薄,死守著所謂的詩書禮樂的一個書呆子,一個迂腐的人而已。

在觀看完孔子這部影片後,我為之前自己的愚昧而感汗顏。

孔子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聖人。他有著比常人更多的智慧。

這體現在他在朝堂上舌戰群儒,要求廢除以活人來祭祀的傳統陋習的仁義。

在對待公山狃時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這句話不僅令人展開笑顏,也是全電影的一個點睛之筆。原來孔子是如此幽默的一個人,而在這份幽默之下體現的是孔子的仁愛之心。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謂大同。我想這是孔子一直以來所期待和平盛世吧!

孔子一直以來都主張以禮來治天下,也時時刻刻遵守著禮樂仁義,從未背棄過,面對自己的妻子也嚐嚐以禮待之,他有著比常人更深的禮儀。同樣他所教授的弟子也有著比常人更深的禮儀。他們並不是死守著刻板古禮的迂腐之人,而是懂得我國乃禮儀之邦,而君子更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風采。

孔子是魯國人,每當他去面見魯君之時都以複雜而又飽含敬意的周禮來面見魯君,即便是沒有人在。他也從不會怠慢,而是更加嚴苛的要求自己。在對待古禮古法上,孔子無論何時最謹慎的那一個。他那不是虛偽做作,而是一位真君子的體現,孔子時時刻刻以君子之禮在約束自己。

孔子飽讀詩書,有著滿腹才華,無論是軍事還是政事亦或是禮法他都有著很深的見解,他有著比常人更多的才華。可是在仕途上卻不得重用,在魯國時被三桓勢力制約,無法施展自己的報復。卻又一片真心錯付了魯君,魯君不想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權利,地位。但卻野心勃勃,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孔子成了一個可憐可嘆的犧牲品。

孔子不得已遠走他鄉,前後去了許多國家,開始傳授自己所信仰的道義,他的弟子們也遍佈全國各地。所謂桃李滿天下也不過如此,在傳授道義的途中,孔子一行遭受了許多磨難,但他從未放棄,若是說孔子在面對艱難時有所退卻,那麼他也就不會成為聖人了吧!若是說孔子身上有什麼吸引我的地方的話,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冒天下之大不為而為之。

孔子以自身來告訴世人什麼是《詩》《書》《禮》《樂》。若是說之前的我還對孔子有所疑惑,甚至有一點作為現代人的小小的高傲在的話,現在的我卻是十分仰慕他,尊敬他。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君子。

孔子身上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這便是他的仁愛之心。仁者愛人,他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天下的耐心。他在對待其弟子時也是言無不盡,知無不言,不偏不倚。

孔子曾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可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個可愛可敬的人,儘管他年過半百,他依然從未放棄過尋找自己的價值。依然在追尋自己的夢想,而在當代中國我們缺少一種這樣的精神,缺少一種對禮的認知。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禮治國就會實現大同,這無疑是符合中國當代的國情的。

《孔子》電影觀後感5

《孔子》在深圳各大影城首映。海岸影城繼阿凡達上映期間一票難求的火爆狀況後,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票房熱潮。那幾天,海岸影城1號廳排期基本為《孔子》,上座率達90,據海岸影城工作人員透露:有很多老人前來觀影,也有很多人帶著孩子前來觀看。可見,孔子在中國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號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因為語文老師上課時也經常給我們講述孔子其人其事,自己也翻看了一些有關孔子的簡單易懂的書籍,要想表達出這樣一個人物我認為不可能,於是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導演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多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導演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孔子》電影觀後感6

今日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教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明白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向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很多故事精彩情節,但他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十分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書生一齊漂盪。但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由於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由於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十分欣賞他智慧和才華,魯國的諸侯期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我的聰明才智不僅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由於他的正義和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之後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夢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之後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由於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由於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夢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我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要多關心自我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我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堅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能夠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現代管理的很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經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我的目標與夢想。在此刻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明白自我能做什麼不明白自我的目標和自我的夢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我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電影觀後感7

據說《孔子》捲入了一起政治陰謀論事件之中,網路上幾近兵戎相見,蔚為壯觀 。我帶著輕易被輿論影響的,那種不懷好意的批評心態走進影院,看完電影我才發現,自己終究是小人之心了,電影中的孔子原來在現實中遭遇了戲中一樣的局面——不過成為了若干人洩憤的手段與工具,“被誤解”的局面無法避免。而戲中他尚且能夠“改變內心”,用於應對世界的不公與紛亂;而對於電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陽痿了——“老二無力”。

但這種境遇卻出奇得與電影本身互相照應,因為電影中的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說到底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係”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墨於“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孔子“無為”的由來。電影中年輕的孔子有一身鴻圖抱負,不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希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時局。但迎接他的卻是其後的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幾近喪家之犬,理想主義要被挖空殆盡。在電影結尾,孔子的背影一襲白衣,與老子相若無幾,他最終領會到“不參政事”以及“無為而治”,“改變不了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電影看似描摹了一個理想主義失敗者的落魄與無奈,實際上是敘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開朗”:以“傳道授業解惑”來終其一生,用“無為”來“有為”,結尾孔子死後鮑德熹的鏡頭探到窗外,一片淡定從容的畫卷,正與此心態相得益彰。

電影講到尾巴的時候已經立意鮮明,《孔子》從入世到出世,最後希望逃避政治與爭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戲中的孔子領悟到生命中彌足珍貴東西相當多:師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園之情……而那些黨同伐異的鬥爭並無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顯得相當“中庸”的原因,因為他要表達的本身就是“無為”的價值觀。因為缺失激烈的矛盾與可看性強的戲劇性鬥爭,所以電影節奏顯得相當緩慢。不過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卻因循墜入戲外的“輿論口角”之中,這豈非另外一種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蘆畫瓢照足歷史,事實上不過是借古喻今,依舊是近來影視劇題材不變的主題:對於信仰缺失,喪失“堅持”品質的主流社會,《孔子》依舊是在宣道。所以電影中的孔子即便顛沛流離無處遁藏,也依然堅持“歲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歷練中變得頑強,在風霜後看出本質。只可惜這部電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質”,但卻對那些“風霜”和“歷練”沒有深入敘述,以至於電影主題先行而細節稀缺。

但這也是關於電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於那些陰謀論的攻擊者,當然他們不會關心電影本身是什麼。

《孔子》電影觀後感8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裡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知道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考慮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慮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而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知道,卻又擔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接著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後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接受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著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7天7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後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儲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著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象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內容深深刻在腦海裡了,難道為了老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非常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孔子》電影觀後感9

我記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沒寫讀後感或觀後感了,今天把電影孔子認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這位古代的聖人所說的很多話都是我一直學習的典範,我常常把佛教與儒教結合起來學習,它們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傳的說法。

當我看到電影最後孔子結束顛沛流離19年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跪在城門頂禮膜拜的時候,我流淚了,那是一個對祖國對家鄉有著無限深情卻又無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愛發出的吶喊聲: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於回來了!

孔子除了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優秀的軍事家,對治國一直主張仁義厚德也就是禮樂仁義。認為詩書禮樂是做為君子的必修,能以禮治國是國家社稷人民之福,禮法喪失國家就會大亂。

孔子有3000多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很多都追隨先生流離雲遊,其中冉求 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國請去做將領,孔子沒有因為魯國君上當初被齊國利用,驅趕自己被迫無奈離開心愛的國家而積怨,反倒教育自己身邊的弟子:國危思將,國難用將。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志士仁人,寧殺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亂邦不琚,為政不能急於求成。執政者,外正衣冠禮儀,內正品德心靈。凡非禮者,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棄也,不可以久居,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無形,超然物外,不限於人間。不要去計較太多名譽的東西,要學會裝裝傻,發發呆。無為,萬能無不為。無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若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正所謂:為善者,天必報之以福。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也。這就是對孔子最好的寫照。世上的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麼就應該去改變自己的內心,求仁得仁,一貧一賤,交情才見。

片中有3個鏡頭很有回味:

一:當衛國夫人看著自己欣賞的孔丘問:“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孔子解釋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當衛國夫人邀請孔丘留在衛國,教自己學詩再見面的時候孔丘以“不便”拒絕。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當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訣送給孔子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訣者,絕別也。

三:當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國的時候,帶給孔子一個玉環,我們知道了:環者,歸還也。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電影,我會再次去觀賞認真體會聖人每一句話的含義。

儒教的學說應該提倡弘揚的,它教給人們知道什麼是禮儀廉恥,什麼是尊孝忠義,更教會管理者懂得以禮治理國家的道理,可以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學者提出孔子學說老子學說重新搬出來的道理。

一部給我思想給我精神上了一課的好作品,也給我知識有了更多的收穫,我對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張孔子的思想,特別是對愛國敬國,尊老愛幼,孝順長輩,擔當責任尤其重要。

仁 義 禮 立 信,是我小時候就經常聽長輩們的說教,也是這些讓我長大後去讀孔子和老子的學說,雖然我書讀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夠,但我是真的很喜歡,以後還要更好的學習,讓我的孩子也學習,相信可以幫助孩子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孔子》電影觀後感10

學校組織孩子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孔子》,規定家長需陪同觀看,一部不適合國小生觀看的電影――《孔子》觀後感。因我當天晚上有個工作沒幹完,只好讓孩子他媽陪著去看了。看完電影,老師佈置了作業:寫觀後感。於是,我們家長之間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動手,沒陪看的動手寫文章。

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光榮任務,接連幾天,我從網上斷斷續續地看完這部電影,最後得出的觀後感,坦率地說,回收電池,這不是一部適合孩子觀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電影中人物對白是大量出自《論語》等儒家經典書目中的文言古語,其文白夾雜,掉書袋的地方比比皆是…這不要說對孩子彷彿如聽天書,就是對一般不愛讀文言文的家長來說,已是非常頭疼了。話都聽不懂,這電影叫學生怎麼看呢?從這個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攝者從來就沒有打算面向孩子,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熱愛國學人群的一部電影。因此,給國小生觀看,屬於"知難而進"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慮。

其二,電影導演拍攝這部大片時的心態,看得出來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亂的,這直接導致的後果是,電影沒有一個好的視角和敘事方式,難以打動觀眾,這觀眾當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製作,大製作可以是苦心孤詣的藝術片,也可以是看點多多的商業片,而《孔子》似乎是一個兩難之選,而最終還是靠向了商業大片。這樣一來,請人氣高、成本高的演員如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著名女星周迅等,來作票房號召,也就順理成章了,觀後感《一部不適合國小生觀看的電影――《孔子》觀後感》。也正是基於商業片的思路,影片濃墨重彩地表現了兩軍對壘、戰爭殺伐的熱鬧場面,希冀以此營造大片的視聽震撼,然而這份量極重的段落,與刻畫孔子人物形象而言,著實聯絡不大,倒有畫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來塑造,即使有合理的歷史邏輯,在孔子而言,不說離題萬里,也可劃歸言不及義。"武"本來至多是一個歷史背景,刻畫內心的邏輯真實,才是影片應該著力的方向。如果導演心態夠端正、用力夠果決的話,那麼,類似周迅飾演的南子這一妖姬角色,則完全沒有必要風騷地存在。戰爭與美人,正是許多庸俗商業片的基本要素,企圖以此"附麗"於《孔子》來賺吆喝,正是導演內心脆弱的表現,最終導致影片的多重訴求交織之下,拍攝遠離了初衷――原本是為了塑造一個可親可敬、真實動人的孔子而來的嘛。

其三,收購電池,對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節設計。基於拍商業片的訴求,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熱鬧好看是重點,合不合理則是其次的。這個上面已經說過一些了。影片故事情節的設定,不少地方讓人覺得很是彆扭,比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之死,熟知的記載是餓死,但影片給了他以掉進冰窟而去搶救那些木簡書籍而死。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設計,其設計動機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時代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觀。總之,圍繞孔子展開的許多情節設計,給觀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譜。這可以看出,導演的綜合素質平平、駕馭功力不足。以我個人的觀影經驗,在中國電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說作藍本改編而成的。凡是電影本子由編劇直接"瞎編"出來的,多數不忍卒"觀",收購電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覺得不可信,那還給孩子看個什麼勁呢?

看到韓寒評價《孔子》用了極端的話語,我雖然不全部同意,也還是有共鳴。他說:"《孔子》這部電影,無論從拍攝意義,商業利潤,藝術追求,電影探索,教育啟蒙,警世感人,視聽震撼,娛樂消遣,記錄歷史等任何一個角度,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電影。"語雖"毒舌",卻能切中這個四不像的要害處。

不過,從教育的角度,讓孩子從小就多接觸多感染傳統文化,這個大方向是值得讚賞的。可惜的是,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錯的少、操作起來則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數,這一點,倒是真的值得觀後作更多思考。而我們的教育系統是不是被電影公司的商業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孔子》電影觀後感11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非常多故事精彩情節,但是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與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是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與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與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非常多關於現代管理的非常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通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非常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與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孔子》電影觀後感12

在20xx年度國家藝術院團展演中,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大型舞劇《孔子》搬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全域性濃縮精煉,劇終意猶未盡!這次首演原創舞劇《孔子》,可謂“探索具有民族風格的舞劇創作之路”又一精心嘗試和挑戰。

舞劇《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為線索,運用舞劇藝術形式的獨特表演手段和肢體語言所特有的藝術魅力,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質,來演繹歷史人物中的經典故事情節,來進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陽是剛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年輕演員,在20xx年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成年組表演一等獎。劇中,胡陽以純熟的舞技,飄逸流暢的表演很好地表現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僅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個性,且充分體現了演員圓熟的技術技巧,深厚的藝術表現力,達到情與技的完美統一。他僅有二十幾歲的年齡,塑造舞劇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讓人讚歎。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文化的主流。雖然其間也經歷了多次的冷落、質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陣波瀾過後,未能從根本上撼動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及行為準則上的重要地位。當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國乃至華人世界經歷一場復興;在學界,拯救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漸成共識。此次,中國歌劇舞劇院以舞劇的形式向全球介紹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從紀念歷史人物的角度出發,倡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

舞劇《孔子》的編劇、導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後人。她以自己的文學觀藝術觀來打造孔子“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禮為先、以忠孝為大、以智信為懷、以情義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臺大氣沉穩,運用了現代的高科技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視覺展示,給觀眾以強烈的衝擊。演員陣容強大,燈光、舞美乾淨大氣,造型服裝色彩獨特,音樂旋律優美細膩,段落起伏分明悠長,多種藝術形式的交錯,營造了《孔子》的整體藝術氛圍,給整個舞臺增資姿添彩。舞劇《孔子》在編排上出色地演繹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當代藝術的創新又不失傳統藝術之美,順應時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傳統美學之精華,民族化和當代化結合得恰到好處。

當前,我們的社會正處於轉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極大地安撫人的“心智”;而轉型社會的道德缺失與重建需求,也為儒家文化復興提供了空間和舞臺。儒家文化對秩序、和諧、均衡的重視,更為富裕起來的人們提供了哲學、道德和人生價值的引導。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林文增認為:“如果沒有對傳統文化獨到的思考,這種繼承是沒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創作者要提高關注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探討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斷豐富舞蹈創作的文化內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藝術。

《孔子》電影觀後感13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鶴苑看了一個話劇,名字叫“少年孔子”這段話劇使我非常感動。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孔子的父親是一位將軍,很早就在戰場上陣亡了,所以孔子只能和媽媽相依為命。

有一天,孔子正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遊戲。這時,記大夫的兒子記虎來了,他把詩書扔在地上,說:“我和你們一起玩,你同意嗎?”孔子拿起地上的那本書看了起來,留幾眼就背下來六首詩,而他的小夥伴們,正反對記虎,不和他一起玩。記虎看到了孔子再看他的書。便把書搶過來說:“我的書你也敢看。”孔子說:“是你自己扔在地上的,我撿起來看的”記虎說:‘這樣吧!我們玩騎馬打仗,三局兩勝。’你勝我我就把詩書借你看五天。我勝利,就給我當馬騎。孔子說:“好,咱們一言為定。”這時記虎的一個隨從說:“我是公子的大肥馬”另一個隨從說:“我是公子的小毛驢”孔子說:“咱們開始吧!”記虎說“好,小毛驢,我要上驢”孔子說“夥伴們,上馬”雙方個拿一個木棍當劍,雙方向對方猛衝過去。一下子就給記虎和小毛驢撞翻了,第二局開始了。記虎說:“大肥馬,我要上馬”孔子說“夥伴們上馬。”雙方又開始猛衝。“啪”的一聲,記虎和大肥馬又倒在地上。孔子笑著說:“把書借給我吧!”於是,記虎讓兩個隨從把書送到孔子手中。

可是,剛到孔子手中。記大夫就來了說:“記虎,怎麼把自己家的藏書亂借,快把書那回來,”記虎叫人把書那回來,並揍了孔子一頓。這時,孔子一個夥伴幹過來說:“你媽媽發高燒了。”孔子馬上就昏了過去。很久才醒來。醒來後,急忙跑回家,看見媽媽還在認字,便對媽媽說:“你都高燒了,怎麼還認字?”媽媽說:“丘,你爸爸去世的早,咱家又窮。米都沒了,一會你爺爺給咱們送米來。”這時孔子的幾個小夥伴來認字了。孔媽媽說:“我來教你們。”孔子說:“母親,你先睡會,我來給他們講字。”孔媽媽一開始還不同意,經過孔子的再三請求,孔媽媽終於同意了。孔子講字的時候可認真了,將完後,小夥伴還從各家那來了柴,熱水,食物等,孔爺爺也把米送來了,孔媽媽的病越來越重,孔子把旗袍買了給媽媽買藥。孔子剛回到家,爺爺就發現孔子身上的傷,爺爺說,這是誰打得,一個夥伴說是記虎打得,孔子說我想讀書,爺爺說丘,今後爺爺教你背書,到了記大夫過生日每家每戶必須送上一份禮物,孔子說:“爺爺,我想去記大夫家書房看看。”爺爺說好,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禮物送上去,過生日那天,孔子和爺爺去送上了禮物。記大夫和爺爺,記虎走進餐廳,孔子和兩個小夥伴去書房看了很多書,不一會記虎來了說:孔子你如果能喝一缸酒,我就讓你在書房裡看五天書。孔子抓起酒就喝,但最終還是醉倒了。後來記大夫叫人把一頭凶猛的公牛抬了上來,說:“孔子,如果你能馴服這頭公牛,我讓你在我家看書三天三夜。”牛一放,就朝記大夫奔去,幸虧孔子及時阻攔。記大夫很感激孔子。讓他看了三天三夜書,三天三夜過去了,孔子讀完三百多首詩。

孔子小時候是多麼貧窮,但他還好好讀書,而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

《孔子》電影觀後感14

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得訊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得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得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迴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得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得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得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得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得影片?其自身得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得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得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得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得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得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得,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得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得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得反面。這些年,言利得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得,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觀後感《仁人和合不可缺--《孔子》電影觀後感》。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得、灌輸式得教育,至今,這樣得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得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得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得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得日子,真得是我們所需要得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得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得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得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得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得,更應該學習孔子得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得是你是不是真得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得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得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得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得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得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孔子》電影觀後感15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借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巨集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蕩,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几分鐘,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瞭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覆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熱門標籤